生死時速:肺炎「救命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2020-11-23 中華網

原標題:生死時速:肺炎「救命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截至2月4日24時,全國新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3887例,新增死亡病例65例。

全國累計確診24324例,累計死亡490例。新增出院262例,累計已治癒出院892例,現有疑似病例23260例。

1月26日,中國疾控中心宣布啟動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研發,已經成功分離病毒。

2月1日,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透露,美國本土第一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治癒過程中使用到了一種叫做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藥物。

2月2日,瑞德西韋在中國的臨床試驗申請已獲受理,註冊企業為吉利德科學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表示,阿比朵爾、達蘆那韋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建議將以上兩種藥物列入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

有信息顯示,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已登記啟動了28項新型冠狀病毒研究。

……

這一刻,全世界藥物研究盯緊了新冠疫情。

截至2月4日24時,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2.4萬例。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緊要關頭,公眾對「特效藥」的期盼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只要有消息稱某種藥物「可能」有用,不少人便顧不上分析判斷,短時間內就把這種藥買斷——如同雙黃連口服液賣脫銷一樣。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要「送瘟神」,無疑需要特效藥。哪些藥對新冠肺炎有效?哪些藥是新冠肺炎的「救命藥」、特效藥?

特效藥之外,我們又對冠狀病毒了解多少?又有多少野生動物開始了對人類的「復仇」?這不只關乎當下,還關乎我們到底會有一個怎樣的未來。

藥物研究機構猛攻新冠病毒

隨著確診病例數不斷增長,一場與疫情賽跑的「特效藥」找尋行動迅速展開!

對於這樣一場找尋,人人身在其中,人人焦急萬分,人人翹首以盼,消息,也不斷傳來:

1月2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學聯合研究團隊發現了首批30種可能對新型肺炎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其中包括12種抗愛滋藥物。

1月26日凌晨,北京市衛健委證實,抗愛滋藥物可以試用於治療新型肺炎,克力芝一夜之間廣受關注。

同日,中國疾控中心宣布成功分離病毒,啟動疫苗研發。同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研製出一種廣譜抗病毒噴劑,稱可用於一線醫護人員防護。

1月31日晚,上海藥物研究所和武漢病毒研究所初步發現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不過,該說法後來引發諸多爭議。

2月1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透露,美國本土第一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治癒過程中使用到了一種叫做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藥物。瑞德西韋是由美國吉利德科學公司研製,2月3日開始在中日友好醫院進行臨床試驗。

2月2日,廣東省藥品監管局透露,由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申報的醫療機構製劑「肺炎一號」藥方已經納入應急審批程序。據了解,「肺炎一號」在治療中被觀察到對患者病情有效。

2月2日下午,泰國副總理兼衛生部長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泰國發現了有效治療新冠肺炎的用藥方案。

在這些被宣布可能有效的藥物中,目前,瑞德西韋的呼聲最高。

瑞德西韋這個音譯詞在百度指數中,1月31日指數為0,2月1日猛增至23903。

2月3日,吉利德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吉利德正在配合中國的衛生部門開展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以確定使用Remdesivir(瑞德西韋)治療2019-nCoV感染者是否安全和有效。

同時,一位志願者告訴記者,目前吉利德在中國的隨機、雙盲、對照三期臨床研究正在啟動,總樣本量270例,試驗於2月3日開始,4月27日結束,目前正在招募首批新冠輕中重度患者入組志願參與試驗,「這個項目是真實的」,該志願者表示,「但是目前還沒有更多的信息可以給出來」。

但在2月4日,另一條重磅消息傳來:

據長江網4日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在武漢公布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其表示:「阿比多爾、達蘆那韋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她建議將以上兩種藥物列入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

記者查詢國家藥監局官網發現,以「阿比多爾」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有7條(其中2條搜索項為原料藥),包含海南先聲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南先聲藥業)、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江蘇吳中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蘇州製藥廠在內的多家公司的製劑有片劑、顆粒及膠囊等;達蘆那韋目前批文由西安楊森所有。

海南先聲藥業相關負責人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生產的阿比多爾分散片(商品名:再立克)優先供應武漢,一開始就免費贈送了一部分。其他省市有300多家醫院有需要也供應,但仍是馳援湖北定點新冠肺炎治療醫院為主。

同日,在國家衛健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孫燕榮表示,目前已篩選出幾種藥品,正在進行進一步的臨床驗證。其中,抗瘧藥磷酸氯喹在臨床試驗中,已初步顯示出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具有一定療效。

此外,有信息顯示,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已登記啟動了28項新型冠狀病毒研究。

其中,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提出了一項研究,即洛匹那韋/利託那韋等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就此,四川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與災難醫學研究所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經過對愛滋病等病症治療的經驗來看,單聯的藥物治療沒有多聯的藥物治療效果好。這也值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療藥物研發借鑑參考。

上述人士透露,醫學研究所該項研究目前難點是研究對象的招募,正在和相關部門進行溝通。

與此同時,中國作為傳統中醫大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也沒有忽視對中醫藥的重視。

1月31日深夜,人民日報官微發文稱,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和武漢病毒所聯合研究初步發現,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正在開展臨床研究。

上述消息引起軒然大波,一方面,讓雙黃連口服液在電商平臺脫銷、線下被搶購,另一方面,各方也紛紛提出質疑,就算雙黃連在體外對新冠病毒有抑制作用,但其在體內經代謝後還能否以安全的藥物濃度起到抑制效果。

北京鼎臣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史立臣甚至對記者表示:「西藥成分單一,而中藥成分非常複雜,並不清楚裡面到底是哪個成分有效。」

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2月3日也表示,不主張將雙黃連作為預防用藥。他同時也提到了對中藥治療的看法:「中藥治療是對症治療,中藥治療針對的不是病毒,而是調節肌體的免疫狀態。」

張伯禮院士本人也沒有停止求索。據新華社報導:應急科技攻關項目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臨床研究3日在武漢正式啟動,這一項目正是由他牽頭,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組織4省8家單位參與。

疫苗是否值得期待?

在關注「治療」的同時,如何讓健康人「預防」新冠肺炎?這也正是疫苗需要解決的問題。

現實世界中,面對傳染病,人類新研疫苗並不會像電影演繹的那樣容易。

以SARS為例,2003年初非典爆發,當年6月非典再無新增病例,但直到2004年12月,中國自主研發的SARS疫苗I期臨床試驗才完成;1999年,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爆發的尼帕病毒傳染病,至今尚沒有被證實有效的治療手段和疫苗;中東呼吸症候群病毒截至目前也沒有特效藥,儘管該傳染病的死亡率高達30%;而伊波拉病毒疫苗2019年底方才正式批准上市。

疫苗從研發成功到推向市場,看起來似乎總是很慢。這取決於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疫苗研發耗時長,短則幾年,長則可能需要十餘年。

第二,病毒自身可能在不斷變異,原有的方案可能不奏效。

最後,傳染病疫苗的研發生產成本高、周期長。

在成本與回報的天平之下,極少數醫藥公司會願意在疫情結束後仍商業化某特定傳染病的疫苗。此外,特定傳染病涉及的病患人數規模也有限。

如此一來,是不是我們就束手無策呢?

當然不是。

近日,頻頻出現的成功醫案讓一系列「老藥」走入了公眾視線。那麼,這些藥物對於治療新型冠狀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

「針對2019-nCoV還沒有具體的特效療法,目前的療法都是基於臨床表現。」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塔裡克•亞沙雷維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相關方面正參考MERS患者治療方案進行一些觀察性的臨床試驗,世衛組織也在與各方協調合作,評估潛在的療法並制定主要臨床方案。」

「我們正在加速獲取藥物和疫苗,預計在3-4個月內能進行疫苗的臨床試驗。」亞沙雷維奇透露,「世衛組織將給予臨床實驗的疫苗優先順序。」

而在肺炎「特效藥」出現之前,就像《傳染病》電影中科研人員所說的那樣:「我們在研究很多種藥物,但是現在我們最好的防範措施就是,和別人保持距離,不要握手,經常洗手。」這句話,放在所有的病毒傳染病中都可以適用。

冠狀病毒從何而來?是如何傳染給人的?

什麼是冠狀病毒?

一個多月時間,「新型冠狀病毒」這個詞彙,以超高速度到達我們視野所及的幾乎每一個角落。

但早在1937年,科學家就從雞胚中分離到冠狀病毒。到現在為止,人類總共僅發現7種能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除SARS病毒、MERS病毒和此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外,其他4種僅可引起輕微感冒或腹瀉症狀。但也正是2003年的SARS,讓冠狀病毒的高致病性引起重視。

新型冠狀病毒為何存在與當年SARS病毒類似的高致病性?

1月21日,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郝沛等人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上發表的在線文章指出,新型冠狀病毒中有一個刺突蛋白S-蛋白,能和人的呼吸道上皮細胞以及肺組織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結合,病毒可由此進入細胞複製增殖。這與SARS病毒在感染機制上類似,通過呼吸道傳播和接觸,進而出現人傳人現象。

而《柳葉刀》1月25日發表的論文稱,在首批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重症感染者中,大量患者出現「細胞因子風暴(CRS)」現象。

怎麼理解細胞因子風暴?它又被稱為「極端免疫攻擊」,即細胞因子短時間內釋放,造成人體過度炎症反應,進而引起機體多器官衰竭。這是人體面臨的兩難:如果沒有免疫系統,人體要被病毒攻破;但如果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又可能對人造成嚴重危害。

中國農大副教授:

野味產業鏈各環節都可能感染病毒

野生動物是如何將病毒傳染給人類的?屢禁不止的吃野味行為該如何從源頭上杜絕?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朱毅。

NBD:近年來新發的傳染病中,大概有多大的比例是來自於野生動物?

朱毅:有超過70%的新發傳染病來源於動物,野生動物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年來,與野生動物相關的病毒包括SARS、尼帕病毒、H7N9禽流感病毒、伊波拉病毒、MERS、亨德拉病毒等,都是讓全球感到威脅的大型疫病。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只要人們吃野生動物的習慣存在,疫病的發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現在不懸崖勒馬的話,下一個野生動物源疫病在任何時候發生都是有可能的。

NBD:您提到的上述對人生命產生威脅的傳染病,是否大部分都可以有行之有效的藥物來抑制和治療?

朱毅:家畜家禽身上也攜帶病毒,但長久相處之後,人類對這些病毒熟悉適應了,不會採取過激反應。SARS和新型冠狀病毒這些來源於野生動物的病毒,原本是準備在人體細胞內駐紮下來的,但人體免疫系統完全不認識這個陌生病毒,「全體總動員」盡力來清除,免疫系統難免打擊範圍過大、打擊力度過猛,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人體過度的免疫反應往往是導致病毒感染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可見,針對這類傳染病,目前還沒有特效藥,基本都是對症療法和支持療法,最終還是要靠自身免疫把握好度,挺過去。

NBD:既然很多新發傳染病來源於動物,那什麼樣的動物具備成為病毒宿主的條件?

朱毅:病毒生存需要依附宿主,可以作為宿主的動物肯定是包容性很強,能夠和病毒一直和平共處的。伊波拉病毒懷疑是蝙蝠,MERS、SARS等病毒來源也指向蝙蝠,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也有懷疑指向蝙蝠。

佔了哺乳動物總數1/5的蝙蝠遍布全球,保持體溫40攝氏度「高燒」飛翔,憑藉特別的免疫系統和強大的DNA修復能力,成為非常多病毒的自然宿主,它們攜帶病毒又不發病,成了一個病毒貯藏庫。從蝙蝠種群體內、糞便、身上寄生蟲等檢測出來的病毒很多,當然並不是每一隻蝙蝠都帶有那麼多種病毒,不同蝙蝠所帶病毒的數量、強弱都不一樣。

朱毅受訪者供圖

NBD:野生動物是如何將病毒傳染給人類的?

朱毅:從已有研究來看,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在偶然情況下感染了雲南養殖場的果子狸,感染了病毒的果子狸隨後又被販賣到了廣東。病毒進一步在果子狸中傳播,不斷變異,最終產生一個傳播性極強的SARS病毒,感染了人類。

這裡面的情況是:蝙蝠攜帶的病毒傳染給中間宿主,然後再通過中間宿主傳染到人,中間宿主存在的意義在於讓病毒變異,進一步適應人類。

但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目前也不能排除捕捉宰殺蝙蝠時直接傳染的可能性,即新型冠狀病毒也可能不經過中間宿主直接感染人類。

所以總體而言,抓捕、養殖、儲運、宰殺、食用野味的過程中都可能感染病毒,整個野味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有可能感染病毒。有的人認為只有抓捕和儲運存在較大風險,實際上在食用時感染風險也存在,生食、烹飪不熟、食用餐具以及食用所處環境等都有感染病毒的風險。

NBD:您也提到野味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可能感染病毒,那是否應該從整個產業鏈來打擊?

朱毅:是的。沒有需求就沒有市場,如果沒有人吃,那麼前面環節自然就斷了。當然,打掉產業鏈任何一個環節,這個鏈條也就斷了,系統性打擊是最有效的。

NBD:您在打擊野生動物產業鏈方面還有何建議?

朱毅:一直以來的情況是,「養殖」是個筐,「野生」往裡裝。人工繁育野生動物在我國實行的是許可證制度。不過實地考察下來就知道,很多人工繁育的野生動物看上去是合理合法的經營,但它只是個幌子,被那些不法經營者作為合法化的外衣,在其掩護下進行違規和超範圍經營,這是野生動物非法交易的「潛規則」,也是禁而不止的一個原因。

對照研究人工和野生果子狸,發現養殖果子狸的遺傳多樣性高於野生果子狸。這提示了養殖場頻繁引入各種野生果子狸配種的真相。從人工養殖果子狸來看,所謂養殖,甚至都不能做到自我繁殖,「野生動物馴化養殖」暗藏著食品安全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只有採取「一刀切」的方式才能把吃野生動物這一陋習徹底杜絕。

首先要規範對野生動物的定義,修訂野生動物目錄,加強對人畜共患病較多的恆溫動物的監管,重拳出擊盜獵的冒充養殖,對於上餐桌的物種實施渠道專營,集中屠宰,明確檢疫標準,活物不能運輸和進市場。其次,養殖野生動物不是以吃為目的,只是為了品種不消失,尊重生物多樣性。建議把野生動物交易上升到公共安全的高度來管理。

NBD:儘管病毒廣泛存在,但在預防和杜絕傳染病的發生方面,我們能做什麼?

朱毅:目前一是沒有特效藥,二是疫苗研製時間較長。因此最好的辦法是「隔離」。

「隔離」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和野生動物以及養殖動物之間的隔離。病毒要通過跨種傳播後,到人類這兒才顯得攻擊力特別強。那麼只要人們和野生動物保持一定距離,不進入其領地,不吃、不摸、不投餵、不合影,就能有效避免野生動物攜帶的病毒入侵。當前市場上包括竹鼠在內的一些野生動物,不能溯源,未經嚴格的養殖管理和入市檢疫,建議大家不要食用。

二是人和人之間的「隔離」。養成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咳嗽、打噴嚏應該用紗布,或用胳膊肘捂住口鼻、戴口罩等,講究健康禮儀,保持人和人之間適度的健康「隔離」。少扎堆,防止傳染和疾病的擴散。一旦生病了,更要做好自我隔離。隔離,永遠是人類對付傳染病的最有效途徑。

還有哪些傳染病與野生動物有關?

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是誰,目前各方比較一致地指向了蝙蝠。但誰是中間宿主?各方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蛇,有的認為是水貂。但無論如何,野生動物與人類關係問題又一次引起重視,甚至網上流傳這麼一種說法:長期以來,人類把動物關進籠子;這一次,動物成功把人類關進了籠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爆發的多個傳染病,均和野生動物有關:

鼠:2019年年底,北京市確診的兩名鼠疫病人引發了熱烈討論。在歷史上,鼠疫曾引發3次大規模感染,最嚴重時致死近1億人。多年來,中國鼠疫病人大多因捕獵旱獺、剝食旱獺所引起。

駱駝:而在2015年,韓國因中東呼吸症候群的傳播,確診患者150餘人,死亡人數近20人。世衛組織對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的調查顯示,這種病毒可能源自蝙蝠,先傳給駱駝,再由駱駝傳給人類。科研人員在若干國家的單峰駱駝身上發現了MERS病毒,密切接觸或共處於狹小空間可發生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猴子、黑猩猩:2013年,在非洲爆發的伊波拉病毒導致全球範圍內4000餘人死亡,而2018年在剛果(金),伊波拉病毒捲土重來。世衛組織研究發現,伊波拉病毒的傳染源也是來自野生動物,具體可能的宿主是非人類靈長目動物(猴子、黑猩猩)、小羚羊、蝙蝠、小型嚙齒類動物和鼩鼱。

歷史上,人類社會多次因野生動物攜帶的病毒受到廣泛影響。《科學公共圖書館•被忽視的熱帶疾病》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新出現的人類傳染病中,有60%以上源自動物,這些人畜共患病的動物源性疾病中又有70%以上來自野生動物。

病毒如何從野生動物到人類?

記者了解到,由於病毒本質是遺傳因子,經過高溫充分煮熟後,理論上病毒也會死亡。因此,人類感染病毒,除了在食用環節,通常還主要在食物加工處理環節中,通過野生動物血液、分泌物等媒介染病。

相關焦點

  •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日前,央視新聞《新聞1+1》連線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一、我們對病毒有多少了解?周琪表示,對病毒的研究,可以用「萬裡長徵第一步」來形容。面對病毒,它從哪兒來、將到哪兒去,它是什麼樣子?
  • 關注|我們離治癒愛滋病還有多遠?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愛滋病疫苗和愛滋病的根治方法。那麼,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截止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被治癒了愛滋病,他的名字叫Timothy Brown(也被稱為「柏林病人」,因為他住在德國柏林)。Timothy在被查出HIV感染超過了10年之後,於2006年又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為了治療白血病,醫生給Timothy進行了骨髓移植。
  •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關於火星移民,都有哪些有趣的腦洞吧。 核彈與氣凝膠,誰更靠譜?或者還有更奇怪的方法。研究人員正在探索如何將其他物種的DNA與人類細胞結合起來,使航天員更能抵抗太空飛行的有害影響。科學家們看上的DNA來源於恢復力極強的水熊蟲,它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在太空環境中存活的動物。聽起來是不是有點X戰警的感覺?
  • 終極能源-「核聚變」,離我們還有多遠?
    那麼,我們離核融合能源還有多遠呢? 融合能源並不是科幻電影裡面才存在的東西,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而且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太陽就是核融合能源的一個最好的例子。當然,這是自然狀態下的核聚變反應,而我們人類需要的是,可控的核聚變反應。或許這將為人類帶來一次全新的能源革命。
  • 中國高鐵往事:離600公裡時速還有多遠?
    新中國以京張鐵路為精神起點,從沒有一寸高速鐵路到世界高鐵裡程最長,從技術引進到世界上首次實現時速350公裡。1876年,英國怡和洋行在中國修建的第一條營業性鐵路上海吳淞鐵路建成通車,試車的「天朝」號機車創下時速約40.2公裡的紀錄。京張鐵路的通車速度則為時速35公裡。
  • 糖尿病治療離徹底治癒還有多遠?最新成果進行到哪一步了?
    一直是我們著力關注的大事。自1921年發現胰島素以來,血糖能夠被有效管理,挽救了不少糖尿病友。但經過差不多100年的發展,糖尿病還只停留在可控制的範圍,究竟糖尿病治療離徹底治癒還有多遠?最新成果進行到哪一步了?我們知道,不管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皆因胰腺受損,進而胰島素分泌不足而導致的 高血糖。在高血糖的長期影響下,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等。
  • ——愛滋病離你有多遠?
    ——愛滋病離你有多遠?醫生自述:染上愛滋的第22個小時,我完成了自救漫畫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難以想像,這位醫生要是沒有及時吃上阻斷藥,後果將會怎樣……但是,還有許許多多感染了HIV的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愛滋阻斷藥,就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期,任憑身體發展成了愛滋病。
  • 男子誤飲濃鹽酸 「的哥」送醫途中上演生死時速
    (原標題:原陽男子誤飲濃鹽酸 好「的哥」送醫途中上演生死時速 ) 男子誤喝濃鹽酸,需要到醫院緊急救治,原陽計程車司機魯照德及時伸出援手,拉著男子從縣區到市區求醫,一路狂奔闖了多個紅燈
  • 解放雙手離我們還有多遠?
    但無人駕駛究竟離我們有多遠呢?我們先來看看目前輔助駕駛系統的滲透率。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在智能裝配較為齊全的傳統自主品牌陣營以及新勢力陣營裡面,哪怕在官方指導價僅為十萬的入門車型上,都可以看到全速域自適應巡航駕駛輔助系統的出現。
  • 新冠肺炎特效藥還有多遠?正在試驗的西藥潛力盤點
    澎湃新聞消息,從剛剛納入第六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的磷酸氯喹、阿比多爾,到更早就已經在患者中使用的抗愛滋病藥物洛匹那韋/利託那韋,還有被寄予厚望、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瑞德西韋,以及在更小範圍內試驗證明短期療效的羥氯喹和法匹拉韋,到底哪個是最有希望的「特效藥」?
  • 科幻電影中能量護盾這種「黑科技」離我們還有多遠?當下能實現嗎
    比如,我們現在經常能看到的全息影像,這就是一種半成品科技,離電影中的那種全息影像還很遠。還有一種則是能量護盾技術了,今天我就來為大家講講這種「黑科技」離我們目前還有多遠。能量護盾那麼現在我們離這類武器還有多遠呢,據英國媒體報導,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發這種防護罩,利用電能脈衝抵擋火箭、榴霰彈等炮彈的攻擊
  • 有了免疫治療,我們離「攻克癌症」還有多遠?
    特別是在肺癌領域,目前獲批用於一線治療的適應證全都在此領域,分別為:帕博利珠單抗單藥一線治療 PD-L1 表達陽性的局部晚期和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聯合化療一線治療非鱗狀 NSCLC,和聯合化療一線治療鱗狀 NSCLC;以及阿替利珠單抗聯合化療一線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SCLC)。
  • 偽裝成奶茶的"迷奸水",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偽裝成奶茶的"迷奸水",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來源 | 較高端人類 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原標題:《偽裝成奶茶的"迷奸水",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 我們離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還有多遠?
    高強度、高頻率的人類活動使得現在大約100萬種動植物正處在滅絕邊緣,還有很多物種在尚未被人類發現時已經消失。 我們離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災難還有多遠?人類又能否扮演自己的超級英雄?
  • 新民周刊:我們離災難片還有多遠?
    當異常天氣頻繁光臨地球,我們離災難片還有多遠?地球的800萬種死法每年,至少在好萊塢的攝影棚裡,地球總是要面臨一次毀滅的。至於毀滅的原因麼,每次都不同——冬雷震震、夏雨雪、核試驗、龍捲風、巨浪、洪水、大霧、病毒、隕石撞地球、山崩地裂、變異物種、不明外星生物……總之,地球有800萬種死法。影評人木衛二把好萊塢災難片統稱為「美式災難全家桶快餐」。
  • NASA再次發現宜居星球,我們離登上第二個地球還有多遠?
    他們在和我們,他們的先祖們爭論的時候,我們或許會落下風。到時候,能源被它們掌控,人類成為粘板上的魚肉。能源被這些機器提前耗盡也未可知。為什麼宜居星球都在光年之外?隨著天文技術的發展,人類擁有了更強的對宇宙的探索能力。但是,為什麼每次發現的宜居星球都在光年之外。這有點讓人難辨真假,無所適從。
  • 腦機接口到底離我們還有多遠?真實的鋼鐵俠馬斯克
    8月28日,馬斯克在其初創公司 Neuralink 總部展示了腦機接口最新研究成果,硬幣大小的 Neuralink 植入物,擁有1024路連接,能夠感應溫度氣壓,並讀取腦電波、脈搏等生理信號,且具備無線充電功能,同時還有進行設備植入的手術機器人。
  • 《黑豹》裡的黑科技離我們也沒多遠了
    黑豹的國家叫Wakanda瓦坎達,設定是一個與世隔絕但技術水平「領先世界幾個時代」的非洲國家,但如果仔細盤點一下電影中出現的黑科技的話,似乎離我們的世界也並沒有那麼遙遠。以下內容輕微劇透,介意的小夥伴請謹慎閱讀。
  • 我國奮鬥者號潛水器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那裡離地心還有多遠?
    如果能夠在這個最深的海溝往下挖,應該離地心更近了。不過,由於這個海溝位於大洋最深處,水壓高、完全黑暗、溫度低、含氧量低,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區域之一,我們人類能夠到達嗎?如此惡劣的環境,如果沒有專門的潛水器,我們人類是沒法抵達的。在我們人類史上,就沒有多少人能夠到達這麼深的海底,更別說在這裡展開複雜的鑽孔項目。所以,科學家選擇在地面展開鑽孔而不選擇在這些海溝鑽孔也是有原因的,雖然地面比在大洋最深處離地心更遠,但是難度相對低一些。
  • 我國送去月球的植物成功發芽,那麼人類離改造月球還有多遠!
    導語:我國送去月球的植物成功發芽,那麼人類離改造月球還有多遠!月球是我們最近的星球,它不僅是我們地球的衛星,同時對地球的的生態和地球軌跡也有相當大的關聯。可以說月球對我們現有的文明起到了無法代替的作用。月球同時也是我們對太空探索的基石,由於距離近我們可以通過對月球的探索來了解其他星球。進而對我們人類的星際移民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