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騰訊科學WE大會」中內啟光:我們正嘗試在動物體內培育功能...

2021-01-09 天眼新聞

11月7日,備受矚目的2020騰訊科學WE大會在深圳舉行,大會通過直播連線的方式邀請7位來自4大洲、6個國家的頂尖科學家在主會場分享了量子物理、幹細胞、天體物理學、化學工程、神經科學、天文學等領域的最新科技進展盛況。

史丹福大學教授中內啟光分享了最具挑戰性的科研項目——異種培育人體器官的相關研究實驗。嘉賓發言全文如下:我的演講題目是:異種培育人體器官,我們正嘗試在動物體內培育功能完整的可移植的人體器官。為什麼要研究這個課題?很多病人都會出現晚期器官衰竭,對於某些人體器官,我們已經有人造或機械器官來取代它們的功能,但目前器官移植仍是治療晚期器官衰竭的唯一方法。可是這種療法面臨幾個問題,我認為器官捐獻不足是主要問題之一。例如在美國,10萬多人在等待器官移植,但只有3萬人能夠獲得移植,這導致每天都有20人在等待移植的過程中逝去。另外,每10分鐘就會新增一名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因此器官移植的供需有著巨大的差距,再加上器官捐獻嚴重不足,甚至催生了販賣人體器官的黑市。據估計,全球10%的移植器官都來自這些非法黑市,所以這是一個嚴肅的倫理問題。即使病人足夠幸運得到了移植,也必須吃藥來抑制免疫系統,防止人體對移植器官產生排異反應。缺乏捐獻和免疫排斥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可以解決的。比如我們用患者自身的幹細胞製造出可移植的器官,但顯然這並不容易。因為器官是三維立體的,一個器官就有很多不同的血清型,所以在培養皿中用器官生成器官的方法是不可行的。我的思路是在活體中培育器官,也就是在動物體內的生長環境中,通過使用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製造嵌合體的方法來培育器官。我想先解釋兩個問題,首先,什麼是嵌合體?它並不是希臘神話中或漫畫中的怪物,而是具有有著不同基因背景的兩種或更多種血清型和細胞的混合體,有著兩種不同基因背景的細胞。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可能是部分嵌合體,比如接受了血液、骨髓或器官移植的人,就是所謂的部分嵌合體,因為他體內有別人的細胞。但我要講的是系統性嵌合體,它是由兩個早期胚胎結合在一起形成的。由於系統性嵌合體有可能在體內生成任何細胞,所以它的每個組織和器官中都有兩種類型的細胞,這就與部分嵌合體不同。那我們怎麼得到嵌合體呢?我們將小鼠的多能幹細胞注入大鼠的囊胚期胚胎,囊胚期是胚胎的早期階段,通常是受孕後的三到四天形成。我們通過這裡展示的顯微操作注入這些小鼠的誘導多能幹細胞,我們將誘導多能幹細胞做成紅色,24小時後它看起來就是這個樣子。很明顯這些細胞結合在了一起,這就是嵌合體胚胎。然後我們把這些胚胎注入到受體鼠體內,三周後兩種鼠類的嵌合體就產生了,這就是我們培育嵌合體的方法。那什麼是誘導多能幹細胞?我認為它是最偉大的生物學和醫學發現之一。非常令人驚訝,比如我們選用皮膚纖維源細胞之類的體細胞,然後在其中引入胚胎幹細胞中的4個基因。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些體細胞變成了多能幹細胞這樣的胚胎幹細胞,這就是誘導多能幹細胞名字的由來。生成之後,它們就像胚胎幹細胞一樣活動,並且可以分化成許多不同的細胞類型。這項技術可以讓我們容易地培育來自患者的多能幹細胞,這不僅是對生物學也是對醫學的重要貢獻,尤其是再生醫學,它的發現者山中伸彌也因此在前些年獲得了諾貝爾獎。這張圖展示了我們未來的目標,大家可以看到,我們正在研究在牲畜體內培育人體器官。假設有一位晚期心衰患者,我們首先生成患者的誘導多能幹細胞,然後將其注入有器官形成障礙的豬胚胎的囊胚中。這個胚胎事先經過基因改造,所以無法自我形成心臟。那麼如果我們可以生成人-豬嵌合體,這個嵌合體全身都應該有人類細胞,尤其心臟應該完全是由人類細胞組成的,因為豬細胞無法生成心臟。所以當這隻嵌合體豬長到一定程度,我們就可以取出心臟供人體移植。儘管這顆心臟是在豬體內培育的,但心臟細胞完全來自病人自己的誘導多能幹細胞,所以它本質上屬於自體器官移植。也就是病人自己的細胞和心臟移植到自己體內,所以移植時和移植後都不需要免疫抑制,這就是我的設想,人們稱之為囊胚器官互補。這聽起來像科幻故事,但我們已經通過嚙齒類動物實驗得到了很好的數據驗證。這是我們前些年做的第一個實驗,我們準備了無法形成腎臟的小鼠,因為我們刪除一個叫Sall 1的基因,這個基因是形成腎臟的關鍵。我們將野生小鼠的胚胎幹細胞和誘導多能幹細胞注入無法生成腎臟的小鼠囊胚中,注入的多能幹細胞生成的細胞,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胚胎無法生成腎臟的不足,並最終與腎臟形成一個嵌合體。而這樣形成的腎臟完全來自注入的多能幹細胞,不僅是腎臟,該方法還適用於培育其它器官。比如,胰臟、胸腺、肝臟、血管和血液,以及最近培育的腦、肺和甲狀旁腺等。我們對大多數器官的試驗都取得了成功,因此該方法應該能夠實現通過誘導多能幹細胞培育器官,但這是同一種鼠類之間的嵌合體。為了培育人體器官,很顯然我們還需要利用其它物種來進一步試驗。因此為了驗證不同物種,驗證我們能否跨越物種壁壘。我們嘗試了用兩種鼠類來獲得驗證數據。它們看起來很像,但卻是不同的物種,它們不能交配,它們的染色體數量不同。大家可以看到,大鼠比小鼠體型大10倍。我們想要證實這種跨物種囊胚互補的設想,如大家所見,我們嘗試培育出有大鼠胰臟的小鼠。我們將大鼠的多能幹細胞注入刪除了Pdx1基因的小鼠的胚胎內,Pdx1是胰腺發育的一個重要基因。實驗結果令人驚訝又覺得有趣,嵌合體胰臟與小鼠胰臟一樣大小。本來我們預計嵌合體胰臟會綜合兩種鼠類的特性,大小介於兩者之間,但我們得到的嵌合體胰臟都是和小鼠胰臟一樣大。小鼠胰臟般大小的嵌合體胰臟,反過來也是一樣。因此儘管胰臟細胞是由大鼠的細胞組成的,但胰臟的大小卻和小鼠的一樣。由於胰腺太小,並不能移植回大鼠體內,這是我們想向大家說明的一點。隨後我們嘗試了另一種方法,我們進行了一個相反的實驗。我們準備了刪除了Pdx1基因的大鼠,將小鼠的誘導多能幹細胞注入大鼠的胚胎。大家可以猜到,這次我們得到了和大鼠胰臟一樣大的嵌合體胰臟,大部分胰臟的大小都和大鼠的一樣。看來決定器官大小的不是細胞,而是發育環境,發育環境似乎決定了器官的大小。但還是一樣的問題,大鼠體內生出的胰臟太大,無法移植到小鼠體內。因此我們沒有移植整個器官,而是嘗試移植胰島。大鼠體內生成的小鼠胰臟的胰島,胰島是胰臟中的一小簇細胞。胰島包含重要的細胞,比如可分泌胰島素以維持正常血糖水平的β細胞。我們從大鼠生成的巨大的小鼠胰臟中提取出了胰島,然後將100個胰島移植到了有糖尿病的小鼠體內,我們是通過藥物誘發糖尿病的。大家可以看到,通常有糖尿病的小鼠的血糖水平超過400mg/dl,但所有接受胰島移植的小鼠的血糖水平都在一年後恢復正常,而當我們把胰島從小鼠體內取出後,它們的血糖水平又上升了。這表明移植的100個胰島對血糖水平恢復正常起到了作用,我們用的是成年小鼠作為受體。它們生存了兩年,維持正常血糖水平一年,因此這幾乎是意味著終生治癒。最重要的是,因為沒有發生排異反應,我們沒有對小鼠進行任何長期免疫抑制。因為胰臟細胞都是來自小鼠自身的,我是說胰臟細胞屬於小鼠的自體細胞,儘管胰臟是在大鼠體內生長的。我們對這些數據很滿意。如大家所知,小鼠和大鼠這樣的嚙齒類動物體型太小,無法用於培育人體器官,所以我們決定在更大的動物身上進行實驗。我們選擇了豬和羊,因為它們在器官大小以及生理學和解剖學上與人類相似,而且它們生長速度快,它們的器官可以在一年之內就長到和人體器官差不多大小。而猴子這樣的靈長類動物,它們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長得足夠大、足以培育人體器官。我們已經完成了實驗並發表了論文,證明囊胚器官互補法在豬這樣的大型動物身上也是可行的,我們能夠在胰臟克隆豬體內培育外生豬胰臟。現在我們正在史丹福大學進行人-羊嵌合體培育試驗。如圖所示,我們將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注入綿羊胚胎,24小時後就是這個樣子。我們仍然可以在綿羊胚胎中看到tdTomato標記的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然後我們將這些嵌合體胚胎移植到代孕母羊的體內。大家可以看到,和鼠類實驗不同,這是個大工程。我們需要很多醫生的幫助,手術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進行,可以看到我們的合作者羅斯教授,正在將這些嵌合體胚胎注入代孕母羊的子宮。雖然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注入了母羊體內,但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不過它們為人-羊嵌合體研究做出了有意義的貢獻,對於人-豬嵌合體實驗也是如此,所以我們認為跨物種嵌合體的形成是有壁壘的,我們稱之為異種壁壘。我認為這似乎反映了兩個物種之間的基因或進化差異,這種差異在鼠類齧齒動物之間比在人與豬或羊之間要小,因此了解和改造這一異種壁壘,可能就是在動物體內成功培育人體器官的關鍵。最後,我想談談這項研究的倫理和社會問題。我知道這項研究會涉及到一些這樣的問題。通過和他人的討論我發現,很多人的擔憂在於動物的人像化,比如人面豬身,這是具有人腦或人類生殖細胞的豬,還有人認為利用動物培育人類器官是對動物福祉的侵害。 但我想強調的是,我們的所有研究都是在得到相關機構批准的情況下進行的,包括政府以及史丹福大學道德委員會和相關大學的動物實驗委員會。我們正一步步地做研究,保持透明度並接受這些機構的監督。特別是如果研究取得成功並能夠為患者提供自體器官,就可以挽救許多患者的生命或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並大大降低醫療費用。

沈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大煒 嶽端 邱凌峰

編輯 章虹編審 李中迪 羅瑋

相關焦點

  • 騰訊科學WE大會舉行,科學家揭秘粒子物理、腦機接口等最新發現
    藍鯨TMT頻道11月8日訊,2020騰訊科學WE大會舉行,來自4洲6國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登上騰訊設在全球多個國家的線下演講舞臺,分享天文、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今年參與大會的科學家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Steven Weinberg、幹細胞生物學家中內啟光、腦機接口權威專家Miguel Nicolelis、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化學家鮑哲南、天體物理學家Victoria Kaspi、天文學家Jane Greaves 。
  • 器官復刻、腦機接口……7位科學大咖匯聚騰訊科學WE大會
    嘗試在動物體內培育功能完整的可移植的人體器官,腦機接口讓癱瘓少年可以開出世界盃第一球,新型電波望遠鏡可以捕捉到上百次快速射電暴現象……疫情並沒有阻擋人口科學探索的腳步,7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在一年一度的騰訊科學WE大會上通過線上方式齊聚,揭秘了多領域最新科學發展。11月7日,2020騰訊科學WE大會正式舉行。在全球疫情持續的嚴峻形勢下,人們難以跨國面對面交流。
  • 騰訊科學WE大會揭秘粒子物理等最新發現
    今年騰訊科學WE大會將主題定為「藍點」,以1990年旅行者一號拍下的「0.1像素」的地球為隱喻,寓意人類在意識到自身渺小的同時,更要休戚與共。「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面對困境,我們採取的行動將很可能改寫這個時代。」
  • 騰訊科學WE大會召開,聽大咖揭秘:有機生命體可能存在於金星雲層中
    11月7日,2020騰訊科學WE大會正式舉行。在全球疫情持續的嚴峻形勢下,人們難以跨國面對面交流。但來自4洲6國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依然突破阻隔,登上騰訊設在全球多個國家的線下演講舞臺,與公眾分享天文、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 4洲6國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齊聚2020騰訊科學WE大會
    原標題:4洲6國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齊聚2020騰訊科學WE大會     11月7日,2020騰訊科學WE大會正式舉行。在全球疫情持續的嚴峻形勢下,人們難以跨國面對面交流。但是來自4洲6國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依然突破阻隔,登上騰訊設在全球多個國家的線下演講舞臺,與公眾分享天文、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 跨越物種邊界以求長生不老之術可能麼|2020騰訊科學WE大會
    然而,我們真的絕望嗎?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中內啟光看來,並非如此。這種嵌合培養可以實現在動物體內存活其他物種的細胞,而在2010年的時候,中內啟光用這種辦法,首次實現了在白鼠體內培育出田鼠的胰臟。具體地說,中內首先通過基因操作的辦法敲除掉小鼠的胰臟,然後從這種小鼠體內提取受精卵進行培養,並將大鼠的幹細胞注入到其中。接下來,小鼠的受精卵和大鼠的幹細胞一起共同發育,彼此互相混合。最後長出一個胰臟完全來自於大鼠細胞的小鼠。
  • 幹細胞科學家騰訊科學WE大會透露新進展
    中國科技新聞網11月7日訊(趙芙瑤)11月7日下午,一年一度的騰訊科學WE大會如期舉辦。受疫情影響,今年的大會採取了線上直播的形式。此次騰訊科學WE大會攜四洲六國頂尖科學家,帶來全球最前沿的科學突破,揭秘這顆「藍點」上的科學答案。大會上,幹細胞生物學家,史丹福大學、東京大學教授中內啟光及數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將為大家分享最新的科學突破。
  • 騰訊 WE 大會:從宇宙到粒子再到人類,7位科學家的奇幻旅程
    幹細胞生物學家、史丹福大學、東京大學教授中內啟光在演講中分享了「異種培育人體器官」挑戰項目,嘗試在動物體內培育功能完整的可移植的人體器官,解決在器官移植中缺乏捐獻和免疫排斥問題。去年 7 月,他首次獲得批准進行含有人類細胞的動物胚胎實驗。
  • 腦機接口、量子革命、器官復刻、電子皮膚......騰訊的這場直播展示了「人類的未來」
    在這一節點舉辦的 2020 騰訊科學 WE 大會,將主題定為「藍點」,以旅行者 1 號探測器拍下的「0.1 像素」的地球為隱喻,寓意人類在意識到自身渺小的同時,更要休戚與共。7 位來自 4 大洲、6 個國家的頂尖科學家,跨越時差、距離,突破阻隔,齊聚以線上直播方式呈現的 2020 騰訊科學 WE 大會,與公眾分享天文、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 騰訊科學WE大會第八年:腦機接口、器官復刻、電子皮膚等技術迎來新...
    腦機接口權威專家Miguel Nicolelis(米格爾·尼科萊利斯)在2020騰訊科學WE大會的連線採訪時,對馬斯克關於腦機接口的「暢想」發表了旗幟鮮明的反對意見。 受全球疫情影響,往年騰訊科學WE大會在線下舉行的科學家採訪搬到了線上,2020騰訊科學WE大會也以線上直播的方式在11月7日正式舉行。
  • 騰訊科學WE大會揭開未來面紗:金星上或有生命、用電子皮膚相互交流...
    在2020騰訊科學WE大會上,來自世界4洲6國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從天文、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分享了目前研究的最新進展。2019年11月11日,騰訊發布全新的企業使命與願景「用戶為本,科技向善」。騰訊科學WE大會也成為了「科技向善」一種詮釋。馬化騰曾說,「我們在這個舞臺上不談競爭,不談商業,只仰望星空,只看未來」。
  • 疫情下人類實現多項突破 騰訊科學WE大會揭秘粒子物理、器官復刻和...
    疫情下人類實現多項突破 騰訊科學WE大會揭秘粒子物理、器官復刻和腦機接口等最新發現 11月7日,2020騰訊科學WE大會正式舉行。
  • 騰訊科學WE大會揭秘粒子物理、腦機接口等最新發現
    【TechWeb】11月8日消息,在2020騰訊科學WE大會上,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面對困境,我們採取的行動將很可能改寫這個時代。」
  • 騰訊科學WE大會第八年:腦機接口、器官復刻、電子皮膚等技術迎來新突破
    腦機接口權威專家Miguel Nicolelis(米格爾·尼科萊利斯)在2020騰訊科學WE大會的連線採訪時,對馬斯克關於腦機接口的「暢想」發表了旗幟鮮明的反對意見。受全球疫情影響,往年騰訊科學WE大會在線下舉行的科學家採訪搬到了線上,2020騰訊科學WE大會也以線上直播的方式在11月7日正式舉行。
  • 疫情下人類實現多項突破 騰訊科學WE大會揭秘粒子物理、器官復刻和腦機接口等最新發現
    11月7日,2020騰訊科學WE大會正式舉行。在全球疫情持續的嚴峻形勢下,人們難以跨國面對面交流。但是來自4洲6國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依然突破阻隔,登上騰訊設在全球多個國家的線下演講舞臺,與公眾分享天文、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 從「腦機接口」到「金剛狼的皮膚」,7位科學家的科幻之旅
    而身為「藍點」上的主宰,我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邁向未來科幻世界。11月7日,在這顆「藍點」上,騰訊科學WE大會正式舉行。2020,在全球疫情持續的嚴峻形勢下,人們難以跨國面對面交流。但是來自4洲6國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依然突破阻隔,登上騰訊設在全球多個國家的線下演講舞臺,用各自領域內最前沿的科技突破,向「藍點」致敬。
  • 7位全球頂尖科學家線上齊聚 騰訊WE大會揭秘最前沿科技
    嘗試在動物體內培育功能完整的可移植的人體器官,腦機接口讓癱瘓少年可以開出世界盃第一球,未來或將植入人體代替智慧型手機的「人造皮膚」……7日,2020騰訊科學WE大會正式舉行,來自4洲6國的7位全球頂尖科學家,突破疫情阻隔,登上騰訊設在全球多個國家的線下演講舞臺,與公眾分享天文、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 7位全球頂尖科學家線上齊聚,騰訊WE大會揭秘最前沿科技
    嘗試在動物體內培育功能完整的可移植的人體器官,腦機接口讓癱瘓少年可以開出世界盃第一球,未來或將植入人體代替智慧型手機的「人造皮膚」……7日,2020騰訊科學WE大會正式舉行,來自4洲6國的7位全球頂尖科學家,突破疫情阻隔,登上騰訊設在全球多個國家的線下演講舞臺,與公眾分享天文、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 動物體內育器官、人造皮膚變手機,科技改變未來
    新冠疫情雖然阻擋了人們外出的腳步,但阻擋不了我們探索世界奧秘的腳步。11 月 7 日,2020 騰訊科學 WE 大會正式舉行。來自6個國家的7位頂尖科學家通過線上交流,分享了目前人類最新的科學探索和研究。
  • 騰訊WE大會|從人-豬嵌合體到腦機接口,真的有外星人嗎?
    11月7日,2020騰訊科學WE大會在線上舉辦。來自四洲六國的七位頂尖科學家,帶來了從人造皮膚到異種培育器官,再從腦機接口到宇宙各領域的最新探索和分享。同樣在2020騰訊科學WE大會上,幹細胞生物學家中內啟光也關注到了人類的器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