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首次!能模擬組織再生和腫瘤,三維重構類器官完美復刻人體器官

2020-12-22 轉化醫學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Cathy

導言:類器官是在實驗室中生長的,由幹細胞衍生的類器官組織,通常被稱為微型器官。由於它們可以模擬人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因此被認為是用於創建人造器官或新藥研發的下一代技術。

然而,當前的類器官技術具有根本的局限性,它們不能模擬成熟器官的結構,並且缺乏組織內的微環境,以及組織內各種細胞之間關鍵的相互作用。在癌症等難治性疾病的精確建模過程中,這一限制已被視為主要問題。

為此,韓國的一個研究小組提出了一種新的微型器官概念,稱為「類組裝體」(assembloid),它可以超越傳統的類器官,並在結構和功能上完美地複製人體組織。

這項工作由浦項科技大學生命科學系的Kunyoo Shin教授領導,並於12月16日發表在《自然》雜誌,題為「Creation of bladder assembloids mimicking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cancer」。

該團隊開發的「類組裝體」,即多層微型器官,可通過在組織基質中將幹細胞與各種細胞類型進行三維重構,從而精確地模擬人體組織。該類組裝體是一種新穎的技術,通過為患者定製超越常規類器官的人體器官,從而為難治性疾病的下一代藥物研發提供新的範例。

為了克服當前類器官的局限性,Shin教授的團隊開發了重組的體外人體器官,該類器官具有上皮細胞、基質細胞和肌細胞的組織結構。研究人員發現,在單細胞水平上,這些類器官在細胞組成和基因表達方面與成熟器官相同,並且能模仿正常組織應對損傷的體內再生反應。

此外,研究小組還開發了患者特異性腫瘤組裝體,其可以完美模擬體內腫瘤的病理特徵。該團隊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對該腫瘤組裝平臺開展研究,並揭示了一種新的機制:來自腫瘤微環境的信號決定了腫瘤細胞的可塑性。這些發現表明,腫瘤與基質細胞之間的信號反饋在控制腫瘤可塑性中起關鍵作用。這一發現將為腫瘤誘導分化療法的發展帶來新的範例,以治療各種侵襲性實體癌。

患者來源的膀胱腫瘤組裝體,一種模擬人類膀胱癌病理特徵的體外腫瘤組織。圖源:Kunyoo Shin(POSTECH)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浦項科技大學生命科學系的Eunjee Kim解釋道:「這些類組裝體是世界上第一個體外重構的類器官。由此,我們可以精確地建模各種複雜的難治性疾病,例如癌症,退化性疾病以及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和自閉症,並了解此類疾病的發病機制,從而最終開發出更好的治療選擇。」

Shin教授評論道:「據我們所知,我們所做的工作能在結構和功能上重現原始組織的病理生理學,而且之前還沒有人做過這樣的工作。產生這種人造組織與現代研究特別相關,因為組織微環境在上皮組織穩態和各種腫瘤生長中的重要性正日益被人們認識到。我們希望這項研究可以開闢一個藥物開發新時代,並徹底改變各種難治性疾病的患者定製治療方法。」

參與這項研究的Tae-Young Roh教授表示:「這項研究是跨學科科學的絕佳典範,為人類各種疾病的精準和個性化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

名詞解釋

腫瘤誘導:腫瘤誘導分化的基本特點是不殺傷腫瘤細胞,而是誘導腫瘤細胞分化為正常可接近正常細胞,即在一些化學製劑的作用下,有的腫瘤細胞出現類似正常細胞的表型,有的恢復了正常細胞的某些功能。誘導分化治療的提出,打破了「一旦成了癌細胞,便永遠是癌細胞」觀點。

參考資料: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2-three-dimensionally-reconstituted-organoids-human.html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3034-x

【3】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2%BF%E7%98%A4%E8%AF%B1%E5%AF%BC/15578947?fr=aladdin

相關焦點

  • 年度重磅*頂刊Nature|生物3D列印構建新一代含基質類器官,首次揭示...
    類器官往往由受組織限制的成體幹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或腫瘤細胞。因為它們可以模仿人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因此被認為是創造人造器官或開發新藥物的下一代技術。類器官類器官可以來自受組織限制的成體幹細胞、多能幹細胞或腫瘤細胞。這三個類型的類器官被廣泛用於模擬器官和組織的關鍵特徵,以更好地了解包括癌症等人類疾病的各個方面。然而,當前類器官與體內疾病的相關性仍然受到質疑,因為這種模型系統沒有考慮到大量因素,包括原生組織結構,微環境和基質(Stroma)等,當它們從組織的原生環境中移除時,大多數細胞的特徵都會發生變化。
  • 共建類器官樣本庫!華醫再生攜手多方助力再生醫學成果轉化
    11月16日,「類器官前沿技術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由中科院院士陳曄光領銜的廣州華醫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分別與廣州生物島實驗室、廣東省人民醫院和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籤訂了一系列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此次籤約為建設世界一流的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創新發展精準醫療、藥物研發和再生醫學奠定了合作基礎。
  • 類器官——研究疾病的利器,再生醫學的未來
    細胞和細胞之間通過間質連接在一起形成細胞團,由於細胞內基因的差異化表達,進而形成了各類器官和組織。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利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而隨著幹細胞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可以利用新的培養方法,將多能幹細胞或/和成體幹細胞誘導產生一些類似於體內組織或者器官的三維結構——於是,類器官誕生了。
  • 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間質組織」?來搜狗英文搜索看外媒怎麼說
    英國《每日郵報》日前報導,紐約大學的科學家研究團隊在《科學報告》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稱,發現了一個從未被注意到的「人體新器官」——間質組織,它可能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之一。間質可充當「減震器」,減輕人體組織受到的損害,而且,其可能與癌症擴散有關。那麼,它有何特徵?能對人體正常運轉發揮哪些作用?鎖定搜狗英文搜索,了解國際前沿科學的新進展,實時瀏覽權威海外媒體的最新報導。
  • 類器官新突破,利用人類幹細胞可從胎兒前腸中再生多個器官
    有了類器官,研究人員可以深入觀察人體的變化、檢驗藥物的功能以及發展實驗室層面的再生治療法。近日,《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發表了兩項關於類器官的新研究,是類器官的重大突破。近日,一隊來自辛辛那提兒童醫學中心和日本的科學家報告了他們的發現,這些發現將對新一輪更複雜的類器官發育至關重要。
  • Nature:利用一種新的水凝膠在體外培養類器官
    它們能夠被用來構建疾病模型,而且在未來可能被用來測試藥物或者甚至替換病人體內受損的組織。但是當前的類器官在一種標準化的可控方法中非常難以培養,其中這種方法是設計和使用它們的關鍵。如今,EPFL研究人員通過開發出一種正在申請專利的「水凝膠」而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中這種水凝膠提供一種完全可控的和可調整的方法來培養類器官。
  • 《自然·材料新聞》生物列印水凝膠類器官,指導組織規模的自組織
    該文觀點評論解析如下:要點:一種生物列印方法,利用形成類器官的幹細胞作為水凝膠中的活潑墨水,可指導組織規模的自組織產生更現實的胃腸道和血管組織構造。【圖文解析】類器官是盤中的微型幹細胞衍生組織,通過自組織形成體內類似的細顆粒組織結構和細胞異質性。這些功能為發展和疾病進展的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識。
  • 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點擊查看 類器官是一種由不同類型幹細胞通過自組織方式製備,能夠模擬原生器官結構和功能的一類三維「微器官模型」。相比傳統的二維培養模型,類器官代表著一種能夠概括整個生物體生理過程的創新技術,具有更接近生理細胞組成和行為、更穩定的基因組、更適合於生物轉染和高通量篩選等優勢。
  • Cell|胃腸胰神經內分泌的腫瘤類器官生物庫
    類器官來自於人類胚胎幹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胚胎幹細胞或者是直接來源於病人樣本,而且具有一定的三維結構,結合基因編輯技術,大大擴展了實驗室和臨床方面的研究可以使用的工具。相較於直接進行臨床試驗,類器官的興起給了科學家以及醫生更多的空間去篩選藥物,成為了各個實驗室爭相應用的一個重要工具。
  • 拯救小白鼠-類器官技術
    背景由於多能幹細胞具有分化潛能,因此幾乎可以產生任何類型的細胞,因此可用於模擬發育和疾病,甚至有望提供細胞替代療法。幹細胞通過三維培養系統培育,產生類似於整個器官的結構,這被稱為類器官。然後,應用許可的三維培養環境,通常還會使用細胞外基質凝膠(如Matrigel)。這些複雜的結構為幹細胞分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可以在與體內發育極為相似的系統中模擬人體器官的發育。儘管在許多情況下是否完全相似尚待確定,但類器官已被應用於人類特定的生物學問題。確實,腦和視網膜類器官都已顯示出可大致再現人體器官發育的特性,這是動物模型無法比擬的。
  • 不含動物成分的奈米纖維素水凝膠可快速追蹤類器官生長,改善癌症治療
    最重要的是,奈米纖維素凝膠完全基於植物,而無須為實驗切除人或動物的細胞或器官。蒙納許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GilGarnier說:「有機物為生物醫學的關鍵應用提供了可靠的模型,包括藥物篩選和疾病建模。但是目前的方法仍然昂貴,生化變量且定義不清。這些都是基礎研究和將類器官轉化為臨床的主要障礙。需要能夠維持類器官系統的替代基質,以大幅降低成本,並消除未知生物分子的不可靠性。」
  • 【科學普及】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與傳統2D細胞培養模式相比,3D培養的類器官包含多種細胞類型,能夠形成具有功能的「微器官」,能更好地用於模擬器官組織的發生過程及生理病理狀態,因而在基礎研究以及臨床診療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科學家Lancaster 和 Knoblich這樣定義類器官:「器官特異性細胞的集合。
  • 類器官模型國內外資料庫近10年文獻研究熱點分析
    胰腺類器官:來源於從胰腺導管中分離出的胰腺幹/祖細胞的擴增,在添加有適當的生長因子和細胞外基質的培養環境中,胰腺祖細胞形成胰腺外分泌類器官。背景:類器官模型可部分還原細胞在體內的組織和分子特性,是一種有良好潛力的臨床前模型。
  • 「類器官」技術能「搭建」人體組織模型
    這些微型組織可用於篩選藥物,研究組織結構特徵對器官生長或癌變的影響,還有助於將來培養出完整的人體器官。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31日報導,「類器官」技術也被稱為「DNA編程的細胞組裝」(DPAC),能讓研究人員設計製造出上千種類器官細胞陣列,例如,只要幾小時就能造出來人類乳腺模型。
  • 體外研究腫瘤和試藥將有最佳模具!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已落地廣州
    11月16日,「類器官前沿技術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廣州華醫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廣州生物島實驗室、廣東省人民醫院和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籤訂系列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建設世界一流的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加速推進生物醫藥領域前沿技術在中國的轉化應用。
  • Nature | 腸類器官發育中如何調控再生能力?
    在組織結構和微環境穩態的重建過程中有著數不盡的信號通路參與其中,而這個過程是如何被調控的還尚不清楚。近年來,腸道類器官因其與腸道上皮組織高度一致性而被廣泛應用於科學研究和工業領域。:單個細胞首先長成一個具有對稱性的囊腫形態,隨著Paneth細胞和其他吸收細胞的出現,這種對稱被打破,進而長成一個出芽型類器官。類器官的這個生長過程很好的概括和模擬了上皮再生和穩態建立的形成【3】。
  • Nature開發毛囊類器官,可再生頭髮!媽媽再也不擔心我脫髮了!
    研究人員利用幹細胞生物學和毛囊發育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製造出了近乎完整的皮膚類器官,即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來的模擬皮膚發育的自組織組織。類器官已經被用來模仿各種器官,包括內臟、肺、腎和大腦。由於器官由許多細胞類型組成,器官通常由多能幹細胞形成,而多能幹細胞有能力形成所有的成年細胞類型。
  • Nature Materials 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實現大尺寸組織構建
    介紹了一種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方法,該方法結合了類器官製造技術和生物3D列印技術的優勢,並成功構建了高度仿生的釐米尺度的組織,包括管狀結構,分支血管和管狀小腸上皮體內樣隱窩和絨毛域等,為藥物發現和再生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人體器官晶片:顛覆性的生物新星
    甚至,相比於傳統的仿生學類器官技術,文章指出,器官晶片能夠更加精確控制局部環境,於體外模擬人體器官功能單元,在應用前景上更加優越。 (Organoids)是一系列來源於多能幹細胞的自組織微型三維細胞聚集體,可模擬人體內同類器官的關鍵結構和功能特徵,包括人體器官的發育、穩態和疾病。
  • Nature:人胰島樣類器官動物試驗成功!可以恢復小鼠葡萄糖穩態
    移植胰島——胰腺產生激素的細胞群這一方法,為1型和2型糖尿病晚期患者提供了一種長期控制血糖的方法,但來自遺體的胰島質量參差不齊,而且供應有限。從人類幹細胞中提取的產胰島素胰島β細胞,也可以長期緩解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實現移植,但想要生成功能性β細胞,迄今仍具有挑戰性。而類器官屬於三維細胞培養物,包含其代表器官的一些最關鍵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