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科學家在體外成功構建迷你小腸,具有顯著的再生能力

2020-10-03 生物探索

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人類已經攻克各種疾病,也不僅僅滿足於在動物模型上試驗。複製和重建人類器官成為科學家們迫切希望實現的事情。於是,類器官誕生了。所謂類器官就是有組織結構的3D器官模型,它來自於人胚胎幹細胞或誘導多潛能性幹細胞,是一種高度未分化細胞,具有發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體人類的所有組織和器官。

上皮類器官,如來源於腸道幹細胞的類器官,在組織和疾病生物學建模方面有很大潛力。然而,目前用於在三維矩陣中獲得這些類器官的方法仍有各種局限性。

近日,瑞士洛桑理工學院Matthias P. Lutolf小組在《Nature》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Homeostaticmini-intestines through scaffold-guided organoid morphogenesis」的文章,通過支架引導產生類器官形態發生,實現迷你小腸的構建

DOI: 10.1038/s41586-020-2724-8

為了使腸類器官塑造出其特有的隱窩和絨毛結構的形態,研究人員製作了一種可滲透氣體、營養物質和大分子的支架,這是一個足夠強大的物理屏障,可以通過腸幹細胞(ISCs)的增殖和分化,限制ISCs的生長使其呈現出預定的形狀。之後在小鼠模型上進行驗證,研究人員將水凝膠(I型膠原和基質凝膠)合成物放在一個可灌注的平臺上,以產生一個混合微晶片系統,該裝置具有一個用於水凝膠裝載和類器官培養的中央腔室,兩側有一對(入口和出口)儲液罐,用於裝載細胞和管腔灌注,並且通過水凝膠向組織基底側提供介質和生長因子。

管狀微型腸道長期穩態培養的建立

結果表明,原代小鼠膽管細胞或來自小腸的原代人類幹細胞可以定植於管狀支架,產生了連貫、緊密且可灌流的上皮組織。這就表明,一種模擬基底膜的支架可以用於從原始幹細胞構建開放的上皮,其解剖結構與體內相似

理論上,用穩定的組織來建立傳統的上皮類器官幾乎是可以無限期地繁殖的,但在這些系統中的長期培養需要連續傳代,需要每隔幾天將類器官分解成碎片或分散的單個細胞。所以研究人員探討了在不傳代的情況下維持腸小管上皮細胞數周的可能性,發現每隔12小時用標準的類器官培養基甚至無生長因子的培養基來灌注管腔,可以清除類器官管中的死細胞,組織的壽命可延長至一個月或更長,從而保存小鼠模型的整體組織解剖。

接下來,研究人員測試了誘導分化對ISC來源的上皮細胞的影響,發現細胞增殖明顯的區域很大程度上局限於隱窩區域,腸內分泌細胞和杯狀細胞幾乎只出現在輸卵管的中央區域,與絨毛狀區域相對應。另外,研究人員還證實了空間限制性水凝膠支架促進了ISCs形成功能性腸上皮,表現出與體內類似的隱窩和絨毛樣結構域的空間排列。

具有代表性的7天齡迷你腸管的螢光共聚焦圖像

隨後,研究人員將微型腸道暴露於γ射線來模擬在體內發生的腸道損傷和再生,發現暴露於高劑量的輻射(8Gy)會導致幹細胞丟失和再生受損。在較低劑量(2 Gy)下,增殖的ISC迅速耗盡,腸上皮細胞破裂,隨後逐漸再上皮化,直到組織完全再生,形成新的隱窩。這些結果都表明,此生物工程有機物顯示出顯著的再生潛力。

腸道生物學和疾病模型的前景

在文章的最後,研究人員提出該方法可以應用於其他器官的幹細胞,如肺、肝或胰腺。並且這項研究在藥物發現、診斷和再生醫學方面都具有巨大潛力。

End

參考資料:

[1] Nikolaev,M.,Mitrofanova,O.,Broguiere,N.et al. Homeostatic mini-intestines through scaffold-guided organoid morphogenesis. Nature 585, 574–578 (2020).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相關焦點

  • 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課題組與李程課題組構建了具有再生能力的新型...
    2021年1月8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教授課題組和李程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Establishment of intestinal organoid cultures modeling injury-associated epithelial regeneration」的研究論文,在體外構建了具有損傷再生特徵的新型小腸類器官。
  • Nature|利用支架引導的類器官晶片構建穩態小腸
    早在2009年,Sato等人證明可以通過單個富含LGR5陽性的小腸幹細胞體外培養成3D上皮樣的小腸類器官。但是,目前用於在3D基質模型中衍生類器官的方法,往往會導致具有封閉的囊性結構的組織隨機發育,這不僅限制了組織的壽命和大小,限制了實驗可操作性,同時體外培養的類器官組織一直無法形成生物體內的血管網絡,而阻礙營養代謝,阻礙組織的生態平衡。
  • 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2020-09-20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利用微流控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生理相關性的下一代類器官
    9月3日,《自然通訊》報導了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科學家「通過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4(FGF4)和細胞外基質體外構建功能性小鼠心臟類器官」,該研究中「跳動的迷你心臟」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使得該消息一度「衝」上微博熱搜。
  • 鄧宏魁/徐君/李程合作建立具備再生能力的新型類器官培養方法
    2021年1月8日,北京大學鄧宏魁研究組和合作者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Establishment of intestinal organoid cultures modeling injury-associated epithelial regeneration」的研究論文,在體外建立了具有損傷再生特徵的新型小腸類器官;基於新型小腸類器官,研究者開發了一個表觀化學小分子的組合
  • Nature Materials 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實現大尺寸組織構建
    介紹了一種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方法,該方法結合了類器官製造技術和生物3D列印技術的優勢,並成功構建了高度仿生的釐米尺度的組織,包括管狀結構,分支血管和管狀小腸上皮體內樣隱窩和絨毛域等,為藥物發現和再生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Nature展望再生醫學:復活吧,我的勇士
    古代1740年被譽為生物學之父的瑞典自然學家Abraham trembley發現水螅(九頭蛇)具有再生能力。1901年發現遺傳學美國科學家Thomas Hunt Morgan在研究果蠅染色體遺傳的同時寫了一本書《再生》。1907年開始生物工程學美國生物學家Ross Granville Harrison嘗試體外培養青蛙胚胎細胞。
  • Nature:重磅!科學家成功繪製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藍圖!
    2020年10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過去十年裡,科學家們共同見證了類器官研究領域的發展和繁榮,即在體外利用幹細胞培育的微型器官;這些類器官能夠展現親緣器官(比如大腦、腎臟、腸道或肺臟)的細胞類型組成和多種功能,而且其能完美地適用於實驗操作,這就使其能夠成為全球研究人員使用的一種無價的工具。
  • Nature | 胚胎幹細胞懸浮培養首次構建體外類囊胚
    隨後胚胎植入子宮壁,誘導子宮內膜蛻膜化(decidualization)預示著成功著床(implantation)。著床後胚胎通過原腸作用形成外胚層/內胚層和中胚層,不同胚層細胞相互作用,為胚胎形成結構複雜的器官奠定基礎。複雜的生命歷程有著複雜的分子調節機制,為了研究這些複雜的科學問題, 科研人員研發了 體外培養體系 。
  • 自噬調節幹細胞多能性,再生醫學有望取得新突破
    這在幹細胞生物學領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發現,合理的幹預或引導這些功能可能成為提高再生醫學方法效率的有力途徑,讓研究人員和醫科學家獲得更好地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胚胎幹細胞,一個「全能型」選手!胚胎幹細胞是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離出來的一類細胞,它具有體外培養無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
  • 揭秘超強再生能力,海洋所破譯海參基因組!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10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普洛斯生物學》在線刊發了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主導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完成了海參的全基因組精細參考圖譜的繪製,揭示了海參的特殊形態進化與強大再生潛能的分子基礎
  • 金斯瑞解讀 | Nature封面:神經元原位再生,為帕金森帶來希望
    古代,人們沉迷於尋找長生不老的方法,在近代,人類對再生能力情有獨鍾。從小時候開始,動畫裡的究極魔王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受傷的手臂一定可以原位再生;長大後,令無數人深陷其中的漫威也不能免俗,「金剛狼」狼叔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其自愈以及再生能力。橫出不窮的科幻電影也將「肢體再生」作為終極王牌。
  • 新方法構建體外3D神經組織模型
    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開發出一種構建功能性體外神經組織模擬物的新方法,利用該方法構建的三維(3D)神經組織模型,不僅能保持神經組織的電生理活性,還可根據需要將模擬物製成不同形狀的模型,以適應多種平臺應用。
  • ...每年肝移植不超6千人困境,科學家建立體外規模製備可移植肝細胞...
    體外再造肝臟組織/器官可以解決供體來源問題,但對肝臟細胞的數量、純度、質量及安全性等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建立高效的肝臟細胞體外大規模製備及質檢體系,成為當今轉化醫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據介紹,「人內胚層幹細胞」除保留了體外無限增殖及可建立病人個體化細胞系的優點外,其突出特點是能在體外高效轉化為肝、胰、小腸等細胞,因而是體外規模化製備肝臟細胞更為理想的種子細胞。在此基礎上,程新團隊及其合作者建立了基於人類內胚層幹細胞系的肝臟細胞體外規模製備體系。
  • 年度重磅*頂刊Nature|生物3D列印構建新一代含基質類器官,首次揭示...
    近日,韓國浦項科技大學Kunyoo Shin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Creation of bladder assembloids mimicking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cancer發表在全球頂級期刊Nature主刊上,研究基於生物3D列印技術引入了一種被稱為組裝體的迷你器官的新概念,該概念超越傳統類器官,在結構和功能上全面仿生人類組織。
  • 【學術前沿】細胞去分化助力腸上皮可塑性和再生能力
    【學術前沿】細胞去分化助力腸上皮可塑性和再生能力 2020-10-09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分子化合物調控腸幹細胞再生促進腸型放射病救治_鄭大中科博生
    裴雪濤教授和李豔華教授為該論文研究發現新型小分子化合物Me6TREN(Me6)具有促進腸上皮細胞放射損傷後修復的作用,該化合物能通過激活ERK/AKT-β-catenin信號通路調控腸幹細胞的再生,從而顯著提高腸型放射病小鼠模型的存活。中科博生。基於幹細胞技術促進損傷組織的再生修復是該研究團隊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
  • Nature | 腸類器官發育中如何調控再生能力?
    :單個細胞首先長成一個具有對稱性的囊腫形態,隨著Paneth細胞和其他吸收細胞的出現,這種對稱被打破,進而長成一個出芽型類器官。類器官的這個生長過程很好的概括和模擬了上皮再生和穩態建立的形成【3】。Phenotypic landscape of intestinal organoid regeneration,通過使用類器官模型,開發了一種基於影像分析的篩選平臺,全面的展示了類器官生長過程中的表型變化及其相關功能信號通路,並提供了能夠提高損傷後再生能力的潛在靶點
  • Theranostics: 小分子化合物調控腸幹細胞再生,促進急性腸型放射病救治
    急性胃腸症候群(Acute Gastrointestinal Syndrome,AGS)是高劑量輻射後最嚴重的臨床表現之一,在放射應急情況下具有生命危險。然而,一個未解決的挑戰是缺乏一種FDA批准的藥物,可以改善輻射損傷腸道組織和加速損傷的上皮細胞的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