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構建體外3D神經組織模型

2021-01-09 環球網

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開發出一種構建功能性體外神經組織模擬物的新方法,利用該方法構建的三維(3D)神經組織模型,不僅能保持神經組織的電生理活性,還可根據需要將模擬物製成不同形狀的模型,以適應多種平臺應用。

類人體組織結構的設計、模型開發對於生物醫學研究和工程應用都非常重要。與2D模型相比,3D模型在概括組織結構和功能方面更精準、有效。如能根據需要控制要創建的3D組織模型的形狀和大小,則更有助於相關研究和應用開發。但就體外神經組織模型來說,要做到這一點十分困難。

此次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研究人員開發的新方法,使用了幹細胞、纖維蛋白基質和3D列印模具。由水凝膠和纖維蛋白製成的毫米到釐米級結構,沒有剛性支架,因此可以根據需要被製成多種形狀。這種結構優勢讓模擬物具有了更大的應用空間,例如,將其放置在一個圓柱形玻璃棒上,在以前是很難做到的,但如果這個3D神經組織模型是環狀的,就可以輕鬆達成目標。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先使用了小鼠胚胎幹細胞進行實驗,通過優化細胞播種方案,表徵構建身體內部結構,重塑細胞外基質,驗證構建體電生理活性等系列研究,獲取實驗數據。隨後,基於這些實驗發現,研究人員使用源自人類胚胎幹細胞的神經元來製造模型,最終完成了多種形狀的3D人類神經組織模擬物的構建。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新方法有助於推動各種體外功能性神經組織模型的設計開發,進而提供更好的工具,幫助科學家更深刻地理解神經科學和各類神經疾病,推進疾病研究和新藥開發。

總編輯圈點

神經系統的損傷是一種嚴重影響人們生活的疾病,而目前針對這類損傷,還沒有一種特效性的療法。因為神經組織包括數量極其龐大的神經元,而它們接受刺激、傳導衝動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人類至今也不能說了解透徹。鑑於此,一個源自人類胚胎幹細胞的神經元形成的3D神經模型,就具有無可比擬的研究參考價值,科學家可以從中更好地了解神經訊號傳遞、學習以及退化的複雜過程,最終在治療中,實現對症下藥。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構建RNA三級結構自動化新方法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種快速,基於RNA二級結構構建RNA三級結構的自動化新方法——3dRNA,這種精確度高,自動化的新工具能幫助解決目前RNA
  • 科學家利用微米級機器人實現體外腦神經操控,腦科學迎來新突破
    3D電磁驅動的微米級微型機器人,將小鼠胚胎的顱腦神經細胞附著在其表面,通過體外連接方式,在顯微鏡下精準移動並控制神經細胞,建立針對基礎腦科學領域的人工神經網絡平臺,實現人類通過體外形式利用機器人操控腦神經網絡的夢想。
  • CJTER雜誌:組織工程中的組織構建研究領域最新熱點文章26篇
    鄧凱烽,陳日蘭,朱聖旺,韋星成,張莉娟,朱 英 軟骨組織構建陳 尉,張國如,何健東,霍少川 皮膚黏膜組織構建組織構建實驗造模坐骨神經慢性卡壓損傷模型大鼠背根神經節纖維化改變 黎琴文,梁 傑,王冬梅,尚崢輝
  • 血管內皮細胞支持生物3D列印建立的體外血管化骨模型的成骨作用
    骨是一種高度血管化的組織,在骨骼發育過程中,血管化和礦化是同步進行的。事實上,這兩種成分都應該包括在任何可靠的和貼壁的體外模型平臺中,以研究骨生理學和骨骼疾病的發病機制。本文報導的方法導致了一種受生物啟發的體外骨血管形成模型,模擬了組織發育過程中發生的毛細血管的從頭形態發生。關鍵詞:血管化骨模型、三維微生理系統、三維生物列印、生物材料。
  • 韓國科學家用機器人體外操控了小鼠腦神經!不到1分鐘實現通信連接
    但是,上面這款機器人可不普通,它帶有神經元,能通過體外方式在神經簇之間形成並操縱神經網絡。因此,為大腦功能和相關疾病的研究實現了新突破。為何構建「體外神經網絡」?這款機器人由韓國腦研究所和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下屬的機器人工程系、DGIST-ETH 微型機器人研究中心、腦與認知科學系共同研發。
  • 體外構建的細菌生物膜反應器仿人體膀胱尿液紊流切應力系統
    背景:材料表面細菌生物膜形成是導管相關尿路感染的核心問題,已有研究多著眼於靜態或簡單流體力學條件下感染機制及防治,構建接近真實人體疾病狀態下的動態膀胱細菌生物膜模型為研究疾病機制、開發抗生物膜感染新技術的關鍵。
  • 韓國科學家用機器人體外操控了小鼠腦神經!不到 1 分鐘實現通信連接
    但是,上面這款機器人可不普通,它帶有神經元,能通過體外方式在神經簇之間形成並操縱神經網絡。因此,為大腦功能和相關疾病的研究實現了新突破。為何構建「體外神經網絡」?這款機器人由韓國腦研究所和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下屬的機器人工程系、DGIST-ETH 微型機器人研究中心、腦與認知科學系共同研發。
  • 新研究!利用iPSC構建人血腦屏障模型用於藥物腦通透性的概念驗證
    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這類藥物的相關實驗都是在動物模型中進行的,由於動物和人體存在不小的差異,導致相關藥物在研發早期不能高通量、快速的篩選出有價值的部分,從而使得其開發成本極其昂貴、難度大大增加。最近,Gwenalle等人利用iPSC技術成功在體外構建了BBB(iPSC-BBB)模型,並模擬了相關化合物腦滲透實驗。該項實驗結果發表在11月5日的《Nature》雜誌上。
  • Keras入門系列教程:兩分鐘構建你的第一個神經網絡模型
    模塊化和可組合的Keras模型是通過將可配置的模塊連接在一起而制定的,幾乎沒有限制。易於擴展很容易編寫自定義模塊以表達研究的新想法。創建新圖層,損失函數並開發最先進的模型。導入tf.kerastf.keras是TensorFlow實現的 Keras API規範。這是一個用於構建和訓練模型的高級API,其中包括對TensorFlow特定功能的一流支持,例如急切執行, tf.data pipeline和estimators。
  • 陳璞:微尺度組織工程新方法用於三維圖案化細胞
    3月4日訊,由生物谷主辦的「2017疾病特異性模型研究及應用研討會」匯集了生物科學家、生物醫學工程師、臨床專家等業界大咖,當然也有一些新面孔,本會議最後一位報告人是去年剛剛歸國的陳璞教授。陳教授自2011年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畢業後即赴美國,先後在美國哈佛醫學院附屬哈佛麻省理工健康科學與技術部、史丹福大學醫學院附屬金絲雀癌症早期診斷中心從事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相關的博士後研究。目前就職於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此次他為大家分享了國外遊學期間的工作--微尺度組織工程方法製備三維圖案化細胞。
  • 具有間隙水平流動的三維腦晶片-應用於阿爾茲海默症體外模型
    對神經退行性疾病,例如阿爾茲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體外模型的需求日益增長。好的體外模型將使人們更好地了解病因並更快地制定治療策略。2015年,韓國高麗大學(Korea University)一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基於三維神經球的微流控晶片。
  • 大連化物所利用器官晶片技術構建糖尿病腎病模型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常見併發症之一,也是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其早期腎臟損害主要表現為高血糖引起的腎小球組織結構和濾過功能破壞,並導致蛋白尿。該病發病機制複雜,給治療帶來挑戰,體外建立有效的疾病模型對深入研究其發病機制以及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 從經典結構到改進方法,神經網絡語言模型綜述
    神經網絡語言模型(NNLM)克服了維數的限制,提升了傳統語言模型的性能。本文對 NNLM 進行了綜述,首先描述了經典的 NNLM 的結構,然後介紹並分析了一些主要的改進方法。研究者總結並對比了 NNLM 的一些語料庫和工具包。此外,本文還討論了 NNLM 的一些研究方向。
  • 許旺細胞體外培養及純化的系統性綜述
    組織工程化神經:採用組織工程技術構建的「人工」神經,可作為自體與異體神經的移植替代物,主要涉及種子細胞、細胞外基質和神經導管材料3個方面,其中種子細胞是該項技術的核心部件。目的:許旺細胞能夠促進損傷的周圍神經再生,可在周圍神經組織工程修復中充當種子細胞,其大量高效的培養及純化是臨床治療周圍神經損傷的基礎。文章總結近10年許旺細胞體外培養的相關文獻,對許旺細胞培養及純化的研究進展作一描述性綜述,以期為許旺細胞的體外培養提供參考。
  • 研究人員利用微流體技術構建3D腫瘤組織模型,用於藥物篩選研究
    利用微流體化工技術製備大多孔高分子微球作為組織工程支架,能夠有效地控制高分子微球的尺寸和孔隙率,從而將其作為基本單元用於複雜組織的構建和組織工程應用。陳愛政教授團隊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將多種細胞在多孔高分子微球中共培養,以期構建血管化的3D腫瘤組織模型, 更好地模擬體內細胞-細胞以及細胞-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和血管化組織特有的微環境,從而用於藥物篩選的研究。
  • 坐骨神經損傷(SNI)大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來源:夾閉坐骨神經幹導致坐骨神經損傷模式動物品系:SPF 級SD大鼠,雄性,8 周實驗分組:隨機分組:對照組,模型組,陽性藥物組,受試藥物組(三個劑量梯度組),15隻每組實驗周期:4 weeks建模方法:建模方法:對雄性大鼠行腹腔注射麻醉。
  • 我國科學家報導全球首個3D列印原代肝細胞癌個體化藥篩模型
    目前常用的臨床前模型是PDX模型,但PDX模型建立成本高,成瘤率底,時間慢,所以這麼長時間都沒有落地在臨床應用;另一種模型是類器官模型(Organoid),目前仍然是最高光的研究成果,但是均勻尺寸和細胞數量的類器官形成過程不可控,且此方法依賴病人原代HCC細胞的固有增殖能力(Ki67),總體成功率不高,無法常規構建個性化類器官模型。
  • 脫鈣骨基質與慢病毒介導沉默P75神經營養因子受體轉染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構建組織工程骨
    :是神經生長因子的低親和力受體,與神經生長因子結合可以激活細胞凋亡通路,大量神經生長因子可以關閉P75神經營養因子受體介導的凋亡通路,P75神經營養因子受體在骨組織中發揮著促進或抑制雙向作用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是一種成體幹細胞,有取材方便、易於培養、免疫原性低及體外誘導培養穩定等優點,能夠定向分化為成骨細胞、成軟骨細胞、成脂肪細胞和神經細胞等。
  • 柔性電子與複雜生物組織之間的3D界面
    近年來,柔性功能材料領域的發展使得生物電子器件獲得了類組織的力學特性,使得生物電子器件可以在醫學診療方面提供新的功能文章從柔性材料的選取和器官表面,器官內部,以及組織、細胞等不同層面上對生物電子界面的設計思路進行了綜述,並對其未來所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分析和展望。對於柔性電子而言,可選取的柔性材料涵蓋了無機,有機以及複合材料。雖然矽等無機材料具有極為突出的電學特性,且已有成熟的製造方法,但其剛性和脆性的特點則需要利用額外的結構設計來適應器件在使用中的形變。
  • 納米組織工程化脊髓修復脊髓損傷
    :支架以膠原為原料,應用電子紡絲技術製備纖維平行排列及交錯排列的納米纖維膜,種子細胞為SD大鼠脊髓源性神經幹細胞,神經幹細胞已被證實為優質種子細胞,通過共培養7 d使神經幹細胞貼附於納米纖維膜表面,二者共同構建組織工程化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