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微米級機器人實現體外腦神經操控,腦科學迎來新突破

2020-09-26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Algorithm-X Lab)

鈦媒體9月26日消息,韓國腦科學研究所和大邱慶北科技大學(DGIST)科研團隊發布最新研究成果,他們設計並構建了3D電磁驅動的微米級微型機器人,將小鼠胚胎的顱腦神經細胞附著在其表面,通過體外連接方式,在顯微鏡下精準移動並控制神經細胞,建立針對基礎腦科學領域的人工神經網絡平臺,實現人類通過體外形式利用機器人操控腦神經網絡的夢想。

據悉,該研究成果於今晨發表在頂級科學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本論文通訊作者,韓國大邱慶北科技大學(DGIST)的Hongsoo Choi(音譯「崔宏秀」)教授告訴鈦媒體App,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在體外實現具有高可再現性,形態和功能複雜的神經網絡是諸如人工智慧和腦工程等各種基礎研究的重要研究課題。

「這項研究中,通過使用專門製造的微型機器人作為媒介,開發了一個將神經細胞運輸到指定位置的平臺。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構建複雜而精確的神經網絡模型,同時將細胞損傷降至最低。另外,通過在以這種方式實現的神經網絡模型中測量由神經細胞發出的生理信號來驗證神經網絡連接的形成。」崔宏秀說。

就在不久前的8月29日,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聯合創辦的Neuralink公司公布腦機接口(BCI)技術新進展:利用最新發布的手術機器人V2,類似「縫紉機」的效果,將約為一枚硬幣大小的腦機接口設備Link V0.9植入到實驗豬的大腦,實現電波反饋,引發廣泛爭議。

實際上,Neuralink公布技術進展,更多屬於腦機接口(Brain Machine Interface)領域,這只是腦科學技術的其中一個領域。

腦科學被叫做認知科學,也可稱之為神經科學,這是一種探索大腦是如何工作的科學技術。腦科學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領域:腦疾病防治研究、腦機接口研究和類腦智能研究。

而崔宏秀團隊發表的這篇論文,更多是在類腦智能研究中人工神經網絡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領域的新技術成果。

「與馬斯克的Neuralink是不同的研究領域,很難直接去比較。」崔宏秀對鈦媒體App表示。

根據論文所述,在實驗開始之前,科研團隊發現,市面上沒有對電磁驅動的微型機器人與(人腦)神經是否可以連接進行相關試驗研究,且大家對這類型研究抱有很高的興趣,這讓團隊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促成了該論文的發布。

崔宏秀教授對鈦媒體App表示,儘管有了研究方向,但這一實驗研究過程是複雜且具有挑戰的。

首先,科研團隊使用基於雷射的超精密加工設備,製造出由外部磁場驅動和控制的微米級機器人。

據悉,這一微型機器人高27μm,寬5μm,深2μm,頂部具有縱向微槽,且內置可量突信號傳輸的HD-MEA(離體微電極陣列)晶片,側面還有翻轉指標器(A rollover indicator),以識別微型機器人「排列矩陣」的正確排列順序。

微型機器人的製造過程示意圖(來源:論文)

第二步,科研人員培養從小鼠胚胎的大腦中提取的神經細胞,使其附著在所製造的機器人矩陣的表面,觀察神經突(也稱為軸突和樹突)和神經元細胞體(體細胞)的長出情況,看大小是否易於控制。

第三步,科研人員將微型機器人上的這些神經突引導至其逐漸傾斜的末端,從而將它們緩和到周圍的基底上,表徵在類似玻璃基板。在玻璃表面上實現500x500μm的神經簇陣列。經過長時間的實驗與培育,最終細胞成功長到大約40μm左右。

第四步,通過電荷耦合裝置,科研人員在半球形八個電磁線圈中完成疊加磁場部署環境。

最後一步,通過層層挑戰,在顯微鏡下,科研人員刺激並操縱神經簇(ANC)陣列。發現在體外環境下,神經細胞可以最快10秒內到達所需位置,並在1分鐘內實現與機器的通信連接,且微型機器人的控制精度在幾十μm級別(誤差範圍約為10%)。

通過這五個步驟,科研人員將所需數量的顱腦神經細胞遞送到指定位置,從而展示了顱腦神經網絡的可能性。

這一研究顯示出,腦神經網絡是可以在體外與機器人之間進行連接,人類可以通過微型機器人實現體外腦神經的精準操控,將未知的操縱潛力被激發出來。

科研團隊在論文中表示,新技術以高度可重複的方式提供了自然而簡單的連接環境,利用小鼠胚胎的腦神經細胞,結合腦科學+機器人,通過目標位置的培育和成長,最終精確實現神經連接和調節神經突觸。

崔宏秀教授認為,這項研究的核心是開發基於基礎腦科學領域的人工神經網絡平臺,整個實驗過程更多是在檢驗這一平臺是否順利連接。

當被問及這一研究是否具有局限性時,崔宏秀教授對鈦媒體App表示,由於使用的MEA晶片性能不是十分先進,因此在測量信號傳輸的時候,更多是在2D神經網絡環境中,與更複雜的腦組織3D結構數據並不完全一致。未來,科研團隊將對3D神經網絡的構造、3D神經網絡下測量的神經傳輸信號進行相關實驗和研究。

崔宏秀教授表示,未來他們依然會對人工神經網絡平臺進行深入研究。

「我們希望這項研究成果,為先進的人工神經網絡提供可控的體外模型潛在平臺。特別是在帕金森氏病和強迫症患者中,利用該技術可以更快做出治療性幹預措施,從而幫助他們緩解傷痛。」科研團隊在論文中這樣表示。

崔宏秀教授強調,在體外構造神經網絡是一項重要的研究任務,可以用作各種基礎性研究(如人工智慧和腦工程)的平臺。這是實現腦科學技術的終極目標——「模擬大腦」(具有像人一樣智慧的機器)前的重要步驟。(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林志佳,編輯 | 趙宇航)

相關焦點

  • 韓國科學家用機器人體外操控了小鼠腦神經!不到1分鐘實現通信連接
    但是,上面這款機器人可不普通,它帶有神經元,能通過體外方式在神經簇之間形成並操縱神經網絡。因此,為大腦功能和相關疾病的研究實現了新突破。為何構建「體外神經網絡」?這款機器人由韓國腦研究所和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下屬的機器人工程系、DGIST-ETH 微型機器人研究中心、腦與認知科學系共同研發。
  • 韓國科學家用機器人體外操控了小鼠腦神經!不到 1 分鐘實現通信連接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磁驅動微型機器人已經並不罕見了,甚至有點兒平平無奇。但是,上面這款機器人可不普通,它帶有神經元,能通過體外方式在神經簇之間形成並操縱神經網絡。因此,為大腦功能和相關疾病的研究實現了新突破。
  •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胡海嵐在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鬱症發生的分子機制、及社會競爭的神經基礎等腦科學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極具潛在應用價值的系統性成果,給無數抑鬱症患者帶來了福音。「超高帶寬腦機接口」研究方面有了新的進展:晶片直連大腦,通過USB-C接口就可以直接讀取大腦信號,可用iPhone操控,最快明年將進行人體實驗。
  • 腦科學「從軍」會帶來什麼?
    早在2009年,美國陸軍支持的一份研究報告就明確指出,腦與認知科學的發展,將為傳統軍事領域提供全新的認知和方向,開闢包括腦機接口、軍人精神狀態標誌物發現及軍事認知增強技術等在內的新興軍事領域。腦科學新原理的發現與前沿技術的突破,應用於軍事領域可望大幅提升武器裝備智能化水平,對國防和軍事能力建設產生不可估量的顛覆性影響。
  • 「不死之腦」與腦移植,換腦能否幫我們實現永生?
    人們對於腦科學的展望,在科幻電影中被提及,如今也被逐漸實現。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我們對大腦的了解更加清晰,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實現老年痴呆的治療甚至是「換頭術」。人的大腦是怎麼工作的?強人工智慧有可能實現嗎?人類是否有可能實現永生?現在有沒有藥物能開發我們的潛能?
  • "腦控"成為科技新寵 21世紀被稱"腦科學時代"
    科學家通過對大腦這一人體最重要的器官的不斷研究,開發出了多種「腦控」科技產品,充分發揮了大腦的指揮功能。   英國一名設計師日前開發出一種腦控獨輪車,工作原理是騎車者佩戴一種由腦脈衝控制的特製護目鏡,通過藍牙技術與獨輪車動力系統保持即時聯繫。一旦前方有障礙物,護目鏡檢測到腦脈衝的變化就會自動發出減速或停車指令,保證騎車者的安全。
  • 「腦機接口」技術:讓「腦控」成為現實
    「腦機接口」技術就是通過採集大腦皮層神經系統活動產生的腦電信號,經過放大、濾波等方法,將其轉化為可以被計算機識別的信號,從中辨別人的真實意圖。其核心技術主要包括大腦神經生物信號採集技術、大腦神經生物信號處理技術、人機高效協同技術等。 就是說,人腦想執行某個操作,不需要通過肢體動作,通過「腦機接口」技術,即可讓外部設備讀懂大腦神經信號,並將思維活動轉換為指令信號,來實現人腦思維的操控。
  • 與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不謀而合 世界機器人大會期間腦控機器人將...
    將於8月20日-25日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大會將對這一新技術進行很好的詮釋。世界機器人大會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北京市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的大會。大會同期舉辦世界機器人博覽會、世界機器人大賽。
  • 中國啟動腦成像工廠:工業化方式繪製腦圖譜數據
    腦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駱清銘說。人類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彼此之間由大量的神經纖維連接成極為複雜的神經網絡。目前,腦科學最有待突破的就是理解人腦高級認知功能的神經網絡。「現在的磁共振成像技術,看到的是腦區之間很粗的纖維束,而中間的成千上萬的神經元網絡是看不到的,就好比一根電纜,看不到中間一根根的銅絲,而我們現在做到的是每一根銅絲都要看到。」
  • 我國科學家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芯東西(公眾號:aichip001)編 | 心緣芯東西9月2日消息,我國類腦計算技術發展迎來新裡程碑如何突破傳統計算架構存在的存儲牆、功耗牆等瓶頸?模擬生物大腦被科學家們視為有效之徑。該作業系統面向馮·諾依曼架構與神經擬態架構的混合計算架構,實現了對異構計算資源的統一調度和管理,為大規模脈衝神經網絡計算任務提供運行和服務平臺。
  • 類腦智能,馬斯克、陳天橋都爭相投資的腦科學是什麼?|萬字研究
    成立於2017年的Neuralink,是一家研發超腦帶寬的腦機接口,實現與人工智慧共存共生的初創公司。Neuralink團隊此次的突破,也讓充滿神秘色彩的腦科學再次進入大眾視野。腦科學這個概念本身並不新鮮。
  • 腦控機器人來了 意念能幹什麼
    你聽說過用意念來控制物體的機器人嗎?在今年的機器人大會上,有幾款腦控機器人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都有哪些神奇的技能吧。試驗者利用意念操控電腦打字。腦電波也能操控輪椅    據《北京晚報》報導,在華南理工大學腦機接口與腦信息處理研究中心展位上,測試員戴著黑色腦電帽坐在電動輪椅上,僅憑意念就完成了讓輪椅行進、轉彎等操控。研究人員介紹,坐輪椅的人通過想像某種行為來激活大腦的一部分區域,系統再根據這片區域發出的腦電波來指揮輪椅,並使其完成相應動作。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個過程中,測試員只需要想像,並不需要做出任何其他提示或刺激。
  • 我國科學家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腦容量...
    芯東西(公眾號:aichip001)編 | 心緣芯東西9月2日消息,我國類腦計算技術發展迎來新裡程碑: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重大成果於9月1日在杭州正式發布。二、搭配類腦作業系統,已實現多機器人協同、聽歌識曲和意念打字據項目研究骨幹金孝飛介紹,每顆晶片上有15萬個神經元,每4顆晶片做成一塊板子,若干塊板子再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模塊。
  • 意義非凡的腦科學(開卷知新)
    腦科學是一門極富魅力的生命科學,它充滿神秘,又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意識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人各有志?為什麼有些人更聰明、記憶力好?為什麼有些兒童有自閉傾向?為什麼有些人患抑鬱症?機器人怎樣才能擁有人類的智慧和能力?人類社會未來如何與智慧機器人共存?這些問題可以說與腦科學密切相關。
  •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迎來新進展,令人不安的技術和未來
    該系統由一個類似縫紉機的機器人和一些粗細只有4至6微米、比人類頭髮絲還細的線路組成,可在神經外科醫生指導下進行植入操作,在癱瘓患者頭骨上鑽4個8毫米的洞,並植入腦機接口設備,使他們能夠用大腦控制手機或計算機。該公司彼時表示,將尋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最早於2020年開始人體臨床試驗。
  • 腦語者:腦科學時代正在走來—新聞—科學網
    這種「黑科技」捕捉人腦發出的腦電信息,經過解讀、處理,轉變為控制機器的信號。這個展覽就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慧機器人」重點專項「生-機智能交互與生機電一體化機器人技術」樣機展示會。 全球首款腦機接口專用晶片「腦語者」研發團隊領導者、天津大學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明東介紹:「大腦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系統之一,不但有極為複雜的神經網絡結構,還有千變萬化的動態信息。每說一句話,大腦裡都可能有上億個神經細胞在不斷發放電脈衝。一臺高速運轉的電腦正在將大腦的信號接收下來、解讀出來。利用腦-機接口技術實現的醫療康復,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
  • BCI腦控機器人亮相2019世界機器人大賽總決賽
    該項技術在人與機器人的交流溝通領域有著重大創新意義和使用價值,其已廣泛應用於助殘康復、災害救援、娛樂體驗等多個領域,並在改善殘疾人生活質量中作出了巨大貢獻。其實,全球範圍的腦控技術研究已經開展多年,美國、日本、俄羅斯、德國等國家的科學家都在腦科學和認知科學領域的研究都取得了十分可觀的進展。
  • 意義非凡的腦科學
    機器人怎樣才能擁有人類的智慧和能力?人類社會未來如何與智慧機器人共存?這些問題可以說與腦科學密切相關。腦科學研究不僅可以使我們理解認知、思維、意識和語言等腦功能原理,對人類認識自身有重大科學意義,還能夠對各種腦功能神經基礎進行解析,對有效診斷和治療腦疾病有重要臨床意義,腦科學所啟發的類腦研究也可以推動新一代人工智慧和新型信息產業的發展。
  • 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全球科學家們再次將目光瞄準到模仿生物大腦這個最初的夢想,通過模擬人腦結構與運算機制來發展新的計算技術,以期實現高能效與高智能水平的計算。生物大腦在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能夠自然產生不同的智能行為,包括語音理解、視覺識別、決策任務、操作控制等,而且消耗的能量非常低。自然界中,很多神經元遠低於100萬的昆蟲就能做到實時目標跟蹤、路徑規劃、導航和障礙物躲避。
  • 關於「意識、腦與人工智慧」浙大專家提出十大前沿科學問題
    在此基礎上,浙大「雙腦計劃」相關團隊組織哲學、計算機科學、神經與腦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專家,聚焦意識與腦、意識與人工智慧方面的重大問題,反覆討論、不斷碰撞、深入凝練,提出了十大具有前沿性、挑戰性的科學問題,旨在引領國內外學術界的思考,推動意識、腦與人工智慧交叉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