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語者:腦科學時代正在走來—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科技前沿】

心隨所想。天津大學醫學部的白色小樓中,牆上的大屏幕顯示著「歡迎來到醫學部,你們是今天上午第五撥參觀者。」佩戴著電極帽的志願者靜默無聲,牆上的字是他的心聲。這段文字同樣可以發送給千裡之外的接受者。

隨心所動。在手臂上貼上幾個電極片,心裡默念「出拳」,手臂不自覺地真的打出一拳。這項技術成為癱瘓病人的福音。

新年伊始,在天津大學醫學部,一場「黑科技」展悄然舉行。這種「黑科技」捕捉人腦發出的腦電信息,經過解讀、處理,轉變為控制機器的信號。這個展覽就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慧機器人」重點專項「生-機智能交互與生機電一體化機器人技術」樣機展示會。

癱瘓者的福音

5年前,當自己的左腿在意念的控制下終於「踢」出去的時候,77歲的腦中風患者鄭桂榮驚喜地發現,自己「癱」了8個月的腿,竟然又「聽使喚」了:「心思一動,腿就可以開始抬起來了。」

在天津醫院康復科的治療室裡,47歲的患者王楊佩戴好腦-機接口設備後,根據電腦提示,進行手腕功能康復訓練。經過3個多月的治療,他已經能自行進行腕關節旋轉、踝關節背曲等。

全球首款腦機接口專用晶片「腦語者」研發團隊領導者、天津大學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明東介紹:「大腦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系統之一,不但有極為複雜的神經網絡結構,還有千變萬化的動態信息。每說一句話,大腦裡都可能有上億個神經細胞在不斷發放電脈衝。一臺高速運轉的電腦正在將大腦的信號接收下來、解讀出來。利用腦-機接口技術實現的醫療康復,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

2014年天津大學研製成功首臺適用於全肢體中風康復的人工神經機器人系統——「神工一號」。融合了運動想像腦-機接口技術和物理訓練康復療法,該系統在中風患者體外,仿生構築了一條人工神經通路,經過模擬解碼患者的運動康復意念信息,進而驅動多級神經肌肉電刺激技術,產生對應動作。隨著「神工二號」「神工三號」相繼研發成功,目前,「神工」已經在天津、山東多地三甲醫院進行臨床試驗,為數千名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手段。

意念的交流

2016年,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中,兩位航天員完成了一項頗具科幻色彩的前瞻性實驗:人類歷史上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現了靜默的交流。這套實驗系統研製正是由明東團隊與中國航天員中心合作完成。

這是國際上首次在軌進行腦-機交互技術空間適應性測試。該系統通過大量地基實驗深入揭示失重、噪聲、情緒等對腦電影響,實現了高識別度、高穩定性、適於空間環境的腦-機接口自適應分類技術;建立了針對航天特徵的實驗策略和訓練方法,大幅提高系統識別正確率,為有效開展天地差異對比建立穩定基線。人機融合將是未來航天醫學與人因工程發展的必然趨勢,腦-機接口為航天員等特殊人群提供肢體約束環境下的「第三隻手」和神經功能層面融合的自適應自動化人機協作,幫助他們完成更多更複雜的工作任務。該系統的建立和成功測試將為未來深入開展先進交互技術在軌適應性研究和技術應用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新一代醫學與人因保障系統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與技術支撐。

明東介紹:「上天設備既要照顧到荷載限制,又要在太空全部完成主動式、被動式、反應式3種主流範式的任務,系統要求重量小、性能高、更集約。」考慮把功能更強大的腦-機編解碼集成晶片作為研究方向。

世界各國都加大了對腦-機接口技術的研究,從軍事航天到生活娛樂,腦-機接口技術應用前景廣闊。腦科學時代正在走來。

把未來抓在自己手中

腦-機接口一直被列為美國最優先支持發展的顛覆性創新技術之一,也是美國商務部14項出口管制技術之一。

「目前在我國的腦—機接口技術研究中,在腦電採集和數據處理兩大核心環節上,我們還都依賴於進口腦電採集前端晶片和高性能處理器。」明東表示,「受腦電採集方式、計算設備等限制,當前腦-機接口技術在解碼可靠性、使用便捷性等方面仍面臨巨大挑戰。開發一款自主可控的腦-機接口專用晶片迫在眉睫。」

2019年5月,在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上全球首款腦機接口專用晶片「腦語者」在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正式發布。由天津大學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聯合研發的腦語者,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精解碼、高指令、快通信、強交互,這是『腦語者』的四大優勢。」據明東介紹,「該晶片可以識別出頭皮腦電中極微弱的神經信息,高效計算解碼用戶操作指令,極大提升大腦與機器之間的通信效率,拓展功能充分滿足日常交流需求,讓腦-機交互設備真正成為使用者的『第三隻手』。」

「將來,『腦語者』有望為腦-機交互技術走向民用化、便攜化、可穿戴化及簡單易用化開闢道路。那樣就可以使患者能夠在社區和家庭完成康復治療。」 明東說,「而在該款晶片民用化的問題上,研究人員已經進行了一些思考和嘗試。」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數據科學家、中電雲腦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程龍龍也表示,「腦語者」系列晶片有望實現我國腦-機接口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引領我國腦科學和類腦智能研究變道超車。未來該晶片系列還將不斷「進化」,為新一代腦機智能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腦電聯盟在京成立—新聞—科學網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堯德中被推選為中國腦電聯盟首任理事長,聯盟成立儀式由深圳大學特聘教授羅躍嘉主持。 隨著信息與計算科技的進步,腦電研究正在向「大樣本、大數據、大平臺、大合作」模式轉變,為協同全國相關優勢力量,激活多學科交叉潛力,開展長期和系統的腦電聯合攻關研究,中國腦電聯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
  • 我國「腦語者」晶片突破:「意念」隔空打字成現實
    「這種治療方式不僅能提高患者的主動性,還可在患者受損的中樞神經中形成反饋,刺激腦的重塑或代償,從而提高康復療效。」李奇補充。利用腦-機接口技術實現醫療康復,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時光倒回至1924年,德國精神科醫生漢斯·貝格爾發現了腦電波——人的意識可以轉化成電子信號被讀取。此後,腦-機接口技術研究開始出現,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這項技術才真正開始成形。
  • 國內遊戲行業首個腦科學研究中心落地—新聞—科學網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左)和盛趣遊戲董事長王佶揭牌   8月20日,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浙江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吳朝暉和盛趣遊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趣遊戲)董事長王佶將手掌緊貼大屏幕
  • 全國首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新聞—科學網
    12月27日,浙江大學宣布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系)成立。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路走來,我們欣喜有一大群可愛的科學家與《中國科學報》、科學網一起成長,在新的起點,我們願與益友們共同前行,一起講述更多中國科技發展的故事。 ◆王恩哥(中國科學院院士) 傳播科學,探索真知;擔當歷史,啟迪未來。祝賀《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周年!
  • 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被發現
  • 中美共建腦科學研究所—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馮春)5月23日,由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研究所(MIT-McGovern)聯合創建的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
  • 數據顯示人體或正在降溫—新聞—科學網
    1992年那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傳染病內科醫生Philip Mackowiak懷疑,是Wunderlich時代的溫度計造成了這種差異。後來,他測試了收藏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馬特博物館的一支Wunderlich時代使用的溫度計,發現其讀數過高,甚至超過1攝氏度。
  • AI+腦控:賦予無人駕駛「雙保險」—新聞—科學網
    目前,應用最多的就是基於注意力、專注度的腦控,腦控讓玩偶動起來就是典型的案例。 顯然只有1個腦特徵的提取與識別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對腦控技術的渴望期待。在現實中對物體的控制遠不止2個狀態,比如上述提到的腦控平衡車,走、停、加速、減速、轉彎至少需要4到5個特徵。 正在基於這種需求,謝松雲團隊長期致力於該方面的研究,以期能利用更多的大腦特徵。
  • 科學大咖講述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新聞—科學網
    圖克·布朗講述腦科學與人工智慧。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人工智慧與腦科學」旨在促進來自這些不同領域專家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思想碰撞,圍繞計算機和認知領域的前沿科學進展,包括認知加工及分層計算、運動與實體、神經迴路構建、圖像處理與生物視覺、健康和疾病中的腦連接網絡,以及神經網絡中的學習、發展的自我組織等,科學家們將通過發表演講或互動討論的方式呈現關於會議主題的各種觀點。
  • 科學教育成為熱議話題—新聞—科學網
  • 中科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成立—新聞—科學網
    本報上海1月20日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今天在滬揭牌成立。
  • 二齒獸類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此前研究認為寮國的兩種二齒獸是最基幹的肯氏獸形類,其生活時代為早三疊世,而本次研究結果則支持寮國的二齒獸類生活時代可能為二疊紀晚期,並且是由華南板塊東緣遷徙而去。 中國二疊紀四足類的研究由來已久,在新疆發現過大量二齒獸類化石,而很長一段時間,在華北廣泛出露的二疊系地層中未發現二齒獸類,只有幾件鋸齒龍類化石。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
  • 腦科學+虛擬實境 科斗腦機將迎重大發展契機—新聞—科學網
    科斗腦機董事長劉剛(左)向到訪的客人介紹公司情況     科斗腦機公司技術骨幹參加學術會議合影留念        意念控制、腦控技術    科斗(蘇州)腦機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較早從事腦科學硬體與軟體開發、意念控制技術與產品開發的公司之一,這家由高校創客創辦的公司,如今在植入式腦電極、意念控制等多個領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記者了解到,科斗腦機目前正在開發包括「最小系統」等在內的意念控制產品,研發完成後預計將能夠在軍事、教育、醫療、娛樂等多個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千億個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認知研究所(以下簡稱腦所)和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新成立的腦信息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正是一支孜孜探索這些問題答案的腦科學交叉研究團隊。
  • —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攻擊行為是大多數脊椎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中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在人類社會中,攻擊行為以及無法控制的憤怒及衝動,也是精神類疾病如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可能為這些精神類疾病中出現的病理性攻擊行為提供新的治療思路
  • 澳門大學與中科院共建腦與認知科學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澳門3月20日電(記者王晨曦)20日,澳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澳門成立了腦與認知科學聯合實驗室,將引領澳門在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領域的發展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美國德拉瓦大學心理和腦科學系的Joshua Neunuebel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一種名為DeepSqueak的機器學習軟體,在一個專門的錄音室裡,將超過11.1萬隻老鼠的叫聲,與超過3.2萬隻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各種行為進行了比較。雄鼠傾向於發出不同的聲音,這取決於它們是在戰鬥、逃跑、追逐還是從事其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