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大咖講述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新聞—科學網

2020-12-08 科學網

圖克·布朗講述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本報記者 李釗攝

6月10日下午,科學院南路6號的中科院計算所一層會議室裡人潮湧動,幾百名年輕學子云集一堂,只為聆聽「理解未來」系列講座第28期:耶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專家尼古拉斯·圖克·布朗和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博士張益肇分享他們關於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最新成果和思想。

布朗說,今天,科學家們已經將「旅行者」號探測器送出了太陽系,也實現了對基因這一生命密碼的編輯,對人體最重要器官——大腦的了解卻仍然十分有限。一方面,大腦內有860億個神經元,結構極為複雜;另一方面,囿於技術限制,科學家很難對大腦活動進行精確、直觀的實時觀測。人類已然製造出了戰勝地球上最強圍棋選手的人工智慧AlphaGo,面對自身的大腦時,卻依舊如同霧裡看花。所幸的是,在近5年至10年間,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研究大腦的技術手段也越來越趨向多樣化。現代腦科學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在短時間內得到了蓬勃發展。

實時腦成像:

幫助把控「走神」的注意力

布朗圍繞實時腦成像技術,為現場聽眾解讀了意識、思維、注意力等大腦的種種奇妙「密碼」,展現了人類大腦思維優化的無限可能。

注意力是布朗一直以來的研究重心。他說,從學習到工作,注意力在人類社會各個領域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遺憾的是,我們通常很難對自己的注意力進行把控,往往在課堂上被老師點名批評或與周圍車輛發生碰撞後,才意識到自己的心不在焉。能夠及時發現走神並調整注意力,對個人及社會都具有現實意義。

布朗稱,以往研究注意力的方式是對研究對象進行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掃描,進而對數據進行分析。新興的fMRI技術測量的是神經元活動所引發的血液動力的改變,對人體不造成任何損傷,但需要專業人員耗費數月乃至一年來分析數據。而通過實時fMRI,數據分析可以在短短數秒之內完成。

布朗介紹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實時fMRI,並重點講解了第一種,即通過實時fMRI獲悉研究對象關注的是什麼,又是何時開始走神,從而利用這些信息為研究對象提供反饋意見,讓被研究者本人對自己大腦的活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而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在這樣的實驗結束後,雖然實驗對象只是接受了實時fMRI掃描而不是專門的注意力訓練,但他們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所提高。

除了幫助提高注意力,實時fMRI還有重建記憶、診斷及治療抑鬱症等實際應用。在最新算法和計算機雲技術的輔助下,實時fMRI技術乃至腦科學都處在發展的黃金階段。

人工智慧:

輔助腦疾病研究和治療

布朗演講後,張益肇博士將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相結合,從另一個層面來探討如何利用人工智慧更好地認識和緩解少年自閉症、中年憂鬱症和阿爾茨海默症等帶來的挑戰。

他從跨學科領域的角度,闡述了人工智慧與腦科學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人工智慧得以通過一個人的動作來了解對方,通過互動引導自閉人群與外界的交流。人工智慧還可以對嬰幼兒的大腦進行掃描,配合數據分析,得出罹患自閉症的概率,從而儘早對自閉症進行治療。除了計算機視覺,人工智慧的另一大領域是自然語言理解。現在,人工智慧已經可以通過對話交流,對抑鬱症患者的治療起到積極作用。在防治老年痴呆症方面,人工智慧也可以大顯身手,無論是App上的測試還是MRI腦部掃描,都可以對老年人群進行未雨綢繆的關懷,儘可能降低老年痴呆症對老年人生活質量乃至生命的危害。

張益肇總結說:「大腦的研究現在進入了一個大數據階段,人工智慧可以做一個輔助工具幫助這些科學家開展這些方面的研究。我相信,未來的前景會越來越好。」

專家對話:

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結合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畢彥超女士作為嘉賓主持,與兩位主講人及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院長、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方方,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李凱展開了對話討論,從各自專業的角度講述了當前的最新進展和主要挑戰,並探討了跨學科合作的各種可能性。各位大咖教授的精彩觀點與犀利論斷,讓現場觀眾深切感受到了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結合所產生的巨大效用與深遠影響。

人類大腦的複雜與奇妙令人著迷,對於未來的展望激動人心。相信在科學家的努力之下,科學之光照亮大腦的幽深角落將只是時間問題。在科技創新的助力下,這一天絕非遙不可及。

(科技日報北京6月13日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國內遊戲行業首個腦科學研究中心落地—新聞—科學網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左)和盛趣遊戲董事長王佶揭牌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人工智慧與腦科學」旨在促進來自這些不同領域專家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思想碰撞,圍繞計算機和認知領域的前沿科學進展,包括認知加工及分層計算、運動與實體、神經迴路構建、圖像處理與生物視覺、健康和疾病中的腦連接網絡,以及神經網絡中的學習、發展的自我組織等,科學家們將通過發表演講或互動討論的方式呈現關於會議主題的各種觀點。
  • 探索前沿腦科學 盛趣遊戲布局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前沿領域
    近年來,腦科學、腦機接口和融合智能等前沿科學已成為多國未來發展的重點,人工智慧是引領下一代戰略性技術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8月20日,浙江大學與盛趣遊戲共建的「傳奇創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 全國首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新聞—科學網
    12月27日,浙江大學宣布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系)成立。
  • 浙大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填補「腦科學」本科專業空白
    浙大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填補「腦科學」本科專業空白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2019-12-30 16:01 來源:澎湃新聞
  • 浙大開設國內首個「腦科學」學院 未來還要助力人工智慧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雙聘教授周煜東表示,目前腦醫學相關領域醫生定向培養極其稀少。據統計,全國精神科醫生缺口在十萬人以上,因此培養高水平腦醫學人才已經成為事關國家發展的重大社會需求。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教授、教育部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主任胡海嵐在線回答紅星新聞提問時表示,總體來看,腦科學研究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
  • 計算神經科學: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必要橋梁
    然而目前這個理論還有相當大的局限。例如,深度網絡模型通常只有「前饋」 連接(從第一層到第二層、第二層到第三層,等等),而人腦的神經系統有很多「反饋」 連接(從第三層回到第二層,等等),比如視覺注意力就來自於從高級「控制」腦區到初級視覺腦區的反饋信號。訓練深度網絡的學習算法目前也十分有限,需要千萬張圖來訓練網絡。人們對視覺注意力、抉擇、學習等認知功能的大腦神經網絡機制的研究方興未艾。
  • 航天人為何關注腦科學?
    航天人為何關注腦科學?討論什麼是腦科學?腦科學的研究範疇,航天人為什麼關注腦科學?對腦科學的各種解釋以及研究範疇,與這本書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多學科的問題上,書中對於腦科學的交叉學科,提出了以下方面:分子神經生物學、神經信息科學、臨床醫學、認知科學、心理生理學、心理物理學、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發展認知神經科學、人工智慧、計算神經科學、仿生學。
  • 院士說丨戴瓊海院士:搭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橋梁
    來源:探臻科技評論人工智慧作為21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技術,正在包括諸如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諸多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腦科學被譽為「人類科學最後的前沿」,認識腦的奧秘是對人類的終極挑戰。
  •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完成—新聞—科學網
    獲取的樣品   近日,隨著「向陽紅18」科考船安全停靠國家深海基地碼頭,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實驗研究
  • 中國腦電聯盟在京成立—新聞—科學網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堯德中被推選為中國腦電聯盟首任理事長,聯盟成立儀式由深圳大學特聘教授羅躍嘉主持。 隨著信息與計算科技的進步,腦電研究正在向「大樣本、大數據、大平臺、大合作」模式轉變,為協同全國相關優勢力量,激活多學科交叉潛力,開展長期和系統的腦電聯合攻關研究,中國腦電聯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
  • 剛剛,浙大發布「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十大科學問題!
    2018年9月,浙江大學發布「雙腦計劃」,布局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會聚研究,聚集全校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物質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眾多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啟探索腦認知、意識及智能的本質和規律。2019年4月,浙江大學召開「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圓桌論壇,吳朝暉院士、段樹民院士與倪梁康教授(文科資深教授)分別圍繞「意識」問題,從計算機科學、腦科學、哲學角度作主旨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跨學科問題。
  • 中美共建腦科學研究所—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馮春)5月23日,由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研究所(MIT-McGovern)聯合創建的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
  • ​浙江大學發布「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十大科學問題
    浙江大學發布「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十大科學問題2018年9月,浙江大學發布「雙腦計劃」,布局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會聚研究,聚集全校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物質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眾多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啟探索腦認知、意識及智能的本質和規律。
  • 六名諾獎得主成都聚焦腦科學與人工智慧
    六位諾貝爾獎得主、十餘位國內外知名院士及專家、眾多生物醫藥產業領軍人物等,圍繞「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從實驗臺到產業發展和人類應用」這一主題,帶來了一場智慧盛宴。本屆大會著眼於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研究前沿及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現狀與未來、智慧醫療、智能養老等多個主題,致力於助推醫藥健康產業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域的全球化合作與發展。
  • 科技部將推動人工智慧五大方向研發—新聞—科學網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大會致辭中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慧創新發展,提出了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發展思路。圍繞人工智慧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產業化應用、政策試點示範等,科技部加快新一代人工智慧規劃有關任務的落實,實施重大項目,深入推進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智能、群體智能、增強混合智能、自主智能系統等五大方向的研發。
  • 腦科學「從軍」會帶來什麼?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黃紅林 宋元剛隨著腦科學的發展,「個體智能化」時代已經到來●腦科學應用於軍事領域,戰爭形態將向智能化演進●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應用前景廣闊,但仍需攻堅克難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吳海濤為您講述——腦科學「從軍」會帶來什麼?
  • 腦語者:腦科學時代正在走來—新聞—科學網
    天津大學醫學部的白色小樓中,牆上的大屏幕顯示著「歡迎來到醫學部,你們是今天上午第五撥參觀者。」佩戴著電極帽的志願者靜默無聲,牆上的字是他的心聲。這段文字同樣可以發送給千裡之外的接受者。 隨心所動。在手臂上貼上幾個電極片,心裡默念「出拳」,手臂不自覺地真的打出一拳。這項技術成為癱瘓病人的福音。 新年伊始,在天津大學醫學部,一場「黑科技」展悄然舉行。
  • 中科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成立—新聞—科學網
    本報上海1月20日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今天在滬揭牌成立。
  • 關於「意識、腦與人工智慧」浙大專家提出十大前沿科學問題
    浙江大學日前發布了「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十大科學問題。據了解,浙大今年4月召開「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圓桌論壇,吳朝暉院士、段樹民院士與倪梁康教授(文科資深教授)分別圍繞「意識」問題,從計算機科學、腦科學、哲學角度作主旨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跨學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