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啟動腦成像工廠:工業化方式繪製腦圖譜數據

2020-12-05 網易科技

(原標題:腦成像工廠: 帶你看「腦洞」如何大開)

多尺度全腦內神經網絡圖譜 受訪者供圖

本報記者 張曄 通訊員 宣曉慶

人腦擁有多達上千億的神經元,這些不斷發出電信號的神經元組成密密麻麻的網絡,至今我們對它知之甚少,因而人腦也被稱為宇宙中最複雜的物體。

但是,一群中國科學家卻能給大腦「拍彩照」,讓大腦空間呈現出一個繽紛的多彩世界;並能精準定位,給每個神經元上都標記門牌號;還可以把各種形狀的神經元單拎出來,清楚地看到每根神經元的走向;最牛的是,他們率先以工業化方式大規模、標準化、高分辨繪製腦圖譜數據……

近日,《自然》雜誌的一篇《中國啟動腦成像工廠》報導,使得一家剛剛組建、位於蘇州的腦科學研究所成為全球科學界關注的焦點。美國西雅圖艾倫腦研究所的科學家曾紅葵(音)表示,「這種工廠化的研究規模將極大地加速腦科學的發展」。

大腦內部的神經元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如何才能看到這神秘的腦神經網絡?科技日報記者來到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腦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讓專家為讀者詳解如何讓人「腦洞大開」。

「腦洞」至今仍是認知「黑洞」

「作為人類,我們能夠確認數光年外的星系,我們能研究比原子還小的粒子,但我們仍無法揭示兩耳間三磅重的物質(指大腦)的奧秘。」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這樣無奈地說道。

因此,大腦也被戲稱為「三磅的宇宙」,就如同宇宙中神秘的黑洞,難以琢磨又令人神往。

「對於人腦這一被描述為宇宙中最複雜的物體我們還知之甚少。」腦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駱清銘說。人類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彼此之間由大量的神經纖維連接成極為複雜的神經網絡。目前,腦科學最有待突破的就是理解人腦高級認知功能的神經網絡。

「現在的磁共振成像技術,看到的是腦區之間很粗的纖維束,而中間的成千上萬的神經元網絡是看不到的,就好比一根電纜,看不到中間一根根的銅絲,而我們現在做到的是每一根銅絲都要看到。」腦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李安安介紹說。

神經科學家認為,這些神經元有成千上萬種不同的細胞類型,在細胞形狀、大小和基因表達方面有很大的差異。科學家希望繪製出神經元結構以及它們如何互相作用,這將有助於揭示它們的功能。

為此,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駱清銘教授團隊組建了腦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並努力開發高分辨、大探測範圍和高通量的三維光學顯微成像技術,他希望能夠在哺乳動物全腦範圍,以真實尺度構建出包括神經元和血管等腦內的多種複雜結構的完整精細形態和連接關係。

顯微成像為大腦拍張「彩照」

「讓機器變成彩色照相機,讓大腦圖像從黑白變成彩色」,腦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李鵬程用形象的比喻解釋道,這項名為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MOST)的技術來自駱清銘團隊的自主創新。

「它能夠全自動地獲取螢光標記、高爾基和尼氏染色的嚙齒類全腦神經網絡和血管數據集」,李鵬程說,「正因為有了MOST技術,我們才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多尺度全腦神經環路的精準自動成像,能夠對同一哺乳動物腦以體素1微米解析度,全自動地採集包括軸突、樹突、胞體、環路和全腦等多尺度信息,並同步獲取細胞構築解剖坐標信息,這是目前國際上唯一能實現連續、精細、準確地獲取哺乳動物全腦內神經網絡圖譜的技術。」

李鵬程指著機器上的彩色圖譜告訴我們,「過去看到這個神經元,想知道它在大腦的什麼地方,切開後很難判斷。現在我們讓每個神經元都帶著定位、帶著門牌號,可以把特定類型的神經元單獨識別出來」。

該技術解決了腦科學研究缺乏高解析度可視化工具的重大難題,對於腦工作機理和腦發育的探究、對疾病和藥物研發將發揮重要作用,對類腦智能將提供重要的數據。

「我們發現每一根神經元的去向都不一樣,即使是兩個相同形態的神經元,彼此之間間隔也只有幾微米,但是連接的腦區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用這麼精細的成像技術來探測大腦」,李安安解釋說。

李安安介紹說:「過去我們只能看到神經元大概跟哪些腦區連接,我們現在的這項技術可以看到每個神經元的纖維分成幾個分叉、最終又投射到哪裡去了,這些在過去是根本看不到的。這項技術叫做多尺度全腦神經環路自動成像新技術,可以使解析度精細到微米以下的級別,而傳統的國外技術只精細到幾微米以上,所以我們能看到更加完整的神經元圖像信息。」

腦成像工廠引領腦科學研究

最近幾年,大國競相掀起的「腦科學熱」,或成為另一個「人類基因組計劃」。專家認為,這不僅關乎人類的健康和福祉,也關乎未來的生產力,有望深刻改變社會。

2013年初,歐盟率先宣布,「人腦工程」為歐盟未來10年的「新興旗艦技術項目」,獲得10億歐元科研經費。當年4月,美國政府公布「腦計劃」,在未來12年間預計總共將投入45億美元。日本也緊隨歐美,在2014年正式發起「大腦研究計劃」。

中國在積極醞釀後迅速入場。我國的腦科學研究被列為「事關我國未來發展的重大科技項目」之一,「中國腦計劃」將從認識腦、保護腦和模擬腦三個方向全面啟動。

2016年8月,駱清銘成為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項目經理;10月,腦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落戶蘇州並與省市籤訂共建協議;12月,江蘇省產研院第一筆的1000萬運行經費就撥付到位;今年6月,第一個光學成像平臺實驗室裝修竣工……

作為腦科學研究的基礎,科學家希望繪製出腦神經結構以及它們如何互相作用。現有的實驗室完成這樣的繪製過程,通常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時間的努力。

「我們擁有50套自動化的成像系統,可以快速切片老鼠大腦,抓取每一片切片的高精度照片,並將這些照片重新組合為3D圖像,能夠在兩周內完成小鼠全腦高解析度成像。」李安安介紹說,「通過高分辨的顯微成像,研究人員可以觀察大腦內千億級的神經細胞是如何相互聯繫的。」

這項目前國際上唯一能夠實現連續、精細、高速地獲取哺乳動物全腦內神經網絡圖譜的技術,可以幫助理解大腦內神經信息處理機制,進而進一步理解腦認知功能,這在國際腦科學發展進程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除了繪製腦圖譜,該所還將在全腦可視化網絡、面向腦疾病的集成神經技術、類腦智能技術3大方向開展研發。建立了介觀水平繪製全腦基因表達、細胞類型及神經網絡連接結構圖譜的技術平臺,介觀腦譜圖海量數據的圖像處理和可視化研究平臺,並正在開展腦研究和類腦基礎大資料庫建設。

專家認為,發展腦科學的現實意義是治療各類人腦疾病,比如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氏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如果能推進人工智慧研究,則更令人遐想無限。

「阿爾法圍棋」戰勝李世石引來世人矚目,可是它僅僅是一個單一任務的運算程序,與人腦的能力還有極大差距,如果真正模擬人腦又會怎樣?可以預期的是,腦科學的新發現,將使人工智慧發展獲得新的「助推器」。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中國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
  • 全新腦圖譜: 繪製人腦精準「地圖」
    而布羅德曼圖譜等基本上是來源於西方人的數據,不具備東方人的特徵。如果直接把上述腦圖譜作為標準腦模板的話,研究結果可能會出現偏差。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樊令仲說,近年來,隨著腦影像數據採集設備和技術的進步,如高場強磁共振成像在活體上的應用,特別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的發展,為腦網絡組圖譜繪製提供了技術基礎。
  • 我國科學家領銜 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領銜 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 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他團隊經過6年的努力,成功繪製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即腦網絡組圖譜。該項研究的最新成果——全腦精細分區圖譜及其全腦連接圖譜在國際學術期刊《大腦皮層》上在線發表。
  • 人腦的「地圖」——腦圖譜
    要想知道大腦能運行什麼、操作什麼,首先要了解它是如何組織和連接的,這個複雜的腦部研究形成了腦圖譜。因此,腦圖譜一直以來都是研究腦結構和功能及腦疾病的重要手段。德國神經學家科比尼安·布洛德曼上世紀初繪製出了第一份人類大腦皮層圖。據了解,這幅人腦皮層圖至今仍是比較大腦活動區域及其結構時最常用的參考資料。但由於技術限制,早期的腦圖譜研究存在局限性,如對功能複雜腦區的功能亞區便捷劃分不明確、缺乏精度、與大腦很多區域最新的解剖和功能數據不匹配等。
  • 中科院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246個精細亞區
    該圖譜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以及腦區亞區間的多模態連接模式,突破了100多年來傳統腦圖譜繪製思想,引入了腦結構和功能連接信息對腦區進行精細劃分和腦圖譜繪製的全新思想和方法,比傳統的Brodmann圖譜精細4-5倍,具有客觀精準的邊界定位,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
  • 全新人類腦圖譜
    原標題:全新人類腦圖譜據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 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他團隊經過6年的努力,成功繪製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即腦網絡組圖譜。該項研究的最新成果——全腦精細分區圖譜及其全腦連接圖譜在國際學術期刊《大腦皮層》上在線發表。人類腦圖譜是理解腦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石。
  • 萬字長文 | 中科院蔣田仔教授:腦網絡組圖譜及其在腦認知與腦疾病...
    2010年左右,我們開始醞釀中國的973項目,設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用五年左右的時間重新繪製一個腦圖譜。當時如果完全沿用國外原有的腦圖譜繪製思想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國外做了那麼長時間都沒有完成,我們怎麼可能五年就能完成。所以我們走了一條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 萬字長文|中科院蔣田仔教授:腦網絡組圖譜及其在腦認知與腦疾病...
    2010年左右,我們開始醞釀中國的973項目,設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用五年左右的時間重新繪製一個腦圖譜。當時如果完全沿用國外原有的腦圖譜繪製思想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國外做了那麼長時間都沒有完成,我們怎麼可能五年就能完成。所以我們走了一條完全不一樣的道路。圖像處理相關領域的人應該都了解,腦圖像的基本單元不是一個個細胞,到不了那個程度。
  •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將啟動
    力爭2025年完成小鼠、2035年完成獼猴「圖譜」繪製本報訊(記者黃辛、卜葉)9月27日,「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啟動前期工作座談會在上海召開。本次會議明確了該計劃的推進路徑,宣布了中國工作組的成立,並就該計劃的具體實施思路和舉措進行研討。
  • 給大腦迅速繪製高清地圖,深圳先進院參與完成世界首幅猴腦全腦圖譜
    其中,由深圳先進院腦信息中心參與完成的「猴腦全腦圖譜」,為目前世界上公開的第一幅。 「要理解大腦的運轉機制,首先就需要將腦內千億個神經細胞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呈現出來,就像給大腦繪製一張高清地圖。」
  • Cell:首次繪製出果蠅全腦神經圖譜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為了使得對行為的神經元基礎的研究更容易控制,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珍妮莉亞研究園區神經生物學家Kristin Branson和她的同事們構建出一個大型的全腦神經圖譜資料庫。這些全腦神經圖譜揭示了激活成年果蠅中的一部分神經元的行為影響。
  • 中國科學家將繪製最精細的人腦三維「地圖」
    儘管國際學術界認為繪製精細的腦圖譜非常重要,但因為這項研究極為困難,學科跨度非常大,還未能獲得成果。駱清銘藉助華中科技大學多學科交叉的優勢,僅以20萬元資金和一間25平方米的實驗室啟動了腦科研項目。「大腦像豆腐一樣軟,將腦樣本固定並將其中的神經和血管標記出來是很難的。僅是腦樣本製備的難題,我們就花了三年時間才攻克。」駱清銘說。
  •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中國工作組成立
    」大科學計劃啟動前期工作座談會在上海市召開,本次會議明確了該計劃的推進路徑,宣布了中國工作組的成立,並就該計劃的具體實施思路和舉措進行研討。黃衛副部長表示,十分高興看到該計劃中國工作組正式成立,希望國內相關團隊在蒲慕明院士的統籌部署下緊密合作,逐步推進計劃實施。
  • 中國學者構建高精度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
    以往的研究通常獲得的是二維組織切片的圖像,只能大致獲取神經元的分布和估算神經元的數目;受限於成像方法和標記技術,更加難以獲取神經元的完整形態結構信息,因此一直沒有精確的膽鹼能神經元三維全腦分布圖譜的報導。
  • 前沿:中國學者構建高精度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
    以往的研究通常獲得的是二維組織切片的圖像,只能大致獲取神經元的分布和估算神經元的數目;受限於成像方法和標記技術,更加難以獲取神經元的完整形態結構信息,因此一直沒有精確的膽鹼能神經元三維全腦分布圖譜的報導。
  • Cell:窺探大腦的奧秘——全腦連接圖譜
    基因和天文學的大型科研項目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不是因為它們解答了單個問題,而是因為能夠通過同一數據源去探索新問題。腦連接組學(connectomics)的發展也使分析腦功能相關的複雜迴路成為可能。
  • Cell:窺探大腦的奧秘——全腦連接圖譜
    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是創立了腦連接組學科(connectomics discipline):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動物腦切片,研究單個神經元與其他神經元間的突觸連接,繪製大腦神經系統地圖。>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大規模果蠅腦連接數據
  • 蒲慕明:中國有望引領全球腦科學合作大科學項目
    「從果蠅,到斑馬魚,老鼠再到獼猴,中國已經在全腦介觀圖譜的繪製方面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果蒲慕明說道,「老鼠的腦圖譜會在接下來十年完成,猴子的腦圖譜繪製工作可能還要花上10-15年時間。」「但是繪製靈長類動物的介觀圖譜,這需要在全球合作的基礎上。」蒲慕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還說道,繪製獼猴的神經連接圖譜將有助於人類腦圖譜的繪製,因為兩者非常相似;另一方面,通過疾病模型的克隆獼猴,將對人類的腦疾病研究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 自動化所腦網絡組圖譜成果入選「2016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其中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領銜繪製的「全新人類腦圖譜」入選。   自動化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他團隊,經過6年努力,成功繪製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腦網絡組圖譜。比如布羅德曼圖譜還是100多年前德國神經科學家布羅德曼在單個人的屍體組織標本上利用細胞構築繪製的。之後雖然陸續出現了許多類型的腦圖譜,但存在諸多問題:有些腦圖譜未考慮個體變異;基於細胞構築學構建的腦圖譜仍然是對屍體標本的研究,而且只包含局部的分區信息;許多功能複雜的腦區的功能亞區邊界並不明確;現有的大部分腦圖譜基本來源於西方人的數據,不具備東方人的特徵。
  • 北京啟動「腦科學研究」科技專項計劃
    9月1日,饒毅、王擁軍、王曉民等20餘位腦科學研究專家齊聚在北京市科委,一項以「腦科學研究」的專項計劃正式啟動。  與此同時,北京還將建立項目滾動支持和成果共享方式,定期對研究團隊的能力和成果進行評估。對科學研究保持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態度,允許科研人員根據科研進度,在專家組指導下自主調整研究路徑。鼓勵企業早期進入,進行科技成果轉化,讓科學研究的每一點進步都能最快地為今天的人民生活做出直接的貢獻,實現研究成果服務當前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