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窺探大腦的奧秘——全腦連接圖譜

2020-10-13 brainnews


基因和天文學的大型科研項目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不是因為它們解答了單個問題,而是因為能夠通過同一數據源去探索新問題。腦連接組學(connectomics)的發展也使分析腦功能相關的複雜迴路成為可能。


2019年4月,92歲的分子生物學家Sydeney Brenner去世。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是創立了腦連接組學科(connectomics discipline):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動物腦切片,研究單個神經元與其他神經元間的突觸連接,繪製大腦神經系統地圖。


1986年Brenner發表了340頁的著作蠕蟲大腦(The Mind of a Worm),闡釋了其行為突變和神經系統改變的關係。30多年來這篇文章被引用數千次,此後神經科學、應用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人員相互合作,推動自動化計算機輔助技術的進程,開啟無脊椎動物和非哺乳動物的相關研究。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大規模果蠅腦連接數據。即使之前使用了分子基因、光學顯微鏡和神經解剖學標記技術,兩萬五千個果蠅中央神經元細胞中仍有一半是未知的。電子顯微鏡重建(reconstrcuction)促成了細胞和亞細胞結構的無偏差渲染。蕈形體(mushroom body)、中央複合體(central complex)以及視覺系統的相關研究也由此展開。


為了應用新型工具加深對大腦迴路的理解,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NIH)在Brain Intiative 2.0計劃中將「小鼠全腦連接圖譜」確立為變革性項目。具體原因如下,


1.細胞和其突觸連接的無偏差性


小鼠大腦的納米級解析度影像資料庫和腦連接重建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解剖學小鼠大腦細胞類型以及所有神經元的上遊和下遊細胞突觸連接和每個突觸的結構參數。


2.同種動物的突觸連接和投射


一個完整的小鼠大腦連接組不僅能揭示軸突投射目標,還能呈現出其連接偏好(connection preference)。據預測,通過運用非切開式顯像技術(如核磁共振成像 MRI),納米級的圖譜將替代毫米級。比較同一小鼠的非切開式(non invasive)和連接組圖譜可以幫助理解此前廣泛用於人類大腦研究的非切開式技術測量信號的結構性支持。


3.研究長期記憶學習模式的新途徑


哺乳動物(特別是人類)會通過過往經歷產生特定的行為模式,而經歷會改變神經細胞間的連接,這些信息被儲存在特定的神經環路中。首個完整的小鼠腦連接組為區分經驗信息和其他信息儲存方式奠定基礎。


4.解釋神經病理學角度腦功能異常的新途徑


與大多數身體疾病不同,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等腦功能異常疾病常是通過行為體徵進行診斷的,同時也缺乏針對性治療。由於小鼠神經系統和人腦呈現出很大程度上結構特徵的相似性,使小鼠成為研究腦連接組病變的絕佳動物模型。通過研究小鼠腦連接組,我們能首先明白一個正常的神經環路是什麼樣的。完整的小鼠連接組使其他附加的腦連接組也變得可行(比如和人類十分相似的絨猴和獼猴),專注於人腦神經影像的新興領域連接組病理學(connectopathology)也將因此更多地利用動物模型研究相關疾病病因。


5.設計非生物性思考系統(人工智慧)的新途徑。


  • 小鼠腦連接全面解釋了大腦突觸級別的交流環路,也許將引導我們建立類似屬性的綜合性人工智慧。
  • 藉助記憶模式和突觸連接的相關性可引導人工智慧進行高效的機器學習和小樣本學習(unsupervised and few-shot learning)
  • 小鼠腦連接組可以加速人工智慧節能模式的進程。


參考文獻

Abbott LF, Bock DD, Callaway EM, Denk W, Dulac C, Fairhall AL, Fiete I, Harris KM, Helmstaedter M, Jain V, Kasthuri N, LeCun Y, Lichtman JW, Littlewood PB, Luo L, Maunsell JHR, Reid RC, Rosen BR, Rubin GM, Sejnowski TJ, Seung HS, Svoboda K, Tank DW, Tsao D, Van Essen DC. The Mind of a Mouse. Cell. 2020 Sep 17;182(6):1372-1376. doi: 10.1016/j.cell.2020.08.010. PMID: 32946777.

編譯作者:LVY

校審編輯:Simon

相關焦點

  • Cell:窺探大腦的奧秘——全腦連接圖譜
    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是創立了腦連接組學科(connectomics discipline):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動物腦切片,研究單個神經元與其他神經元間的突觸連接,繪製大腦神經系統地圖。 為了應用新型工具加深對大腦迴路的理解,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NIH)在Brain Intiative 2.0計劃中將「小鼠全腦連接圖譜」確立為變革性項目。
  • Cell:首次繪製出果蠅全腦神經圖譜
    2017年7月16日/生物谷BIOON/---相比於人大腦中的幾十億個神經元,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大腦含有大約25萬個神經元。然而,利用當前可獲得的工具鑑定出產生簡單和複雜的行為(如行走、跳步和求偶)的神經元迴路在果蠅中是比較困難的。
  • Cell:成功繪製出小鼠大腦中1000個神經元的連接圖譜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珍妮亞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仔細地解開了1000多個糾纏在一起的神經元,追蹤了每個細胞在大腦中的分支路徑,以確定它的去向和與哪些細胞連接在一起。他們報導,如果端對端放置的話,這些神經元將伸展80多米,大約相當於兩輛校車的長度。
  • Cell|重磅發布第三代小鼠腦三維圖譜
    目前國際上正在開展許多重大合作, 對小鼠大腦中的神經元類型、神經連接和基因表達從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上收集海量數據建立圖譜。這些數據的成功整合、顯示和分析需要三維標準腦圖譜。小鼠腦三維圖譜第二版存在兩個致命的缺點:(1) 在非冠狀平面中將冠狀視野下注釋的2D結構轉換為3D體積引起圖像失真;(2) 缺乏目前關於大腦神經元的轉錄組學數據需要的細胞水平解析度。2020年5月7日,艾倫腦科學研究所Lydia Ng和Julie A.
  • Cell:線蟲中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
    1、Cell:線蟲中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2020年12月29日,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Eviatar Yemini等研究人員在期刊《細胞》上發表了題為「NeuroPAL: A Multicolor Atlas for Whole-Brain Neuronal Identification in C. elegans.」的研究論文,繪製出線蟲中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
  • 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大腦探測術全球首捕高清全腦圖譜
    通過一套叫MOST的高科技設備,老鼠大腦裡的神經結構和血管分布、有無疾病,一測便知。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日前宣布,這是世界上首次捕獲高解析度全腦三維圖譜。此前,世界上對腦的研究只停留在局部切片,這項成果的重大突破在於首次實現了全腦掃描,並且是高解析度圖譜。  MOST的工作原理類似用衛星給地球做全景掃描。空間分辨精度達到亞微米級,不足一根頭髮絲粗細的1/60。利用光學成像手段,不僅可以看到局部神經連接,還能在全腦範圍觀察構建神經網絡的三維「公路」和「鐵路」。
  • 中國啟動腦成像工廠:工業化方式繪製腦圖譜數據
    「腦洞」至今仍是認知「黑洞」「作為人類,我們能夠確認數光年外的星系,我們能研究比原子還小的粒子,但我們仍無法揭示兩耳間三磅重的物質(指大腦)的奧秘。」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這樣無奈地說道。因此,大腦也被戲稱為「三磅的宇宙」,就如同宇宙中神秘的黑洞,難以琢磨又令人神往。
  • 中國學者構建高精度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
    此外,膽鹼能神經元可能通過其廣泛的長程軸突投射調控皮層和皮層下核團,雖然研究者提出了一些連接模型和假說來描述這類神經環路,但由於缺乏真實直接的完整形態數據,這些模型均無法準確描述膽鹼能神經元和其它腦區/神經元的連接關係。    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 (A)切片成像示意圖。(B)全腦三維分布。(C)乙醯膽鹼能神經元主要分布的21個腦區內定量計數。
  • 大腦兩側嗅覺圖譜連接機制研究
    左起:丁澄,秦昶,譚潔,閆致強,盧堯,羅敏敏 2008年5月22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羅敏敏實驗室在《神經元》(Neuron)雜誌上發表題為「Precise Circuitry Links Bilaterally Symmetric Olfactory Maps」的文章,該文章報導了小鼠嗅球兩側對稱的嗅覺圖譜通過大腦中一個特化的嗅覺區域精確地連接起來
  • 給大腦迅速繪製高清地圖,深圳先進院參與完成世界首幅猴腦全腦圖譜
    其中,由深圳先進院腦信息中心參與完成的「猴腦全腦圖譜」,為目前世界上公開的第一幅。 「要理解大腦的運轉機制,首先就需要將腦內千億個神經細胞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呈現出來,就像給大腦繪製一張高清地圖。」
  • 前沿:中國學者構建高精度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
    此外,膽鹼能神經元可能通過其廣泛的長程軸突投射調控皮層和皮層下核團,雖然研究者提出了一些連接模型和假說來描述這類神經環路,但由於缺乏真實直接的完整形態數據,這些模型均無法準確描述膽鹼能神經元和其它腦區/神經元的連接關係。 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 (A)切片成像示意圖。(B)全腦三維分布。(C)乙醯膽鹼能神經元主要分布的21個腦區內定量計數。
  • 人腦的「地圖」——腦圖譜
    要想知道大腦能運行什麼、操作什麼,首先要了解它是如何組織和連接的,這個複雜的腦部研究形成了腦圖譜。因此,腦圖譜一直以來都是研究腦結構和功能及腦疾病的重要手段。德國神經學家科比尼安·布洛德曼上世紀初繪製出了第一份人類大腦皮層圖。據了解,這幅人腦皮層圖至今仍是比較大腦活動區域及其結構時最常用的參考資料。但由於技術限制,早期的腦圖譜研究存在局限性,如對功能複雜腦區的功能亞區便捷劃分不明確、缺乏精度、與大腦很多區域最新的解剖和功能數據不匹配等。
  • 全新腦圖譜: 繪製人腦精準「地圖」
    人類腦網絡組圖譜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以及腦區亞區間的多模態連接模式中科院自動化所供圖要想清楚認識人腦,必須有一個腦圖譜,為複雜的腦部研究和治療「導航」。首次建立在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將為實現腦科學和腦疾病研究的源頭創新提供基礎。
  • 哺乳動物大腦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分布圖譜繪出—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首席記者許琦敏)過去百年間,獲得人類大腦細胞的三維圖譜,一直是全世界神經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
  • 腦科學日報: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你聽說過醫療小丑嗎?
    哥倫比亞大學團隊繪製出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來源:小柯生命美國哥倫比亞大學Eviatar Yemini等研究人員在線蟲中繪製出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30日在線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研究人員通過設計一種稱為NeuroPAL(神經元多色圖譜)的多色轉基因技術,並在秀麗隱杆線蟲中實現了這一目標。
  • 萬字長文 | 中科院蔣田仔教授:腦網絡組圖譜及其在腦認知與腦疾病...
    腦圖像跟其他圖像有一個本質的區別,那就是腦圖像的每一個體素都可以定義跟全腦其他體素之間的連接。所以只要拿一個體素出來,就可以定義它在全腦的連接,即所謂的連接模式(Connectivity Profile)。有了這個東西以後,就可以比較體素和體素之間的連接模式是否一樣。連接模式一樣的話,那麼它們就在同一個區域裡;不一樣的話,就在不同的腦區。
  • 萬字長文|中科院蔣田仔教授:腦網絡組圖譜及其在腦認知與腦疾病...
    腦圖像跟其他圖像有一個本質的區別,那就是腦圖像的每一個體素都可以定義跟全腦其他體素之間的連接。所以只要拿一個體素出來,就可以定義它在全腦的連接,即所謂的連接模式(Connectivity Profile)。有了這個東西以後,就可以比較體素和體素之間的連接模式是否一樣。連接模式一樣的話,那麼它們就在同一個區域裡;不一樣的話,就在不同的腦區。
  • 自動化所腦網絡組圖譜成果入選「2016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其中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領銜繪製的「全新人類腦圖譜」入選。   自動化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他團隊,經過6年努力,成功繪製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腦網絡組圖譜。它比目前最常用的由德國神經科學家布羅德曼在100多年前繪製的腦圖譜精細4—5倍,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   大腦是人體最精密的器官,但人類對這個器官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 《大腦的奧秘》:腦科學家們的「燒腦」之作—新聞—科學網
    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成為了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為此,美國、歐盟和日本先後啟動了大型腦研究計劃,而中國也並不打算落後,即將啟動自己的「腦計劃」。 為了讓公眾更加關心和理解腦科學研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神經所)的一群腦神經科學家合力撰寫了一本科普圖書《大腦的奧秘》,幫助讀者去探尋腦科學領域的熱點問題。
  • 中國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