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科學家用機器人體外操控了小鼠腦神經!不到1分鐘實現通信連接

2020-12-07 手機鳳凰網

這是一個受磁場驅動的微型機器人,動圖中它正朝著目標蹦躂。

恆定磁場下,它還能給大家表演一個轉圈圈。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磁驅動微型機器人已經並不罕見了,甚至有點兒平平無奇。

但是,上面這款機器人可不普通,它帶有神經元,能通過體外方式在神經簇之間形成並操縱神經網絡。因此,為大腦功能和相關疾病的研究實現了新突破。

為何構建「體外神經網絡」?

這款機器人由韓國腦研究所和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下屬的機器人工程系、DGIST-ETH 微型機器人研究中心、腦與認知科學系共同研發。

2020 年 9 月 25 日,該團隊的論文正式發表於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題為 A magnetically actuated microrobot for targeted neural cell delivery and selective connection of neural networks(一種用於定向神經細胞傳遞和神經網絡選擇性連接的磁驅動微型機器人)。

一直以來,腦科學研究者都在嘗試,希望更加深入地理解大腦的學習、記憶、運動、感覺處理和決策等功能,而大腦中這些功能的實現都離不開神經連接。

要研究神經研究,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通過化學和電生理方法進行腦功能分析的「體外神經網絡」研究方法。

為什麼要在體外研究甚至是操縱神經網絡?

原因在於,這種方法可以在儘可能降低外部影響的前提下,在大腦目標位置進行精確的、有選擇性的神經連接,從而測量神經活動、確定神經元的交流方式。當然,它也可以幫助理解受傷或功能出現障礙的神經元軸突再增長。

微米級磁驅動機器人

那麼,體外神經網絡要如何實現呢?

為了形成並控制細胞神經突生長的模式,各國科學家們都曾嘗試過了化學、物理、機械方式,而韓國腦研究所和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科學家們的思路則是設計一款機器人。

當前,已有研究成果表明,由磁驅動的球形、螺旋狀和毛刺狀多孔球形微型機器人可在體內或體外實現靶向細胞傳遞。

但韓國研究團隊表示:

此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製造各種外形的微型機器人,並在外部電源下將細胞裝載到微機器人上。據我們所知,還沒有科學團隊報導過利用微型機器人調節神經突排列和神經連接的研究。

因此,他們設計了一種載有神經元的 3D 磁驅動微型機器人,可通過外部磁場將神經網絡精確傳送到兩個神經簇之間的間隙處,再選擇性地連接神經網絡。同時,細胞外動作電位通過微型機器人載有的神經元從一個神經簇傳送到另一個神經簇。

據論文介紹:

我們設計的機器人具有可重現、可選擇和精確連接的優勢。

上圖 A 展示的是兩個神經簇之間的神經網絡主動構建,這一過程中主要依賴的是內置於機器人的一片高密度多級陣列晶片,這種晶片可以測量到軸突信號傳輸。

上圖 B 主要展示了微型機器人的具體尺寸——高 27μm、寬 5μm、深 2μm。

可以看到,機器人頂部有一個凹槽,側面還有翻轉指示。

C 部分展示了利用基於雙光子聚合(TPP)的三維雷射光刻技術和沉積鎳(Ni,用於磁性)層、二氧化鈦(TiO2,用於生物相容性)層製備機器人的過程。

D 部分則是機器人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可見這種機器人是微米級大小的。

機器人培養神經元

機器人設計好了,下一步就要開始嘗試培養神經元了。

實驗中:

實驗組是:機器人凹槽上小鼠顱腦神經細胞的神經突增長;

對照組是:玻璃基質(也就是平面)上小鼠顱腦神經細胞的神經突增長。

科學家們利用免疫螢光圖像展示了兩組的神經元凸起數量變化。

結果顯示:

實驗組(機器人):細胞高度約 40μm;

對照組(玻璃基質):只觀察到少量細胞。神經突厚度約為 2-5μm,神經元胞體厚度約為 10-20μm。

也就是說,與對照組相比,利用機器人可以成功培養出神經元,在對存活率沒有顯著影響的情況下神經突也得以增長。

研究團隊表示:

微型機器人具有在 2 周內運輸、培養神經元以及以所需方向引導、連接神經突生長的潛力。

體外神經網絡新突破

在神經元培養的基礎上,這款微型機器人打造了神經網絡,而這一過程是通過在神經簇陣列上對機器人施加磁場影響實現的。

科學家們的設計是,通過 8 個電磁線圈半球的線性疊加及其頂部的一個電荷耦合裝置( CCD)相機產生強度為 20 mT 和 1.2 Hz 的磁場。

下圖中,白色虛線框表示神經網絡,紅色虛線框表示機器人的目標點。

實際上,要想實現神經網絡主動連接,一個關鍵就是將培養在機器人上的神經元精確地傳遞和定位到指定位置。雖然附著在機器人上的細胞增加了額外重量,可能會影響機器人的前進,但科學家們藉助磁場實現了精確控制——精度在幾十 μm 級別(誤差範圍約 10%)。

如上圖所示,神經元在 10 秒內到達了目標位置,並在 1 分鐘內精確對齊了連接網絡所需的神經簇。

不僅如此,科學家們還經過測定顯示:微型機器人的運作並不會影響細胞活力。

至此,利用微型機器人培養神經元、形成物理和功能性神經網絡連接成為可能。

就未來的發展方向而言,研究團隊表示:

希望我們的研究成果為先進的人工神經網絡可控體外模型創造了新突破,我們也正在利用各種微型機器人建立複雜多樣的連接,希望增進人們對神經網絡的理解。

相關焦點

  • 韓國科學家用機器人體外操控了小鼠腦神經!不到 1 分鐘實現通信連接
    為何構建「體外神經網絡」?這款機器人由韓國腦研究所和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下屬的機器人工程系、DGIST-ETH 微型機器人研究中心、腦與認知科學系共同研發。一直以來,腦科學研究者都在嘗試,希望更加深入地理解大腦的學習、記憶、運動、感覺處理和決策等功能,而大腦中這些功能的實現都離不開神經連接。
  • 科學家利用微米級機器人實現體外腦神經操控,腦科學迎來新突破
    (DGIST)科研團隊發布最新研究成果,他們設計並構建了3D電磁驅動的微米級微型機器人,將小鼠胚胎的顱腦神經細胞附著在其表面,通過體外連接方式,在顯微鏡下精準移動並控制神經細胞,建立針對基礎腦科學領域的人工神經網絡平臺,實現人類通過體外形式利用機器人操控腦神經網絡的夢想。
  • 腦科學日報:人工蛋白質成功修復神經連接;午睡超1小時有損健康
    1,【Science】人工蛋白質成功修復神經連接,改善記憶,有望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來自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英國和日本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具有神經功能的蛋白質(CPTX),研究表明,該人工蛋白質減輕了某些神經損傷和疾病的症狀,而在微觀水平上,重建突觸連接,建立並修復神經元之間的聯繫。研究於8月28日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雜誌上。
  • 我國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腦容量」堪比小鼠
    據悉,Darwin Mouse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神經元數量規模與小鼠大腦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此前,浙江大學在2015年和2019年分別研製成功達爾文1代和達爾文2代類腦計算晶片,用晶片去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功能機制,能以高效能低功耗處理圖像、視頻、自然語言相關任務。此次發布的重大成果,即是將792顆達爾文2代類腦計算晶片集成於3臺1.6米高的標準伺服器機箱中,形成一臺強大的機架式類腦計算機。
  • 腦科學日報:吃超加工食品易衰老;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類腦計算機
    1,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來源:新華網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9月1日在杭州發布一款包含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的類腦計算機。該計算機使用了792顆由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於小鼠大腦。研究人員介紹,目前該類腦計算機已經實現了多種智能任務,例如將類腦計算機作為智能中樞,實現抗洪搶險場景下多個機器人協同工作;模擬不同腦區建立神經模型,為科學研究提供更快更大規模的仿真工具;實現「意念打字」,對腦電信號進行實時解碼等。
  • 腦科學日報:將大腦連接到電腦的神經電極;壓力和抑鬱之間的聯繫
    1,3D列印神經電極有助於將大腦連接到電腦來源:腦機接口社區此外,試驗表明,p11缺乏的小鼠與p11水平正常的小鼠相比,對壓力的反應更強烈,心率更高,焦慮的症狀更多。研究於10月1日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
  • 《科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發育全過程
    今日,西安交通大學黃強團隊、杜克大學沈西凌團隊,以及麻省理工學院Rudolf Jaenisch團隊通力合作,在《科學》雜誌上發表重要研究報告。他們開發了一種小鼠胚胎發育活體成像技術,通過不同發育階段的「腹窗」,首次實現了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第9.5天至出生的連續發育過程。
  •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05:24 2020年12月2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Won-Suk Chung和韓國腦科學研究所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科學家在自閉症小鼠模型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 來源:小柯生命 瑞士巴塞爾大學Peter Scheiffele小組在自閉症小鼠模型中實現催產素反應和社交行為的恢復。
  • 神經退行疾病治療新途徑:中國科學家為小鼠再生視神經節細胞
    神經元的死亡會導致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常見的有阿爾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症。此類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確且沒有根治的方法,據統計,目前全球大約有1億多的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而且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數量也將逐漸增多。
  • ...般「補」腦?科學家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重塑神經功能
    解放日報 上觀新聞記者獲悉,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陳躍軍研究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張素春研究組合作發現,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特異性修復大腦中受損神經環路,重塑神經功能,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2020年9月22日,該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幹細胞》上。
  • 大學生研發腦控居家機器人 像「阿凡達」那樣操控輪椅和餐桌
    張鑫等本科生還另闢蹊徑,創新研發出了腦控智能餐桌在最近舉行的華北五省市區高校機器人大賽上,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參賽團隊的「腦控+眼控」輪椅機器人、餐桌機器人就具備了上述功能。隨著科研力量的充實,第二代腦控輪椅的研發明顯加速,學生們首先把智能輪椅的腦控信號傳輸由線纜改為無線模塊,其次就是全面改進控制程序和算法,提高腦電波命令傳輸、執行的可靠性。他們加班加點,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完成了智能輪椅的更新換代。在2015年10月的展覽中,這部腦控智能輪椅機器人受到許多參觀嘉賓和科學家的好評。 今年初,吳迎年團隊獲得了學校的科研平臺資助。
  • 腦科學日報:神經網絡如何識別和編碼性別?墮胎藥可延長果蠅壽命
    他們發現,激活編碼雌性信息的神經元能讓小鼠更多地和雌性小鼠互動,而激活編碼雄性信息的神經元能讓小鼠更多地和雄性小鼠互動。來源:生物探索小鼠腹腔注射TAT-DP-2可減少腦梗死體積7月1日,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其發現了一種新的可注射具有血腦屏障滲透性的神經保護治療肽TAT-DP-2,能夠減少梗塞面積並保護改善中風後的長期神經功能
  • Cell:窺探大腦的奧秘——全腦連接圖譜
    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是創立了腦連接組學科(connectomics discipline):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動物腦切片,研究單個神經元與其他神經元間的突觸連接,繪製大腦神經系統地圖。具體原因如下, 1.細胞和其突觸連接的無偏差性 小鼠大腦的納米級解析度影像資料庫和腦連接重建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解剖學小鼠大腦細胞類型以及所有神經元的上遊和下遊細胞突觸連接和每個突觸的結構參數。
  • Cell:窺探大腦的奧秘——全腦連接圖譜
    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是創立了腦連接組學科(connectomics discipline):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動物腦切片,研究單個神經元與其他神經元間的突觸連接,繪製大腦神經系統地圖。30多年來這篇文章被引用數千次,此後神經科學、應用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人員相互合作,推動自動化計算機輔助技術的進程,開啟無脊椎動物和非哺乳動物的相關研究。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1,Nature重磅成果!科學家在自閉症小鼠模型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來源:小柯生命>瑞士巴塞爾大學Peter Scheiffele小組在自閉症小鼠模型中實現催產素反應和社交行為的恢復。作為肥胖與腦功能障礙有關的最大研究之一,科學家使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對來自17,000多個個體的35,000多次功能性神經影像掃描進行了分析,以測量腦血流量和大腦活動。腦血流量低是預測一個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頭號腦影像學指標。它還與抑鬱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腦外傷、成癮、自殺和其他疾病有關。
  • "腦控"成為科技新寵 21世紀被稱"腦科學時代"
    科學家通過對大腦這一人體最重要的器官的不斷研究,開發出了多種「腦控」科技產品,充分發揮了大腦的指揮功能。   英國一名設計師日前開發出一種腦控獨輪車,工作原理是騎車者佩戴一種由腦脈衝控制的特製護目鏡,通過藍牙技術與獨輪車動力系統保持即時聯繫。一旦前方有障礙物,護目鏡檢測到腦脈衝的變化就會自動發出減速或停車指令,保證騎車者的安全。
  • 腦科學「從軍」會帶來什麼?
    面對戰場需求,軍事腦科學有望在新型神經再生修復技術、革新性神經調控技術、認知訓練增強方案等方面推出重要研究成果和保障措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結合新型生物傳感器研發、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技術、新型可穿戴智能防護裝備等,科學家可望在未來全面提升軍事人員的健康防護水平、增強軍事認知效能,打造「超級戰士」。
  • 世界各國腦科學計劃
    腦科學技術研究是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理解腦的工作機制,進而揭示人類智能的形成和運作原理,對人腦認知功能開發、模擬和保護,決定未來人口素質,搶佔國際競爭的技術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科技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早已充分認識到腦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在既有的腦科學研究支持外相繼啟動了各自有所側重的腦科學計劃。
  • 科學匯丨「腦容量」與小鼠相當,類腦計算機如何做到「像腦一樣思考」?
    這臺類腦計算機的晶片,能支持類似小鼠大腦規模相當的1.2億脈衝神經元數量運作,並且可以模擬人的大腦進行多種行為如視覺、嗅覺、聽覺、記憶、意念等。它到底如何實現「像腦一樣思考」呢?關於它的未來,又會有怎樣的發展?這次,我們邀請了研究團隊負責人、浙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來給我們講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