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將大腦連接到電腦的神經電極;壓力和抑鬱之間的聯繫

2020-10-10 brainnews

1,3D列印神經電極有助於將大腦連接到電腦

來源:腦機接口社區

混合列印平臺

通常僅在科幻小說中才能看到將人腦與計算機連結起來,但是現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和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由工程師和神經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3D列印的強大功能讓該技術離現實更進一步。由三所高校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在該新研究,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原型神經植入物可以用於開發治療神經系統的問題。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混合列印技術,以生產接口監測和啟用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由於適應的幾何結構和獨特的機械性能,神經印跡界面可以應用於各種神經結構、模型種類和任務。我們使用鉑-矽氧烷複合電極陣列,刺激並記錄了大腦,脊髓,周圍神經以及橫紋肌和平滑肌的生物電勢。植入物的整體式基礎結構確保了在長期植入情況下對機械變形的抵抗力以及與神經結構的有效電荷交換。

閱讀連結:


2,Science | 核輸入蛋白3α在外周感覺神經元中調控慢性疼痛通路

來源:BioArt

importin α3 介導c-Fos核輸入調控疼痛反應


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的Mike Fainzilber課題組在Science上發表題為Importin α3 regulates chronic pain pathways in peripheral sensory neurons的文章。研究發現Importina3敲除小鼠或感覺神經元特異性敲低小鼠對各種有害刺激的反應降低和對神經性疼痛的耐受性增加,表明核輸入蛋白α3能夠調控小鼠外周感覺神經元的疼痛反應。此外,基於生物信息學預測,研究人員還認為Importina3在分子識別和亞細胞定位方面可作為一個替代的靶點,為未來鎮痛藥物的開發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閱讀連結:


3,新的研究發現了壓力和抑鬱之間的聯繫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研究小組之前已經證明了一種叫做p11的蛋白質在血清素的功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血清素是大腦中調節情緒的神經遞質。新的研究表明,p11通過調節大腦下丘腦區域特定神經元的活動來影響應激激素皮質醇的初始釋放。通過來自腦幹的完全不同的信號通路,p11還會影響另外兩種應激激素,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

此外,試驗表明,p11缺乏的小鼠與p11水平正常的小鼠相比,對壓力的反應更強烈,心率更高,焦慮的症狀更多。簡言之,p11對調節情緒的物質血清素(5 -羥色胺)的功能和應激激素(壓力荷爾蒙)的釋放都很重要。研究於10月1日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

閱讀連結:


4,工作記憶和時間編碼的低維神經動力學

來源:神經計算與控制實驗室

近日NCC lab討論了9月15日在PNAS上線的Christopher J. Cueva等的論文《Low-dimensional dynamics for working memory and time encoding》。

本文通過提出三種神經動力學假設機制模型,通過四個與時間相關的任務,對神經數據以及RNN模型進行建模分析,作者提出了兩種分析方法,即①從神經數據中解碼時間的流逝和②計算神經軌跡隨時間的累積維數。研究發現:在時間信息相關的任務中,時間可以被高精度地解碼,而在時間信息與執行任務無關的任務中,則精度較低。另外,神經元的神經軌跡總是可以在低維空間被觀察到。

閱讀連結:

5,The Neuroscientist:整合TMS、EEG和MRI——研究大腦連接性的時空動態方法

來源:思影科技

大腦連接模式的表徵

人類的大腦是一個複雜的網絡,其中數百個腦區通過數千條軸突相互連接。這種複雜系統的能力來自於較小實體之間的特定交互作用,即一組可以通過腦區之間相互連接的激活來描述的事件。研究大腦連通性的目的是理解和模擬大腦功能,同時進一步明晰到腦區間神經交流的時空動態性。目前關於大腦連通性的許多知識都是通過獨立的神經成像方法獲得的。然而,多模態方法的使用似乎是研究有效大腦連接的強大方式,可以克服單模態方法的局限性。

在這篇文章中,將介紹一種整合方法的優勢,即經顱磁刺激-腦電圖配準與磁共振成像相結合,以探索有效的神經相互作用。此外,作者還描述了在開環和閉環框架中整合方法的可能實現方式,在這種框架中,對實時腦活動的高空間、時間解析度的觀察將有助於推動認知腦網絡研究的更快發展。本文發表在The Neuroscientist雜誌。

閱讀連結:


6,超流行的間歇性禁食真的能減肥嗎?研究表明:並不能

來源:轉化醫學網

間歇性禁食是指將每天的進餐時間限制在8小時內,從而空腹禁食16小時。雖然先前有研究證明,間歇性禁食可以防止高脂飲食的小鼠體重增加,並減少肥胖小鼠的體重,但近期有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種飲食本身並不能有效地減輕體重或改善關鍵的代謝健康指標。

該研究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Ethan Weiss博士領導,並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雜誌。題為「Effects of Time-Restricted Eating on Weight Loss and Other Metabolic Parameters in Women and Men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閱讀連結:


7,是時候少吃甜品少喝飲料啦!超10萬人數據發現糖攝入過量增加患癌風險!

來源:生物探索

9月16日,來自法國巴黎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營養學頂級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發表了題為「Total and added sugar intakes, sugar types, and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the prospective NutriNet-Santé cohort」的研究成果,其發現較高的總糖攝入量與總體癌症風險呈正相關,尤其是會顯著增加乳腺癌患病風險。此外,還發現游離糖,蔗糖,牛奶甜品中的糖,乳製品和含糖飲料等攝入過多也均會增加患癌症風險。

閱讀連結:


8,重磅!劍橋2020《AI全景報告》出爐,近三成在美頂尖AI人才有中國教育背景

來源:新智元

國慶節期間,劍橋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Nathan Benaich 和 Ian Hogarth 推出了一年一度的2020 AI 全景報告(State of AI Report)。全方位總結過去一年來AI領域的研究成果與突破、人才形勢、產業動態等,並作出未來預測。報告顯示,在美國工作的頂尖AI人才中,27%有中國教育背景。

閱讀連結:

前文閱讀

1,

2,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巨噬細胞和神經「肝膽相照」,一同助力骨骼修復
    1,方方課題組合作發文——應用人類立體顱內腦電揭示視皮層的運動回放現象來源:腦科學在無外界信息輸入的條件下,大腦也可產生與先前感知物理環境相似的神經活動,這一現象被稱為神經活動的回放(replay)。巨噬細胞和神經「肝膽相照」,一同助力骨骼修復來源:轉化醫學網A)電腦斷層掃描圖像顯示受傷14天後小鼠顱骨中的骨骼再生長(黑色虛線是去除的骨骼的原始部分);(B)骨修復圖像(去除的原始部分在白色箭頭之間)顯示NGF的表達(綠色);(C)B中用虛線白框表示的部分的高放大倍率圖像(C中的白虛線是癒合骨的邊緣)。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1,大腦,很複雜!來源:原理南佛羅裡達大學Salvatore Domenic Morgera教授團隊將生物工程研究集中在了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上。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團隊正在研究複雜的模型,來更好地幫助科學家理解大腦的功能。 Morgera教授的團隊還對這樣一個事實很感興趣,那就是結構完全正常的大腦仍然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功能性問題。
  • 腦科學日報|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只有當受試者在服用過敏原後的晚上睡覺時,這種影響才會發生,而當他們在那晚保持清醒時,這種影響就完全消失了,這表明睡眠對於鞏固環境背景和過敏原之間的聯繫是必要的。這些發現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當過敏原不存在時,過敏反應經常被視為安慰劑反應的一種形式。
  • 腦科學日報|可測量腦信號的紋身電極;衰老可能與免疫細胞有關
    在臨床實踐中對大腦活動的評估面臨多個限制,其中這種電極可以提供切合實際的技術解決方案並提高診斷效率。通過對皮膚/電極阻抗的建模來研究這些乾式傳感器的工作機制,以更好地了解該界面處的生物信號傳導。此外,定製的皮膚幻影平臺展示了高密度錄音的可行性,這對於定位神經病理學活動至關重要。這些評估為這些超薄電子紋身傳感器在多模式大腦監測和診斷中的成功應用提供了寶貴的意見。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可溶性 NSF附著蛋白受體(SNARE)由 syntaxin、 synaptobrevin/VAMP和 SNAP-25組成,在神經遞質分泌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研究完善了開放構象 syntaxin 和 unc-13以及其他多個分泌調控蛋白之間互作的假說,提示控制開放構象的syntaxin 是調節突觸傳遞的通用途徑(而非僅僅與unc-13互作)。研究結果有助於發展治療神經系統疾病診療新技術。
  • 腦科學日報: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小腦」!計算神經科學新工具
    近日,一篇發表於《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的論文就詳細描述了一種混合系統,該系統將控制運動的模擬電路和控制感知和決策的數字電路結合起來,不僅顯著降低了系統能耗,還提升了機器精度和計算效率。研究人員表示,通過模擬大腦和小腦之間的協作,機器人可以在延遲、功耗更低的情況下,同時執行多個任務。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研究人員綜合運用當前最前沿的透明腦技術、化學遺傳學、光遺傳學、膜片鉗、神經環路示蹤、免疫三維成像等研究手段,發現兩條丘腦下遊環路與成癮記憶有密切關係:PVTCeA環路是藥物成癮記憶形成的關鍵神經通路,負責將阿片類藥物產生的獎賞與環境聯繫起來;PVTNAcLH環路是成癮記憶維持的重要神經通路,通過光遺傳等技術手段在記憶的提取階段操縱PVTNAc或NAcLH通路,能夠消除成癮的關聯記憶
  • 腦科學日報:人工神經自愈泡沫用於合成壓阻傳感器皮膚
    閱讀連結:2,海馬和內側前額葉在腦網絡運作中的角色來源:韓布新研究組以往腦網絡研究識別出腦內存在深度連接的樞紐區域,其中海馬和內側前額葉是存在廣泛連接並與多種認知功能存在密切聯繫的關鍵節點研究發現,海馬和前額葉雖然都是樞紐區域,但是在腦區信息交互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其中海馬可能是影響全腦功能活動的一個重要驅動力,而前額葉則是匯聚全腦信息的一個重要整合力,研究結果提示二者的合作調控腦連接網絡的功能活動。與行為的關聯分析發現,從海馬到前額葉的有向連接和信息流顯著預測個體的流體智力。
  • 腦科學日報:耳垢顯示你的壓力;大腦達到幸福結局指南曝光
    Todd Constable等研究人員,實現皮質範圍Ca2+螢光和全腦功能磁共振的同時成像。研究人員提出了同時寬場光學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研究人員發現,模態連接強度之間的關係隨區域而變化。,其會沿著生物體的頭尾軸分布,這些細胞能分化為心肌、部分面部骨骼和其它類型的組織,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雞胚進行研究揭示了Hmga1基因如何幫助早期胚胎形成神經嵴細胞。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由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組成 (亦有教科書將腸神經系統歸為自主神經系統)。韁核、杏仁核和內側前額葉的TNF-α和IL-1β (A,B,C);糖皮質激素受體GR和pGR-Ser246(D,E)以往研究已證明慢性應激能導致神經炎症, 使腦內免疫因子-促炎性細胞因子增加,而抑鬱、焦慮等心理障礙的發生與促炎性細胞因子的過量增加有關。
  • 腦科學日報:人工神經自愈泡沫用於合成壓阻傳感器皮膚
    2,海馬和內側前額葉在腦網絡運作中的角色來源:韓布新研究組以往腦網絡研究識別出腦內存在深度連接的樞紐區域,其中海馬和內側前額葉是存在廣泛連接並與多種認知功能存在密切聯繫的關鍵節點。與行為的關聯分析發現,從海馬到前額葉的有向連接和信息流顯著預測個體的流體智力。研究成果發表於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 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測序分析從神經元和膠質細胞類中鑑定出細胞類型特異和進化保守的基因模塊。這些風險基因的擾動會影響到神經發育過程中反覆出現的基因模塊和細胞類型,證明這些風險基因對關鍵細胞過程的影響。用這個高通量方法一次性檢測了35個自閉症基因,並且檢測他們在不同的腦細胞態裡的功能。
  • 腦科學日報:人體蛋白質組定量圖譜發布;壓力大,容易骨丟失
    3,深圳先進院等首次發現慢性壓力應激引發骨丟失的全新神經機制來源: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圖註:中樞神經環路調控外周骨代謝:BNSTSOM-VMHSF-1-NTSVglut2神經環路通過調節外周交感神經活動調節慢性壓力應激誘發的骨丟失過程9月10日,國際著名醫學綜合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臨床研究雜誌
  • 腦科學日報:人工蛋白質成功修復神經連接;午睡超1小時有損健康
    1,【Science】人工蛋白質成功修復神經連接,改善記憶,有望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來自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英國和日本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具有神經功能的蛋白質(CPTX),研究表明,該人工蛋白質減輕了某些神經損傷和疾病的症狀,而在微觀水平上,重建突觸連接,建立並修復神經元之間的聯繫。研究於8月28日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雜誌上。
  • 腦科學日報:首個人胚胎端腦發育染色質可接近性圖譜發布
    3,新型大腦啟發式學習方法來了,可幫助人工神經網絡節省內存和能量來源:學術頭條在移動應用中,人工智慧廣泛使用的最大障礙之一是人工神經網絡的學習活動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而解決這一問題的一種方法可以從大腦中獲得靈感。
  • 腦科學日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和類腦器官的證據
    感染新冠病毒的神經球和類腦器官中檢測到大量的新冠病毒核衣殼蛋白表達和感染性病毒顆粒,這些結果表明新冠病毒可以有效感染人腦。研究首次發現了類腦器官中的新冠病毒感染可以定位到TUJ1(神經元標誌物)和NESTIN(神經祖細胞標誌物)陽性細胞區域內,這表明新冠病毒可以靶向感染皮質神經元和神經祖細胞。2,如何定義生死?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認知心理檢測和神經心理評估等技術,發現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是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上述研究結果揭示了腦內特異性circRNAs動態表達和生物學作用參與了大腦衰老過程。7,Science新發現:亨廷頓舞蹈症可改變人類神經發育來源:小柯生命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Sandrine Humbert、索邦大學Alexandra Durr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儘管亨廷頓舞蹈病是一種晚期表現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但小鼠研究和症狀前突變攜帶者的神經影像學研究均表明
  • 腦科學日報:多運動有助於神經發生;貧困與不良心理健康的關係
    多能神經前體細胞(NPCs)具有複雜的徑向膠質形態排列在DG的亞顆粒區,可零星地從靜息狀態過渡到增殖狀態。細胞的氧化還原狀態,或細胞的「氧化應激」,通常是通過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的產生和清除之間的平衡來維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