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耳垢顯示你的壓力;大腦達到幸福結局指南曝光

2020-11-11 brainnews

1,Nature Methods:皮質範圍Ca2+螢光和全腦功能磁共振的同時成像

來源:奇物論

全面對腦功能的了解需要具有互補優勢的多種成像方式。美國耶魯大學的R. Todd Constable等研究人員,實現皮質範圍Ca2+螢光和全腦功能磁共振的同時成像。

研究人員提出了同時寬場光學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通過合併這些模式,研究人員可以同時獲取全腦血氧水平依賴性(BOLD)和全皮質鈣敏感的大腦活動螢光測量值。在轉基因鼠模型中,研究人員使用優化了伽瑪變異傳遞函數的模型顯示,鈣可預測BOLD信號。研究人員在整個皮層中發現一致的預測,這在低頻(0.009–0.08 Hz)時效果最佳。研究人員發現,模態連接強度之間的關係隨區域而變化。

閱讀連結:


2,eLife解讀!幹細胞如何選擇自己的「職業」在機體中發揮作用?

來源:細胞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Life上題為「Bimodal function of chromatin remodeler Hmga1 in neural crest induction and Wnt-dependent emigr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重點分析了一類特殊的幹細胞群體—神經嵴,其會沿著生物體的頭尾軸分布,這些細胞能分化為心肌、部分面部骨骼和其它類型的組織,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雞胚進行研究揭示了Hmga1基因如何幫助早期胚胎形成神經嵴細胞。

閱讀連結:


3,Cell評論丨癌症神經生物學興起的路線圖

來源:BioArt

神經系統與癌症的相互作用


神經系統密切地對組織的發育,穩態,可塑性和再生進行著調控,而對癌細胞的生長和發病也是如此。許多研究逐步揭示了神經系統對多種正常和腫瘤組織的調控機理。史丹福大學Michelle Monje等在Cell發表評論文章Roadmap for the Emerging Field of Cancer Neuroscience,對這一領域的基本原理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做了闡述。

閱讀連結:


4,壓力有多大?「耳屎」中有答案 新方法通過分析耳垢監測與抑鬱和焦慮有關的心理健康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耳垢自採樣裝置


皮質醇是一種由人體腎上腺分泌產生的天然激素,過去的研究已證實,皮質醇水平高低與抑鬱存在關聯,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的皮質醇水平通常會持續升高,而持續高水平的皮質醇會對免疫系統、血壓和其他身體功能產生負面影響。

近日,發表在Elsevie旗下的開源期刊《Heliyon》上一項新研究中,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收集和分析耳垢中壓力激素皮質醇水平的新方法,或將成為監測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心理健康的簡單、廉價且令患者舒適的方法。

閱讀連結:


5,Nat Neurosci發表功能連接新方法

來源:懶麻蛇

Resting-state中基於功能連接的分析主要是基於Node(節點)展開的,首先基於模板定義Node,然後提取時間序列做相關得到功能連接矩陣。隨後就有了network/node/edge水平上的各種分析和組間比較。

最近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文章提出了一種基於edge時間序列構建功能連接的方法,並且基於該方法展開了一系列探索性的分析,結果證明了該方法的有效性。

閱讀連結:


6,Science子刊:集成剛性、柔軟和液體材料,實現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可重構的可穿戴電子產品

來源:奇物論

可穿戴電子設備可以與人體集成在一起,以監控身體活動和健康狀況、人機界面以及虛擬/增強現實。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Jianliang Xiao、Wei Zhang等人報告了一種多功能可穿戴電子系統,該系統結合了材料、化學和機械方面的先進技術,可實現出色的可拉伸性、自修復性、可回收性和可重構性,且可提供物理運動跟蹤、體溫監測以及聲學和ECG信號的傳感。

該電子系統通過低成本製造方法異質集成了剛性、軟性和液態材料。報告的屬性可以在許多領域找到應用,包括醫療保健,機器人技術和假肢修復,並有利於我們社會的福祉、經濟和可持續發展。

閱讀連結:


7,大腦達到幸福結局指南曝光!Vae諾獎漫畫

來源:腦友記BrainUp

我們回顧評估每一次經歷的能力對我們的生活工作至關重要。它允許我們總結價值,用作一個指南,來決定該經歷是否值得重複,或者避免。然而,當人類傾向將不相稱的權重分配給該體驗的後半部分,這可能導致錯誤選擇。

近日,發表於《神經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fMRI成像實驗,發現了這種大腦偏好的神經基礎。研究人員發現,整體經驗價值被編碼在杏仁核中,但如果結果序列下降,它的價值就會因抑制前腦島活動而降低。優秀的決策者的大腦對整體價值編碼更強,較差的決策者的大腦則對抑制編碼更強。

閱讀連結:


8,追蹤兩代人46年:母親的生活方式,影響後代心血管健康壽命近十年

來源:醫學新視點

近日,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旗下學術期刊《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發表一項大型研究表明,母親遵從有益心臟健康的生活方式,後代的無心血管疾病壽命能夠延長近十年。

基於這項研究的發現,研究團隊指出,改善育齡女性以及幼兒母親的心血管健康相關生活方式,可能有助於打破心血管疾病的代際影響。Muchira博士強調,「從家庭出發的幹預措施,應該在孕期和孩子的生命早期就進行,這樣,保護心血管健康的努力才會真正影響直至成年期。」

閱讀連結:

前文閱讀

1,

2,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認知心理檢測和神經心理評估等技術,發現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是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11月9日,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王紅陽院士/楊文研究員團隊在 Cell Metabolism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 NAD+ metabolism maintains inducible PD-L1 expression to drive tumor immune evasion 的研究論文。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6,PNAS腦電研究:視覺字符串大腦左半球皮層特異化預測學齡前兒童基本字符-聲音關聯認知能力來源:思影科技本項研究通過記錄左半球視覺區域內2分鐘電生理反應的方法,在5歲學齡前兒童群體中發現了穩定且獨特的對文本信息敏感的腦電信號。
  • 腦科學日報:突觸形成和樹突發育的關係;人類大腦會因分形而愉悅
    4,發表在人工智慧頂刊(TPAMI)上的一篇文章表示腦電與計算機視覺的交叉存在缺陷和盲點來源:腦機接口社區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聲稱,利用EEG測量技術,對觀看ImageNet刺激的受試者的大腦誘發進行分類,並採用從該處理中獲得的表示來構建一種新型的目標分類器。
  • 腦科學日報: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腦膜淋巴管與平滑肌無關,因此特別容易受到固定顱骨內壓力變化和腦腫脹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施加在大腦中微小淋巴管上的壓力嚴重損害了大腦清除毒素的能力,而且這種損害會長期持續下去。4,Brain:DBS為什麼能迅速改善強迫症的負性情緒?
  • 耳垢裡的趣科學你知道嗎?
    年復一年,它們的耳垢越積越多,最終形成了一堆由脂肪酸、乙醇和膽固醇構成的混合物。很多哺乳動物的耳道內都會產生這種蠟狀物,人類也會。但人類的耳垢不具備什麼研究價值,況且大多數人都會定期清理自己的耳垢。不過,耳垢還是有一些有趣的科學知識的。長時間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它的主要功能是潤滑耳道(因此早期的潤唇膏就是用耳垢製成的),同時還有防止昆蟲爬進內耳道的作用。
  • 腦科學日報:痴呆症的又一個生物標記物;監測健康的新型電子紋身
    來源:生物通麥吉爾前博士生Claire Gizowski和麥吉爾神經外科學系教授Charles Bourque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首次表明,給小鼠注射鹽溶液會激活與大腦主要晝夜節律鍾——視交叉上核(SCN)相關的神經元。
  • 腦科學日報:人體蛋白質組定量圖譜發布;壓力大,容易骨丟失
    3,深圳先進院等首次發現慢性壓力應激引發骨丟失的全新神經機制來源: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圖註:中樞神經環路調控外周骨代謝:BNSTSOM-VMHSF-1-NTSVglut2神經環路通過調節外周交感神經活動調節慢性壓力應激誘發的骨丟失過程9月10日,國際著名醫學綜合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臨床研究雜誌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上述研究結果揭示了腦內特異性circRNAs動態表達和生物學作用參與了大腦衰老過程。,以國家隊短道速滑運動員為對象開展研究,探索意志品質相關的關鍵大腦皮層結構。7月16日,《科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8,別忽視「自我感知」!
  • 腦科學日報: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小腦」!計算神經科學新工具
    在三維培養的AD模型、病毒感染的APP/PS1小鼠和AD患者的大腦中,這些在GiDs中由H2O2誘導的AD的病理特徵得到了一致的重現。 2,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和「小腦」! 近日,一篇發表於《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的論文就詳細描述了一種混合系統,該系統將控制運動的模擬電路和控制感知和決策的數字電路結合起來,不僅顯著降低了系統能耗,還提升了機器精度和計算效率。研究人員表示,通過模擬大腦和小腦之間的協作,機器人可以在延遲、功耗更低的情況下,同時執行多個任務。
  • 腦科學日報:嬰兒抓周的科學解釋;AI構建「銀河系漫遊指南」
    具體而言,為了確定人類大腦癲癇發作活動中功能失調的神經元亞型,研究人員對來自多個顳葉癲癇和非癲癇患者顳皮層樣本中的超過110,000個神經元轉錄組進行了單核轉錄組學分析。 該研究證明了長期慢性飲酒的人和大鼠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增加大腦灰質細胞外空間(ECS)的擴散率,進而逐漸增加神經遞質(如多巴胺)的濃度,兩者協同組合可能是一種新的酒精成癮機制。
  • 腦科學日報|會做腦掃描的自行車頭盔;腰粗,更易患痴呆症
    BAYLOR醫學院深度神經網絡實現預測大腦神經元對圖像刺激的反應來源:生物通大腦的基本任務之一 「看見」, 意味著要從照射到眼睛的光信號中在大腦重建有關世界的相關信息。由於此過程相當複雜,因此大腦中的神經細胞——神經元,也會以複雜的方式對圖像做出反應。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冬眠開關」;可精準控制的迷你軟體機器人
    37℃降低到24℃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兩篇研究論文,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日本筑波大學的兩支研究團隊,「背靠背」在小鼠的大腦中找到一群特殊的神經細胞,對體溫控制起著關鍵作用。
  • 腦科學日報:大腦獨特的「垃圾清理」模式;90天逆轉衰老?
    研究顯示,AD腦中N-糖基化受到多種失調的過程和途徑影響,包括細胞外基質功能失調、神經炎症、突觸功能失調、細胞粘附改變、溶酶體功能失調、內吞性運輸失調、內質網功能失調和細胞信號失調。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份報告研究了這些暴露是否與兒童的心理社會壓力有關。研究旨在評估建築環境及個人和家庭特徵與兒童感知壓力之間的關聯。 研究表明,暴露於二手菸、夜間暴露於人造光和近道路空氣汙染與青少年兒童的感知壓力增加有關。這些關聯似乎被更多的住宅綠色空間部分緩解了。此外,睡眠時間似乎部分介導了壓力與夜間人造光以及增強的植被指數之間的關係。
  • 腦科學日報:將大腦連接到電腦的神經電極;壓力和抑鬱之間的聯繫
    importin α3 介導c-Fos核輸入調控疼痛反應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的新的研究表明,p11通過調節大腦下丘腦區域特定神經元的活動來影響應激激素皮質醇的初始釋放。通過來自腦幹的完全不同的信號通路,p11還會影響另外兩種應激激素,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此外,試驗表明,p11缺乏的小鼠與p11水平正常的小鼠相比,對壓力的反應更強烈,心率更高,焦慮的症狀更多。
  • 腦科學日報|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就看這個指標來源:生物通日本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在《Brain》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與年齡相關的腦室增大(ventriculomegaly)與大腦某一特定深部區域的血液引流滯後有關。
  • 《大腦的故事》:腦科學領域的《時間簡史》
    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西部世界》第二季的科學顧問,一位全球知名的腦科學家,究竟在書裡說了些什麼呢?幸好,腦科學的進展為我們指明了道路——大腦的判斷,基於場景,換言之,環境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只要修改一下環境,每個人都可以果敢堅毅。比如說,你可以跟朋友相約在健身房見面,不去即失約,等到了之後,大腦便會覺得,「來都來了」,乾脆運動一會好了……   由此可以看出,人類的大腦固然造化神奇,也有著種種局限性。有沒有辦法讓它再次——最好是快速,進化呢?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2,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科學家順藤摸瓜找到了那條神經通路.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新的神經通路,它將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壓力和覺醒聯繫起來。
  • 腦科學日報:大腦「排毒」分「日」與「夜」;睡覺如何「療傷」?
    1,【Nature子刊】白天補覺你可能補了個寂寞,大腦「排毒」還得按照晝夜節律 來源:轉化醫學網 小鼠大腦白天的間質液清除率較高 近期,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RMC)的一項新研究概述了大腦自身的廢物清除過程——大腦淋巴系統是如何與調節人體睡眠-覺醒周期的晝夜節律保持同步的。
  • 腦科學日報:「城裡人」更容易自閉;如果手機「致命」,你還玩嗎
    2,Blood:揭示癌症腦轉移新機制!抑制凝血因子可以降低腦轉移來源:生物谷只有當癌細胞首先離開細小的血管,進入到腦組織中,才能形成腦轉移。為了促進這一步,癌細胞會影響血液凝結,來自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和海德堡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能夠在小鼠身上證實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