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從來不會清理它們的耳朵。年復一年,它們的耳垢越積越多,最終形成了一堆由脂肪酸、乙醇和膽固醇構成的混合物。很多哺乳動物的耳道內都會產生這種蠟狀物,人類也會。但人類的耳垢不具備什麼研究價值,況且大多數人都會定期清理自己的耳垢。不過,耳垢還是有一些有趣的科學知識的。
長時間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它的主要功能是潤滑耳道(因此早期的潤唇膏就是用耳垢製成的),同時還有防止昆蟲爬進內耳道的作用。但有些人認為,耳垢還具備抗生素的功效。
1980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Tuu-Jyi Chai和Toby C Chai使用一種名叫「無菌耳垢鉤」的設備,從12人耳中收集了耵聹,並用酒精溶劑將它們混合在一起。然後他們向這份混合物中引入了一些細菌。結果發現,有幾種細菌的殺菌率達到了99%,包括流感嗜血桿菌(拉丁名H. influenzae,它不會引發流感,但會引起另一種感染),以及大腸埃希氏菌(E. coli)的一個叫做K-12的分支。但在大腸埃希氏菌的其它分支、以及鏈球菌(Streptococcus)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面前,耳垢就沒那麼有用了,殺菌率只能達到30%和80%之間。不過,對於他們測試的10種細菌來說,耳垢都起到了明顯的殺菌效果。
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最急切的問題還是如何清除耳垢。
有些人的確因耳垢倍感痛苦,不得不尋求幹預。根據一項2004年的分析,英國每年約有230萬人會為了這個問題去看醫生,每年有約400萬隻耳朵得到診治。老人、兒童和有聽力障礙的人經常因為堆積的耳垢遇到種種問題。耳垢可能會引起聽力下降,還會讓人們變得更加自閉,甚至會出現輕微的妄想症。「有些耳垢堆積太多的病人還會出現耳膜穿孔。」研究人員寫道。但耳垢本身不具備使耳膜穿孔的效果,因此可以推斷出,這是因為人們試圖自己把板結的耳垢挖出來所導致的。
用棉籤掏耳朵的風險很大,即使對於技術高超的醫生來說也是如此,因此醫生通常會使用軟化劑,然後再進行衝洗。但究竟哪種軟化劑最好?是否應該先衝洗再軟化?對於這兩點,醫學界目前還未達成一致。2012年,明尼蘇達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總結道,軟化劑、衝洗、或其它的人工清除方法都是可以的,但這幾種方法在效果、安全性和效率上可以說是不相上下。
不過,這些最好都留給專業人士來做。不僅是因為這些方法存在一定風險,還因為有些人喜歡在洗澡後、耳道仍然溼潤時用棉籤掏耳朵,而醫生並不建議這麼做。用力掏耳朵可能會導致耳膜穿孔,或者把耳垢往耳道內部推得更深。棉籤的棉頭有時還會脫落,堵住耳道。所以,千萬不要這麼做就是了(或者至少不要把棉籤插得那麼深)。
育仁堂中醫館
電話:0532-67799950或13869820202
地址:青島開發區武夷山路167號(萬利國際7號門對面)
公交線路:乘801路到上流匯終點站;乘31路到交通銀行下。
育仁醫院
電話:0532-86901212
地址:青島開發區江山中路136號
公交線路:乘1、10、25、26、30、801路到育仁醫院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