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萬物 把科學帶回家 收錄於話題#趣問萬物62個
趣 問 萬 物
為好奇的你解答稀奇古怪的腦洞問題
來源 | 《萬物》等
編輯 | Mirror
倒立的時候能吃進東西嗎?
倒立吃東西沒試過,但躺著吃東西肯定有很多人試過。
假期的你
躺不會讓食物停滯,倒立也不會。
人體又不是個「飯桶」,運輸食物靠的不是重力,而是消化道的蠕動。
吃飯時,你的吞咽動作就已經為食物施加了第一把推進力,將食物推入食管,平常扁平的食管此時會擴大,並分泌黏液潤滑食物,食管壁上的肌肉能夠自主收縮,像波浪般蠕動,把食物送進胃裡。
食管下端括約肌能防止胃液倒流 | 圖源:refluxgate
一旦食物進入胃裡,食管和胃之間的括約肌就會關閉,所以即使你倒立,食物和胃液都不會倒流回你的嘴裡。
成年人的食管只有約25釐米,接下來才是長路漫漫。
腸道蠕動模擬動畫
腸胃蠕動和各個關卡的括約肌都會保證食物順利到達終點。太空人在失重條件下不會餓死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然,倒著確實需要多克服下重力阻礙,不想費勁或者被麻麻揍還是好好坐著吃吧。
橡皮擦和尺子放一起為什麼會粘住?
圖源:pixabay
如果說橡皮擦和鉛筆是冤家,那橡皮擦和尺子一定是密友。因為每次打開筆袋,粘在一塊兒的總是它們倆。
橡皮擦和尺子各自都不黏,為什麼會粘到一起?
塑料製品,包括尺子中一般會添加塑化劑,用來增加塑料尤其是聚氯乙烯(PVC)的可塑性和柔韌性,這樣製成的尺子就不容易被你折斷了。
鄰苯二甲酸酯是最常見的塑化劑,它不僅對塑料起作用,也能軟化橡膠(天然或合成),也就是橡皮的主要成分。
尺子和橡皮擦最初挨著的時候並不會粘在一起,但問題是塑化劑可一點都不安分,它會漸漸從尺子內部遷移到表面,橡皮擦和尺子接觸的部分因此被軟化,自然而然就粘在一起了。
但這畢竟只是塑化劑牽起的「塑料情」,稍微一拉就分開了。
值得注意的是,攝入鄰苯二甲酸酯對人體有害,它又容易從塑料中跑出來,因此在許多地方都被限制使用。
電路板為什麼是綠色的?
圖源:pixabay
拆開電子設備,總會見到這樣綠油油的電路板,準確地說是印製電路板(PCB)。
PCB的基板是由絕緣層和銅箔壓制而成的,起初並非綠色。我們見到的綠屬於銅箔表面的塗層——一種叫做阻焊劑(Solder Mask)的絕緣材料。
阻焊劑有什麼用?
PCB上有密密麻麻的引線和焊盤,電子元件安在各個焊盤上,通過焊料(錫合金)接合。阻焊劑的作用就是防止焊料上錯位置,引起短路,同時也能保護銅面不受氧化。
阻焊劑本身也不是綠色的,通常是半透明的環氧樹脂,加入綠色染料後才成了綠色,俗稱綠油,只要改變染料的顏色,阻焊劑也能是藍色、黑色、紅色等等,但綠色確實最常見。
各種顏色的電路板
選擇綠色的原因有以下幾種說法,但目前還存在爭議。
從實用性看,早期PCB依賴人工檢視,半透明的阻焊劑顯然不好分辨,而綠色能與銅面的顏色形成強烈反差,人眼更好分辨,而且綠色也不容易產生視覺疲勞。如今,PCB檢測大多被機器替代,但仍有一些環節需要人工確認。
另外,PCB加工會經過 UV曝光步驟,將電路圖顯影在阻焊層上,除了光敏成分,染料的顏色對光吸收也有影響,而綠色產生的影響相對小。隨著阻焊劑感光成分的改良,換顏色也影響不大了。
還有一種說法稱,最開始是美國軍方訂購大量PCB時要求使用綠色,後來製造商沿用此慣例,有特別要求才換顏色,但可能會增加額外的成本。
發燒的時候為什麼會覺得冷?
圖源:pixabay
在我們的身體裡有一個「恆溫器」——位於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正是它讓我們在寒冬酷暑中都能保持36.5℃左右的恆定體溫。皮膚將外界的冷熱反饋給「恆溫器」,身體再採取相應行動控制體溫。
比如在運動後,體溫略微升高,恆溫器會通過讓身體多排汗和增加皮膚表面血流量,來幫助散熱,從而讓體溫恢復正常。
但是在發燒時,身體的溫度已經明顯超過恆溫器的設定溫度,為什麼我們沒有覺得熱,反而覺得冷?
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為了抗擊病原體,將恆溫器的設定溫度調高了。身體實際溫度沒有到達預設溫度,你就會覺得冷。同時,身體為了供應更多熱量,會讓骨骼肌戰慄(打寒顫)、收縮毛孔,以增加產熱,減少散熱。
體溫僅升高1~2℃就能大大限制多數病菌、病毒的活動,此時白細胞也會更活躍地抗擊入侵者。不過這樣開外掛身體也吃不消,還是得儘快就醫。
圖源:網絡
感謝您看到這裡。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個「贊」,點亮文末的「在看」,和朋友「分享」有趣有料的科普吧!
無標註圖片來源網絡。
封面圖來源:《天使降臨到我身邊》
參考資料儲存於石墨:
https://shimo.im/docs/TrxwTHYHwHxR9JCP/
原標題:《倒立的時候能吃進東西嗎?| 趣問萬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