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知識;密度的極限及一個人的大腦能存儲多少信息

2021-01-08 高博新視野

一,如果不用鏡子,你就看不到你的耳朵;你沒辦法數自己的頭髮;伸出舌頭的時候,你無法用鼻子呼吸。

二,一個人的頭髮平均有12萬根,每根頭髮的生命期限大約是3年。頭髮由一種超乎尋常的材料生成,它的強韌度可以這樣形容:2000根頭髮集成一束,就能輕鬆承受30公斤的重量!

按一人平均12萬根頭髮計算,就能承受12噸的重量,相當於兩頭亞洲象的重量。

三,2010年5月16日,金星、木星和月亮形成了一個微笑。

(顯然這就是一個微笑。)

四,有趣的趣同進化。

(這不是老鼠而是鼩鼱)

鼩鼱(qú jīng),屬於食蟲目鼩鼱科,靠吃蚯蚓、昆蟲等為生,雖然長得極像老鼠,但其實兩者沒有任何關係。

(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動物,鼩鼱長4釐米、重2克。)

五,根據外交學院(FSI)的說法,對說英語的人來說最難學的語言是: 阿拉伯語、韓語、中文、日文。

(萬物皆有間隙。)

六,密度有極限嗎?

密度是單位體積的質量。水的密度是每立方釐米1克,黃金的密度是每立方釐米19.26克。地球上密度最大的物質是鋨,密度達到了每立方釐米22.59克。

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地方是太陽系的核心;由於太陽巨大的質量,其核心處的壓力達到了3300億個大氣壓,這裡的密度是150克/立方釐米。

中子星的密度達到了每立方釐米8000萬噸~20億噸。

迄今為止人類認為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地方是「宇宙大爆炸」的奇點,那裡的密度接近無限大。

七,人的大腦能存儲多少信息?

人類大腦的突觸主要負責記憶存儲;美國索爾克生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通過對人類大腦突觸的存儲容量進行測量,發現平均一個突觸能夠存儲大約4.7比特的信息數據。這就意味著人類大腦的信息存儲容量至少為1帕字節,即1千萬億字節。

那一部手機能存儲多少信息呢?

1GB=1024M=1024x1024 Bbte=1073741824位元組。

理論上,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總有一天一部手機能存儲的信息將超過一個人的大腦。

相關焦點

  • 人類大腦能用來存儲,相當於多少G內存?我們低估大腦了!
    人類大腦能用來存儲,相當於多少G內存?我們低估大腦了!奶奶一輩的老人經常會有這樣的說法,頭越大的孩子越聰明,因為他們認為頭越大大腦也就越大,可以存儲的東西越多,所以這個孩子會更為聰明一些。對於一個人來說,大腦確實是身體裡面最為重要的器官,從我們咕咕落地的一瞬間開始,我們的大腦就已經開始運作了,它需要不斷的消耗氧氣,一直到我們生命結束的那一天它才會停止運作,大腦就像是人身體的CPU一樣,支配著我們的身體完成各種活動。同時大腦又像是一個存儲器,可以將我們的經歷存儲在大腦皮層當中,如果我們的大腦真的是一個儲存器,那麼大腦的容量相當於多少個G的內存呢?
  • 人類大腦能存儲多少東西?美國專家:還不如一部老舊手機
    也的確,從物理結構上講,人類的大腦至少有140億個神經元,在這些神經元之間又通過大量的突觸相連,於是就形成了龐大的記憶單元。不過。仔細想一想,我們是不是真的有一個超級記憶存儲的大腦呢?大家可以稍微回憶一下,看看在自己的腦子裡到底存儲了多少信息?
  • 人類大腦能用來存儲,相當於多少G內存?我們低估大腦了!,你好意思說你懂?
    ,可以存儲的東西越多,所以這個孩子會更為聰明一些。對於一個人來說,大腦確實是身體裡面最為重要的器官,從我們咕咕落地的一瞬間開始,我們的大腦就已經開始運作了,它需要不斷的消耗氧氣,一直到我們生命結束的那一天它才會停止運作,大腦就像是人身體的CPU一樣,支配著我們的身體完成各種活動
  • 大腦如何存儲信息?
    第三,抗幹擾,存在並行信息或者無關幹擾時,依然可以維持原記憶信息。但大腦是如何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的呢?日前,《神經元》期刊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給出了答案: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李澄宇研究組發現,瞬時性神經元,而非持續性神經元,是負責在工作記憶的過程中存儲信息的關鍵組分。
  • 盤點人體最最不可思議的生理極限 人類大腦能記住多少東西?
    盤點人體最最不可思議的生理極限 人類大腦能記住多少東西?時間:2015-12-07 18:04   來源:川北在線綜合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盤點人體最最不可思議的生理極限 人類大腦能記住多少東西?
  • 人腦究竟能夠存儲多少東西?人腦的信息存儲容量有多大?
    大家都一定很好奇,如果參考電腦的存儲能力,人腦究竟能存儲多少東西。其實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這是因為:第一、人類對自己的大腦的研究只能算是剛給起步,對於大腦的精確運轉機制還不能完全掌握,所以也無法拿出一個準確的數值出來,於電腦進行比較。第二、目前人的大腦的功能也遠比電腦多,遠不是電腦所能比擬的。
  • 《如何學習》讀書筆記之一:大腦如何存儲信息?
    閱讀時長:10小時摘要:1、大腦存儲信息的方式:感知信息—>過濾—>編碼構建記憶—>存儲 —>提取。2、保持記憶長久的方法:①提示;②分散式學習;③帶著無知(疑問、目標)去學習。3、深化理解力的技巧:①滲濾;②交替學習。4、利用潛意識學習:①知覺學習;②睡眠。
  • 智慧之道:大腦是如何收錄知識、記憶人的學習行為的?
    但對人腦的基本工作原理,如接收信息、存儲信息、加工信息等,是有了相當程度的科學認知的。了解這些科學知識,對我們的學習有極大的好處。尤其是一些博聞強記的學習「強人」,更是大家欽佩的對象,而造成這種學習強人現象的,很可能是他們更會用腦,內在地遵循了大腦的工作原理。
  • 人類大腦相當於多少G內存?原來一直以來都被自己低估了
    大腦的質量在人的體重中只佔 2%,但是卻消耗了一個人25%一個人自出生之日起,大腦就開始了永不停歇的工作,吃飯工作睡覺,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才會停止。我們在衡量電腦的儲存能力時,首先是看電腦的內存有多少G,如果用電腦內存的單位來衡量人類的腦容量,人類的大腦相當於多少個G的內存呢?
  • 鐵電材料或可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馬愛平)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馬秀良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鐵電材料中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 【科技日報】鐵電材料或可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馬秀良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鐵電材料中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鐵電材料是指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其電極化方向可以發生改變的一類材料,如鈦酸鉛、鈦酸鋇等材料。
  • 新研究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原標題:新研究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研究人員通過國際合作,在鐵電材料中發現了通量全閉合疇結構以及由順時針和逆時針閉合結構交替排列構成的大尺度周期性陣列,並發現了閉合結構核心處存在巨大彎電效應,有望使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功能,相關成果4月16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 人的大腦能裝多少東西?
    從生物學概念說,人的大腦的容量約1500毫升,它與人的智商沒有關聯。如果從信息儲存量來說,研究人員也做過計算,有很多種研究方法,但結果無法證實。科學家以小鼠的大腦類比來分析的,有研究認為小鼠大腦的13個神經元的結構,用了高達1TB的數據。
  • 黑洞的密度極限
    黑洞的密度沒有極限,因為黑洞奇點的密度是無限大,所以通常我們說黑洞密度都是指黑洞視界的密度!
  • 重新定義海量存儲:人類文明進化史中的信息存儲發展史
    「人類文明的進化史,也是信息存儲技術的發展史。」——華為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總裁周躍峰人類文明進化史中的信息存儲發展史說起存儲,你心目中最早的存儲器是什麼?其實,人類最早的存儲器,就是人類的大腦。或許有很多人都想像不到,人類的大腦天然就是最好的存儲器,不但可以存儲海量信息,而且還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因此在其他存儲器誕生之前,大腦就是人類最早的存儲器。不過作為存儲器而言,人類大腦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那就是不大穩定。
  • 《最強大腦》王峰做客VIPKID家長V課堂 在線直播揭秘孩子高效記憶...
    6月23日晚上8點,世界記憶總冠軍、《最強大腦》中國戰隊總隊長、趣記憶品牌創始人王峰受邀做客VIPKID家長V課堂。就學生和家長們關心的學習中總是記不住知識的問題,王峰老師通過「實戰方法講解+具體案例互動」,從兩個方面講解了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學生們更高效地記憶知識,給學生和家長們帶來了一場生動有趣的記憶法在線分享。
  • 趣記憶:踐行教育正能量,讓學生沒有「難記憶」的知識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趣記憶最新資訊 > 正文 趣記憶:踐行教育正能量,讓學生沒有「難記憶」的知識
  • 趣知識:「達爾文獎」是個什麼樣的獎?
    12、走神會讓大腦更加活躍。研究發現:當我們心不在焉的時候,注意力會從當前的工作轉向梳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大腦很多區域的活動都有所增強。轉載請註明信息來源:趣知識(quzhishi.com) / 公眾號:趣冷知識往期回顧: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
  • 雷射脈衝沉積製備鐵電材料或可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馬秀良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鐵電材料中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鐵電材料是指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其電極化方向可以發生改變的一類材料,如鈦酸鉛、鈦酸鋇等材料。
  • 科研團隊研發出「萬物DNA」材料 傳統存儲方式面臨極限
    全球的數據量不斷增加,傳統的存儲架構,如硬碟和磁帶,越來越難以跟上數據存儲的需要。隨著這些裝置逐漸達到存儲極限,DNA被當作一種長期存儲方案提出來。過去的研究已經強調了DNA的持久性和存儲海量信息的能力,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可利用其持久性進行存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