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本尼迪克特凱裡
簡介:作者是《紐約時報》的科學記者,通過一系列的實驗來介紹大腦如何存儲信息,保持記憶長久的方法,深化理解力的技巧,兩種利用潛意識學習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閱讀時長:10小時
摘要:
1、大腦存儲信息的方式:感知信息—>過濾—>編碼構建記憶—>存儲 —>提取。
2、保持記憶長久的方法:①提示;②分散式學習;③帶著無知(疑問、目標)去學習。
3、深化理解力的技巧:①滲濾;②交替學習。
4、利用潛意識學習:①知覺學習;②睡眠。
第一部分:介紹大腦如何存儲信息
人類大腦的神經元,即形成腦灰質的大腦細胞,平均在1000億個左右。這些腦細胞相互連接,組成一張張密網,交織成一個小宇宙,我們成長過程中經歷的一切都保存在裡面,構成獨一無二的自己。
這個小宇宙不但存儲著,還不停歇地傳導著上千TB的信息風暴,足以支撐300萬套電視節目同時播放。如圖1-1所示:
內嗅皮層:信息過濾器,專門過濾湧入大腦的信息;
海馬:編碼被過濾的信息,構建新記憶的地方;
新皮層:存儲被編碼的信息,即顯意識記憶。
任何一件事物,一旦進入大腦,大腦就會對其作出回應,在最快時間內添加上他所作出的判斷、賦予事物的意義和說明。之後,大腦還會對這一切進行「重整」,把這段「膠片」恰當地嵌入「整部電影」。
海馬被切除的手術案例:
1953年,27歲的維修工莫萊森因為類似癲癇的病症的頻繁發作,而求助於神經外科醫生威廉.斯科維爾。斯科維爾從莫萊森的大腦裡切除了兩塊手指大小的腦葉,其中包括海馬。
手術後,莫萊森的癲癇發作大大減少,但他遇到了新的問題。他每吃一頓飯、見一位朋友,都好像生平第一次做這件事。
他仍保有手術之前的一部分記憶,如童年的家園、他的親人,也有很好的短時記憶,能背誦在30秒內所記的事物,但隨後就會忘記,莫萊森手術後徹底的活在了當下。
莫萊森的大腦仍有能力吸納新的信息,但因為沒有海馬,他失去了構建新記憶的功能,不能記住任何新的東西。
但莫萊森仍然可以構建新的身體技能記憶,如對著鏡子畫五角星,上了年紀後,他還學會了藉助步行器走路。這種學習,叫作動作技能學習,不依賴於海馬構建記憶。
這表明人的大腦中,至少有兩套系統負責記憶的構建,一套負責顯意識的記憶,一套負責潛意識的記憶。我們可以複習、寫下今天數學課上學到的知識,卻不能用同樣的方式複習體育課上學到的動作技能。
莫萊森還保留手術之前的部分記憶,這說明那些記憶一旦形成,就被放在了海馬之外的地方,這就是大腦最外層薄薄的外皮層,即「新皮層」。新皮層是存放顯意識記憶的地方,不同的區域負責不同的功能,如圖1-3所示:
這些記憶不但帶有完整的情緒,還帶有一層又一層的細節。大腦不但能找到這些記憶,還能快速的將其再現。沒有任何細節會徹底丟失,只是記憶每一次被提取都略有不同,因此,這是用我們的記憶來改變我們的記憶。
由神經元網絡形成的一段特別記憶,並非一連串的隨機連接。
當我們聽到那首音樂時,大腦裡便有一串細胞被同時「點亮」,這就形成了對一個特別信息的第一次「記憶」。把這一串細胞串聯起來的叫作神經元突觸。每當記憶被提取一次,這些突觸就被加厚一次,該信號的傳遞速度也就變得更快一些。如圖1-2所示:
任何記憶都具備兩種能力:存儲能力與提取能力。
存儲能力,用來衡量我們記憶的東西有多牢固。存儲能力首先通過學習穩固地建立起來,之後還會越用越牢固。
提取能力,用于衡量某項信息被提取到意識中的難易程度。提取能力同樣因為學習和反覆運用而變得越發容易。如果得不到強化,提取能力便會迅速下降,即所謂的遺忘。
用記憶來改變記憶,是越改越好。
遺忘,不但能過濾掉幹擾的信息,還會激活並加深你已經學到的內容,根據先損耗後增長的法則,在你提取記憶內容時再次激發出更高的提取能力和存儲能力。
更多精彩,請閱讀原著《如何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