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如何處理轉瞬即逝的信息?滬科學家揭示「工作記憶」新發現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大腦如何處理轉瞬即逝的信息?滬科學家揭示「工作記憶」新發現

2020-03-05 15:18: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白嘉懿 責任編輯:白嘉懿

    圖片說明:(A1-A2) 一個生活中需要調用工作記憶功能的例子和相關的科學問題(A3)。(B)存在爭論的兩種工作記憶信息存儲機制。(C)頭部固定的小鼠行為訓練裝置。(D)一個基於嗅覺刺激的工作記憶行為範式。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

  大腦如何處理轉瞬即逝的信息?滬科學家揭示「工作記憶」新發現

  中新網上海3月5日電 (鄭瑩瑩 鄒詩敏)中國電影《夏洛特煩惱》中有這麼一個片段:

  夏洛:大爺,樓上322住的是馬冬梅家嗎?大爺:馬冬什麼?

  夏洛:馬冬梅。大爺:什麼冬梅啊?

  夏洛:馬冬梅啊。大爺:馬什麼梅啊?

  夏洛:……行,大爺,您先涼快吧。大爺:好嘞。

  這位大爺的「工作記憶」不太好,主要體現為容量非常小,三個字的名字只能記住兩個字。

  我們的大腦如何存儲這些轉瞬即逝的信息?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李澄宇研究組5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神經元》上在線發表了題為《無顆粒島葉皮層瞬時性神經元活動調控學習新任務時的工作記憶存儲》的研究論文,揭示大腦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的神經機制。

  所謂「工作記憶」,指的是大腦在秒級尺度內存儲和操縱信息的功能,也即:大腦臨時儲存和使用信息的短期記憶。

  「工作記憶」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一、時間短,存在的時間以秒級計;像電腦的緩存,如果信息不被使用,就會隨著時間自然衰減。二、容量有限,科學家們認為一般人的「工作記憶」長度是5至9個記憶單元。三、抗幹擾,存在並行信息或者無關幹擾時,依然可以維持原記憶信息。

  大腦如何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經過大約半個世紀的研究,科學家們認為存在兩種可能的神經機制:一、持續性編碼;二、瞬時性編碼。前者認為大腦只需要通過少量的神經元持續性放電就可以存儲信息,而後者認為大腦更傾向於調用大量的神經元,通過瞬時性放電(在單個細胞水平)來存儲信息。

  此次,李澄宇研究組通過在小鼠上的兩組實驗,論證了:是瞬時性神經元,而非持續性神經元,負責在工作記憶的過程中存儲信息的關鍵組分;即:在當前實驗條件下,大腦更傾向於通過瞬時性編碼的神經機制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該研究有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工作記憶」。

  據悉,該項工作主要由博士研究生朱嘉和成錡,在李澄宇研究員的指導下共同完成。(完)

相關焦點

  • Cell:研究揭示大腦工作記憶新圖譜
    2020年10月1日訊/生物谷BIOON/---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提供了證據,表明工作記憶並不是整齊地局限在一個大腦區域,而是需要至少兩個大腦的同步活動。這一發現挑戰了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工作記憶只是大腦一部分的假設,並有助於科學家查明其遺傳和機制基礎。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 滬科學家描繪大腦"記憶"路線圖
    東方網10月28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大腦的構造精微,每日事務重重。「工作記憶」是其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它是一種重要短時程記憶,將信息短暫儲存,以備後用。它如何在大腦中完成「路線圖」?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主持的一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科學》雜誌,該成果「定位」工作記憶在大腦前額葉中的區域。
  • Science: 新發現!睡眠時我們的大腦記憶是如何儲存的?
    2019年10月19日訊/生物谷BIOON/---近日,來自法國法蘭西學院生物學跨學科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表明,我們睡眠時大腦產生的三角波並不會隨著皮質區域的靜止而變得沉默,相反,它們會通過隔離一簇特殊的神經元而有助於長期記憶的形成。這些結果於2019年10月18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科學家揭示大腦讀取記憶之過程
    記憶的形成好比把一個人的面孔和名字等信息聯繫在一起,然後儲存起來;而記憶的讀取好比你再次遇到這個人時,能想起來他叫什麼。如果你突然想不起來他是誰,這可能是一種暫時性回憶障礙。人們的各種精神現象離不開生理基礎的支持,記憶也有其神經生理機制。在大腦中,相互關聯記憶信息是如何被讀取的,仍是現代神經生物學研究中的一個難題。
  • 還是一次轉瞬即逝的視覺藝術?
    還是一次轉瞬即逝的視覺藝術? 2019-04-05 20:54 來源:澎湃新聞 有的時候,藝術轉瞬即逝
  • 科學家剖開大腦深入研究記憶過程:操控人的記憶可行
    正是有了用光激活的「鑷子」,科學家才得以對記憶痕跡迴路進行精細的剖析。2012年,日本生物學家利根川進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裡首次揭示了記憶痕跡的真實存在。在去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利根川進的實驗室又揭示了記憶痕跡如何在大腦海馬產生,然後上傳、存儲到大腦皮層的詳細過程。對記憶保存細節的解析,為扭轉記憶失敗或記憶過於活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記憶創造了揭示大腦如何組織的「指紋」
    記憶創造了揭示大腦如何組織的「指紋」 2020-11-29 0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 Neurosci:電腦模型揭示大腦如何管理短期記憶
    2020年10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工作記憶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這種短期的記憶召回方式是人們如何解決問題或執行任務的關鍵。然而,大腦如何管理工作記憶卻一直是個謎。現在,Salk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計算模型,該模型顯示了大腦如何使用特定類型的神經元在短期內維持信息。
  • 物理學家第一次觀測到了轉瞬即逝的「極化子」準粒子
    物理學家第一次觀測到了轉瞬即逝的「極化子」準粒子極化子是一種重要的納米級現象:電子和原子之間的一種瞬態結構(稱為準粒子),只存在萬億分之一秒。剛剛,科學家們第一次觀測到了它們。這次,極化子是在鉛雜化鈣鈦礦中測得的。鈣鈦礦是下一代太陽能電池材料,有望提高轉換率,其性能超過目前主要使用的矽電池板。科學家們希望極化子的觀測,能在某種程度上告訴我們鈣鈦礦是如何將陽光轉化為電的。為了找到極化子,科學家們用一種被稱為「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的巨型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器對鉛雜化鈣鈦礦單晶進行了研究。
  • 科學家發現記憶在大腦產生了「指紋」,以此來揭示大腦的組織方式
    雖然人類大腦的廣泛架構和組織具有普遍性,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了,關於人們在重新想像常見場景時所存在的差異,我們應如何觀察其大腦活動的差異性並進行量化。這些獨特的神經學特徵最終可用於理解、研究,甚至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療。
  • 科學家首次實驗揭示睡眠有助於鞏固和加強新的記憶
    顯然,睡眠對學習和記憶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對於這一現象,究竟是什麼機制在起作用呢?紐約大學朗格醫學中心一項新的研究,首次以實證揭示睡眠有助於鞏固和加強新的記憶。  睡眠時大腦有點忙   如果你認為睡覺時大腦也在休息,那就錯了。實際上,它可有點忙。
  • 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記憶?新研究破譯突觸可塑性機制
    科技日報訊 人類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記憶?作為「人類大腦計劃」的一部分,來自德國、瑞典和瑞士的科研小組研究了大腦紋狀體中的神經元迴路。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計算生物學》雜誌上,對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 多篇文章聚焦人類大腦記憶的奧秘!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Hippocampal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 工作記憶是如何在大腦中存儲的?
    工作記憶是指大腦在秒級尺度內存儲和操縱信息的一種基本認知功能,它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更是眾多人類獨有的高級認知功能的基礎,比如閱讀、思考、語言的學習等。 大腦如何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呢?經過大約半個世紀的研究,科學家認為存在兩種可能的神經機制:持續性編碼和瞬時性編碼。
  • Nature Commun:科學家發現記憶在大腦產生了「指紋」
    Nature Commun:科學家發現記憶在大腦產生了「指紋」 2020-11-23 15: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由內而外:大腦如何形成感覺記憶
    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由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研究小組組長約翰內斯·萊茨庫斯(Johannes Letzkus)博士領導的一組科學家,已經確定了這種自上而下的經驗依賴信息的關鍵來源。 新皮質(neocortex)是人類大腦中最大的區域。
  • 人類大腦記憶是如何產生的? 操控記憶的時代可能已經不遠了
    在之後的時間裡,記憶痕跡在科幻小說和「山達基」(scientology)體系中一直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然而,證實記憶痕跡的存在還需要等到後來光遺傳學(optogenetics)技術的發展。正是有了用光激活的「鑷子」,科學家才得以對記憶痕跡迴路進行精細的剖析。2012年,日本生物學家利根川進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裡首次揭示了記憶痕跡的真實存在。
  • Cell·女朋友走丟了,大腦GPS這樣操作?科學家揭示記憶如何支撐大腦...
    女朋友發個定位給你,說走丟了,你該如何找到她?土豪叫個滴答專車不用腦子直達,正確的打開方式是啟動大腦內部GPS系統小毛驢找到目的地。首先大腦會搜索出與目的地B的海馬位置細胞,並啟動它,隨後另外一種能夠產生坐標體系的網格細胞開始工作,進行精確定位與路徑搜尋,並找到最短路逕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