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科學家發現記憶在大腦產生了「指紋」

2020-11-25 澎湃新聞

Nature Commun:科學家發現記憶在大腦產生了「指紋」

2020-11-23 15: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雖然人類大腦的廣泛架構和組織具有普遍性,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了,關於人們在重新想像常見場景時所存在的差異,我們應如何觀察其大腦活動的差異性並進行量化。這些獨特的神經學特徵最終可用於理解、研究,甚至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療。

「當人們想像相似類型的事件時,每個人都有所不同,這是因為他們擁有不同的經歷,」R.N.博士Feng(Vankee)Lin說道,「我們的研究表明,我們可以解碼人腦中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複雜信息,並識別出每個人記憶中獨特的神經『指紋』。」Lin是羅切斯特大學德爾蒙特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副教授,也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該研究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這一期刊上。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26名參與者回憶常見的場景,比如開車、參加婚禮或在餐廳吃飯。這些場景足夠廣泛,因此每個參與者都能夠產生不同的回憶內容。例如,當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生動回憶並描述一個涉及舞蹈的場合時,某個人可能會回憶他看著自己女兒參加舞蹈演奏會的情景,而另一個人可能會想像自己在成人禮上跳舞的情景。

將參與者的口頭描述內容匯總到一個計算語言模型上,該模型類似於單詞的含義,然後創建了描述背景的數字表示方式。研究人員還要求參與者對其記憶中經歷的各個方面進行評分,例如它與聲音、顏色、運動以及不同情緒之間的關聯有多緊密。

然後,藉助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來進行研究,要求研究參與者重新想像上述體驗,同時研究人員測量參與者大腦中的哪些區域有所激活。利用fMRI數據以及參與者的口頭描述和評價,研究人員能夠分離出與該人經歷相關的大腦活動模式。例如,如果參與者在該場景中想像的是開車通過紅燈,那麼與回憶運動和顏色相關的大腦區域就會被激活。利用這些數據,研究人員建立了每個參與者大腦的功能模型,基本上創建了他們神經活動的獨特風格。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幾個區域有所激活,這些區域是處理整個大腦網絡信息的樞紐,而這些網絡有助於回憶有關人、物體、地點、情感以及感覺的信息。該團隊還觀察到這些網絡內的激活模式在個人層面上有所不同,而這取決於每個人回憶和想像的細節。

「認知科學的目標之一是了解記憶是如何通過人類大腦呈現與操縱的,」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即德爾蒙特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安德魯安德森(Andrew Anderson)博士說道,「這項研究表明,fMRI可以測量包含足夠信號的大腦活動,從而識別複雜想像事件的神經表徵中的有意義的人際差異,這反映了每個人的獨特經歷。」

除了加深我們關於大腦網絡如何協作的理解之外,該研究作者指出,他們發現的許多關鍵區域往往會隨著個體年齡增長而出現功能下降,並且很容易出現阿爾茨海默氏症等疾病中所存在的退化這一情況。這些發現可能會促使產生新的方法來診斷和研究與不規律記憶缺失相關的疾病,包括痴呆症、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也許甚至可以進行個性化治療,並預測哪些療法會更有效。

來源:brainnews

編譯作者:裡爾(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文章信息:

Andrew James Anderson et al. Decoding individual identity from brain activity elicited in imagining common experie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DOI: 10.1038/s41467-020-19630-y

原標題:《Nature Commun:科學家發現記憶在大腦產生了「指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記憶在大腦產生了「指紋」,以此來揭示大腦的組織方式
    『指紋』。」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幾個區域有所激活,這些區域是處理整個大腦網絡信息的樞紐,而這些網絡有助於回憶有關人、物體、地點、情感以及感覺的信息。該團隊還觀察到這些網絡內的激活模式在個人層面上有所不同,而這取決於每個人回憶和想像的細節。
  • 新的研究表明記憶會產生「指紋」,可揭示大腦是如何組織的
    「我們的研究表明,我們可以破解人類大腦中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複雜信息,並識別每個人記憶中獨特的神經『指紋』。」林是羅切斯特大學德爾蒙特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副教授,也是發表在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的合著者。自然通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26名參與者回憶起一些常見的情景,比如開車、參加婚禮或在餐館吃飯。設想方案的範圍足夠廣泛,因此每個參與者都會重新設想不同的情景。
  • 記憶創造了揭示大腦如何組織的「指紋」
    記憶創造了揭示大腦如何組織的「指紋」 2020-11-29 0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為何睡覺的時候,大腦會產生亂七八糟的夢?科學家:或與記憶有關
    噩夢會讓人感到恐懼科學家表示,這與人類大腦裡面一個叫做「海馬區域」的大腦功能區有關,這個大腦功能區是人類用來儲存記憶的,人類發現很多失憶的人都因為大腦海馬功能區受損引起的,科學家研究發現,在人處於清晰的狀態的時候,人類的大腦會高速運轉,這個時候大腦的各個功能區都會被激活,包括視覺功能區、語言功能區、嗅覺功能區還有記憶功能區
  • 記憶「指紋」揭示大腦組織方式
    論文作者、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德爾蒙特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Feng Lin說,「我們的研究可以解碼人腦中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複雜信息,並識別每個人記憶中的獨特神經『指紋』。」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26名參與者回憶一些常見的場景,比如開車、參加婚禮或在餐館就餐。這些場景足夠寬泛,每個參與者都能以不同的方式重新想像它們。
  • 科學家發現記憶並不僅僅是儲存在大腦中的,而且記憶可以進行轉移
    有一種觀點認為,每個人之所以是獨特的,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著不同的記憶,可以說一個人的行為處事與他所保有的記憶是密切相關的,不同的記憶會造就不同的人格。而這些珍貴的記憶都是保存在我們的大腦之中的。即使是一些認為意識與大腦獨立存在的科學家也毫無疑問的承認記憶是存在與大腦之中的,如果意識,也就是所謂的靈魂和大腦相脫離,那麼也會瞬間喪失所有的記憶。雖然人類的大腦構造極為複雜,而人類對於大腦的研究也極為有限,但是迄今為止我們還是知道記憶儲存在大腦的什麼地方。當然,人類存儲記憶並不只是為了存儲,而是為了使用,所以記憶會在大腦的神經突觸之間進行傳遞。也只能在神經突觸之間進行傳遞。
  • Nature:重磅!人大腦海馬體到成年時不再產生神經元
    2018年3月8日/生物谷BIOON/---在過去的20年中,成年人每天能夠產生數百個新的神經元的證據讓人們燃起了增加神經元產生可能具有治療作用的希望。科學家們猜測促進神經發生可能會阻止或治療抑鬱症、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腦部疾病。
  • 法科學家發現大腦長期儲存記憶的區域
    新華網巴黎7月5日電(記者楊駿)法國波爾多大學科學家布盧諾·邦滕皮及其研究小組最近通過研究終於發現了大腦儲存並調出舊時記憶的區域。據稱,這一發現為今後人們有針對性地治療記憶退化病人提供了可能。  邦滕皮等人早先的研究表明,大腦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但這種作用只是暫時的,這一區域並不構成記憶最終的儲存地。
  • 巴黎科學家發現大腦長期儲存並調出記憶的區域
    法國波爾多大學科學家布盧諾·邦滕皮及其研究小組最近通過研究,發現了大腦儲存並調出舊時記憶的區域。這一發現為今後人們有針對性地治療記憶退化病人開闢了新路。 邦滕皮等人早前的研究表明,大腦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但這種作用只是暫時的,這一區域並不構成記憶最終的儲存地。大腦儲存並調用長期記憶的區域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沒有被發現並確定。
  • 科學家剖開大腦深入研究記憶過程:操控人的記憶可行
    正是有了用光激活的「鑷子」,科學家才得以對記憶痕跡迴路進行精細的剖析。2012年,日本生物學家利根川進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裡首次揭示了記憶痕跡的真實存在。在去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利根川進的實驗室又揭示了記憶痕跡如何在大腦海馬產生,然後上傳、存儲到大腦皮層的詳細過程。對記憶保存細節的解析,為扭轉記憶失敗或記憶過於活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滬科學家描繪大腦"記憶"路線圖
    東方網10月28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大腦的構造精微,每日事務重重。「工作記憶」是其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它是一種重要短時程記憶,將信息短暫儲存,以備後用。它如何在大腦中完成「路線圖」?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主持的一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科學》雜誌,該成果「定位」工作記憶在大腦前額葉中的區域。
  • 人類大腦記憶是如何產生的? 操控記憶的時代可能已經不遠了
    在去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利根川進的實驗室又揭示了記憶痕跡如何在大腦海馬產生,然後上傳、存儲到大腦皮層的詳細過程。對記憶保存細節的解析,為扭轉記憶失敗或記憶過於活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知名)為了治療癲癇症,切除了大腦中三分之二的海馬體。令主持手術的外科醫生感到震驚的是,這次手術摧毀了莫萊森產生新記憶的能力,而他原來的記憶則保留了下來。  這場計劃外的實驗表明海馬體是形成新記憶的必需結構,尤其是背景豐富、每天都會產生的「間歇性」記憶,比如今天早上你遛狗時所見到的一切。不過,這些細節豐富的記憶並沒有儲存在海馬體中。
  • 大腦記憶或許來自於海馬體的腦電波振蕩,科學家發現一種奇特波動
    大腦研究中,最為困難的就是記憶力研究,我們人類記憶的形成,一直是一個非常難以破解的謎題。因為記憶並不是某一種大腦的現象,或者是某一種化學、物理反應。因此科學家總是找不到打開大門的鑰匙,而且每次看起來破解了記憶之謎,可是很快就發現,這個研究跟記憶毫無關係,這讓科學家十分困惑。
  • 華東師大科學家破譯「大腦記憶密碼」(圖)
    該研究所林龍年副教授與美國波士頓大學錢卓教授合作,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大腦記憶的編碼單元,並使人類能夠通過儀器監控直接看到大腦在學習過程中是如何形成記憶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院院報》。  小鼠主演「恐怖片」  為了獲取大腦記憶的「密碼」,科學家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恐怖片」,讓幾隻試驗用的小鼠充當主角。
  • 人類首次精確發現大腦記憶形成原理
    目前,科學家首次精確發現人類大腦記憶是如何形成的。英國萊斯特大學一支研究小組能夠探測到人們大腦記憶歸檔經歷事件所激活的神經細胞。這項「特殊發現」可能有助於更好地解釋記憶損失,以及研究新的方法治療阿爾茲海默症和其它神經系統疾病。研究小組發現當新的記憶形成時,大腦神經細胞如何有區別地立即激活。
  • 研究新發現!人類記憶中特有神經「指紋」解碼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德爾蒙特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可解碼與人腦相關的複雜信息並確定每個人記憶中所特有的神經「指紋」。研究人員讓26名受試者回憶起常見的情景,例如開車、參加婚禮或在餐廳吃飯。這些場景足夠廣泛,因此每個參與者都會以不同的方式重新構想它們。參與者的口頭描述被映射到計算語言模型,該模型近似於單詞的含義並創建描述上下文的數字表示。
  • 「記憶麵包」真的存在?科學家發現AI可激發大腦潛能
    說到「黑匣子」,人類大腦可能是其中最難解的。無數科學家感嘆,它的機理太過複雜,以至於我們無法窺見其中的門道。幸運的是,雖然僅靠自己我們無法解開這個謎團,但加上機器的力量,結果卻可能有所不同。測量大腦的最佳方法當然是直接深入顱內,但大眾和相關機構審查委員會,不會允許有人打著科學的旗號開啟別人的頭骨。因此,Kahana團隊和25個癲癇患者合作,在他們每個人的大腦中植入了100-200個電極,以監測和癲癇相關的大腦放電。通過這些電極,Kahana團隊還記錄了跟記憶任務相關的大腦活動。
  • 科學家運用數學編碼來破解我們人類大腦的記憶
    我們人類大腦的記憶就像是一臺錄音機一樣,總是能夠盡職盡責地記錄著我們所看到以及聽到的所有信息,而且還能夠回放這些信息,並且我們研究發現人類大腦的記憶趨勢是可塑的,無論是我們自己的經歷還是他人的意思,相關的記憶都是可以被寫入和重寫。
  • 科學家揭示大腦讀取記憶之過程
    最近,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神經生物學院和法國巴黎高等工業物理化學學院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聯合小組,通過研究果蠅大腦對氣味信息的回憶過程,向揭開記憶的讀取機制邁出了重要一步。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自然·神經科學》上。
  • Nature 子刊發現機體長期記憶並對抗感染的新機制
    2016年1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維吉尼亞理工大學Carilion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影響免疫系統長期記憶的一種新方式。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