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運用數學編碼來破解我們人類大腦的記憶

2020-12-03 三豐探索

我們人類大腦的記憶就像是一臺錄音機一樣,總是能夠盡職盡責地記錄著我們所看到以及聽到的所有信息,而且還能夠回放這些信息,並且我們研究發現人類大腦的記憶趨勢是可塑的,無論是我們自己的經歷還是他人的意思,相關的記憶都是可以被寫入和重寫。

對於記憶力比較好的人來說,可以很輕鬆地記住很多的事情,甚至像是我們看到古代武俠片那樣,有一些人更是驚人地擁有那種過目不忘的能力,只要看一遍就能夠記住所有的事物,對於這樣的人我們都非常的羨慕,雖然這只是影視之中的一種塑造,現實生活中到底存不存在還要去發現研究,但是人們還是非常的嚮往。而現在科學家為了實現大家的這個美好願望,正在測試一種大腦晶片,就像是給我們的大腦裝上了一個存儲卡一般,如果這一實驗真的成功,那麼我們人類將真正意義的實現了過目不忘的能力,再也不會出現忘東忘西的情況了。

其實我們人類的意識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東西,我們的大腦擁有近乎無限的存儲空間,而且我們的大腦可以記錄各種各樣的信息,有一些並不是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存儲的資源,而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就被儲存到大腦之中。但另一方面有一些比較想記住的事情,卻由於種種的原因出現片段式的丟失,往往讓我們對某一件事情變得越來越模糊,因此我們對於人類的大腦記憶功能還是感覺不夠完美。

如果我們的大腦能夠像是手機的存儲卡一般有選擇性的記憶,而且不會丟失那麼我們就不會擔心以後想要記住的那些信息會被丟失而不想,畢竟記憶可直接被刪除這樣的一種新的方式應該是人們都非常嚮往的,科學家首先是在小老鼠以及猴子的身上做了相關的實驗,結果發現這種大腦晶片真的能夠幫助這些小動物的記憶力。

我們的大腦之中都是存在著大量的神經元,而且這些神經元能夠產生大量的電子脈衝,埋藏在大腦溝壑之中的這些海馬體則是成為大腦記憶的關鍵部位,所以科學家有目的在我們人類大腦之中的這些海馬體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編碼,結果通過研究發現當人類的大腦記憶受到一定損傷的時候,這些海馬體的傳輸信號就會受到阻礙,而如果能夠使用這種大腦晶片重新的創造出這些信號,那麼就能夠幫助我們人類增強記憶功能。

科學家通過對小白鼠進行一系列的行為訓練,經過訓練的小白鼠成功的對糖水產生了厭惡的情緒,這樣科學家對小白鼠的大腦進行了分析,發現只要小白鼠喝道糖水就會大腦之中的神經元產生活躍的記憶,之後科學家使用光照在特定的時間內將這些活躍的神經元封閉,結果發現小白鼠被封閉了這些帶有糖水厭惡情緒的神經元之後,就不會在出現厭惡糖水的情緒,由此可見這一研究成果還是比較有效的。

現在我們人類其實每年都有很多人在經歷著失去記憶的痛苦,有一些人是因為外力作用大而造成失憶,也有些人是因為年齡比較大,出現了大腦功能性退化。如果我們人類能夠成功地將這種大腦晶片植入,那麼我們人類就不用擔心再重現記憶缺失待情況,這聽起來對於我們人類可是非常有幫助的。

不過科學家表示現在對於這種大腦晶片的研究還是處在初級的階段,只是用在小白鼠以及猴子的身上進行實驗。如果想要用在人類的身上,還是有很多難題沒有解決。不過科學家現在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相關研究工作,只是我們人類的大腦,包含了成千上億的神經元,在研究的過程中任何的一點差錯都有可能造成終身的失誤,所以科學家藉助電腦的幫助正在逐步的完成這項研究。

科學家運用數學編碼來破解我們人類大腦的記憶,希望通過研究的這種大腦晶片能夠替代,大腦之中原有的神經元記憶外界的事物,現在科學家已經進入到人類的大腦試驗階段開始了獨特的計算,不過現在還不夠完善,因為我們人類的大腦相比較來說實在是太複雜了,想要百分之百模擬非常的艱難,可是現在已經是一個很不錯的開始,相信總有一天這種大腦晶片能夠製造出來,並且幫助我們人類提升記憶力。

相關焦點

  • 華東師大科學家破譯「大腦記憶密碼」(圖)
    該研究所林龍年副教授與美國波士頓大學錢卓教授合作,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大腦記憶的編碼單元,並使人類能夠通過儀器監控直接看到大腦在學習過程中是如何形成記憶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院院報》。  小鼠主演「恐怖片」  為了獲取大腦記憶的「密碼」,科學家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恐怖片」,讓幾隻試驗用的小鼠充當主角。
  • 大腦晶片首次進行人類測試,增強記憶指日可待?
    這一革命性的植入式設備已經有助於小鼠和猴子的記憶編碼,現在它正在人類癲癇症患者身上進行測試,這是令人非常興奮開端,會加速記憶修復領域的快速發展。然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團隊的首要工作是破解記憶編碼。解碼記憶一開始,Berger就知道他所面臨的是個大問題。
  • 外媒:美國科學家破解大腦記憶儲存機制
    參考消息網6月19日報導 研究表明,通過將每段記憶綁定在一部分特定細胞上,人類大腦把記憶片段鎖在了海馬體中,這證實了計算神經學理論家長期以來懷疑的東西。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6月16日報導,這一發現由亞利桑那州巴羅神經學研究所和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在16日的《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它進一步闡明了人類記憶的神經基礎,或許最終能揭示出阿爾茨海默症和癲癇等反過來影響記憶的疾病的新療法。
  • 未來人類的記憶將可以被儲存
    記憶力好的人能夠生活得比較輕鬆,多少人曾經許願,想要獲得過目不忘的能力,現在科學家的發明終於讓大家看到了希望。南加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師Theodore Berger博士正在測試「大腦晶片」,想以此增強記憶。該晶片已經經過老鼠、猴子和癲癇患者身上試驗,結果讓大家都覺得像是在看科幻電影!「大腦晶片」能夠增強記憶,提高記憶嚴重受損的人的生活品質。
  • 人類比動物聰明的原因是什麼?只因大腦記憶存儲的方式不同!
    科學家們可能已經發現了「人類智能的基石」,而這一切都跟我們如何創造和存儲記憶有關。先前的研究表明,動物能夠運用一種稱為「模式分離」的技術,來把記憶存儲到海馬體中多個神經元群裡,這樣可以讓它們更好地區分。科學界也曾經認為,人類也可能會運用這項技術。
  • 多篇文章聚焦人類大腦記憶的奧秘!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人類大腦記憶的奧秘,分享給大家!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這一發現挑戰了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工作記憶只是大腦一部分的假設,並有助於科學家查明其遺傳和機制基礎。研究者表示,事實上,早期研究表明,大腦的某種結構與工作記憶有關。」 「我們的新發現使我們對這些領域是什麼以及它們如何發揮作用提供了更切實的見解。」70年代和80年代的開拓性研究將工作記憶的神經基礎追溯到大腦的前額葉皮層。
  • 夏洛克的「記憶宮殿」是真的嗎?大腦是怎樣儲存記憶的?
    我們擅長記住地標和場景,如果我們給我們的記憶背景一個位置,那麼記住這些記憶就會變得更容易。為了記住篇幅長的演講,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演說家冊曾經想像著漫遊在充滿記憶的「記憶宮殿」中。現代記憶大賽的冠軍們仍然使用這種技術來「安置」長串的數字、名字和其他信息。正如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所言,空間概念是我們感知和解釋世界(即使是以抽象的形式)的組織原則。
  • 我們的大腦使用不同的觸發模式來儲存和回放記憶
    Zaghloul博士的團隊一直在記錄耐藥癲癇患者的電流,這些患者暫時生活在通過外科手術植入電極來監測大腦活動的環境中,希望以此來確定患者癲癇發作的根源。這段時間也為研究記憶期間的神經活動提供了機會。在這項研究中,他的團隊檢查了用來儲存我們過去經歷記憶的活動,科學家們稱之為情景記憶。1957年,癲癇患者H.M.的病例為記憶研究帶來了突破。
  • 植入大腦晶片可望使人類擁有超強記憶
    向人腦中植入大腦晶片、讓人類擁有超人的記憶力,這聽上去好似科幻片中的情節。
  • DARPA:腦部植入晶片技術,解決大腦如何編碼記憶的謎題是第一步
    打開APP DARPA:腦部植入晶片技術,解決大腦如何編碼記憶的謎題是第一步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6-20 15:37:00
  • 大腦記憶或許來自於海馬體的腦電波振蕩,科學家發現一種奇特波動
    宇宙是人類科學研究中最複雜的一類,那麼有沒有比研究宇宙更複雜的科學項目呢?答案是肯定的,大腦的科學研究就遠遠比宇宙研究更加複雜,因為科學家至今都無法解讀很多大腦的秘密,而相對於宇宙科學來說,科學家起碼能夠揭示很多宇宙基礎物理現象。
  • 人類的大腦儲存量是否有上限?看看科學家是怎麼說的
    人類的大腦是整個中樞神經系統最高級的一個部分,也是由它控制我們身體每一個部分,而且我們的記憶都儲存於大腦裡。很多人可能是想到一個問題,人類的大腦儲存量是否有上限?如果有上限,那它的上限是多少?如今科技越來越發達,很多人覺得將來電腦將會取代人類的大腦,而科學家覺得這個不太現實,因為人腦比電腦還要複雜得多,電腦還是靠人類的大腦研發出來的,而科學家想要破解大腦可是世界難題,換句話說,以人類的大腦思維去破解大腦的奧秘,這本是就很難做到。所以大腦遠遠比電腦複雜得多,就算如今的電腦儲存量再大也好,也比不過人腦的儲存量。
  • 這家公司要給大腦植入「記憶晶片」
    如果這家公司的模式可行,那麼在未來,醫生將給病人的大腦裡植入Kernel研發的微型裝置——準確地說,是植入到大腦內一個叫海馬體的部位。而這個植入的裝置的電極會通過發電來刺激某些神經元來幫助大腦工作,比如把輸入大腦的外界信息轉化為長期記憶。這種假體的研發建立在南加州大學神經工程的中心主任,Ted Berger領導的一項研究的基礎上。
  • 像計算機一樣學習——如何將知識「編碼」到我們的大腦當中
    這是單華偉的第一百八十二篇原創文章(2.0)我們如何『 儲存 』信息人類對任何事情的記憶,都會經過大腦獲取信息(編碼,encoding)、 保存信息(存儲,storage)和日後讀取信息(提取,retrieval
  • 科學家剖開大腦深入研究記憶過程:操控人的記憶可行
    正是有了用光激活的「鑷子」,科學家才得以對記憶痕跡迴路進行精細的剖析。2012年,日本生物學家利根川進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裡首次揭示了記憶痕跡的真實存在。在去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利根川進的實驗室又揭示了記憶痕跡如何在大腦海馬產生,然後上傳、存儲到大腦皮層的詳細過程。對記憶保存細節的解析,為扭轉記憶失敗或記憶過於活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大腦的認知地圖:是什麼左右了我們的記憶和導航能力?
    在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之間,我們人類總能體驗到一種奇異且深層的聯繫,尤其在記憶方面。我們擅長記憶地標和場景,而當某個位置被給予情境時,記憶則更容易。為了記住長篇演講稿,古希臘和羅馬的演說家想像自己徘徊在富於提示的「記憶宮殿」中。現代記憶競賽冠軍們仍然使用這種技術來「擺放」長串的數字和名字等。「我們的語言充滿了用以推理和記憶的空間隱喻。」
  • 科學家藉助超級計算機來破解著名數學難題
    科學家藉助超級計算機來破解著名數學難題 原標題: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由美英兩國三名計算機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最近宣稱他們證明了「畢氏三元數問題(Pythagorean triples problem)」。
  • 從死者大腦裡讀取記憶?我們剛剛起步
    在這個時代,恐怕大多數人都不會否認大腦是記憶的存儲介質,在大量的科幻乃至魔幻藝術作品中,都有直接從大腦中讀取記憶的橋段。圖片來源:研究論文她指出,處在知覺信息區域(大腦皮層)和運動信息區域(基底核)之間,紋狀體的可塑性很可能是強化學習的機制之一。「所以,我們提出假設,聽覺皮層投射到紋狀體的神經突觸可能在學習中產生了變化,並且這種變化可能記錄了學習到的記憶。」熊巧婕說。那麼,這些習得的記憶究竟對大腦造成了什麼改變?
  • 科學家提出記憶形成新解:大腦玩的拼圖遊戲
    大腦玩的拼圖遊戲  科學家提出記憶形成新解  當記憶一件事情時,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能加強對事件和單詞的回憶。然而記憶形成的神經機制長期以來依舊是個謎。科學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儀(fMRI)分析了大腦活動圖像,結果發現,通過多次學習記住一張面孔或一個單詞,與忘掉它相比,其神經活動在多個腦區顯示出更大的相似性。《科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多次激活同樣的神經連接方式能將事物印在記憶裡。這與心理學家40年前提出的編碼變異假說結合,能使人們更好地理解記憶的形成機制。
  • 《記憶宮殿》,最強大腦修煉術
    文 | 邵筅笙人人都希望擁有神探夏洛特般的記憶能力。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他,將腦海裡一些碎片化的記憶和信息,用視覺化的效果呈現出來。通過不斷的思維發散和連結,逐步的進行邏輯推理,最終破解答案,找到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