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單華偉的第一百八十二篇原創文章(2.0)
我們如何『 儲存 』信息
人類對任何事情的記憶,都會經過大腦獲取信息(編碼,encoding)、 保存信息(存儲,storage)和日後讀取信息(提取,retrieval)這樣一個過程。
當代心理學將記憶的『 儲存 』分為兩個階段:短時記憶和長時間記憶。
在短時間內,人的大腦只能同時記住 4 - 7 個信息組塊,進入這個階段的信息也就進入了所謂的『 短時記憶 』,這個階段的信息只能維持 30 秒左右的時間,只有通過不斷的重複來增強記憶。
比如現在給你一段隨機數字: 328030524 ,你只能通過不斷重複來記憶,超過 30 秒沒有重複這個信息,你很可能就把這段數字忘掉。
而如果能對這段數字進行深層次的加工,比如把它同你的家庭住址,或者某個人的生日聯繫起來(3棟28樓03號,生日05月24日),這段數字就可能進入你的長期記憶。
將信息進行『 編碼 』的方法
前面講到,人類對任何事情的記憶,都要經過大腦的編碼,而所謂『 編碼 』,就是將新信息和自己的基本認知進行縫合,把328030524這串數字賦予意義,就是典型一個編碼方法。而具體來說,我們還有以下五種編碼方法可用:
01 形象化
把元素周期表上各元素的位置關係想像成鄰居關係,把三角函數的變化和其在直角坐標系中的圖像結合起來……我們在中學時期其實就已經使用了不少的形象化的工具,只是很多人在經歷過高考之後,便從沒有有意識的再去運用這種方法。
對任何的知識的學習,都可以動用形象化方法,比如將攝影中的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門、ISO,分別想像成:水龍頭大小、水龍頭打開的時間、水的密度;再比如,用「手型」,也就是手指在吉他指板上的位置,來理解吉他上的音階的排列……
上面提到的四個形象化的例子,都是被很多人使用,「公開的秘密」,只要你留心看過的書,認聽課,都能發現不少這樣的好方法。但更進一步,如果你能發揮一些想像力,用自己的形象化的方法來理解更多的知識,才是更棒的事情。
02 動用五官
這和『 形象化 』的方法有一點類似,不同的是,它更強調你的『 五官感知 』,學習攝影的構圖,你能不能想像如何用一個有長寬邊界的二維平面去感受世界?在學習生物學的時候,你是否能想像那些被染色的,生動活潑的細胞?……
加入這些想像,能讓你在每次看到這些文字,運用這些知識時仿佛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 如此一來,『 編碼 』會順利很多。
03 個人的記憶和體驗
再進一步,你可以將個人的記憶或體驗與自己學習的知識結合起來,童年的一次惡作劇可能成為記憶一個歷史知識點的模型,喜歡的影視劇和遊戲可能幫助自己用更幽默的方式記憶和理解一個個概念……
總之,深入的挖掘那些深刻的記憶,然後把它和自己所學的東西結合起來。
04 把學習的場景也作為記憶的一部分構建起來
在一次實驗中,研究人員讓三組人分別在安靜的教室、有爵士樂的教室、有古典樂的教室學習一組單詞表,考試的結果顯示:在有爵士樂的教室學習,並在有爵士樂的教室考試的學生和在有古典樂的教室學習,並在有古典樂的教室考試的學生成績是最高的。(Steven M. Smith,1985)
心理學家對此的解釋是,音樂給了人「更生動的」回憶,如果在考試,也就是在提取信息時播放相同的音樂,能夠刺激記憶提取。
當然了,我們不可能在考試的時候播放音樂,那到底怎麼利用這個方法呢?
凱裡在他的《如何學習》一書中講了自己的故事:讀大學時,他深夜還在教學樓複習,和一位退休的物理學教授搭上話,兩個人不時有一些交流,而在那個特殊的場景下教授講的所有東西,他都記得清清楚楚,每次都能通過回想那生動的場面回憶起那些知識。
所以,如果能在學習過程中適當構建一些生動的場景,多和老師同學在不同的場景下討論問題,也能很好的提高對知識的記憶。
05 深入了解其背景知識,建立一個個組塊和層次
先一起來看看黑格爾的《小邏輯》中的一段話:「對於思辨意義的概念與通常所謂概念必須加以區別,認為概念永不能把握無限的說法之所以被人們重述了千百遍,直至成為一個深入人心的成見,就是由於人們只知道狹義的概念,而不知道思辨意義的概念。」
這當中的『 思辨意義的概念 』,任你如何形象化,如果結合個人體驗,都是難以理解的;但如果你知道康德的基本立場:我們用先天存在的範疇理解世界,你便能明白這句話是黑格爾在針對康德哲學做反思。
具體解釋一下:康德認為,人類用先天存在的範疇理解世界,一切事物都需要先掉進人類認知的「染缸」,被一系列先天範疇規定之後,才能被認知。
這實際上是一種『 不可知論 』—— 人只能藉助一系列工具去「理解世界」,而不是「直接認識和經驗世界」,所謂「真實」的世界是如何永遠不可能被我們認識到。
而黑格爾對康德的觀點的反思,就是區別了所謂『 狹義的概念 』和『 思辨意義的概念 』;可以看到,他顯然是把康德所說的『 先天範疇 』劃為『 狹義的概念 』,在黑格爾看來,康德用一個個有限的認知概念作為理解世界的基礎,自然會得出「概念永遠把握無限」的說法。
現在,再回過頭看看黑格爾那句話,是不是明朗了許多?
學習任何一個學科知識,任何一個概念,只要你能夠深入挖掘它和其他知識的聯繫,便能深入理解,最終建立起一個個組塊和系統,記憶知識,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後記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學習方法、閱讀方法等工具乾貨,可以來看看我的『 個人成長體系03:深度閱讀與學習 』專欄
我是單華偉,專欄作家,全網同名(均為「單華偉」或「小單個人成長體系」),我主要寫長文,偶爾寫點短篇和時評,我寫的文章都會不斷修改更新,加上(2.0)或者(3.0)之類的後綴重新發表,這是我的第一百八十一篇原創文章(各平臺更新不同,所以我發文不一定是按順序來的),所有從別處參考的內容我都會在文末標出,沒有標註的部分,那便是個人所思所想,歡迎轉發和分享我的文章。對文章中的內容有任何疑問,希望得到解答和幫助,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或私信與我交流。
本文受維權騎士版權保護,任何包括但不限於圖文、音視頻形式的侵權行為將被追責。如果您看到疑似抄襲我文章的帳號,煩請幫忙舉報,感激不盡。商業轉載與合作請私信聯繫。
參考書目:
(美)本尼迪克特·凱裡 著;玉冰譯.如何學習[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References:
Steven M. Smith, 「Background Music and Context-Dependent Memor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98, No. 4, Winter 1985, 59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