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皆如此:像蜘蛛一樣去學習,像猛獸一樣去生活

2020-11-22 澎湃新聞

永遠不滿足於現狀,並且不懼怕去做一些看起來很蠢的事情。

作者:Lachel

來源: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經常有朋友問我:老師,從您這裡學了很多方法,也一直想要改變自己,但總是沒辦法堅持下去,怎麼辦?

這個問題,我也很無奈啊。畢竟我也沒辦法飛到你身邊,手把手把每一步都教給你。(捂臉)

好了, 不開玩笑。今天,我想跟大家好好聊聊這個問題,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眾所周知,我們的大腦有一個特徵:鍾愛穩定,排斥一切不穩定。可以說,大腦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試圖把需要費腦子、需要主動思考的「不穩定狀態」,轉變成無需動腦的「穩定狀態」。

前者就叫做「主動加工」,後者就叫做「自動化加工」。

你吃飯、寫字、開車的時候,會需要聚精會神去思考「我該怎麼做」嗎?不會的。因為這些動作已經儲存進了你的程序記憶裡面,成為「自動化加工」,變成了你下意識的一部分。

但是,當我們學習到一個新的東西時,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

就是打破這個「自動化加工」,迫使大腦從「穩定狀態」,再一次進入「不穩定狀態」,從而,我們才能夠把學到的東西,安插進這個我們已經熟悉了、習慣了的舊模式裡面。

但這一步是非常艱難的,因為你相當於是在跟大腦的慣性作鬥爭。

遇到問題 → 採取舊行動 → 解決問題 → 獲得強化,這就是一個慣性迴路。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舊模式會不斷得到強化,從而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本能。它本質上是受大腦的獎賞機制驅動的,也就是多巴胺-獎賞迴路。

而當你想打破這個慣性迴路時,就意味著,你要克服大腦多巴胺和獎賞機制的阻力,走上一條反饋更少、更加費力、更不為大腦所偏好的路徑。

所以我一直說:學習是反人性的。本質就是這一點。不是說學習的過程很痛苦,而是說:人永遠都是貪圖安逸、趨利避害的,但當你用一個新模式去替代舊模式時,你一定要經歷一個不習慣的過程 —— 這個過程會非常勸退。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明知道「這樣做才對」「這樣做才有用」,但一直停留在「知道,但就是不去做」的層面,就是因為,你很難打破你的慣性迴路。

尤其是,當這個慣性迴路並沒有帶給你緊迫的需求,並沒有讓你覺得「舊的思維模式不妥當」時,就造成了一個什麼局面呢?動力非常小,而阻力非常大。

這就導致一句話:道理都懂,但總是過不好這一生。

什麼樣的學習最有效

我經常說:什麼樣的學習最有效呢?一定是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問題,有了需求,這個時候再去學習,才會更加有效。

為什麼?因為當你面臨問題,就意味著原本的穩定狀態不適用了,大腦本來就進入了不穩定狀態。這時,它會盡一切努力去尋找能夠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 那麼,新的路徑對大腦來說,反而是一種重返穩定狀態的機會。

在原本的情況下,你需要打破慣性迴路,讓大腦經歷穩定 - 不穩定 - 新的穩定的路徑。那麼,這個第二環就會非常勸退,給你造成巨大的阻力。

而在有需求的模式下,慣性迴路本身已經被打破了,大腦直接跳過了最困難的第一步,來到不穩定 - 新的穩定,因而,就會更加事半功倍。

比如:有一個棘手的方案不知道怎麼做;需要寫一份重要的報告;需要理清楚新部門的業務模式……諸如此類。

我也一直建議:不要盲目去學習,而是以自己為主:先試著去做一些超出你目前能力範圍的事情,探索一些落在你未知邊界之外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你遇到什麼問題,產生什麼需求,再有針對性地去學習,這樣效果一定是最好的。

舉個慄子:我有朋友最近在考 MBA。為什麼要報 MBA 呢?因為她的公司發展非常迅猛,有非常迫切擴大規模的需求,所以她需要學習如何管理更大的團隊。在這個強烈需求的驅動下,還需要什麼自律和時間管理嗎?完全不需要。她本身就會有無限的動力。

最好的狀態,一定不是為了學習而去學習,而是讓自己變成一張網,不斷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在這個過程中見招拆招,把網編織起來,讓自己的能力和認知不斷延伸、拓展,觸及更多的領域。

學習,只是在這個過程裡面的織網而已。但前提是,你得有一張網可以織。

如同我之前在舊文中講的:我們的大腦,始終在追求一個東西,就是自由能最小。什麼叫自由能最小呢?就是從周圍環境得到的意外最小。最好是完全適應了周圍的環境,完全沒有任何意外,任何新的外力。

但是在這種情境下,我們還能夠成長嗎?不能了。

實際上,我們身邊的這個世界,一直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為我們每個人編織一個泡泡,把我們困在裡面。

這個泡泡,可能是信息繭房,可能是你的社交圈子,可能是你的眼界、見識和層次……它們一直向你灌輸一件事:待在這裡,這樣就好,這裡是最安全的。

當你習慣了這個泡泡,你也就開始停下成長的腳步了。

引入外來刺激

如何跳出這個泡泡呢?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引入外來的刺激。

如果你習慣了某種環境,習慣了某種生活方式,那你也許就要注意了:習慣這件事,很可能就是一個陷阱。你越習慣,就陷得越深,就越不容易跳出來。

久而久之,你可能就會停留在這個陷阱裡面,生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幻覺裡。

所以,一旦你發現,你開始習慣於某種生活方式,開始覺得這樣似乎也挺好—— 也許是時候給自己一個警醒了:我是不是正活在一個泡泡裡面?

如同塔勒布在《反脆弱》裡面寫到的:一個系統,必須具備適當的外界負面刺激,才能激發它更好地保持靈活性和穩健性。

一旦把它跟外界的負面刺激完全隔絕開來,它就會變得越來越脆弱,最終經不起一丁點的風險和衝擊。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我今年4月左右,接觸到了一款筆記軟體,叫做 Roam Research。當時,國內的介紹還非常少,於是我泡在外網上,天天去研究國外用戶和專家對它的用法、功能挖掘,乃至於編寫 CSS 來修改 UI,編寫 Javascript 來增加新功能……諸如此類。

這些東西,對我來說都是新的。它們會對我的知識管理體系造成衝擊。但這種衝擊是壞事嗎?不是。通過這種衝擊,我可以發現,我的知識管理體系還有哪些疏漏之處,還可以如何優化我的工作流,如何把新的方法、技巧和經驗,融入我的體系裡面。

所以,可能會發現:我的工作流和管理體系,其實是不斷在發生變化的。

這就是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只有當你打破舊模式的幻覺,看到新的、不一樣的東西,你才有動力去完善和豐富自己。基於這個需求,再去學習、改變、行動,才能成為一個新的迴路。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你會感受到你每一天都在進步,都在遠離過去那個陳舊的自己,這就會給你帶來充分的成就感和動力。

上文提到的朋友,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她說:我們都已經過了那個需要別人誇獎你、讚揚你的階段。我們現在更需要的,是努力去知道:還有什麼東西,是我不知道的?

所以,有一段時間,我走出去,接觸了很多優秀的新朋友,去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商業模式和行為模式。發現,真的是大開眼界。

很多東西未必你自己能用起來,但是它們可以打破我很厲害的幻覺,讓自己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從而明白:還有很多地方,是你可以去完善、去努力做得更好的。

你越是擅長一樣東西,你就越容易被它所束縛,落入慣性思維模式裡面,習慣性地用它看問題,從而忽略了,還可能有其他更好、更經濟、更聰明的方式。

一個人最可怕的,就是不斷重複自己。

認識新朋友

引入外來的刺激,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交流。

我知道大家都很內向,但千萬不要覺得交流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不是的。

大體上,交流可以分為兩類:推(push)和拉(pull)。

什麼是推?指的就是讓自己去投入一些活動裡面,通過去做一些無需刻意的事情,來結識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

舉個慄子:你總會有一些愛好吧?那麼,不妨參與到相關的團體裡面,去提高自己認識新朋友的可能性。

比如:我之前的一個合作夥伴,其實就是一起玩密室認識的。然後通過他,我又認識了這個圈子的其他人,接觸到了一些推理作家、編劇,等等。往小裡說,我多了不少朋友;往大裡說,後面跟他們都可能有很多合作的機會。

再比如說:我那位朋友告訴我:她報了 MBA 之後,發現周圍的同學都是一幫既優秀、又勤奮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接觸不到,大大地打開了她的眼界。

那麼,如果你喜歡健身,是否考慮參加一些團課?如果你喜歡登山和戶外,是否考慮參加同好會、社群?如果你愛好下廚、烘焙、品酒、做咖啡……是否考慮去考個證、報個班?不在於這些東西本身的含金量,而在於:通過做這些事情,你可以接觸到一些與你同頻的人,從而拓展你的認知邊界。

重點在於:不是說要去強行融入某個圈子、某個階層,而是去做一些你喜歡的事,並且給自己一個跟其他的個體相碰撞的機會。從碰撞中把握火花。

那麼,什麼是拉呢?也很簡單。就是持續去發出你的聲音,聚攏一批跟你同頻的人。

我的公眾號可能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它就像一個磁鐵,把散落在世界各地,優秀、上進,又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聚集到了一起。這是我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遠比寫出什麼10萬+有意義得多。

所以,有朋友說:能不能寫得短一點、淺顯一點,我不太願意這樣做,為什麼,因為這本身也是一種篩選呀。我更願意被吸引和聚攏來的,是能夠在這時代沉下心去看複雜的文章,能夠真的動腦去思考問題的人。

像這樣,你去發出你的聲音,就總會有人看見。每多一個人來觸及你,你就又多了一個探索世界的機會。

不是說通過社交,你要去認識什麼樣的人,獲取什麼樣的資源,這些其實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打破你現有的圈子,看到圈子之外的,你可能不曾見過、也不曾想像過的世界。

這才是更重要的。

邁出第一步

當然,我知道,很多朋友可能會面臨一個問題:我沒辦法邁出第一步,怎麼辦?

我非常理解。因為,喜歡讀我文章的朋友,性格多半偏內向。而內向者往往是不太喜歡行動的,因為我們總會思慮過多、考慮再三 —— 外向者從行動本身獲得反饋,而內向者從結果與預期相符中獲得反饋。

但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我們總會下意識地高估問題的困難度和複雜度。

內向者大腦中的乙醯膽鹼通道更為敏感,這條通道會激活跟反思、避錯相關的迴路。因此,當我們面臨一個情境時,我們特別容易回想起過去那些不好的經驗,從而更加凸顯問題中被我們所排斥和不願意嘗試的部分。

想一想,你是不是碰到很多問題時,第一反應是想到過去那些出糗或尷尬的經驗?

很可能,這個部分在整個問題裡只佔5%,但卻會被我們的目光放大成50%。

所以,我一直在培養自己這幾個小習慣:

(1)下調難度

面對一個問題,我可能會瞻前顧後、想很多東西,但如果涉及行動,我會告訴自己:把它的難度下調一半。

實際上,很多問題你去做了,你才會發現,它壓根不像你想的那麼複雜,也並不會產生你所擔憂的後果。你的一切憂慮,其實都只是無謂的煩惱而已。

(2)熱身

內向者最缺的一個能力是什麼?其實是頭腦一熱的能力。有時候,我們其實是需要不假思索地去行動,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幻想和規劃裡面。

所以,一個小技巧就是:在決定行動之前,先給自己一些充分的刺激,讓自己興奮起來,再去行動。

這些充分的刺激,可以是跟知心的朋友傾訴,也可以是看半小時自己喜歡的小說、電影,抑或做一些能讓自己獲得愉悅感和樂趣的事情 —— 平時不妨多儲備起來,等到需要的時候可以用。

(我會把這些事情放到任務管理清單的Dessert清單裡,需要的時候就打開)

(3)最壞考慮

做一件事情之前,我會去思考:它最壞的情況可能是什麼?然後強迫自己去直面它,把它寫下來。

實際上,你會發現,當你把最壞可能性想清楚了,它其實就沒有那麼可怕了 ——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的並不是某個特定的結果,而是未知。

解決對未知的恐懼,就是進一步去降低它的不確定性,讓它變成一個可感、可觸及、可對付的對象。這時,你多半會發現:原來它也不過如此嘛。

如果你在邁出第一步時感到困難,不妨試試這幾個小習慣。

技巧分享

最後,分享幾個小技巧,希望能對你有用。

1. 我跟以前的自己相比,有哪些不一樣?

我有一個雷打不動的習慣,就是寫日記。不是單純記錄我今天做了什麼,而是記下今天的收穫,包括經驗、新知、想法、靈感,等等。

然後,每隔一段時間,我會縱覽一遍,看一看自己的認知有沒有進步,自己的感受有沒有提高,自己在做的事情,有沒有更進一步的優化……

如果我發現,我一直在重複之前的模式,沒有改變,沒有不同,甚至沒有新的收穫,那我就會警惕:我是不是已經沉浸在泡泡裡太久,需要一些刺激了?

同樣,如果我看以前的文章,發現寫得還不錯,那我就要警惕了:我是不是已經喪失了成長?

當你看著自己的認知一天天地調整、迭代,不斷導向一個更全面、更完善的結果時,你會充滿成就感。

2. 我還可能嘗試哪些別的方式?

一件事情,如果你一直都採用同一套模式去做,儘管它可能是當下的最優解,但長此以往,你一定是沒有成長的。

儘量想辦法,用不同的模式去做。在這個過程裡面,打破你的慣性迴路,讓你遇到更多的障礙和困難 —— 這才是學習的機會。

我們要追求的是什麼呢?先分清在你的生活裡,什麼東西是重要的,什麼東西是次要的。然後,次要的事情自動化,儘可能減少腦力投入;重要的事情主動化,哪怕已經非常熟悉了,也要把它變成主動加工,尋求突破口和優化點。

當你遇到一個舊的問題時,先不急著按照路徑依賴去做,而是停下來,退一步,想一想:我還可以用什麼視角和思路去看待它?

如果你能想到一些新方法,新視角,新思路,那是最好的,試一試,不要只停留在思考。

很多時候,這也許就是你新模式的開始。

3. 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很多事情,當你過度地在意結果時,它也許就會把你攔在門外 —— 你會覺得,結果也許不如人意,會對不起你的投入、嘗試和探索……

但如果你把目光稍微拓展一下,不止關注結果,也關注過程,也許你會看到更多你看不到的東西。

就像我這幾年陸續參與了不少項目,有些成功,有些受挫,但對我來說,重要的其實不是結果,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又對這個世界增進了理解,豐富和提升了自己的經驗和手感 —— 這才是更重要的。

我很喜歡的一種思維方式是這樣的:永遠不去問自己準備好了沒有,而是先立一個 flag,然後想辦法去做。做的過程中,發現它跟你預期之間的差距,再通過學習,來彌補這個差距,讓你更加接近這個目標……

簡而言之:以終為始,短途衝刺。

每一次的衝刺,就是一種有效的學習過程,也就是你提升自己的過程。

賈伯斯有一句話:Stay hungry,stay foolish,經常被媒體譯為:求知若渴,虛心若愚。

但我更喜歡把它理解為:永遠不滿足於現狀,並且不懼怕去做一些看起來很蠢的事情。

像蜘蛛一樣去學習,像猛獸一樣去生活。

成長不是別的,而是飢餓。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訂閱諮詢:國宏老師 010-88232893,微信:13611104780

原標題:《高手皆如此:像蜘蛛一樣去學習,像猛獸一樣去生活》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去阿爾泰打獵,像戰鬥民族一樣生活
    像「戰鬥民族」一樣去原始森林中打獵俄羅斯人被喚作 「戰鬥民族」並非一句空話。亞健康的城市人平日無處解放的天性,在粗獷原始的西伯利亞原野上重獲釋放。鬱鬱蔥蔥的密林裡,窸窸窣窣著戰鬥民族的身影。他們越野、騎馬、釣魚、狩獵、搖蜂蜜、割鹿茸。在當地人的帶領下,遊客也可以參與其中,與大自然來一次最親密的接觸,跟戰鬥民族一起去打獵。
  • 像海蜘蛛一樣無所畏懼
    就在海底撿垃圾吃,沒什麼崇高的理想;因為渾身除了腿就是嘴,根本沒肉,沒有任何動物會去吃它,甚至對於貪婪的人類都沒什麼利用的價值,以至於這類一無是處的生物居然能從寒武紀苟到現在……其實,海蜘蛛並不是蜘蛛,一種說法是它屬於螯肢動物亞門的海蛛綱,一種說法它是獨立的家族。
  • 像蜜蜂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
    應葉萍是「掌門訪談」欄目採訪的第一位女掌門,應葉萍對記者稱,她的人生信條是「像蜜蜂一樣的工作,像蝴蝶一樣的生活」。在工作上,她傾向雷厲風行,高效嚴謹。她鼓勵員工要獨立思考,積極表達,集思廣益,給員工一個發揮創造力和提升自己的機會;在生活中,她認為應該像蝴蝶一樣扇動美麗的翅膀,去發現美,展示美,愉悅自己也快樂別人。
  • 中國足球就該像蜜獾一樣去戰鬥
    中國男足很長的時間裡,都被別人看成送分童子,這絕對是中國足球的恥辱,從此次亞洲杯,從此次對陣韓國對開始,中國男足就該像平頭哥一樣去戰鬥。任何一場勝利,都必須是將士一心,用鐵血意志去取得自己的榮耀,就像打怪一樣,剛開始小怪也很難收拾,慢慢的他們就不在話下了。中國亞洲杯小組賽勝了吉爾吉斯斯坦、菲律賓,武磊帶傷上陣,吳曦拼到滿腿是傷,有不少媒體讚譽這些球員,也有不少人說戰勝這兩個球隊有什麼可驕傲的?小編想說,任何努力都應該得到褒獎,任何靠努力迎來的勝利,都應該慶祝。難道崛起的路上,必須一路都是愁眉不展嗎?
  • 眼睛像貓一樣能反光,這種蜘蛛是暗夜潛伏最深的獵手!
    圖片來源:Paul Selden通常,像蜘蛛這樣軀幹柔軟的物種,不會像其它動物一樣在巖石中留下骨骼和牙齒的化石。許多已發現的遠古蜘蛛和其它的昆蟲化石多是在琥珀中留存至今。一篇由美國堪薩斯大學研究人員共同撰寫並新發表在《系統古生物學》雜誌上的文章,描述了在韓國下白堊統金桔組頁巖巖層中發現的蜘蛛化石。
  • 法索拉鱷——這種長得像恐龍一樣的巨大猛獸,竟然是食腐動物
    像我們在之前文章中介紹過的蜥鱷、鐵沁鱷、波斯特鱷等勞氏鱷目生物都比不上法索拉鱷的體型。尖叫的法索拉鱷因此,不要說去捕食,即便是轉身這個簡單的動作對於法索拉鱷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遺憾的是,如果不是有獵物主動撞到槍口上,這種看起來很嚇人的龐然大物,就只能去吃一些動物的腐爛屍體。
  • 【「身邊的旗幟」系列報導之四】「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
    「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記元培學院2006級本科生谷宇辰人物簡介:谷宇辰,北京大學元培學院2006級本科生,就讀於環境科學專業,保送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在黨支部工作中,谷宇辰清醒地認識到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將其以細節設計或是實踐活動的形式融入同學們的日常生活,用一種「走到同學們中間」的姿態開展黨支部的工作,獲得了「潤物細無聲」般的效果。在開展「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學生黨團日聯合主題教育活動的過程中,谷宇辰帶領支部成員來到牛街考察,採訪居住在胡同裡的「老北京」,興致勃勃地聽居民們講故事,感受北京城30年的變遷與發展。
  • 網絡高手蜘蛛
    同樣生活在地球村的昆蟲界,網絡建設高手應該是蜘蛛了。    據文獻記載,全世界的蜘蛛已知約有40000多種,中國記載約3000多種;蜘蛛分屬於66個科,在中國生存的就有39科之多。漏鬥蜘蛛編織的網絡在霧氣作用下創作的多維藝術作品    蜘蛛有其各自獨特的令人生畏的外表,有其特殊的生活領域,有其獨特的生存手段,令我嘆服的是其布網能力。
  • 深邃的藍洞陪著你:像勇士一樣去潛水!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其中5個最具代表性的藍洞,它們散發著濃鬱的藍色,深沉卻迷幻,就如潘多拉的盒子,等待你去打開。也許,當你靠近的時候,你就能明白,讓眾多冒險者前赴後繼的神秘究竟是什麼!巴哈馬 - 長島(巴哈馬) - 迪恩藍洞人間天堂加勒比,陽光、沙灘總令人忘卻煩惱。
  • 像美國人學英語一樣學英語?還是像中國人學漢語一樣學英語?
    一、像學母語一樣學習英語?這話沒說清楚。我們應該如何學好英語呢?是該像美國人學英語一樣學好英語?還是應該像中國人學漢語一樣學好英語?這話聽起來有點繞,其實是針對「要像學母語一樣學英語「這個話題展開的。我們都知道,中國人從小學英語,學了十幾年,還是學不好。於是為了解決中國人學不好英語的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是操碎了心。
  • 去火星像老祖宗一樣生活,你願意嗎?
    據說在八個世紀後火星就可以變得宜居然而惡劣的工作環境帶來身體上的創傷日復一日的辛苦勞作得不到回報於是火星上的開荒者開始質疑質疑一切烏託邦的幻想是個謊言迷茫 憤怒 痛苦 不安 希冀 喜悅這個陌生的地方會是新的家園嗎這是科幻小說《地球之種1:播種者寓言》裡的故事,站在當下這個時間點看,更像是一出
  • 長得像螃蟹一樣的蜘蛛,出生以後會將母親當做食物吃掉
    然而世事偏偏這麼神奇,這世界上有一個蟹蛛科,其下的許多蜘蛛長得就很像螃蟹。說蟹蛛像螃蟹可不僅僅只是論其形,事實上其某些方面的習性與螃蟹也比較類似,比如它們走路時的姿勢,很多蟹蛛也習慣橫行。不過雖然它們的長相和一些行為像螃蟹,個頭方面的差距就比較大了。
  • 去做飯吧,日子就能像跳跳糖一樣可愛起來
    大片的乾淨的藍色裡浮出了一層層浪花般的雲朵,看著看著只覺得自己像是變成了一片羽毛,可以輕輕揚揚。八月的日子說來話長,一些突然事件的降臨,讓人很是疲憊。但是每周我依然會抽出時間,做一道好吃的食物,再錄製成美食教程。每次一頓飯拍下來得耗上2到3個小時,後期的剪輯又得花4小時左右,這樣原本就不寬裕的個人時間,被佔據的更是所剩無幾。
  • 去中國像屎一樣生活,意甲大佬為何如此開噴?中超挖2人讓他暴怒
    「如果想過兩三年屎一樣的生活,儘管去中國吧。」那不勒斯主席德勞倫蒂斯的一席話引起了很大爭議,義大利媒體紛紛報導,中國媒體也截取了他的話競相轉載。德勞倫蒂斯原本在回答關於梅爾滕斯和卡列洪的去留問題,但情緒激動,言辭激烈,在中國球迷看來,這是在針對中國。
  • 紅領巾愛學習┃像海綿吸水一樣學習知識
    紅領巾愛學習┃像海綿吸水一樣學習知識 2020-12-04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如何像蜘蛛俠一樣飛簷走壁?
    如果我們能像蜘蛛俠一樣飛簷走壁,或是用四肢在天花板上行走,也許還挺酷?蒼蠅和蜘蛛能在完全光滑的垂直牆壁上攀爬,甚至能在天花板上自由地爬行。直觀地說,它們是用小爪子勾住了牆壁,而該方法行之有效的重要原因就在於它們很輕。然而,有一種重得多的脊椎動物同樣能做到這一點,那就是壁虎(體長可達35釐米,重400克)。
  • 白帶像水一樣流出來 白帶像水一樣是怎麼回事
    女生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出現白帶,有的是正常的白帶,但是有的人是不正常的白帶,那您知道女人的白帶像水一樣流出來預示著什麼嗎?您知道女人的白帶是什麼嗎?正常的白帶有幾種呢?其實白帶也是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健康的,一旦異常了就要注意了,那就來看看白帶異常怎麼辦吧。
  • 引力波能像電磁波一樣在未來被應用到生活中去嗎?如果能,請說一下...
    X 引力波能像電磁波一樣在未來被應用到生活中去嗎如果能,請說一下會怎麼樣改變我們的生活吧
  • 計算機能否像人類一樣擁有學習能力並自主獲取知識?
    現在的計算機是不行的但後期接入強人工智慧的計算機是可以,不過那個時候的計算機也只是一個接入端,真正的學習知識還是在人工智慧進行。那種模式類似「伺服器+客戶端」的模式。由人工智慧充當伺服器,進行數據處理,分析,思考。計算機就是客戶端,實現數據的採集和結果的反饋。
  • 玩生活,網上的那隻花蜘蛛你去哪兒啦
    上菜園子的小路旁邊有一張蜘蛛網,網上有一隻花蜘蛛,路過的時候我總要抬頭看看。大風大雨打壞了蜘蛛網,蜘蛛也被打落掉在地上,雨停了蜘蛛又爬上樹杈修網織網。微風吹拂蜘蛛網在風中晃晃蕩蕩,似是在玩吊床的娛樂時光,享受著生活的閒暇愜意。早晨霧濃空氣溼潤,蜘蛛網上沾滿了大大小小的露珠,仿佛是串了珍珠的帘子晶瑩剔透,霧大天寒不知蜘蛛冷不冷,只見它一動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