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滿足於現狀,並且不懼怕去做一些看起來很蠢的事情。
作者:Lachel
來源: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經常有朋友問我:老師,從您這裡學了很多方法,也一直想要改變自己,但總是沒辦法堅持下去,怎麼辦?
這個問題,我也很無奈啊。畢竟我也沒辦法飛到你身邊,手把手把每一步都教給你。(捂臉)
好了, 不開玩笑。今天,我想跟大家好好聊聊這個問題,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眾所周知,我們的大腦有一個特徵:鍾愛穩定,排斥一切不穩定。可以說,大腦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試圖把需要費腦子、需要主動思考的「不穩定狀態」,轉變成無需動腦的「穩定狀態」。
前者就叫做「主動加工」,後者就叫做「自動化加工」。
你吃飯、寫字、開車的時候,會需要聚精會神去思考「我該怎麼做」嗎?不會的。因為這些動作已經儲存進了你的程序記憶裡面,成為「自動化加工」,變成了你下意識的一部分。
但是,當我們學習到一個新的東西時,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
就是打破這個「自動化加工」,迫使大腦從「穩定狀態」,再一次進入「不穩定狀態」,從而,我們才能夠把學到的東西,安插進這個我們已經熟悉了、習慣了的舊模式裡面。
但這一步是非常艱難的,因為你相當於是在跟大腦的慣性作鬥爭。
遇到問題 → 採取舊行動 → 解決問題 → 獲得強化,這就是一個慣性迴路。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舊模式會不斷得到強化,從而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本能。它本質上是受大腦的獎賞機制驅動的,也就是多巴胺-獎賞迴路。
而當你想打破這個慣性迴路時,就意味著,你要克服大腦多巴胺和獎賞機制的阻力,走上一條反饋更少、更加費力、更不為大腦所偏好的路徑。
所以我一直說:學習是反人性的。本質就是這一點。不是說學習的過程很痛苦,而是說:人永遠都是貪圖安逸、趨利避害的,但當你用一個新模式去替代舊模式時,你一定要經歷一個不習慣的過程 —— 這個過程會非常勸退。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明知道「這樣做才對」「這樣做才有用」,但一直停留在「知道,但就是不去做」的層面,就是因為,你很難打破你的慣性迴路。
尤其是,當這個慣性迴路並沒有帶給你緊迫的需求,並沒有讓你覺得「舊的思維模式不妥當」時,就造成了一個什麼局面呢?動力非常小,而阻力非常大。
這就導致一句話:道理都懂,但總是過不好這一生。
什麼樣的學習最有效
我經常說:什麼樣的學習最有效呢?一定是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問題,有了需求,這個時候再去學習,才會更加有效。
為什麼?因為當你面臨問題,就意味著原本的穩定狀態不適用了,大腦本來就進入了不穩定狀態。這時,它會盡一切努力去尋找能夠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 那麼,新的路徑對大腦來說,反而是一種重返穩定狀態的機會。
在原本的情況下,你需要打破慣性迴路,讓大腦經歷穩定 - 不穩定 - 新的穩定的路徑。那麼,這個第二環就會非常勸退,給你造成巨大的阻力。
而在有需求的模式下,慣性迴路本身已經被打破了,大腦直接跳過了最困難的第一步,來到不穩定 - 新的穩定,因而,就會更加事半功倍。
比如:有一個棘手的方案不知道怎麼做;需要寫一份重要的報告;需要理清楚新部門的業務模式……諸如此類。
我也一直建議:不要盲目去學習,而是以自己為主:先試著去做一些超出你目前能力範圍的事情,探索一些落在你未知邊界之外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你遇到什麼問題,產生什麼需求,再有針對性地去學習,這樣效果一定是最好的。
舉個慄子:我有朋友最近在考 MBA。為什麼要報 MBA 呢?因為她的公司發展非常迅猛,有非常迫切擴大規模的需求,所以她需要學習如何管理更大的團隊。在這個強烈需求的驅動下,還需要什麼自律和時間管理嗎?完全不需要。她本身就會有無限的動力。
最好的狀態,一定不是為了學習而去學習,而是讓自己變成一張網,不斷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在這個過程中見招拆招,把網編織起來,讓自己的能力和認知不斷延伸、拓展,觸及更多的領域。
學習,只是在這個過程裡面的織網而已。但前提是,你得有一張網可以織。
如同我之前在舊文中講的:我們的大腦,始終在追求一個東西,就是自由能最小。什麼叫自由能最小呢?就是從周圍環境得到的意外最小。最好是完全適應了周圍的環境,完全沒有任何意外,任何新的外力。
但是在這種情境下,我們還能夠成長嗎?不能了。
實際上,我們身邊的這個世界,一直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為我們每個人編織一個泡泡,把我們困在裡面。
這個泡泡,可能是信息繭房,可能是你的社交圈子,可能是你的眼界、見識和層次……它們一直向你灌輸一件事:待在這裡,這樣就好,這裡是最安全的。
當你習慣了這個泡泡,你也就開始停下成長的腳步了。
引入外來刺激
如何跳出這個泡泡呢?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引入外來的刺激。
如果你習慣了某種環境,習慣了某種生活方式,那你也許就要注意了:習慣這件事,很可能就是一個陷阱。你越習慣,就陷得越深,就越不容易跳出來。
久而久之,你可能就會停留在這個陷阱裡面,生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幻覺裡。
所以,一旦你發現,你開始習慣於某種生活方式,開始覺得這樣似乎也挺好—— 也許是時候給自己一個警醒了:我是不是正活在一個泡泡裡面?
如同塔勒布在《反脆弱》裡面寫到的:一個系統,必須具備適當的外界負面刺激,才能激發它更好地保持靈活性和穩健性。
一旦把它跟外界的負面刺激完全隔絕開來,它就會變得越來越脆弱,最終經不起一丁點的風險和衝擊。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我今年4月左右,接觸到了一款筆記軟體,叫做 Roam Research。當時,國內的介紹還非常少,於是我泡在外網上,天天去研究國外用戶和專家對它的用法、功能挖掘,乃至於編寫 CSS 來修改 UI,編寫 Javascript 來增加新功能……諸如此類。
這些東西,對我來說都是新的。它們會對我的知識管理體系造成衝擊。但這種衝擊是壞事嗎?不是。通過這種衝擊,我可以發現,我的知識管理體系還有哪些疏漏之處,還可以如何優化我的工作流,如何把新的方法、技巧和經驗,融入我的體系裡面。
所以,可能會發現:我的工作流和管理體系,其實是不斷在發生變化的。
這就是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只有當你打破舊模式的幻覺,看到新的、不一樣的東西,你才有動力去完善和豐富自己。基於這個需求,再去學習、改變、行動,才能成為一個新的迴路。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你會感受到你每一天都在進步,都在遠離過去那個陳舊的自己,這就會給你帶來充分的成就感和動力。
上文提到的朋友,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她說:我們都已經過了那個需要別人誇獎你、讚揚你的階段。我們現在更需要的,是努力去知道:還有什麼東西,是我不知道的?
所以,有一段時間,我走出去,接觸了很多優秀的新朋友,去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商業模式和行為模式。發現,真的是大開眼界。
很多東西未必你自己能用起來,但是它們可以打破我很厲害的幻覺,讓自己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從而明白:還有很多地方,是你可以去完善、去努力做得更好的。
你越是擅長一樣東西,你就越容易被它所束縛,落入慣性思維模式裡面,習慣性地用它看問題,從而忽略了,還可能有其他更好、更經濟、更聰明的方式。
一個人最可怕的,就是不斷重複自己。
認識新朋友
引入外來的刺激,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交流。
我知道大家都很內向,但千萬不要覺得交流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不是的。
大體上,交流可以分為兩類:推(push)和拉(pull)。
什麼是推?指的就是讓自己去投入一些活動裡面,通過去做一些無需刻意的事情,來結識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
舉個慄子:你總會有一些愛好吧?那麼,不妨參與到相關的團體裡面,去提高自己認識新朋友的可能性。
比如:我之前的一個合作夥伴,其實就是一起玩密室認識的。然後通過他,我又認識了這個圈子的其他人,接觸到了一些推理作家、編劇,等等。往小裡說,我多了不少朋友;往大裡說,後面跟他們都可能有很多合作的機會。
再比如說:我那位朋友告訴我:她報了 MBA 之後,發現周圍的同學都是一幫既優秀、又勤奮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接觸不到,大大地打開了她的眼界。
那麼,如果你喜歡健身,是否考慮參加一些團課?如果你喜歡登山和戶外,是否考慮參加同好會、社群?如果你愛好下廚、烘焙、品酒、做咖啡……是否考慮去考個證、報個班?不在於這些東西本身的含金量,而在於:通過做這些事情,你可以接觸到一些與你同頻的人,從而拓展你的認知邊界。
重點在於:不是說要去強行融入某個圈子、某個階層,而是去做一些你喜歡的事,並且給自己一個跟其他的個體相碰撞的機會。從碰撞中把握火花。
那麼,什麼是拉呢?也很簡單。就是持續去發出你的聲音,聚攏一批跟你同頻的人。
我的公眾號可能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它就像一個磁鐵,把散落在世界各地,優秀、上進,又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聚集到了一起。這是我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遠比寫出什麼10萬+有意義得多。
所以,有朋友說:能不能寫得短一點、淺顯一點,我不太願意這樣做,為什麼,因為這本身也是一種篩選呀。我更願意被吸引和聚攏來的,是能夠在這時代沉下心去看複雜的文章,能夠真的動腦去思考問題的人。
像這樣,你去發出你的聲音,就總會有人看見。每多一個人來觸及你,你就又多了一個探索世界的機會。
不是說通過社交,你要去認識什麼樣的人,獲取什麼樣的資源,這些其實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打破你現有的圈子,看到圈子之外的,你可能不曾見過、也不曾想像過的世界。
這才是更重要的。
邁出第一步
當然,我知道,很多朋友可能會面臨一個問題:我沒辦法邁出第一步,怎麼辦?
我非常理解。因為,喜歡讀我文章的朋友,性格多半偏內向。而內向者往往是不太喜歡行動的,因為我們總會思慮過多、考慮再三 —— 外向者從行動本身獲得反饋,而內向者從結果與預期相符中獲得反饋。
但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我們總會下意識地高估問題的困難度和複雜度。
內向者大腦中的乙醯膽鹼通道更為敏感,這條通道會激活跟反思、避錯相關的迴路。因此,當我們面臨一個情境時,我們特別容易回想起過去那些不好的經驗,從而更加凸顯問題中被我們所排斥和不願意嘗試的部分。
想一想,你是不是碰到很多問題時,第一反應是想到過去那些出糗或尷尬的經驗?
很可能,這個部分在整個問題裡只佔5%,但卻會被我們的目光放大成50%。
所以,我一直在培養自己這幾個小習慣:
(1)下調難度
面對一個問題,我可能會瞻前顧後、想很多東西,但如果涉及行動,我會告訴自己:把它的難度下調一半。
實際上,很多問題你去做了,你才會發現,它壓根不像你想的那麼複雜,也並不會產生你所擔憂的後果。你的一切憂慮,其實都只是無謂的煩惱而已。
(2)熱身
內向者最缺的一個能力是什麼?其實是頭腦一熱的能力。有時候,我們其實是需要不假思索地去行動,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幻想和規劃裡面。
所以,一個小技巧就是:在決定行動之前,先給自己一些充分的刺激,讓自己興奮起來,再去行動。
這些充分的刺激,可以是跟知心的朋友傾訴,也可以是看半小時自己喜歡的小說、電影,抑或做一些能讓自己獲得愉悅感和樂趣的事情 —— 平時不妨多儲備起來,等到需要的時候可以用。
(我會把這些事情放到任務管理清單的Dessert清單裡,需要的時候就打開)
(3)最壞考慮
做一件事情之前,我會去思考:它最壞的情況可能是什麼?然後強迫自己去直面它,把它寫下來。
實際上,你會發現,當你把最壞可能性想清楚了,它其實就沒有那麼可怕了 ——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的並不是某個特定的結果,而是未知。
解決對未知的恐懼,就是進一步去降低它的不確定性,讓它變成一個可感、可觸及、可對付的對象。這時,你多半會發現:原來它也不過如此嘛。
如果你在邁出第一步時感到困難,不妨試試這幾個小習慣。
技巧分享
最後,分享幾個小技巧,希望能對你有用。
1. 我跟以前的自己相比,有哪些不一樣?
我有一個雷打不動的習慣,就是寫日記。不是單純記錄我今天做了什麼,而是記下今天的收穫,包括經驗、新知、想法、靈感,等等。
然後,每隔一段時間,我會縱覽一遍,看一看自己的認知有沒有進步,自己的感受有沒有提高,自己在做的事情,有沒有更進一步的優化……
如果我發現,我一直在重複之前的模式,沒有改變,沒有不同,甚至沒有新的收穫,那我就會警惕:我是不是已經沉浸在泡泡裡太久,需要一些刺激了?
同樣,如果我看以前的文章,發現寫得還不錯,那我就要警惕了:我是不是已經喪失了成長?
當你看著自己的認知一天天地調整、迭代,不斷導向一個更全面、更完善的結果時,你會充滿成就感。
2. 我還可能嘗試哪些別的方式?
一件事情,如果你一直都採用同一套模式去做,儘管它可能是當下的最優解,但長此以往,你一定是沒有成長的。
儘量想辦法,用不同的模式去做。在這個過程裡面,打破你的慣性迴路,讓你遇到更多的障礙和困難 —— 這才是學習的機會。
我們要追求的是什麼呢?先分清在你的生活裡,什麼東西是重要的,什麼東西是次要的。然後,次要的事情自動化,儘可能減少腦力投入;重要的事情主動化,哪怕已經非常熟悉了,也要把它變成主動加工,尋求突破口和優化點。
當你遇到一個舊的問題時,先不急著按照路徑依賴去做,而是停下來,退一步,想一想:我還可以用什麼視角和思路去看待它?
如果你能想到一些新方法,新視角,新思路,那是最好的,試一試,不要只停留在思考。
很多時候,這也許就是你新模式的開始。
3. 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很多事情,當你過度地在意結果時,它也許就會把你攔在門外 —— 你會覺得,結果也許不如人意,會對不起你的投入、嘗試和探索……
但如果你把目光稍微拓展一下,不止關注結果,也關注過程,也許你會看到更多你看不到的東西。
就像我這幾年陸續參與了不少項目,有些成功,有些受挫,但對我來說,重要的其實不是結果,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又對這個世界增進了理解,豐富和提升了自己的經驗和手感 —— 這才是更重要的。
我很喜歡的一種思維方式是這樣的:永遠不去問自己準備好了沒有,而是先立一個 flag,然後想辦法去做。做的過程中,發現它跟你預期之間的差距,再通過學習,來彌補這個差距,讓你更加接近這個目標……
簡而言之:以終為始,短途衝刺。
每一次的衝刺,就是一種有效的學習過程,也就是你提升自己的過程。
賈伯斯有一句話:Stay hungry,stay foolish,經常被媒體譯為:求知若渴,虛心若愚。
但我更喜歡把它理解為:永遠不滿足於現狀,並且不懼怕去做一些看起來很蠢的事情。
像蜘蛛一樣去學習,像猛獸一樣去生活。
成長不是別的,而是飢餓。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訂閱諮詢:國宏老師 010-88232893,微信:13611104780
原標題:《高手皆如此:像蜘蛛一樣去學習,像猛獸一樣去生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