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阿爾泰打獵,像戰鬥民族一樣生活

2021-01-09 新周刊

帶著獵物凱旋而歸。

文 / 芝麻

圖 / 由被訪者提供

13000 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棕熊、歐亞狼、麝香鹿、渡鴉、馬鹿,都可能成為戰鬥民族的獵物。在俄羅斯,公民可以合法持槍用於自衛,美國的雷明頓700 狙擊步槍,捷克的CZ550,俄羅斯的VEPR ( 俗稱野豬 ) 、賽格滑膛槍和貝加爾滑膛槍是常見的狩獵用槍。

據2015年俄羅斯環保組織的評估,阿爾泰邊疆區被列入了「俄羅斯最乾淨的區域」。政府大力倡導保護大自然,發展旅遊業,這裡也成了「硬漢總統」普京最喜歡度假的地方。選擇橫跨亞歐大陸、充滿異域風情的俄羅斯,相比飛往歐洲,免去了近半舟車勞頓的時間。

廣袤無垠的西伯利亞山脈上白茫茫一片,積雪終年不化,間或大片綠植、湖泊星羅棋布。到達託爾馬切夫機場後,雪域高原、原始森林等俄羅斯自然人文景觀沿著總長295公裡的阿爾泰小金環線路層次鋪開。沒有重工業和大型礦業的汙染,一切都是最初的模樣。

西伯利亞上空。

1893年,隨著西伯利亞鐵路大幹線建立,西伯利亞逐步發展起來,成為僅次於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俄羅斯第三大人口城。1926年,城市改稱新西伯利亞。這裡有全俄最大的芭蕾歌舞劇院,以及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最大的車站,一個你顛簸上60多個小時就可以去到貝加爾湖畔的車站。

如今,李健歌聲中的貝加爾湖畔,已經沒有當年西爾萬·泰松居住時的平靜。在西伯利亞原野上馳騁5個小時,一路豐美的水草和茂盛的叢林呼嘯而過後,在素有「東方小瑞士」之稱的阿爾泰邊疆區心臟,可以找到另一處寧靜。莫斯科人喜歡來到阿爾泰地區度假,空氣中高於城市平均數數千倍的負離子,洗滌著城裡人滿身的疲憊。

西伯利亞火車站,顛簸60多個小時可以到達貝加爾湖畔。

像「戰鬥民族」一樣去原始森林中打獵

俄羅斯人被喚作 「戰鬥民族」並非一句空話。亞健康的城市人平日無處解放的天性,在粗獷原始的西伯利亞原野上重獲釋放。鬱鬱蔥蔥的密林裡,窸窸窣窣著戰鬥民族的身影。他們越野、騎馬、釣魚、狩獵、搖蜂蜜、割鹿茸。在當地人的帶領下,遊客也可以參與其中,與大自然來一次最親密的接觸,跟戰鬥民族一起去打獵。

隱藏在卡頓河河岸的「三隻熊」度假村,是當地最具西伯利亞特色的度假地之一。遊客可以選擇入住客房,或者租下度假村主人的小木屋,進屋之前要深呼吸,以免看到打獵愛好者主人陳列於屋裡的狩獵戰利品時再來倒吸一口涼氣。「三隻熊」度假村的主人——老紳士安德烈先生就是一位古道熱腸的嚮導,他還特意為中國的客人準備了中文介紹手冊,更喜歡親自帶領客人在林間小道一邊哼唱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邊探索動物的蹤跡,尋找大城市裡沒有的感官刺激。

「三隻熊」度假村。

正規的狩獵場也是被政府允許的。一年有3個狩獵季: 4月中旬到4 月底主要獵捕各種鳥類、野雞、鵝、野豬等;8月的第三個周六起,獵人有兩周的時間追捕水鴨、鵪鶉;而從12 月份開始一直到來年2 月底是最長的打獵季,麋鹿、熊、狐狸等大型動物於此時成為被狩獵的對象。

如果你心存疑慮,如此狩獵是否會破壞生態平衡,同時也是資深獵人的安德烈先生可是會親自帶你前往阿爾泰邊疆區市長辦公室問個明白。鳥類狩獵時間之所以短,是為了留出充裕時間讓其大量繁殖,保護生物鏈免受破壞。野豬則是農場主們公認的有害動物,它們所到之處良田莊稼被毀,被糟蹋的土地難以再次利用,因此也需要定時被捕獵。敬畏自然是俄羅斯獵手的原則,他們有「三不打」:青壯動物不打、懷孕的動物不打、雌性動物和幼崽不打。

打獵要講規矩。

什麼也別帶走,最好的都吃掉

打到獵物,唯一也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把它吃掉。俄羅斯是肉食者的天堂。馬鹿肉、野豬肉、狍子肉、野鴨肉於林間生火炙烤,人間美味。如果你槍法夠準且運氣夠好獵到一頭熊,找到獵廚,他可以就地為你烹飪熊掌,配上魚子醬,魚與熊掌此刻就是可以兼得。

想要吃得講究些,也難不倒當地人。跟著「三隻熊」主人,可以去到專為接待俄羅斯政要所修建的莊園裡大快朵頤。俄羅斯金髮碧眼高鼻梁的美麗姑娘,縴手舀出新鮮的鮭魚子醬,放在冰鎮銀色器皿中和盤端出,再奉上小銀勺,讓客人根據自己的喜好適量盛出,鋪在剛出爐的麵包幹上,一口吞下。

魚子醬。

魚子吹彈可破的表皮被舌頭碾碎,而後瞬間迸發的鮮美汁液盈滿口腔,伴著25度的覆盆子果酒入喉,熱氣騰騰、外焦裡嫩的香甜鐵板鹿肉也正好上桌,此時此刻,再挑剔的人也仿佛對生活沒有更多要求。慢節奏、原生態,正是生活原來的面貌。不過,要是執拗的客人一定要過城裡人的生活,好脾氣的安德烈先生會告訴你,他的度假村裡有泳池、桑拿健身房和遊樂場。

最好還是像個原始人一樣生活在阿爾泰吧。戶外的阿爾泰,森林墨綠,湖泊深藍。俄羅斯最深的湖泊之一捷列茨科耶湖延綿在阿爾泰山麓,藍得沁人心脾。據說阿爾泰山東北部的湖岸,曾經居住著鐵列烏特人,他們把此湖稱為阿爾湖(蒙語中的「金湖」),把湖周圍的山叫做阿爾泰山(蒙語中的「金山」)。捷列茨科耶湖邊有眾多巖石裂谷以及純淨港灣,構造與貝加爾湖十分相似,被稱為「小貝加爾湖」。不過這恐怕只是暫時的。相傳由於得到了可以觀天、預言、解夢、佔星以及穿行到天堂或地獄的薩滿巫師的祝福,此處被賦予了超自然神秘力量,捷列茨科耶湖正在不斷地擴大中,並有可能於100年後超過貝加爾湖現在的面積。  

捷列茨科耶湖。

在小貝加爾湖畔生活,只需要書籍、雪茄和伏特加

匯聚了70條河流,全長78 公裡,捷列茨科耶湖最寬處與最窄處相差4.4千米,如同白天鵝絲絨般純淨,領略其全貌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湖上遊艇。遊於湖上可見三面雪山、兩岸雪松、漫山野花,空氣中瀰漫著松香氣息,夾雜著清冽的涼風。塵世喧囂,而此處萬籟俱寂,留給內心被傾聽的時空。不相信的話,舀一把雪山融化而來的湖水入口,直沁脾胃的冰涼,一個冷不防的激靈,你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夢境。

2010年,正是在貝加爾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小木屋裡,37歲的法國作家、龔古爾獎短篇小說獎獲得者西爾萬·泰松,用書籍、雪茄和伏特加在此度過了6個月樸素而美好的生活。

在泰松眼裡,「巴黎有太多信件要回,有太多人要見。西伯利亞的小木屋暖氣更足,能夠吼叫、赤裸地生活,並且沒有令人厭惡的電話和發動機噪音」。後來,這段生活日記被集結成《在西伯利亞森林中》,他在其書寫下:「越過山丘,遇見十九歲的我,他問我幸福與否,是否永別了憂愁。」

西伯利亞原野。

「曾是一匹狼」的西爾萬·泰松在西伯利亞生活過後「變成了一隻熊」。他認為「松林庇護下的生活簡縮為一些根本性的行為。從日常雜物中解放出來的時間被休息、凝視和各種小幸福所佔據。需要完成的事項減少了。讀書、汲水、砍柴、寫作、沏茶成為禮拜儀式。在城市中,每個動作的進程都得犧牲上千個其他行為。森林將城市所分散的集中了起來」。

6個月後,泰松啟程回到法國,在離開前,他又寫了一句:「我離開了城市的墓穴,在森林裡生活了6個月。6個月,好像一生。」城市是一座巨大的機器,吞噬著孤獨、自由和平靜,一生註定什麼也帶不走,但我們都有機會停止重複自己的人生。

相關焦點

  • 阿爾泰:為草原而歌
    阿爾泰,1949年出生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貢寶拉格蘇木一個牧民家中。遼闊的貢寶拉嘎草原,巍峨的博爾赫山和明澈的烏蘭淖爾湖陪伴他成長。是的,那樣的環境很容易培育出詩人,所以阿爾泰說:「蒙古族是一個詩歌的民族。」阿爾泰在上小學的時候就能背誦許多蒙古族民歌,他喜歡它們的韻律和節奏。
  • 中俄阿爾泰考古探秘
    在古代,額爾齊斯河既是一條民族遷徙的通道,也是一條文化傳播的通道。南京大學和俄羅斯阿爾泰國立大學於2014年籤訂合作協議,共同調查發掘俄羅斯阿爾泰(現分屬俄羅斯聯邦阿爾泰共和國和阿爾泰邊疆區)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遺址,共同研究額爾齊斯河沿岸的人群遷徙、冶金技術和家畜傳播等問題。這條人群遷徙的通道為阿爾泰帶來了什麼?冶金技術的傳播路徑是什麼?
  • 「金山」—阿爾泰
    7.19「金山」—阿爾泰它是中國新疆最北部的山峰,「三山夾兩盆」地形中最北部的山脈。阿爾泰山脈它橫跨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國境,綿延2000餘公裡。民族數千年的變遷,也留下了很多記錄,在阿爾泰山峻峭偉岸的山巖上,2000-3000餘年前的古代遊牧民族,給我們遺存下來非常豐富的巖畫。從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哈巴河縣,直到該地區最東部的青河縣,逢山必有巖畫。因此,素有「阿爾泰山千裡巖畫長廊」之美名。阿爾泰山脈上的巖畫阿爾泰山巖畫最初的作者,當為塞種人。
  • 純淨的地區阿爾泰山脈,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但是,這並不是讓阿爾泰山脈出名的原因,它出名的原因是因為蘇聯在1955年建造的航天中心打破了世界上無數個記錄。飛彈頻繁的發射展示了蘇聯在航天事業上的豐功偉績,但這卻對阿爾泰人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在火箭發射後,火箭的碎片會掉落在阿爾泰山脈,毀滅山脈內的村莊。還有航天火箭的事故也對阿爾泰山脈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方圓上百平方公裡的玻璃都被震碎了。
  • 阿爾泰坦克:韓國血統的突厥鐵騎,卡達慷慨解囊買下首批
    最終一直在向土耳其積極推銷武器裝備的韓國獲得了訂單,從2005年土耳其正式開始國產坦克之路,基於韓國K-2主戰坦克的技術改進生產自己的阿爾泰主戰坦克。經過了6年時間,並花費了高達5億美元,阿爾泰主戰坦克終於在2011年研製完成。
  • 猶太人是如何成為戰鬥民族的
    她動情地解釋說,我們和非洲人一樣,數百年來受到歐洲的壓迫奴役,擁有共通的苦難情感。在殖民地生活的猶太僑民寄人國土,是弱小民族中的弱小民族,通常互相抱團,以大英帝國為共同的敵人。愛爾蘭的大拉比艾薩克·赫爾佐格支持本地獨立派的事業,他後來移民到以色列,升任為耶路撒冷大拉比,這個職位相當於天主教世界裡的教皇,赫爾佐格的兒子哈伊姆後來當選為第六屆總統。
  • 戰鬥民族是怎樣煉成的|大象公會
    同樣是彪悍的俄羅斯人,東方人歌頌為戰鬥民族,西方人卻完全當一個笑話,誰的印象符合事實?又是什麼因素煉就了今天的戰鬥民族?文|趙新宇為什麼說俄羅斯人是「戰鬥民族」?如果這些正式報導不夠生猛,不夠彰顯戰鬥民族的戰鬥力,還會有網友提供更威武的內容。某問答網站的一個高分答覆,就講述了兩個接待戰鬥民族飛行員的體驗故事。第一個故事講的是戰鬥民族開飛機的膽識。俄航一架「伊爾-76」被中國導航錯誤地指揮到了廊橋邊一個機位上,那個機位非但不是為「伊爾-76」這種尺寸的飛機設計的,還不是自滑機位,飛機前面就是隔離網,想走必須先用拖車推出。
  • 《異界》:戰鬥民族科幻片,畫面亮眼,結局還留有懸念
    之前寫《飢餓站臺》的時候,有個人私信推薦我看一部戰鬥民族科幻片《異界》,我答應了,不過今天才看完,拖延症確實很嚴重啊!戰鬥民族科幻片我看的並不多,比較有印象的是之前看過一部戰鬥民族版的復仇者聯盟《守護者:世紀戰元》,還有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蘇聯太空人搶救空間站的《太空救援》。
  • 這,是阿爾泰!
    阿爾泰地區通常說的是阿爾泰邊疆區和阿爾泰共和國兩個同屬於俄羅斯西伯利亞聯邦管區的相鄰又獨立的地區這裡,是俄羅斯的童話世界有美得純粹的原生態自然風光雄偉綿延的高山 一望無際的原野 壯觀的千湖之區 茂密的原始森林……阿爾泰,宛若遺落在人間的仙境世界上最純淨最原始的角落之一
  • 高手皆如此:像蜘蛛一樣去學習,像猛獸一樣去生活
    一定是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問題,有了需求,這個時候再去學習,才會更加有效。為什麼?因為當你面臨問題,就意味著原本的穩定狀態不適用了,大腦本來就進入了不穩定狀態。這時,它會盡一切努力去尋找能夠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 那麼,新的路徑對大腦來說,反而是一種重返穩定狀態的機會。
  • 菲律賓的「神秘」民族,臉型長得像「狗」,身高不超過1米5!
    如今咱們國家的人不僅僅喜歡在國內旅遊,也已經成群結隊出國遊玩了,不僅僅在周邊一些國家遊玩,還去到了距離更加遠的地方。很多人喜歡去叢林探險,去發現那些奇特的部落,湊巧,菲律賓剛好有這麼一個神秘的民族,他們的臉型長得像狗,身高一般都不超過1米5。我們都知道,身高矮小的人一般都是患有侏R症才會這樣,正常的人都不會太矮。
  • 中國足球就該像蜜獾一樣去戰鬥
    中國男足很長的時間裡,都被別人看成送分童子,這絕對是中國足球的恥辱,從此次亞洲杯,從此次對陣韓國對開始,中國男足就該像平頭哥一樣去戰鬥。任何一場勝利,都必須是將士一心,用鐵血意志去取得自己的榮耀,就像打怪一樣,剛開始小怪也很難收拾,慢慢的他們就不在話下了。中國亞洲杯小組賽勝了吉爾吉斯斯坦、菲律賓,武磊帶傷上陣,吳曦拼到滿腿是傷,有不少媒體讚譽這些球員,也有不少人說戰勝這兩個球隊有什麼可驕傲的?小編想說,任何努力都應該得到褒獎,任何靠努力迎來的勝利,都應該慶祝。難道崛起的路上,必須一路都是愁眉不展嗎?
  • 《太空救援》:「戰鬥民族」是怎樣煽情的
    影片的攝影很美,特效還原的太空鳥瞰圖壯麗得像是從宇宙中俯拍的《太空救援》主要講述的是發生在1985年的「禮炮7號」事件,這是人類史上首次與無人空間站實現對接。在真實的事件中,任務僅僅是「上天-對接-修復-返航」,可電影為了突出「戰鬥民族」的實力,給兩位太空人制定了冰火兩重天的生死考驗。上天之後,太空人發現「禮炮7號」內部被冰霜覆蓋,連接好太陽能電池後,站內氣溫回升,冰霜迅速融化;在失重狀態下,水珠漂浮在半空,布滿了整個空間站——這大概是電影裡最具科技含量的一幕。
  • 阿爾泰草原:四季牧場 天人合一
    阿爾泰草原 樂水攝(中新社發)        本報記者 張一諾        提起阿爾泰草原,不少人可能會想起「天外來客」的傳說。在新疆天山以北、阿爾泰以南的大草原上,曾發現了眾多石人。它們以石為材,被雕刻成人像,一般立於墓葬地表建築物前,或獨身傲立,或成群布列,當地群眾傳說其為「天外來客」。據考古工作者半個多世紀的研究發現,石人產生的年代可追溯至隋唐時期,應為當時雄距於漠北草原的突厥人所為。這些石人,被認為是亞歐草原遊牧先民遺留於今的具有代表性的草原文物,對研究古代草原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 國內首張阿爾泰蒙古原生態音樂錄音室專輯 首發
    原生態音樂組合旱獺樂隊  日前,以傳承和保護民族音樂為己任的蒙古族優秀原生態音樂組合旱獺樂隊在蒙古國國寶級樂隊——「HURD樂隊」的專用錄音棚中錄製完成首張原生態專輯《旱獺》,這張民族風味濃鬱的原生態專輯收錄了《
  • 上古戰鬥民族與藝術民族的箭頭對比:你的精緻?我的能爆頭劍齒虎
    我們上古祖先的生活狀態、文明發展程度也越來越變得清晰。本文就來說一下,上古中國人的一次「戰鬥民族」與「藝術民族」之爭。怎麼說呢,這兩年經常管俄羅斯叫戰鬥民族,但是在四千多年前的石峁古城所代表的族群,就是典型的戰鬥民族。目前隨著石峁遺址的深入發掘和對周邊同類文化石城的研究,可以發現這些石城喜歡選擇在山峁處,也就是頂部平坦,四周有點陡峭的地方建城。並且其城牆上有馬面,外加有明顯暴力痕跡。
  • 辛莊植物280——阿爾泰狗娃花
    阿爾泰狗娃花Aster altaicus菊科紫菀屬阿爾泰狗娃花是多年生草本,植株矮小
  • 答案是北極熊,而不是「戰鬥民族」
    但《環球時報》記者通過採訪了解到,沒有其他語種的媒體稱呼俄羅斯人「戰鬥民族」,俄羅斯媒體對此說法也不關注,俄羅斯雖有人對中國網民這一叫法表示理解,但幾乎沒人覺得該稱呼是「恭維」。一名在華留學的俄羅斯人直言,聽到「戰鬥民族」這一說法時很驚訝,在她看來,「戰鬥民族」意味著「兇悍」「侵略」。俄羅斯人的典型性格特徵是什麼?跟俄羅斯打交道最多的歐洲人用過「冰人」「伏特加民族」,最近也用過「好戰民族」。
  • 淄博市淄川區南苑社區高紅燕: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
    南苑社區是淄川區少數民族聚居比較集中的區域,自2015年高紅燕任職這個崗位以來,就非常重視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短短幾年間,她就像一隻銜泥築巢的燕子,把南苑用心營造成了一個像石榴籽一樣的溫馨家園。「紅燕」飛入百姓家南苑社區由6個生活小區和5棟單位居民樓組成,總面積約1平方公裡,總人口3106戶、9500餘人。
  • 戰鬥民族俄羅斯?跟南斯拉夫人比就是大號喵~
    俄羅斯人常常被國內一些軍迷們稱為「戰鬥民族」。其實俄羅斯只是斯拉夫民族的一部分,屬於東斯拉夫人,而遷徙到巴爾幹的斯拉夫人被稱為南斯拉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