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泰草原:四季牧場 天人合一

2020-12-03 中國林業新聞網

阿爾泰草原 樂水攝(中新社發)

        本報記者 張一諾

        提起阿爾泰草原,不少人可能會想起「天外來客」的傳說。在新疆天山以北、阿爾泰以南的大草原上,曾發現了眾多石人。它們以石為材,被雕刻成人像,一般立於墓葬地表建築物前,或獨身傲立,或成群布列,當地群眾傳說其為「天外來客」。據考古工作者半個多世紀的研究發現,石人產生的年代可追溯至隋唐時期,應為當時雄距於漠北草原的突厥人所為。這些石人,被認為是亞歐草原遊牧先民遺留於今的具有代表性的草原文物,對研究古代草原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阿爾泰草原位於阿爾泰山脈中段南麓,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北部。阿勒泰地區隸屬於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其內分布的草原統稱為阿爾泰草原。

        阿勒泰地區處於亞洲內陸腹地,在強烈的大陸性氣候控制下,自然生態條件差異很大,植被的水平地帶更迭和垂直地帶分異十分明顯。境內有山地、平原和沙漠3類大的地貌單元,屬大陸性寒溫帶氣候。

        阿勒泰地區地表水資源豐富,但分布極不均衡,山區多於平原。其總徑流量最大的兩條河流分別是額爾齊斯河和烏倫古河。烏倫古河以南沒有地表水分布,大部分平原區為缺水草地。

        阿勒泰地區是全國重點牧區之一。在荒漠氣候控制下,阿勒泰地區草地類型以荒漠類草地佔優勢,荒漠類草地成為阿勒泰地帶性草地類型的基帶。隨著山地海拔高度的變化,草地類型分布呈現明顯的垂直地帶性規律,分別出現草原化荒漠類、荒漠草原類、山地草原類、山地草甸草原類、山地草甸類、高寒草原類及高寒草甸類草地,同時還分布有隱域性沼澤類及低平地草甸類草地。

        草地畜牧業是阿勒泰地區的主導產業,季節輪牧是畜牧業生產經營的主要方式。放牧場分為夏場、春秋場、冬場和冬春秋場4種。高寒草原草地、山地草甸草原草地、高寒沼澤草地分布於高山,夏季涼爽,水源豐富,草質良好,產草量較高,多為夏季牧場。山地草原草地、山地荒漠草原草地、山地荒漠草地的草場春季返青較早,草質營養價值較高,且適口性好,多為春秋牧場。山地草甸草地、平原低地草甸草地冬季偏暖或避風,離居住點較近,多為冬季牧場。平原荒漠草原草地、平原荒漠草地隨季節和降水的變化植被的年際差異較為顯著,多為冬春秋牧場。

相關焦點

  • 阿爾泰:為草原而歌
    我們的朋友詩人阿爾泰在《牧牛人》一詩中寫到他父親和酒的關係,其中有兩句:「父親喝酒四十多年,酒喝了父親四十多年。」隨之讓我們想到這樣兩句:「草原養育了阿爾泰一生,阿爾泰歌唱了草原一生。」阿爾泰和草原心靈相通,血脈相連,他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為草原而歌。
  • 廣義天人合一與狹義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順應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達到與宇宙、社會同步共振。這一理論是中醫學和氣功學的理論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天人合一還蘊含著現代系統論、協同論、控制論,尤其生物控制論、控制醫學、控制病理學等現代醫學邊緣學科很多內容。
  • 易學「天人合一」與現代宇宙觀
    怎樣解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易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但對於「天人合一」概念的含義,學者們的意見也不盡相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李申從《四庫全書》中找到200餘條明確表示「天人合一」的資料,他發現「天人合一」中的「天」字包含著以下的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係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兇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侍奉的對象;4.天是主宰人、王朝命運的存在;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但今天的人們把「天」理解為自然界,認為「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合一」的內容,一條也沒有。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我們經常聽到「天人合一」,什麼是「天人合一」?天與人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人會說:「天是天,人是人,這怎麼能合到一起,天與人又怎麼能談到關係」?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宇宙與人是「全息對應」的,不能分開看。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典範。
  • 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天合一
    有時我始終在想,一念無我,人即與道相合,一念無我,即與自性相合,一念無我,小宇宙合於大宇宙,一念無我,應該是人天合一,人動而天不動,應該叫人天合一,不應該叫天人合一啊。今早起來,我想我一定要弄明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呢?
  • 有了「天人合一」,再說「天人相分」不是互相矛盾嗎?
    這是《太上感應篇》開頭,也是核心,這段話透露出思想,在古代非常重要,叫「天人感應」。「天」指自然、宇宙、神靈等概念,「人」指個體的人,「天」「人」存在存在「感應」和交流,其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相通,或者更進一步的合二為一,所以「天人感應」某些情況下可以表述為「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古代環境保護法的核心
    宋時程朱理學的「天人合一」主張對生態倫理思想的發展,更具有重要貢獻。發掘中國古代有關生態環保方面的法律規定,探討各階段環保思想源流,對於我們今天的環保工作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以往的認知論片面地認為: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是主客二分的模式,人是主體,自然界是客體。主體在客觀世界中要不斷地認識客體,與客體鬥爭,戰勝它,以求得更大的發展與自由。
  • 風水與算命術數的理論根據來源於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質與我們人體的結構存在著的一種相互對應的關係。如大自然中有河流,人體中有血液;大自然中有森林,人體中有毛髮;大自然會颳風,人體有呼吸;大自然會下雨,人體會出汗等等。這些有什麼用途呢?它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 天人合一是哲學表達宇宙的最形象生動的語言
    決策科學研究專家在分析決策科學創始人張順江的現代科學結構體系時提出,決策科學有它的邏輯與推理的語言,作為一門獨立學科, 它有自己的語言表達體系,比如,關於「理與天人合一」的問題分析與解答,天下人的認知有了一個「沒理」的「理」,即矛盾律「無—有」的對立統一。現代西方哲學界追溯科學的源頭稱之為「弔詭」。其含義是,最後都導向了悖論。
  • 新疆伊犁草原的牧場
    塞外江南詩畫伊犁伊犁草原從高至低依次分布有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平原荒漠、河穀草甸等,地貌多樣性,環境優美。伊犁草原都展現出超然絕美的氣質。喀拉峻草原,是新疆著名的草原之一,也是選擇伊犁環線的遊客不會錯過的景點。草原海拔在2000-3600米之間。南接達根別勒山,北望哈克爾山雪峰、瓊庫什臺大草原,庫爾代河大峽谷由東向西蜿蜒近百公裡。據傳,哈薩克人對這片草原還有「汗加伊寮」的說法。「汗」是國王、郡王的意思,「加伊寮」是指夏牧場。
  • 答網友問:「天人合一」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況且,「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括了認識論、方法論、也有操做方法。2,天人關係是中華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因為中華文化是獨有的「以天地為依的天道文化」。華夏先聖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天地而總結出運行規律,用於管理部落,指導百姓生活。比如,二十四節氣是最典型的代表。從只是符號形式的河圖洛書,發展到今天文圖並茂,內容非常豐富,一直在指導著我們的生活。
  • 「天人合一」,為何只說「天」和「人」,「地」哪裡去了?
    提起「天人合一」這句話,恐怕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它是《易經》之中所蘊含著的高深玄妙的哲理,不過,如果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我們今天並不打算去探討它的哲理,而是想提一個有趣的問題,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說「天人合一」,可為何有「天」、有「人」,卻沒有「地」呢?要知道,天、地、人三才才是「最完美的組合」啊?
  • 「天人合一」與「內聖外王」(哲思短文)
    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天人合一,一個是內聖外王。前者是其宇宙觀和自然觀的主要體現,後者則是社會觀和人生觀的重要依據。明白了這兩點,就抓住了其基本要義。
  • 中國寺院展現天人合一宇宙觀(圖)
    中國寺廟建築展現天人合一佛教在線6月8日訊 據北京科技報報導:在中國和歐洲旅行,那些極富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宗教建築都是遊客的必選之地。「深山藏古寺」體現中國天人合一宇宙觀中國寺院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
  • 暗能量導致「天人合一」?人與宇宙有共同意識!
    最後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量子力學之父 潘建偉「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就是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中國古代先哲用「天人合一」思想啟示我們,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體。而將天與人合在一起的動力就是暗能量。
  • 《易經》中獲取宇宙能量的方法,天人合一是什麼樣的存在?
    各位,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獲得宇宙能量,即常說的元氣和真氣,其實它們說的都是一回事,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那麼天地人又是什麼樣的存在?用簡潔的六個字概括了天,地,人之間的關係,那就是:天之道在陰陽,地之道在柔剛,人之道在仁義,如果把天,地,人結合起來解讀,就是「天人合一」最好的詮釋。首先需明白天是什麼樣的存在?人眼中的天不僅僅是蔚藍的天空,還有那陽光般的能量。
  • 天人合一與全息理論
    按傳統的說法,這種理論依據的是天人合一的原理。用現代科學表述,叫全息理論。即每一個個體中,都包含周邊的整體信息;而整體環境,反過來是個體的衍射。比如時下的全息照相技術。全息相片每一小部分都包含著整個相片的完整影像。如果我們把一張地球的全息相片分割成兩半,會發現每一半都有整個地球的影像。
  •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讀《易經》的過程中,需要知道陰陽,同時還要知道五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來看,以字論字,《易經》的原文內容沒有提到陰陽,和五行似乎關係更小。但是,從易經的發展,文化的延續角度,讀《易經》則一定要深入理解陰陽、五行。在李秀筆記看來,陰陽、五行都是對《易經》的解讀和繼承發展。
  • 大連:海濱城市的草原牧場
    在海濱城市大連,有一處叫三寰牧場地方,以原生態文旅複合作品為定位,以牧區原生態生活為藍本,集合山林營地教育,提供理想化的慢生活體驗,倡導放養身心,回歸自然古樸的生活方式。三寰牧場佔地1.6平方公裡,山崗蜿蜒,丘陵起伏,自然植被量充足,參差錯落,自然環境峻秀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