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為何只說「天」和「人」,「地」哪裡去了?

2021-01-10 一家爭鳴

提起「天人合一」這句話,恐怕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它是《易經》之中所蘊含著的高深玄妙的哲理,不過,如果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

我們今天並不打算去探討它的哲理,而是想提一個有趣的問題,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說「天人合一」,可為何有「天」、有「人」,卻沒有「地」呢?要知道,天、地、人三才才是「最完美的組合」啊?

我們知道,「易經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是六個爻,在這六個爻之中,下面的兩爻代表「地」、中間的兩爻代表「人」、最上面的兩爻代表「天」,每一個卦象所顯示的都是天、地、人三才,可是,一句「天人合一」就把「地」摘去了,這又是什麼道理呢?其實,只說「天人合一」而不提「地」的事情,是有幾點原因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首先,我們中國人無論是說話,還是寫文章,尤其是在寫文章上,總是喜歡用四個字的詞語,而且,還總愛把不是四個字的語句,概括成為四個字,關於這一點,也不用去懷疑,成語便是最好的證明,當然,這並不排除非四字成語,但那總歸是極少數的。明白了這一點,那麼本該叫做「天地人合一」的說法,就只能忍痛捨棄一個字,捨棄哪一個字呢?「地」字便首當其衝了。道路也很簡單,「合、一」兩字不能捨棄自不必說,而「天地合一」無法突出「人」的重要,「地人合一」又不能顯示「天」的尊貴,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就只能把「地」字捨去了。

其次,以上的這個說法不免顯得有些牽強附會,我們還是來看這第二種原因吧。眾所周知,「乾」為「天」,為「陽」,代表的是君、是父、是擴張、是主動,等等;而「坤」為「地」,為「陰」,代表的是臣、是子、是收縮、是配合,等等;總之一句話,位「尊」者為「陽」、位「卑」者為「陰」,所以,只說「陽」、不說「陰」,既不破壞「天道法則」,也不有違「人倫道德」,合情合理,挑不出毛病。

最後,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其實,在我們說「天人合一」的時候,就已經是包含「地」在內了,換句話說,「天人合一」本就是「」天地人合一」,這正是我們獨有的「陰陽之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體,陰陽化育,所以說,「天人合一」不但有「天」、有「人」,也同時有「地」哦!

親愛的朋友,關於「天人合一」這句話,你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快來留言討論吧!

歡迎關注文化新篇,一個沒啥文化的文化人!

相關焦點

  • 廣義天人合一與狹義天人合一
    廣義天人合一觀概括人與環境統一性,應當包括社會環境在內。社會因素直接影響人情志變化,這種複雜情志變化可概括為「七情」、「五志」,機體通過這種正常情志反應來適應千變萬化的社會生活。用該觀點指導,可以說「一切健康、一切財富和一切成就都始於天人合一。」無論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人,其心理和行為無一不有確證天人合一理論的可行性。
  • 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天合一
    有時我始終在想,一念無我,人即與道相合,一念無我,即與自性相合,一念無我,小宇宙合於大宇宙,一念無我,應該是人天合一,人動而天不動,應該叫人天合一,不應該叫天人合一啊。今早起來,我想我一定要弄明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呢?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典範。
  • 如何理解天人共生之道?中國有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但這還不夠
    天人之間真正的關係是夥伴,是朋友。作為朋友,天和人自身都是相對獨立的存在者。它們雖然是不同的,但卻是平等的。在此前提下,天人彼此需要對方。既然新的中國的智慧是古老的中國智慧的更新,那麼我們有必要回到中國智慧的基礎和核心——天人合一。關於天人合一的重新思考並非簡單的肯定和否定,而是一種在區分邊界意義上的批判。通過批判,我們可以發現,天人合一說思考的界限在哪裡。
  • 有了「天人合一」,再說「天人相分」不是互相矛盾嗎?
    這是《太上感應篇》開頭,也是核心,這段話透露出思想,在古代非常重要,叫「天人感應」。「天」指自然、宇宙、神靈等概念,「人」指個體的人,「天」「人」存在存在「感應」和交流,其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相通,或者更進一步的合二為一,所以「天人感應」某些情況下可以表述為「天人合一」。
  • 易學「天人合一」與現代宇宙觀
    易學思維與科學思維互補   當代人類面臨著三大挑戰:生存環境的惡化、高技術評估的困難和科學與人文發展的不平衡,這是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科學未來的發展方向呢?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學者董光璧認為,種種跡象表明,科學有可能不再完全沿著17世紀確定下來的路線前進。
  • 天人合一是哲學表達宇宙的最形象生動的語言
    這種中西方文化的歸一性研究使我們大膽地邁出了把矛盾律——元(無—有)作為最終的「理」,即哲學的開端的關鍵性一步。這種「理」與中國古代賢哲關於論理的名言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國古代有句名言,「天人合一」,漢朝董仲舒就說過「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朱熹說,「天人一物、內外一理」,「天人無二理」,這個「理」對於我們自己的思想與外界的一切,是一回事情,這個整個的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的精神。
  • 暗能量導致「天人合一」?人與宇宙有共同意識!
    指揮人體各器官活動的是人的意識。人的意識也是暗能量,它同樣將意識轉換成指令信息,再通過神經系統傳遞至人體各器官,令其各司其職。這種暗能量與宇宙暗能量同屬宇宙系統,並息息相通。說量子是一個概念,但不是物理概念,它是一個數學概念。科學家將其定義為「離散變化的最小單元」。就如同樓梯「離散」後是一步步的臺階。臺階就是樓梯的最小單元。你可以一步跨兩個臺階,但不能一步只邁半個臺階。所以臺階就是樓梯的量子。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我們經常聽到「天人合一」,什麼是「天人合一」?天與人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人會說:「天是天,人是人,這怎麼能合到一起,天與人又怎麼能談到關係」?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宇宙與人是「全息對應」的,不能分開看。
  • 答網友問:「天人合一」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工具嘛,好用就用,不好用就不用,人不能被工具困住了。況且,「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括了認識論、方法論、也有操做方法。2,天人關係是中華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因為中華文化是獨有的「以天地為依的天道文化」。華夏先聖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天地而總結出運行規律,用於管理部落,指導百姓生活。比如,二十四節氣是最典型的代表。
  • 為什麼說「死」是人最好的歸宿?《道德經》裡「天人合一」的秘密
    01 人活著有什麼意義?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古往今來,無數的哲人都想破了頭,但是誰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如果非要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人生有沒有意義,是由你自己決定的,你怎麼去定義它,怎麼去度過它,就決定了它是否有意義。人生是必然中的偶然。
  • 天人合一與全息理論
    同樣是算卦,與易學有接觸的人可能都了解,算卦可以隨機起象。比如來問卦的時間、當時所站的方位、隨機報的一個數字、身上所穿的衣服顏色等等,都可以起卦。技藝到位的話,基本能測出正確的結論。按傳統的說法,這種理論依據的是天人合一的原理。用現代科學表述,叫全息理論。
  • 風水與算命術數的理論根據來源於天人合一
    我們人體中出現一些不正常的狀態變化,其實是由大自然中出現的一些變化所導致的,可以用天人合一的一些理念來治癒。比如小兒夜鬧,一哭一個夜晚,大人休息不好,小孩經常啼哭身體上也承受不住。中醫上有個偏方,用蟬蛻研成細沬,用溫開水送服,立杆見影就好了。蟬又稱知了,在夏天,太陽一出來就開始鳴叫,太陽下山後就不吱聲了。
  • 《易經》中獲取宇宙能量的方法,天人合一是什麼樣的存在?
    各位,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獲得宇宙能量,即常說的元氣和真氣,其實它們說的都是一回事,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那麼天地人又是什麼樣的存在?用簡潔的六個字概括了天,地,人之間的關係,那就是:天之道在陰陽,地之道在柔剛,人之道在仁義,如果把天,地,人結合起來解讀,就是「天人合一」最好的詮釋。首先需明白天是什麼樣的存在?人眼中的天不僅僅是蔚藍的天空,還有那陽光般的能量。
  • 中國寺院展現天人合一宇宙觀(圖)
    中國寺廟建築展現天人合一佛教在線6月8日訊 據北京科技報報導:在中國和歐洲旅行,那些極富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宗教建築都是遊客的必選之地。「深山藏古寺」體現中國天人合一宇宙觀中國寺院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
  • 道家的天人合一理論,揭示了人類存在的終極真相
    有人說,中華文明的根莖是道家文化,有了道的存在,中國人雖然還會有時常的周期性王朝衰落,戰爭更迭,但是中華文化卻能一直保持著發展延續,即使是經歷了近代西方工業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大浪潮衝擊,依然屹立不倒,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生命力,並在新的世紀裡,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向著王座堅定不移地一步步走來,
  • 自我療愈終極狀態:從宇宙中獲得生命的能量,最終天人合一
    意識療法到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很高深的,遙不可及的概念性的名詞,實際上它並不高深,所謂的天,他指的是宇宙,宇宙一詞在英文中是Cosmos或者是universe前者是由希臘語演變而來,意味著秩序跟規律,後者是有拉丁文轉化而來,表示朝著一個方向行動的整體,就是全部物質現象的總和
  • 天人合一:古代環境保護法的核心
    宋時程朱理學的「天人合一」主張對生態倫理思想的發展,更具有重要貢獻。發掘中國古代有關生態環保方面的法律規定,探討各階段環保思想源流,對於我們今天的環保工作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以往的認知論片面地認為: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是主客二分的模式,人是主體,自然界是客體。主體在客觀世界中要不斷地認識客體,與客體鬥爭,戰勝它,以求得更大的發展與自由。
  •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讀《易經》的過程中,需要知道陰陽,同時還要知道五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來看,以字論字,《易經》的原文內容沒有提到陰陽,和五行似乎關係更小。但是,從易經的發展,文化的延續角度,讀《易經》則一定要深入理解陰陽、五行。在李秀筆記看來,陰陽、五行都是對《易經》的解讀和繼承發展。
  • 從張載的「天人合一」到王重陽的「性命雙修」
    關鍵詞:張載;天人合一;王重陽;關學;全真道;性命雙修;儒道互補  作者簡介:李山峰,男,山東臨沭人,陝西師範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丁為祥,男,陝西西安人簡括而言,這就是以「三以」2為出發點,以「四為」3為指向,並通過「誠明兩進」,從而以「天人合一」為最高追求。用張載的話來表達,這就是:  天人異用,不足以言誠;天人異知,不足以盡明。所謂誠明者,性與天道不見乎小大之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