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古代環境保護法的核心

2021-01-09 天眼新聞

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有了關於生態環保方面的系統法律規定。宋時程朱理學的「天人合一」主張對生態倫理思想的發展,更具有重要貢獻。發掘中國古代有關生態環保方面的法律規定,探討各階段環保思想源流,對於我們今天的環保工作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以往的認知論片面地認為: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是主客二分的模式,人是主體,自然界是客體。主體在客觀世界中要不斷地認識客體,與客體鬥爭,戰勝它,以求得更大的發展與自由。而生態倫理觀認為,人與自然都是主體,二者地位是平等的。環境倫理觀在西方是十九世紀開始發展起來的,有的學者闡述道:「主體與客體是相通的,是在一種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主體於客體的作用,主體對象化和客體主體化,這是自人類產生後才出現的一種特殊現象,這是自然界過去不曾有過的現實。承認這個現實,並且真正實現主體與客體的有機統一將是我們為之努力的方向。」這是用哲學的觀點闡述人與自然的關係,它要求人類正確認識自我在自然中的地位,並順從大自然的規律,不能與之對立。

公元十二世紀中葉在我國發展起來的理學對人與自然的主客關係有極為深刻的認識,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這種思想將大自然與人類視為一體,他們從感觀上、理念上要求人們尊重自然,愛護環境,有其合理的內核。因為人是自然的產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本應相容,而不應對立。如果仇視自然,不合理的開發,最後必將危及人類自身的存在與發展。「天人合一」思想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正確理念的形成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下面以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野為經,以自西周至宋元明清的歷史維度為緯,試對中國古代環境保護法律文化予以淺析。

古代中國遊牧文明環保法律文化初探

西夏環保法律文化

我國黃土高原西北部的地理環境是比較惡劣的,這裡氣溫低,氣候乾燥,屬乾旱地帶。歷史上居住這一地帶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都與中原有很大的差別,主要以遊牧和畜牧業為主,因此水草樹木對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來說尤為重要。西夏的法律對植樹和保護樹木的問題規定很詳細。《天盛律令》第十五章《地水雜罪門》規定,大致是:沿唐徠、漢延諸官渠等租戶、官私家主地方所至處,應沿所屬渠段植柳、楊、榆及其他種種樹,令其成材,與原所植樹木一同監護,除按照時節剪枝條及伐而另植以外,不許任何人砍伐。轉運司人中間應當派遣勝任的人去監察。如果違律不植樹木,有官階的人罰馬一匹,庶人十三杖。樹木已經種植而不護理,及無心失誤致牲畜入食時,畜主人等一律庶人笞二十,有官階的罰鐵五斤。其中官樹木及私家主樹木等被他人所伐時,計價以偷盜罪論處。諸人檢舉之時,檢舉賞賜應當依偷盜檢舉賞賜的法律賞給。彼監護樹木者自己捕獲砍伐樹木之人並告發,則赦免其罪。自伐之時,無論樹數多少,一律庶人十三杖,有官罰馬一匹。沿渠斡官植樹木中,不許剝皮及斧斤斫刻等。如果違律,與全伐樹木相同論處,檢舉賞賜也按照相同的法律。

西夏的統治區域生態環境比較惡劣,為了改善環境,制定了這種相當嚴苛的法律制度。因樹木在這一地區成活率較低,如不注意種植,再任人砍伐,其後果可想而知。西夏統治者制定的有關生態環境的法律是因其特定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的。因此西夏《天盛律令》非常值得我們重視,並應被後人所鑑借。

蒙古環保法律文化初探

成吉思汗留給後世的第一筆財富並非金玉珠寶,而是一部法典——《成吉思汗法典》。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包含憲法意義的成文法典,頒布於1206年,雖然原始文本在動亂中被遺失,但其精神內容還是存在於很多國家和民族的語言文字中。可以說,《成吉思汗法典》是最具環保精神的一部法典。比如以下諸條文:「第五十六條保護草原。草綠後挖坑致使草原被損壞的,失火致使草原被燒的,對全家處死刑。第五十七條保護馬匹。春天的時候,戰爭一停止就將戰馬放到好的草場上,不得騎乘,不得使馬亂跑。打馬的頭和眼部的,處死刑。第五十八條保護水源。不得在河流中洗手,不得溺於水中。」

 古代中原環保法律文化的歷史維度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興起,人口密集地區的消費活動導致了對環境的汙染和破壞,在古代的中國,人們也很早就注意了這些問題,並採取了各種措施對環境進行保護和治理。

 關於大都市環境治理

唐代城市已具極大規模,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已達百萬之眾,每日產生的垃圾數量極為可觀。唐代對於傾倒垃圾的管理十分嚴格,《唐律疏議》載:「其穿垣出穢汙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疏議曰,具有穿穴垣牆,以出穢汙之物於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無罪,主司不禁,與同罪。謂『侵巷街』以下,主司合併禁約,不禁者與犯人同坐。」唐代對於隨便傾倒垃圾者,處以刑罰,有關管理部門如果沒有履行職責,將同樣獲罪,並受處罰。

建立最早的城市環衛工人隊伍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的環境管理工作亦為人們所重視。在商周出土的青銅器上,已有人打掃城市衛生的圖案。《周禮》對於城市環境衛生管理機構也有記載。《周禮·秋官》記載:「條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條狼氏的職責就是清除城中街道上的垃圾,保持城市環境的清潔,這也是最早的專門清除垃圾的機構。

宋代的開封、杭州都有上百萬人口,每天從汴梁城郊趕進城內屠宰的生豬,就有萬頭之多。這麼龐大的城市規模與城市人口,每天產生大量的垃圾。宋人又是如何處理的呢?宋朝設置了一個專門的機構——街道司來管理城市的環境衛生。街道司可以招募500個環衛工人,每名環衛工人給予月薪「錢二千,青衫子一領」,其職責包括整修道路、疏導積水、灑掃街道、整頓市容等。到過臨安城的馬可·波羅就發現杭州的街道非常乾淨、衛生:「行在一切道路皆鋪磚石,蠻子州中一切道途皆然,任赴何地,泥土不致沾足。唯大汗之郵使不能馳於鋪石道上,只能在其旁土道之上奔馳。」

環保法規極為周密

春秋時期,管子規定,官吏巡視山林,禁止百姓砍伐樹木以保護草木。春天不違農時,春苗要培土充足,不殺雛鳥幼獸。規定森伐的季節和時間。預防和撲滅山林中和湖泊旁的大火,保護草木生長;管理保護水溝、池塘水塔,使溝道暢通,水就不能得到利用。栽好麻桑五穀,保證人民衣食。發展家畜,種植好蔬菜瓜果,保護好了田間、水溝、池塘,水就能得到儲存和利用,人民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這樣國家就能富強起來。

孟子也說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魚網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便使老百姓供養活人,安葬死者不致感到不滿。在這段論述中,孟子從保障百姓生活方面陳述了保護自然資源的良好效果。同時,他一再強調按自然規律辦事,不要肆意破壞環境。

成立世界最早的環保局

古代中國的環保工作由專職的「虞衡」部門負責。「虞」是山林川澤資源保護的監督機構,「衡」是山林川澤資源保護的執行機構。配合虞衡職司的還有一定的懲罰法令。如《周禮·地官》中規定庶民不植樹的,死後不許用槨。又規定:「凡竊木者,有刑罰。」魯宣公於夏天去撒網捕魚,大夫裡革把他的魚網割斷了,並對宣公講了一套保護生物資源的道理,說冬季裡可以捕魚和禽,若是到了春季鳥獸魚類懷孕,就要禁止捕捉。可是你卻在魚兒懷孕時捕魚,不讓魚兒繁殖,真是貪得無厭。宣王聽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說,我犯了錯誤,糾正我是好事,讓我知道守法的道理。部下把這張魚網保存起來,以紀念不忘裡革的諫言。

頒布世界最早的環保法

周文王時期頒布的《伐崇令》被譽為世界最早的環境保護法令。它規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此外,周代還制定了保護自然資源的《野禁》和《四時之禁》。

秦朝的《田律》可以說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環境保護法律文獻,它有一部分專門講述資源與環境保護,包括古代生物資源的保護。

而明清兩朝的法律則多沿用唐宋以來的法律,都涉及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法令並有所發展,如清代還設有專管水利的官員,並設堡專門保護水道、河堤,這種辦法一直沿用至今。

建立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護區

漢唐時期,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已發展到較高水平,統治階級十分重視國土合理開發利用與環境整治。尤其是在唐代,山林川澤、苑囿、打獵、城市綠化、汙水排放、郊祠神壇、五嶽名山等都納入政府管理的職責範圍。《唐律》詳細、具體地規定了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的措施及對違反者的處罰標準。據《舊唐書》記載,當時的政府還把京兆、河南兩都四郊三百裡劃為禁伐區或禁獵區,通過設置自然保護區的方式來保護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這對保護祖國的秀麗山川起了很大的作用。

總之,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國古代賢哲對「天人關係」,不僅有著深刻的認識,並且以極具科學精神的實踐活動,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

來源 人民法院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廣義天人合一與狹義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順應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達到與宇宙、社會同步共振。這一理論是中醫學和氣功學的理論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天人合一還蘊含著現代系統論、協同論、控制論,尤其生物控制論、控制醫學、控制病理學等現代醫學邊緣學科很多內容。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典範。
  • 有了「天人合一」,再說「天人相分」不是互相矛盾嗎?
    這是《太上感應篇》開頭,也是核心,這段話透露出思想,在古代非常重要,叫「天人感應」。「天」指自然、宇宙、神靈等概念,「人」指個體的人,「天」「人」存在存在「感應」和交流,其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相通,或者更進一步的合二為一,所以「天人感應」某些情況下可以表述為「天人合一」。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全息宇宙觀」的真諦。天就是大自然,就是宇宙。人就是人類,就是我們自己。因此,《內經》的天人合一觀是《黃帝內經》天道觀的目的所在。《內經》「天人相應」學說,可以從兩方面來探討:一是從大的生態環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質與現象來看「天人合一」的內涵;二是從生命(小宇宙)的本質與現象來看"天人合一"的內涵。
  • 易學「天人合一」與現代宇宙觀
    易學思維與科學思維互補   當代人類面臨著三大挑戰:生存環境的惡化、高技術評估的困難和科學與人文發展的不平衡,這是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科學未來的發展方向呢?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學者董光璧認為,種種跡象表明,科學有可能不再完全沿著17世紀確定下來的路線前進。
  • 天人合一是哲學表達宇宙的最形象生動的語言
    決策科學研究專家在分析決策科學創始人張順江的現代科學結構體系時提出,決策科學有它的邏輯與推理的語言,作為一門獨立學科, 它有自己的語言表達體系,比如,關於「理與天人合一」的問題分析與解答,天下人的認知有了一個「沒理」的「理」,即矛盾律「無—有」的對立統一。現代西方哲學界追溯科學的源頭稱之為「弔詭」。其含義是,最後都導向了悖論。
  • 天人合一與全息理論
    這裡提到的射覆,說是的古代一種佔卦的遊戲。即預先將一件物品用甌、盂等覆蓋起來,讓人根據卦象測算出來,以驗證算卦的精準度。這種遊戲不僅廣泛流行於民間,也屢屢見諸於正史記載。如《三國志》中記載管輅,他射覆的技藝,幾乎可以做到百不失一。
  • 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天合一
    有時我始終在想,一念無我,人即與道相合,一念無我,即與自性相合,一念無我,小宇宙合於大宇宙,一念無我,應該是人天合一,人動而天不動,應該叫人天合一,不應該叫天人合一啊。今早起來,我想我一定要弄明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呢?
  • 答網友問:「天人合一」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況且,「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括了認識論、方法論、也有操做方法。2,天人關係是中華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因為中華文化是獨有的「以天地為依的天道文化」。華夏先聖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天地而總結出運行規律,用於管理部落,指導百姓生活。比如,二十四節氣是最典型的代表。從只是符號形式的河圖洛書,發展到今天文圖並茂,內容非常豐富,一直在指導著我們的生活。
  • 暗能量導致「天人合一」?人與宇宙有共同意識!
    最後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量子力學之父 潘建偉「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就是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中國古代先哲用「天人合一」思想啟示我們,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體。而將天與人合在一起的動力就是暗能量。
  • 風水與算命術數的理論根據來源於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質與我們人體的結構存在著的一種相互對應的關係。如大自然中有河流,人體中有血液;大自然中有森林,人體中有毛髮;大自然會颳風,人體有呼吸;大自然會下雨,人體會出汗等等。這些有什麼用途呢?它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 中國寺院展現天人合一宇宙觀(圖)
    中國寺廟建築展現天人合一佛教在線6月8日訊 據北京科技報報導:在中國和歐洲旅行,那些極富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宗教建築都是遊客的必選之地。「深山藏古寺」體現中國天人合一宇宙觀中國寺院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
  • 從江本勝博士的水試驗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正確!
    中國傳統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天人合一,由此展現的意境之美,是一切嚮往美好生活的人,值得一生用心去追求和努力的。當我們還在討論西方哲學的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即物質是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時,早在二三千年前的中國古代哲人,特別是老子與莊子,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蘊含著對世界極具真知灼見的理解。即是世界本是一體,人我萬物一如。皆在道的一體中。
  •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讀《易經》的過程中,需要知道陰陽,同時還要知道五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來看,以字論字,《易經》的原文內容沒有提到陰陽,和五行似乎關係更小。但是,從易經的發展,文化的延續角度,讀《易經》則一定要深入理解陰陽、五行。在李秀筆記看來,陰陽、五行都是對《易經》的解讀和繼承發展。
  • 「天人合一」,為何只說「天」和「人」,「地」哪裡去了?
    提起「天人合一」這句話,恐怕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它是《易經》之中所蘊含著的高深玄妙的哲理,不過,如果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我們今天並不打算去探討它的哲理,而是想提一個有趣的問題,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說「天人合一」,可為何有「天」、有「人」,卻沒有「地」呢?要知道,天、地、人三才才是「最完美的組合」啊?
  • 道家的天人合一理論,揭示了人類存在的終極真相
    那麼為什麼在全世界只有中國人這麼特別,一枝獨秀那,這是因為中國人的信仰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我們的根系文明歸根結底就是道,西方和其他國家,歸根結底都是神明崇拜,非常籠統地把一切的不可抗的自然和規律的力量總結為神明,並且賦予了神明以非常強烈的人格化,他們思維的核心就是在如何討好神的基礎上為自己謀取利益,歸根結底,還是拿人類社會那一套來解釋這個人類的架構,這個毫無疑問,從一開始就走進了死胡同
  • 「天人合一」與「內聖外王」(哲思短文)
    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天人合一,一個是內聖外王。前者是其宇宙觀和自然觀的主要體現,後者則是社會觀和人生觀的重要依據。明白了這兩點,就抓住了其基本要義。
  • 中國有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但這還不夠
    天人之間真正的關係是夥伴,是朋友。作為朋友,天和人自身都是相對獨立的存在者。它們雖然是不同的,但卻是平等的。在此前提下,天人彼此需要對方。既然新的中國的智慧是古老的中國智慧的更新,那麼我們有必要回到中國智慧的基礎和核心——天人合一。關於天人合一的重新思考並非簡單的肯定和否定,而是一種在區分邊界意義上的批判。通過批判,我們可以發現,天人合一說思考的界限在哪裡。
  • 《易經》中獲取宇宙能量的方法,天人合一是什麼樣的存在?
    各位,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獲得宇宙能量,即常說的元氣和真氣,其實它們說的都是一回事,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那麼天地人又是什麼樣的存在?用簡潔的六個字概括了天,地,人之間的關係,那就是:天之道在陰陽,地之道在柔剛,人之道在仁義,如果把天,地,人結合起來解讀,就是「天人合一」最好的詮釋。首先需明白天是什麼樣的存在?人眼中的天不僅僅是蔚藍的天空,還有那陽光般的能量。
  • 自我療愈終極狀態:從宇宙中獲得生命的能量,最終天人合一
    意識療法到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很高深的,遙不可及的概念性的名詞,實際上它並不高深,所謂的天,他指的是宇宙,宇宙一詞在英文中是Cosmos或者是universe前者是由希臘語演變而來,意味著秩序跟規律,後者是有拉丁文轉化而來,表示朝著一個方向行動的整體,就是全部物質現象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