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表達有文學的語言,數學表達有數學的語言,物理化學表達有物理化學的特殊語言,哲學表達也有哲學的語言,天文學的表達也有天文學的語言……總之這個社會上360行,那是行行出狀元的,同時行行都有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決策科學研究專家在分析決策科學創始人張順江的現代科學結構體系時提出,決策科學有它的邏輯與推理的語言,作為一門獨立學科, 它有自己的語言表達體系,比如,關於「理與天人合一」的問題分析與解答,天下人的認知有了一個「沒理」的「理」,即矛盾律「無—有」的對立統一。現代西方哲學界追溯科學的源頭稱之為「弔詭」。其含義是,最後都導向了悖論。這種中西方文化的歸一性研究使我們大膽地邁出了把矛盾律——元(無—有)作為最終的「理」,即哲學的開端的關鍵性一步。這種「理」與中國古代賢哲關於論理的名言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國古代有句名言,「天人合一」,漢朝董仲舒就說過「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朱熹說,「天人一物、內外一理」,「天人無二理」,這個「理」對於我們自己的思想與外界的一切,是一回事情,這個整個的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的精神。
有人說,「理」不是現代科學所講的規則、規律或者是定律。這些觀念、規則、規律跟定律,是近代科學追求的重要精神,而這個精神跟中國傳統文化所要追求的「理」是不一樣的。傳統的中國文化裡,沒有這個定律,沒有這個規律,沒有這個規則的觀念。為了說明以上的思想和內容,有必要對如下的概念加以說明。關於 「天人合一」的理解與解析,天人合一,從直觀上了解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人自身,人是「靈與肉」的統一。古代人稱「人是一壺天」,對人研究有兩個途徑,一是人的結構的肉身。道教對人身體結構的研究在《道藏》中有深刻的描述,從「鉛汞鼎邊來相見,靈光一閃見靈臺」,對受精卵的生成,及其一步一步在母胎中如何成長為嬰兒有很細緻的描述。又如《道藏》經典《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就對男女交媾成胎後的成長、各臟腑的生成及初生後的功能有逐一細緻的描繪。在不能理解意識起源、人的靈魂是什麼的情況下,已經總結出以下的結論,一身凝萬仙: 夫人之身以萬炁凝而成型,萬神具而既生為嬰兒,純和衝粹天理混如,即大洞帝尊之本體也。這就是說,一個月的胎兒先生的頭腦為元始天尊,而後生的各臟腑器官、肢體,有各仙居住(即各種功能),而統攝各臟腑器官及自身、四肢的司令部是頭腦(元始天尊)。從而「一身凝萬仙」,在頭腦的支配下發揮著整體的功能。人的本質不僅僅是肉體,它是靈與肉的信息集成體,通過了母體的深加工以及允育,最後組合創新,賦予了作為動物的靈性了,於是人類就是成為了高級靈長物,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動物了。上個世紀有一部電影《靈與肉》,就是屬於用藝術與文學的表達方式來講人的,哲學講人特別簡單,把人當做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物理學家把人看成一堆原子與分子的集合體。我說,天人合一,屬於哲學特殊語言,正如老子說的那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牝之門」「眾妙之門」「玄之又玄」……用自然科學無法把哲學解釋透,正如用歷史無法把數學表達清楚一樣,然而,老子的道卻可以用天人合一,把整個宇宙悟透,正如佛用空色把宇宙抽象化表達一樣。
所以,我建議,大學與研究機構不需要讓所有人懂得天人合一,平常人只要感悟到了天與人有關即可,不然怎麼說有個老天爺呢?古人說「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出自清代的葉存仁,他為官三十餘載,甘於淡泊,毫不苟取。離任時,僚屬們趁夜晚用一葉扁舟送來臨別饋贈,他即興賦詩一首以拒贈: 明月清風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已知。其實,先祖是告誡後代一個道理,那就是在頭頂三尺的地方有神明存在。你做人與做事必須要正大光明,一定要坦坦蕩蕩,不能做那些虧心事。因為,天人合一,當心老天爺收拾你的,要有對天的敬畏之心。看看這個天人合一多麼厲害,它似乎利用了量子遠離把人與天粘在一起,根本無法分離,你如果做壞事,天會天打五雷轟你。我說,宇宙就是天人合一的集成晶片,天人合一永遠是宇宙之間量子糾纏的那個集成電路板。(新時代信用概論副主編、中國決策科學系列叢書編委、全球防疫物資信用評級白皮書編委、輿情與信息安全研究員、香港國際網絡電視臺總顧問、新華社高級編輯 楊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