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最強大腦》問世,可謂誕生在國內季播綜藝發展最如火如荼的時期。在那時候,《最強大腦》無疑就已經用最獨特氣質,牢牢圈住了自己最初的那波鐵桿粉絲們。
定位為科學、腦力競技真人秀的《最強大腦》,在8年間始終試圖讓看似「高冷」的科學走進尋常百姓家。這在國內綜藝史上可謂頭一遭。
然而,它成功了。
伴隨著「讓科學流行起來」的口號,《最強大腦》第一季最後一期中外PK賽斬獲了2.709%的收視高峰,並且榮獲2014年第2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電視文藝節目作品獎。
如今,這檔剛剛跨進第8個年頭的綜N代節目,正在迎來自己新一輪的輝煌。
首期節目開播收視刷新八季新高,三網收視破2.5,分別為:CSM35城2.84%、CSM59城2.55%、CSM63城2.50%,全網收割熱搜超28次,節目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超140億次,抖音短視頻播放量超23.2億次。
第二期節目延續雙網破2勢頭,CSM63城收視2.21%,CSM35城收視2.38%,位列周五晚間所有綜藝節目第一。
有著強勁收視表現的同時,《最強大腦》依舊為高口碑綜藝「代言」。
在第二屆人民日報數字傳播融屏傳播盛典上,江蘇衛視《最強大腦》第七季獲「融屏創新綜藝」稱號。同時,第七季還在2020抖音娛樂年度大賞上獲得了「年度最受歡迎電視綜藝」的榮譽。
這不禁讓人思考:《最強大腦》作為一檔已經步入第八季的綜N代節目,到底靠什麼實現持續「保鮮」?
從「破圈」到「登頂」
如果說上一季《最強大腦》的關鍵詞是「圈層賽制」,那麼第八季的核心關鍵詞則是「向上攀登」。
從第一期節目開始,節目組上來就進行了自我「破圈」,啟用了全新的賽制體系——「腦力天梯榜」。
在新的賽制下,每輪比賽周節目組會根據選手的挑戰結果增加或扣除相應積分,並按照當前累積積分更新「天梯榜」。整季節目將不定期「鎖榜」,每次鎖榜時累積積分排名末位的若干位選手將被淘汰。初始的88名選手中,最終只有前六位選手能夠脫穎而出,有資格角逐本季「腦王」稱號。
「腦力天梯榜」的設置,讓本季節目猶如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這種積分累計計算的賽制形式要求選手必須在每個環節都要力求保持高水平發揮,通過每一次優勢的積累轉化為最後的勝勢。
新的賽制,再次強化了節目選手之間的競爭強度,讓這些天才之間的PK從一開始便進入到白熱化狀態。
換個角度看,當節目組拉長了對於選手考驗的時間軸,那麼就能夠最大程度避免往季比賽裡的令觀眾「意難平」的時刻:某位一貫表現優異的選手因為一個環節翻船便慘遭淘汰。
賽制變化的背後,一個新的能力維度概念進入觀眾的視野:
元認知。
所謂元認知,即是對認知的認知。根據心理學家J.H.弗拉維爾的解釋,元認知既是有關認知的知識,又是有關認知的調節。它既是一個知識實體,又是一個動態過程。
反映在節目裡,每個選手在本季《最強大腦》中不僅需要思考「挑戰如何完成」,還需要精確評估「『我』能夠在什麼樣的狀態下去完成挑戰」。
在首發挑戰「玲瓏拼圖」開始前,「200秒內完成比賽,本輪積分加50%,否則減去50%」的設定讓所有選手們面臨著自我抉擇。並且,這個收益與風險並存的選項只有12個爭奪名額,選手30秒內就得決定是否參與。
是穩中求勝,還是放手一搏,是穩紮穩打,還是反客為主,全在選手們的一念之間。
可以說,「腦力天梯榜」以及對元認知概念的引入,讓選手之間的每一次競爭都充滿了緊張和刺激,全程「無尿點」。
科學的多維面孔
科學性,是《最強大腦》節目邏輯自洽不可動搖的基礎。如果說節目的可變項是不斷升級的挑戰和出自民間的「大神」選手,那麼其不變項無疑是對科學性矢志不渝的追求與捍衛。
如何在表現科學性上做文章,是每季《最強大腦》必須面對的母題。而在第八季《最強大腦》中,我們看到了對科學性的「三位一體」表達。
各種極富挑戰性的項目,是激發科學興趣的載體。
歷屆《最強大腦》令觀眾印象深刻的,無疑是各種「腦洞大開」「眼花繚亂」的挑戰項目。而在本季裡,節目組致力於再次讓挑戰項目成為節目「極致化」的精彩演繹。
同樣屬於拼圖類型,但「玲瓏拼圖」比「數字華容道」暗藏了更多玄機。選手唯一能夠參考的只有每一塊拼圖的邊緣部分。
而「時光刺客」項目要求選手從現場100塊時間碎塊中找出三塊,經過翻轉、重疊、旋轉找出可形成目標時間的迷盤,頓時讓現場選手與觀眾直冒星星眼。
88位能力超群、性格各異選手,是展現科學魅力的窗口。
兩期節目完結,已經有多位選手擁有了鮮明的人設。
蔡洋洋與關睿怡包攬初始排名前兩位,兩位女生為本季能否誕生「女腦王」注入了極大的懸念。成功頂住壓力,在「玲瓏拼圖」中完成200秒挑戰設定的潘必睿,讓觀眾看到了他身上無畏的勇氣。而不幸按錯作答機器的陳諾,則讓觀眾扼腕嘆息。
讓觀眾仰望的「神仙打架」,依然是《最強大腦》舞臺上最為靚麗的風景線。
而位於臺上的嘉賓們,則是融匯科學和娛樂的聲道。
科學界「實力派」薛兆豐、攸佳寧再度坐鎮,分別從經濟學、心理學的角度對每一次挑戰、每一個選手進行「洞若觀火」式的分析與點評。
新晉腦力見證官李誕和王耀慶同樣帶來了有趣的解讀,為緊張的賽程中增添了一絲有趣的氣息。
李誕猶如一個行走的彈幕機,自嘲自己是「最殘大腦」,直呼「導演組太壞了,把我請來就是來襯託大家的」。首期節目播出後,#李誕reaction像極了我本人#迅速成為新浪微博熱議話題,收穫了1.7億閱讀和3.7萬討論。
節目組則表示,王耀慶與李誕的角色,更像是觀眾的代言人。他們都帶著一顆平常心與好奇心,以腦力競技愛好者的身份參與到節目之中。一兩句不經意間的調侃與點睛之句,正是讓科學與娛樂實現有效融合的催化劑,同時又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
「最強大腦的方法論」
八年的時光,不僅是《最強大腦》,包括《最強大腦》所處的綜藝市場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與《最強大腦》同時代的IP,有許多已經進入了歷史的故紙堆,觀眾的記憶永遠滯留於曾經的某個時刻。有些則面臨著節目口碑不可逆的下滑,失去了往日的光環。
而當我們回顧八季以來的《最強大腦》簡史,我們會驚嘆於每季之間的差異而感到驚喜。在這差異的背後,無疑是節目組持之以恆自我突破、自我顛覆的決心,促使著這個綜N代IP始終能夠迸發出年輕的活力。
很難說一個綜藝IP能夠永葆青春,但至少在《最強大腦》八年的光陰裡,有許多經驗值得被業內認知與借鑑。
一方面,節目IP保持長青,有賴於節目組對IP的競爭力有著清晰的元認知,在此基礎上對節目的邏輯與內容進行變革。
在《最強大腦》中,不變的是腦力競技的主線,變化的是各種競技的形式與內容。創新的同時保持自身的優勢和特色不流失和改變,才能保證節目的長效創作動力。
在第七季節目中,腦王爭奪演化為「腦王之王」的競技比拼。而第八季《最強大腦》的「腦力天梯榜」賽制以及對元認知的強調,可以視為將尋找腦王的過程更加科學化、結構化。
其次,節目內容背後的精神氣質能否與時代精神之間產生化學反應,是節目能否得到觀眾認可的關鍵。
不難發現,《最強大腦》的每一次創新不僅試圖在科學普及與電視表達之間尋找最佳結合點,同時力圖挖掘出節目的社會影響力。
譬如「腦力天梯榜」本身借鑑了遊戲的形式,但在每一次選手分數變動的背後,是每一位挑戰者拼盡全力的努力,這種不斷挑戰、超越自己的奮鬥精神,不僅為年輕觀眾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指引,更是時代精神的深刻寫照。
最後,節目的長青,其決定性要素依然在於人,即IP的創作者。
對綜N代節目的來說,我們常言的節目顯露的疲態,不僅來源於觀眾的觀感,更是來自於內容創作者自身在創新面前的踟躕不前。甚至很多製作人員會對節目IP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然而,新一季的《最強大腦》很好地堅守了對節目IP的強大信心和創新。
「其實並非節目已經已經沒有任何可以改變的創新,方向一定會有的,創作者可做的事情遠遠大於自己不能做的事情,一定有辦法將節目做得更好」。
追根溯源,其實所謂的「最強大腦方法論」從來不是什麼既定的公式與套路。電視節目方法論的核心,終歸指向自我革命、披荊斬棘式的創新。
讓觀眾高呼「爺青回」最好的辦法,是讓自己首先變得年輕。
這或許是第八季《最強大腦》屢次「收視第一」背後,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