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於1955年4月18日去世,死後他的大腦不翼而飛,之後下落不明。
愛因斯坦大腦的下落,以及這顆堪稱有史以來最聰明的大腦,到底有何過人之處,成為20世紀最傳奇的謎團之一?
愛因斯坦死後,在徵得他兒子漢斯同意後,病理學家託馬斯·哈維對實體進行了解剖,他逐一檢查了器官,並將它們稱重並描述器官外觀,回答了全世界都想知道的問題:愛因斯坦死於大動脈流破裂。
最令人震驚的是,他解剖完愛因斯坦的屍體後,並沒有把大腦放回頭顱內,而是放到了裝滿甲醛的容器中帶走。為了方便研究,後來哈維把愛因斯坦的大腦切成了240片,從此他一直背負盜腦者的罪名。但他卻依然立誓要保護愛因斯坦的大腦,他是要讓神經解剖專家找出愛因斯坦天才智商的答案。
美國弗羅裡達州立大學進化論人類學家迪恩·福爾克,帶頭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愛因斯坦大腦中的某些部分,跟大多數人不一樣,他非凡的認知能力,可能與此有關。
福爾克和幾位同仁一起通過對14張照片進行仔細研究,首次描繪了愛因斯坦的整個大腦皮層。這些寫研究人員把愛因斯坦的大腦,與85位正常的大腦進行比較,利用現今的功能成像技術,解釋了愛因斯坦大腦皮層非同尋常的特點。
福爾克說,儘管愛因斯坦大腦的整體大小,和不對稱形狀與常人無異,但其前額皮層、體覺皮層、初級運動皮層、頂骨皮層、太陽穴皮層以及整骨皮層,都與眾不同。其中前額皮層的一些部位皺褶,多於常人許多,這些可能為他的視覺空間和計算能力,提供了神經學上的支撐。
這些問題都是腦科學屆一直在探討的問題,如果非要給最強大腦下一個定義,我們該用什麼文字來描述和定義它呢?
如果單從大腦功能上定義,比如超強的記憶能力,過人的思維能力等,會顯得非常片面和生硬,因為大腦只有與外在環境比如家庭、學校、社會、國家和世界有所連結才能稱之為完整的個體。
如果現代科技可以讓達文西、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等天才科學家復活,他們也不一定能夠在最強大腦挑戰中成功。
儘管如此,他們卻推動了人類文明與科技的不斷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品質和面貌,難道他們不能被稱為最強大腦嗎?
可見,最強大腦不只是一個天賦異稟,所擁有驚人才能的記憶力超人或心算達人。他可能是一個想像力豐富的孩子,一個精通多國語言的學生,一個專業技術過硬的上班族,一個能力過人的老闆,某個領域的科學家,甚至是一個普普通通卻身懷絕技的農民。
只要他頭腦的知識、經驗、能力,可以為己所用,改善家庭狀況;為人所用,造福身邊的人,改善某個行業或領域;為社會或者國家創造更多價值,或者推動社會的發展,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最強大腦。
然而任何技能和領域的成功都離不開學習,一個人學習的速度,往往決定了他成功的速度。高效率的學習,離不開超強的記憶能力,卓越的思維能力,和快速的閱讀能力。
所以本專題肯定是你練就最強大腦的重要基石。
普通人常常抱怨自己學到的知識沒有用。是的,很多知識確實沒有用,不是知識沒有用,而是你沒有去用。你學會了不去練習,如何有用;你練習了,卻不去總結和精進,又如何做到高效利用。
要想練就最強大腦,絕不是閱讀一本書、聽一個講座就能馬上做到,它需要充分調用一個人全方面生理、心理和身體特質,並啟動外部教練團隊。
本專題系列就像一把金光閃閃的鑰匙,可以幫你開啟最強大腦宮殿的大門,宮殿內充滿各種神奇的未知,等待你的探索和發現。這裡也有一幅幅的「藏寶圖」,只有那些敢於冒險,並能堅持不懈的人才能最終挖掘到價值連城的寶藏。
在這座未知的宮殿裡,有人走、有人留、有人失敗、有人成功;有人趾高氣昂的入場,卻灰頭土臉的離開;有人畏首畏尾的入場,卻信心滿滿的離開;有人誤打誤撞因為興趣入場,卻成就一身絕技;也有人只是為了湊個熱鬧。
達文西可以用畫筆畫出驚世駭俗的作品,普通人卻只能用畫筆畫出連自己都看不懂的塗鴉。畫筆沒有變,變的只是使用畫筆的人;大腦宮殿沒有變,變的只是住在裡邊的人的心態。
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也沒有人可以無緣無故的失敗。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先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忠告。
喜歡的可以關注。
本文編輯作者:楊潔--全腦訓練特級教師,中華右腦潛能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