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最強大腦?
1
前不久,飛機上偶然看見視頻裡正在轉播央視一檔節目:《誰是最強大腦》現場選撥賽。
一百名全國最傑出的學子,來到演播室參加最強大腦的選拔,選手們表情凝重,全力以赴參加比賽。男女主播評點各路高手,再加上強勁、緊湊的背景音樂渲染,充滿了緊張肅殺氣氛。
我最關心的是,他們將要用什麼方式出題考查,測評,篩選出最強的大腦,繼續看下去。
第一撥篩選是拼圖。在一個木盤裡按照給好的示例圖片,撥轉積木完成規定拼圖後按鍵,憑完成時間次序與質量,篩選排在前面四十位選手,淘汰後面六十位。
第一位完成,第二位出現,第三位,鏡頭下,選手們全神貫注,用力撥動小方塊,主播們在為選手加油,大屏幕上閃著光,顯示累積完成的人數越來越多,嘉賓們在幕後面指點各路英雄俊傑……第四十位勝出,第一輪比賽結束,其他六十位選手沮喪退出演播廳,一個個失落地摘下掛在脖子上的胸牌,放進收集框。
前面四十位選手又進入新的一輪選拔。這次考題是,在手機上完成規定拼圖,得到規定的十分算成功,還是依時間次序,選拔排在前面的二十名。
首先申明,能上場參加比賽的選手基本來自國內外名校的在校生或者畢業生,都是學習能力強的選手。但是,競爭殘酷,不以學校論出身。
看完節目,我並不認同這種篩選最強大腦的方式:以拼圖的速度快慢做依據,做判斷最強的標準,手法玩的最快,就是最強的大腦?
拼圖只是一種能力,熟能生巧。有的人喜歡玩拼圖,手法熟練。有的人沒有玩過,第一次上場手生,肯定在熟練玩家面前敗北。將完成拼圖的時間短長,作為判斷兩個人的大腦強度差異。用時短就該是最強大腦,耗時長就不是?
什麼該是最強的大腦?我在百度裡搜索,這個搜尋引擎能告訴我什麼。它指向的是《最強大腦》書籍的售賣連結,和一些專門訓練超級記憶能力輔導機構。
我也不認同具有過目不忘的記憶能力,就該是最強的大腦,雖然我現在記性很差,忘性好的出奇,記不住的人和事太多,也羨慕記憶力強的人。
費盡力氣將各種資訊從書籍、電腦資料庫等挪到了大腦裡,沒有加工,沒有提煉,這樣的記憶有什麼創造力?大腦的存儲能力有限,即使科學開發利用,它還是有限的,它還是不可能囊括天文地理、人文百科,像一部大百科全書,要什麼有什麼,能竹筒倒豆子,一股腦全部背誦記憶……
博聞強記,記憶力無限制地開發,它的價值除了應對純記憶性的考試之外,在實際應用中效果有限。而且記憶有它自己的規律,記憶曲線顯示,如果短時間內強記的東西,沒有鞏固,會逐漸遺忘。
最典型的例子是高考結束後,不到一個月,再去拿著高考複習資料查問這些高考考生,他們會忘記許多背熟的理論重點。如果當時能過目不忘,過後又如過眼煙雲,一點都沒有留下痕跡,這種記憶能力,應付考試後,它對一個人又能產生多大價值?
正因強調這種記憶型學習方式,我們的教育,考試制度,在知識的普及裡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一層層走向社會的畢業生,他們的腦海裡留下了多少曾經苦讀過的課本知識,他們在進入社會後,才驚奇地感慨,自己以前全力以赴記憶的課本知識,對自己的生活竟然沒有多大用處。有的人竟然感慨:我學過的知識一點都沒有用處?
是這些知識沒用處,還是沒有學會怎樣利用這些知識,將知識運用到合適的地方去?
2
讀過一則故事,英國伊莉莎白二世時期,全國開展作文比賽,要求字數越短越好,但必須涉及宗教、皇室、性、神秘幾項內容。出乎意料,一個小女孩的作文的獲獎了,十六歲的伊莉莎白女王,她還未婚嫁,親自給這個小女孩子頒獎,鼓勵小女孩的奇妙構想。她的獲獎文章只有簡短的一句話,僅僅十個字「My heavenly father,the queen is pregnant,who did it?上帝啊,女王懷孕了,誰幹的?」
別出心裁的創意,是這個小女孩的作文,能打敗各路文壇英豪獲勝的原因,小女孩的大腦無疑是這次比賽中最強的。
最強的大腦是不求同,在自己的獨特感知與體悟裡創意。如果和別人相同相似,她憑什麼能在一大片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拿到全英國作文比賽最高的獎勵。
臺灣作家夏宇:
把你的影子醃起來,
風乾,老的時候,下酒。
寥寥幾字,寫盡相思的憂苦,卻不見一個苦字,貌似只有一種淡淡的憂傷情緒和離愁,但是卻看見霜雪覆滿一生的冷悽。
張愛玲是民國時期傑出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別具風範。她對文字有迥然他人的感知能力,她將色彩與感知恰當地融在一起,讓我們如臨其境,又覺得無比貼切。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坐船去香港,未來迷惘,能救她脫去家人冷眼催逼困囧的所謂良人在哪尋覓?她站在船上看香港的景色:
那是個火辣辣的下午,望過去最觸目的便是碼頭上圍列著的巨型廣告牌,紅的,橘紅的,粉紅的,倒映在綠油油的海水裡,一條條,一抹抹刺激性的犯衝的色素,竄上落下,在水底下廝殺得異常熱鬧。流蘇想著,在這誇張的城裡,就是栽個跟頭,只怕也比別處痛些,心裡不由得七上八下起來……。
白流蘇惆悵心情、對未來的忐忑不安與期待,碼頭誇張的色彩,熱鬧的人群,被張愛玲神奇地融合在一起……
什麼才是最強的大腦,不是能把拼圖做到最快,那只是一種技能。最強大腦是具有特殊感知力的人,將埋藏在心靈、精神深處的感知、情緒用文字、用音符、色彩,將它表達出來,獲得他人的共鳴。
海子的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直被喜愛、傳誦;
挪威畫家蒙克創作的《吶喊》,將人類在強烈的恐怖情緒下,難以壓抑的驚恐,在血色的背景下扭成一個游離恍惚的骷髏軀殼,直擊驚心動魄的恐懼……,這幅畫傳承百年,仍不減魅力。
3
德國專門修建了一座白色莊嚴的瓦哈拉神殿,佇立在多瑙河畔。神殿裡供奉的不是上帝,也不是歷代皇帝,也不是各路神仙,它是德國的名人紀念堂,用於紀念「值得讚揚和尊敬的日耳曼人」。內部擁有200個紀念牌匾和半身像,紀念著兩千年來德國歷史上的偉人。
這裡祭奠著我們熟知的音樂家貝多芬、巴赫、華格納、舒伯特……,還有哲學家康德、物理學家哥白尼、愛因斯坦,化學家李比希,宗教領袖馬丁路德、還有在歷史上有重大貢獻的非凡的歷代國王,政治家俾斯麥……
無疑,在這座神殿裡祭奠的是德國歷史上有著最強大腦的人。
4
最強的大腦,將人類不同的情緒發掘宣洩出來,將不同的見解與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最強的大腦,在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將更多未知納入到人類的眼界裡,讓人類認識走向更精深,更廣闊……
最強的大腦在設計更好更有利於民生的社會制度,讓這種制度更有利於保障民生,保證法律與正義的伸張;保障優秀的人才發揮自己的專長;保障教育,實現教育是對個人才能最好的發展;
最強的大腦是在人類思想的荒地披荊斬棘,為民族,為人類思想、文化的提升開拓路徑……
最強的大腦是思想的燈塔,它佇立在遠處、高處,引領者每一個尋覓真理的人……
如果持續以這種拼圖的方式,固定框架,固定思維,機械考試的模式來考核,選拔出來的人是不是具有最強大腦,我無法肯定,但是有可能最強的大腦因為一直被淘汰而湮滅,或許他還會因為一直被否定而失去進取,將自己的追求掐滅,那麼沒有最強大腦推進人類的認識思考的邊界,探求人類的命運,社會文明發展就會停步不前,甚至於會走向倒退。
而且憑這種考核選拔出來的選手,就如同高考篩選一樣,選拔出來的人員只是在職場上、在學歷深造的路途上更多地獲取了機會。這種機會僅僅對他個人帶來了實質性的好處,但是他會為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帶來什麼,他能推動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所謂最強的大腦,都是超越常規、常理、常態的。
所以無論參加最強大腦比賽,進入決賽,還是被淘汰的選手,還有觀眾,都得記住,這種比賽不過是一場遊戲而已。最強的大腦,不在這裡比賽,他在成長為燈塔的艱辛路途上。
辛琳於2018-10-7
德國瓦爾哈拉神殿(Walhalla)神殿介紹:
瓦爾哈拉神殿(Walhalla)是一座紀念「值得讚揚和尊敬的德國人」,包括「歷史上說德語的著名人物 – 政治家、君主、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名人堂,這是一座新古典主義建築,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雷根斯堡以東的多瑙河畔。1807年,巴伐利亞王儲路德維希一世進行了構想,當他即位後,在1830年到1842年,由建築師利奧·馮·克倫策修建。瓦爾哈拉神殿擁有65塊牌匾和130人的半身像,覆蓋2000年歷史;最早的人物則是公元9年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獲勝的阿米尼烏斯。
紀念牌匾是為了那些沒有留下任何畫像或描述來進行雕塑的名人。其時間跨度從阿米尼烏斯(出生於公元前17年)到鐘錶匠Peter Henlein(1542年去世)。2003年,增加了一塊牌匾,以紀念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抵抗納粹的德國鬥士。
名人紀念牌匾
亞拉裡克一世 - 西哥特國王
大阿爾伯特 - 哲學家、神學家
阿爾博因 - 倫巴第國王
阿佛列大帝 - 英格蘭國王
克洛維一世 - 法蘭克國王
阿努爾夫一世-巴伐利亞公爵
腓特烈三世 (奧地利)
亨利三世 (神聖羅馬帝國)
查理曼 - 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者
狄奧多裡克大帝,東哥特王國國王
知名半身像
1847年以前
奧古斯特二世(強力王) – 薩克森選帝侯、波蘭國王
米哈伊爾·博格達諾維奇·巴克萊·德託利 – 俄國陸軍元帥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 德國作曲家
阿爾布雷希特·丟勒 – 畫家
格奧爾格·弗裡德裡希·亨德爾 – 德國作曲家
約瑟夫·海頓 – 奧地利作曲家
獅子亨利 – 薩克森公爵、巴伐利亞公爵
亨利一世(捕鳥者) – 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
小漢斯·霍爾拜因 – 德國畫家
伊曼努爾·康德 – 德國哲學家
卡爾十世·古斯塔夫 – 瑞典國王
葉卡捷琳娜二世,俄國女沙皇
約翰內斯·克卜勒 – 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
康拉德二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尼古拉·哥白尼 – 出生在託倫[2],推翻了託勒密學說
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 – 德國哲學家、數學家
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 – 德國詩人
尤斯圖斯·馮·李比希 – 德國化學家
阿爾布雷赫特·馮·華倫斯坦 – 三十年戰爭中波西米亞軍事領袖
沉默的威廉 – 八十年戰爭中帶領荷蘭從西班牙獨立的領袖
溫克爾曼 – 德國考古學家與藝術學家
新生鐸夫 – 德國宗教和社會改革家,摩拉維亞弟兄會領袖
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 – 普魯士元帥
1847年以後增加
馬丁·路德 (1848) – 宗教改革領袖,將聖經翻譯成德文
約瑟夫·拉德茨基·馮·拉德茨 – 波西米亞軍事領袖
威廉一世 (1898) – 德國皇帝
奧託·馮·俾斯麥 – 普魯士和德意志帝國首相
理察·華格納 (1913) – 德國歌劇作曲家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916) – 作曲家
弗朗茨·舒伯特 (1928) – 奧地利作曲家
安東·布魯克納 (1937) – 奧地利作曲家
馬克斯·雷格 (1948) – 德國作曲家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1990) – 物理學家
康拉德·阿登納 (1999) – 西德第一任總理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2000) - 作曲家
蘇菲·紹爾 (2003) - 反對納粹的抵抗分子[3]
卡爾·弗裡德裡希·高斯 (2007) – 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
海因裡希·海涅 (2009)
作者簡介
辛琳:中學教師,博客中國專欄作家,多維客專欄作家;銳見傳媒特聘原創作者;《流行色》雜誌特約評論員。謝謝你的閱讀,謝謝你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