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從大腦中釋放出了「意識」這個幽靈

2021-02-13 大腦管家

大家好,我是管家,一個腦科學界的小學生。

在之前的兩篇文章當中 #大腦和心臟的恩怨,猶如日心說和地心說,#文藝復興讓人類第一次打開大腦這個黑匣子

管家順著時間脈絡,梳理了「大腦中心論」和「心臟中心論」綿延2000多年的歷史糾葛。

最終,由於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啟,讓「大腦中心論」最終勝出,成為現在人們眾所周知的常識。

這裡面,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1664年,英國醫生託馬斯·威利斯出版了《大腦的解剖》。

這是人類歷史第一部真正記載神經科學的醫學巨著,裡面進行了當時最全面、最準確的大腦的解剖學構造的描述。

其後,科學家們不斷地研究並提出了神經反射、癲癇、中風、麻痺這樣的概念,並提出了神經科學(Neurology)這一名詞。

之後科學家們不斷地研究探索,發現神經元、神經傳導的電信號、實現現代的神經學手術,人類對大腦的認識,逐漸從結構層面轉向了功能層面。

直到當前,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興起,各種關於大腦的基礎研究和先進手段高歌猛進,人類在攻破各種類型的腦疾病上,可謂攻城拔寨,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裡程碑式的進展。

唯獨有一塊是大腦的禁區,人類一直苦苦徘徊在門外,至今依然是一片荒蕪,鮮有人踏足。

它就是:大腦的意識之謎

如果要談「意識」這個話題,一定繞不開將這個幽靈從大腦中釋放出來的人物,今天的主人公就是他。

勒內·笛卡爾

1. 我思故我在

勒內·笛卡爾是文藝復興後期,法國的一位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

他一生取得了對世人影響非常大的成就,標誌之一就是在1641年,發表了《第一哲學沉思錄》,作為歐洲近代哲學的開端。

一句經世名言「我思故我在」就是出自他之口。

其中,『我在』很好理解,就是『我存在』的意思;『我思』是一個精神實體,『我在』是物質實體。

在他看來,儘管大腦是控制身體行動的器官,但我們所說的「意識」,是無法觸及且與大腦本身相獨立存在的部分,人類的靈魂、思想,精神都躋身於此。

他說,要回答意識是什麼,你得先決定意識是不是身體的一部分。

就是說不管你為意識下什麼樣的定義,你都直接或間接地給出了意識和身體的關係。

因此對意識的討論歸根結底是在討論意識和身體的關係是什麼。

沒錯,人類的大腦是意識的載體,這是現代科學已經達成的共識。

可這並不代表笛卡爾的問題就此終結了。

現在人們都想弄清楚大腦究竟是怎樣產生意識的,在思辨的過程中,哪天一個不留神就撞上了笛卡爾的幽靈。

笛卡爾這一沉思裡充分闡述了他的二元論思想:

我既是精神(靈魂)的,又是肉體(物質)的,一個整體中具有兩個我。

精神具有單一、完整、不可分的屬性,而肉體是可以分割的。

他的二元論,無論在哲學界,還是神經科學界,都影響頗深。

2. 大腦的兩面:物質&意識

笛卡爾曾經被這樣的問題所困擾:

人和動物以及機器的區別在什麼地方呢?

顯而易見的是,人和動物以及機器都有看得見摸得到的物質客體。

但不同的是,人類的本質並非是物質的。

而這個本質,你可以說是寄存在身體裡的,但卻和身體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

隨著這十幾年間神經科學的飛速發展,我們有了更多探索大腦的方法:

高通量的神經元電子信號測量,讓我們能實時觀測小鼠正常行為時不同大腦皮層單個神經元的反應;

功能性核磁共振和其他的腦成像技術的發展,使得對認知過程中人腦的活動有了更精確的描述方式;

光遺傳學與示蹤病毒的結合,還讓神經科學家們有了操縱神經環路的能力;

科學家們甚至可以通過為小鼠植入『被電擊過』的虛假記憶,讓小鼠們自發地產生恐懼反應。

科學實驗已經無數次證明:大腦產生出意識是無可爭辯的。

但笛卡爾更想知道和證明人類的生物大腦是如何實現思維性的運作。

意識這個幽靈,自笛卡爾近400年前從人類的大腦中釋放出來,依然讓人們望不可及。

如果你對大腦也充滿好奇,

歡迎掃描以下二維碼:

添加管家的個人微信,

交個朋友,互相探討。

相關焦點

  • 意識覺醒!電波代替神經元,認知機器人的「未來簡史」
    AI的研究離不開神經科學,最新的一項研究挑戰了當代神經學家的普遍觀點,認為意識是一種能量場,未來可以用電波代替神經元,產生有真正有思考和感覺的機器人。在著名的印度電影《寶萊塢機器人之戀》裡,AI教授製造出了跟自己一毛一樣的機器人,取名「七弟」,但令他沒想到的是,七弟不僅擁有了意識,還無可救藥地愛上了自己的女友。
  • 揭秘《球狀閃電》中的「黑森威懾」與「降維攻擊」
    當被問及創作《三體》三部曲花費了多長時間時,大劉是這麼說的「大概用了五年。但是之前還有很長時間的,包括想法萌發、完善,這個時間很長。」縱觀全書,我們可以發現大劉確實花費了很多心思在想法的構建上,其中包括了對自己早先的作品的融會貫通,最終向我們展現了一部令人震撼的科幻巨作!
  • 「缸中之腦」成真?動態電極繞過眼睛直接刺激大腦,在盲人腦海畫出...
    新智元報導來源:Cell等編輯:嘯林、雅新【新智元導讀】最新研究繞過眼睛,通過動態電極刺激大腦,直接讓天生的盲人腦海中出現字母!「智子倒計時」、「缸中之腦」、「黑客帝國」,讓人分不清虛擬還是現實的直接意識輸入,或許真的離我們不遠了。
  • 趣談人生三大錯覺;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
    真正的人生三大錯覺是: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一,幽靈震動。所謂的幽靈震動綜合症是指手機雖然沒有響起鈴聲,但用戶卻產生這種錯覺。幽靈震動綜合症是預期焦慮的結果,影響近70%的手機用戶。這些用戶已經非常習慣於手機響動,大腦會在他們「需要」的時候,讓他們產生手機響動的錯覺。
  • 訪談| Jürgen Schmidhuber:人工智慧在1991年就已經獲得了「意識」
    過去學習中有意識的東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自動和具有潛意識。隨著網絡的進步,學習一個新的規律後,它可以通過查看無監督的世界模型在學會前後需要編碼多少計算資源來測量其新洞察力的深度,前後的差異就是網絡的「樂趣」。
  • 笛卡爾積
    什麼是笛卡爾積?笛卡爾積是指在數學中,兩個集合X和Y的笛卡尓積(Cartesian product),又稱直積,表示為X × Y,第一個對象是X的成員而第二個對象是Y的所有可能有序對的其中一個成員。笛卡爾積又叫笛卡爾乘積,是一個叫笛卡爾的人提出來的。 簡單的說就是兩個集合相乘的結果。
  • 「The Zone」模式 (一)
    你會認為「天方夜譚」?覺得「不可能」?還是「我想要」?The Zone模式,便是這樣的狀態,不是變成超人,而是正常人都可以進入的狀態。若是進入The Zone模式,便是以最強大腦的狀態,提升至少50%以上,甚至到達300%的日常反應。
  • 《心物二元論》:天才數學家笛卡爾的哲學論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笛卡爾是誰,但提起初中數學裡面的笛卡爾坐標系我想人人都很「痛恨」吧,沒錯,正是笛卡爾提出來的。笛卡爾的智商高達210, 這種高智商在歷史長河中少有。世界上有什麼?有物質,有人的思想,物質與思想是兩種不同的元素,由物質與思想組成了這個世界,所以叫「二元之和」。
  • 掌握四個原則,學會笛卡爾的思考方式
    「明白」特邀著名物理學學者,北京師範大學系統科學學院教授吳金閃老師,解讀笛卡爾思考問題的方法論。01.這是一本哲學的書在解讀的一開始,吳金閃教授就評價《談談方法》說:「這是一本哲學書,可是這是一本非同一般的哲學書。」▲《談談方法》又叫《方法論》,笛卡爾介紹研究方法的重要著作。
  • 自我意識「蓬勃生長」的青春期,如何真實地面對自己?
    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高漲期,許多研究者甚至形容這段時期是人類發展的「暴風驟雨」時期,也是情緒最為激烈動蕩的時期。「自我」的概念不算是自然科學的範疇,但是研究表明,如果我們把神經科學家在我們的大腦裡找到的結構拼起來的話可能會很有用:意識、無意識、元認知等。
  • 變態「三角戀」?世界知識、大腦和計算是AGI的新「三駕馬車」
    【新智元導讀】「冰鎮椅子」和「彩虹蕉」見過沒?反正神經網絡要淚奔了。近年來,吃數據的人工智慧狹隘性日益凸顯,而來自舊金山的科學家們,認為智能來源於歸納偏差,他們試圖通過已知的世界屬性、大腦的物理結構和算法來構建一種新的世界模型。看到下面這個場景,你會想到啥?
  • 一部「最強大腦」的八季簡史,是如何練就的?
    反映在節目裡,每個選手在本季《最強大腦》中不僅需要思考「挑戰如何完成」,還需要精確評估「『我』能夠在什麼樣的狀態下去完成挑戰」。如果說節目的可變項是不斷升級的挑戰和出自民間的「大神」選手,那麼其不變項無疑是對科學性矢志不渝的追求與捍衛。如何在表現科學性上做文章,是每季《最強大腦》必須面對的母題。而在第八季《最強大腦》中,我們看到了對科學性的「三位一體」表達。各種極富挑戰性的項目,是激發科學興趣的載體。
  • 笛卡爾大腦前額葉突出
    笛卡爾大腦前額葉突出 發布時間:2017-05-08 20:15:06.0科學網       勒內·笛卡爾始於「懷疑」。現在,研究人員正嘗試通過重建其大腦,找出是什麼造就了其獨特思維。      科學家一直希望弄清天才的大腦,尤其是其表面形狀,是否存在揭示其主人卓越智慧的線索。但迄今為止,大部分大腦研究——包括針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使用的都是真實大腦。但不幸的是,當科學家希望進行研究時,笛卡爾的遺體已經腐爛了。
  • 俄羅斯億萬富翁的「全息永生」計劃,預計30年內將大腦上傳至電腦
    「2045倡議」希望到2035年,能創造出一個擁有人類人格的人工大腦。 在BBC這個紀錄片中,講述了「一位俄羅斯富豪如何轉向世界尖端科學,試圖解開永生的秘密他在接受BBC採訪時說: 「在未來30年內,我將確保我們都能長生不老。我百分之百相信這會發生,否則我不會開始這項工作。」 「2045倡議」認為,有朝一日人腦的複雜結構將被精確的繪製出來,通過解碼人腦信息,再編碼,最終完整上傳至電腦上。「一個人的個性和思想」會完全「印」在人造大腦中。
  • 日本的「鬼怪文化」談
    妖怪,就介於「神」跟「鬼」之間。凡是人類死後無形體的「冤魂」、修行成精的「動物」,甚至久置荒廢的廢棄物,只要是人類無法解釋,又看不見也摸不到的魔、靈、精、怪,全部統稱為「妖怪」。日本妖怪大多擁有猜忌、嫉妒、毀恨的性格,反映出人類將自己的黑暗面投射到妖怪的形象上。② 中文的「鬼」不是日本鬼!
  • ——笛卡爾的二元論怎麼說的?
    例如,如果這個觀點是正確的,那麼也許我們的思維並不依賴於特定的基質,而是可以從碳基轉移到矽基的基質上。如果心靈移情在理論上是可能的,那麼身心二元論就是一種精確的心靈哲學。勒奈·笛卡爾支持這一觀點。根據身心二元論,身心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不同的二元論觀點會給出不同的解釋,說明心靈與身體是如何不同的。
  • 科學家發現笛卡爾的大腦真的很特別
    但迄今為止,大部分大腦研究——包括針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使用的都是真實大腦。但不幸的是,當科學家希望進行研究時,笛卡爾的遺體已經腐爛了。因此,研究人員藉助通常用於分析史前人類的技術,掃描了笛卡爾顱骨中的殘餘物
  • MIT開發出造夢機器,「美夢孵化器」為你定製真人版盜夢空間
    「睡前的意象或者幻覺是在清醒過渡到睡眠期間一個正常的意識狀態,」劍橋大學心理學家Vladas Noreika說。睡前幻覺似乎是一個自發而普遍的過程,不需要特殊的訓練,就可以誘發其效果。「重要的問題在於,我們在這種意識狀態中是否變得更有創造力,睡前幻覺為什麼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豐富的夢境,而在其他情況下會導致無夢的睡眠,」Noreika說。
  • 李飛飛對話頂級神經學家:大腦做「微積分」,最高效GPU但很浪費
    最近,李飛飛在HAI座談會上和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Wu Tsai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威廉 · 紐瑟姆討論了計算在神經科學中的作用。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大腦能否構建出更好的神經網絡?意識在自然智能和人工智慧中究竟應該如何定義?
  • 人類是如何進化出超級大腦的?
    如果這個「湯鎮小孩」真的屬於古人類,那麼他應該擁有更大的大腦。他的頭蓋確實要比同期的大猩猩要大,但並沒有大很多。而且,當時普遍認為人類的祖先在亞洲,而不是非洲。Dart 1925年在《Nature 》所發表的 「小得可笑」的樣本插圖以及關於樣本所屬地的證據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