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笛卡爾是誰,但提起初中數學裡面的笛卡爾坐標系我想人人都很「痛恨」吧,沒錯,正是笛卡爾提出來的。笛卡爾的智商高達210, 這種高智商在歷史長河中少有。
世界上有什麼?有物質,有人的思想,物質與思想是兩種不同的元素,由物質與思想組成了這個世界,所以叫「二元之和」。
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爭了那麼多年,最終還是沒有結果,這是由於思辨是無法證實的。這個世界物質與思維同樣重要,只是先後問題,如果說有一個統一,那這個統一的名稱既不叫物質,也不叫思維,而是叫世界。即像「水」中的「氫」和「氧」之爭,離開了「氧」就是「氫」,離開了「氫」就是「氧」,兩者合一就是「水」。
「唯」的概念就是「一」,無論是唯物,還是唯心,他們始終是支持「一」的概念。假設說「一」是一個基本單位的話,那是不可分的,因為一分就會變成二;說明了這「一」還不是最基本的本質。而世界是可分的,比如可以將這個世界區分為由物質與思維組成,物質可以分為分子,分子可以分為原子,原子又可以分為電子與原子核,等等;同樣思維可以區分為正反兩面,而無論是正面思維還是反面思維都不是鐵板一塊,還是會細分成不同的思想。若世界是「一」,那麼這個世界就是一個靜止的世界,若世界是「二」,那麼它將無窮無盡。
但是笛卡爾將兩者並為一者,簡稱二元論。

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物質實體的唯一本質屬性是廣延,遵循自然規律而運動;精神實體的唯一本質是思想,根據自由意志而活動。物質無思想,精神無廣延。二者彼此獨立和發展,互不幹涉。心物二元論反對心物一元論用物質解釋精神或者用精神解釋物質,轉而認為身、心並列,沒有誰是本源,誰也不能產生誰。
馮特是從唯心主義的經驗論出發提出身心平行論的, 他認為只有經驗才是唯一的實在, 而由於對經驗採取的觀點不同, 便形成了自然科學和心理學, 形成了平行的生理過程與心理過程。馮特基於經驗的平行論反對了笛卡兒基於兩種實體的二元論的平行論。
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來自心靈與肉體【協同工作之不可調和】。因為他將物質規定為具有「形狀」、「樣態」、「不可入」,而心靈則是能「想像」、「思維」、「直覺」的東西。當他論證兩者何以統一時,含糊其辭,說「靈魂就在大腦的松果腺裡」,從而找來了批評。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斯賓諾莎與萊布尼茨分別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前者是全部實在在上帝之中的統一,後者是前定和諧。儘管柏拉圖認為靈魂不同與肉體,但柏拉圖「絕不」認為「感知」與「想像」是靈魂的能力,這兩項功能是低等的,靈魂是用來認識「理型」的,用來和真理結合的。方法論:笛卡爾採用了兩個前人沒用過的方式:從對全部實在性的徹底懷疑論證世界的實有性、數學的證明方式(特別是幾何)。而柏拉圖,一般我們認為其思想受赫拉克立特與巴曼尼德影響,認為只有理性的認識才是真實的,感性是不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