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的二元論|身體;運動

2021-02-20 木僧

二元論(Dualism)

    在結束有關理智和天賦觀念的討論之後,有的人可能會想,笛卡爾的觀點是否對物理世界有任何解釋。當然是有的。但是在開始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去理解理智(或心靈)與人類身體的關係。笛卡爾區分了兩者,並認為兩者是獨立的實體(entities)。

    在第二沉思中,當笛卡爾發現「我思故我在」的時候,他確信他是作為一個思想的東西而存在,或者是一個心靈。直到他在最後一個沉思中,他才能夠證明他的身體的存在。身體和心靈是絕對不同的東西,這對笛卡爾來說是清晰的;儘管有證據表示兩者的有著密切的聯繫,但是心靈和身體必定是不同的實體(substances)。笛卡爾將之擴展到整個宇宙中心靈和物體的關係,他主張:任何東西要麼是物理的(physical),要麼是精神的(mental)或者就是一個心靈(a mind)。這個觀點——有兩種基本的實在的東西——就是二元論。

    這裡我們將需要考察一些形上學術語。按照笛卡爾,世界中的東西是實體。直覺上認為,一個實體就是一個可以自己存在的東西。例如,一小塊蠟塊可以自己存在;但是它的顏色,或者它的硬度、形狀卻都不能自己存在。笛卡爾將會把這些依附於蠟塊的性質(qualities)稱為樣式(modes)。當物體收縮、生長和變化的時候,它的樣式也是經常變化的。但是每一個實體也擁有一個特別的保持不變的性質,脫離這個本質的性質實體變不能存在/這個特別的性質就是實體的首要的屬性(principal attribute)。一個蠟塊的首要的屬性就是它的廣延性(extendedness),這個性質決定了它擁有一定的大小。如果我們將這個蠟塊的「擁有一定大小」的這個性質拿掉——那麼它就完全沒有大小可言——那麼我們就把這個蠟塊變成了「無」(nothing)。

    按照笛卡爾所說,廣延性(或者一個更一般的詞,廣延-extension)是物體「首要的屬性」。還有另一個首要的屬性,思想(thought),它是心靈的首要的屬性。如果我們將心靈中「擁有某種思想」這個屬性拿掉——便沒有任何思想可言——那麼我們就把心靈變成了「無」(nothing)。心靈的樣式是一些個別的思想、情緒或者心靈的感覺,它們是經常變化的。只有兩種首要的屬性,沒有更多也沒有更少;這是描述笛卡爾二元論的另一個方式。

    我們已經將特殊的身體和心靈描述為實體,因為它們似乎可以自己存在。但是更為精確的是,笛卡爾將它們看作「第二等級」(second-class)的實體。嚴格地說,只有上帝是唯一一個可以依靠自己存在的東西。特殊的身體和心靈離開上帝便不能存在:上帝每時每刻都維持它們的存在,失去這種維持,它們就會立即消亡(God sustains them in existence at each and every moment, and without that sustenance they would vanish immediately.)同時,身體和心靈要比樣式更自足(self- sufficient);身體和心靈的存在依賴於上帝,然而樣式既依賴於上帝,而且依賴於它們所屬的身體和心靈。

    笛卡爾認為,上帝是一個心靈,上帝不能是一個身體,同時它是無限的和完美的,因為身體出於它們的本性是可分的(divisible),因此是可朽的(destructible)。上帝是不可朽的(indestructible);因此上帝沒有廣延。

身體(Bodies)

    笛卡爾認為,在物理世界中沒有空的空間(empty spaces)。這是因為,空間(或廣延)是身體的屬性,並且是一個不能離開歸屬於某種實體而能自我存在的屬性。空間不是一種可以自我存在的東西,就像尺寸:事物擁有一定的大小,但是大小卻不能離開事物而獨自存在。因此一個空的空間就是一個「無」(nothing),它擁有一個特性——笛卡爾認為,這個特性就是無意義(nonsense)。

    當然,「空間是空的」仿佛就像我們清空一個房間或者倒空一個瓦罐一樣。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笛卡爾說總是持續存在著某種東西,它們將房間的牆壁分開、或者將瓦罐的面分開。如果沒有東西持續存在,那麼牆壁或者面之間就沒有東西,並且如果它們之間沒有東西的話,那麼它們必定是互相接觸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謹慎處理,不要認為有東西填充了這個間隙;這個問題涉及到「空間是什麼」的問題。重申一下,空間是身體的屬性,並且它不能是有任何大小或尺寸的某種「脫離現實」的空隙(gap)。儘管如此,笛卡爾仍然清晰地認識到,有的時候事物(matter)可以是輕微的、細小的,因此不被我們的感覺所感知,因而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能(錯誤地)認為空間是物質的完全缺乏。

    但是這引發了一個問題:什麼使得事物是重的、厚的或者是輕的、薄的呢?這引發了笛卡爾物理學中一個更深入且難懂的問題。我們必須記住笛卡爾不能求助於我們對「密度」的理解,因為(沒有空的空間)一切東西都同樣密集。笛卡爾僅僅可以轉向身體的構成(constitution):它們由之而成的部分,以及這些部分如何被組織起來。一些物體擁有像堆放的箱子一樣的部分,這使它們變得很硬。另一些物體擁有像黏滑的鰻魚一樣的部分,這使它們表象得像液體。仍然有一些物體,它們擁有像最柔軟的碎沙顆粒一樣的部分,這使它們能夠穿過最小的孔洞——這些物體表現得像氣體一樣。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可能被看作一個巨大的區域,它包含著這些精細的沙粒,偶爾有塊狀物,它們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固體或者液體。在笛卡爾運動和碰撞的法則之下,物體運動並發生偶然的碰撞,並且從這些在運動中的事物中產生出了世間的全部現象。形狀,大小和運動——這些是這個有廣延的世界的最根本的特性。

    然而,我們仍然可以向笛卡爾提出疑問:如何區分這些東西的部分的形狀?如果全部的事物最終是相同種類的東西,那麼是什麼使得這些東西的部分成為像盒子一樣的東西(box-like)或者像球一樣(spherical),再或者像鰻魚一樣(eel-like)的東西呢?什麼使得物體有一定的輪廓?笛卡爾把一個物體定義為通過一個整體發生運動的東西。因此,設想有一群人,以及一個緊緊靠在一起的四口之家,這一家從前到後依次穿過這群人。當運動並穿過這個人群時,這個家庭可以從人群中區分出來,並有一個確定的家庭形態(family-type shape)。但是這將意味著,一旦一個物體停止運動,它就不能從環境中區分出來——一旦當這個家庭停下來,它就成為了周圍人群的一部分。更進一步,我們也可以問:當物體運動的時候,是什麼使它們的部分聚在一起。是物體的部分的形狀、以及這些部分相聚在一起的方式嗎?如果是這樣,那麼這就把我們帶回了一開始的問題:什麼使得這些部分有特定的形狀(What makes those parts have certain shapes.)。我們可以稱之為「物體的個體化難題」(the problem of individuating bodies)。這個難題笛卡爾並沒有給出良好的解答。

    笛卡爾認為,這個難題有關於另一個問題:有多少廣延實體真實存在?他幾乎經常這樣認為,仿佛每個物體都是一個實體。但是身體僅僅通過運動才區別於另一個實體,運動是一個樣式(mode),而且一個「樣式的區分」(modal distinction)通常不足以在實體之間做出一個充分的區分。(考慮到這種情況,一個物體,比如一個蠟塊,它隨著時間得到或者喪失樣式,然而我們沒有將它視為一個不同的實體。)在《沉思集》的概要中的某處,笛卡爾認為,整個有廣延的世界是一個單一實體(a single substance),身體只是這個實體的樣式。當我們考察斯賓諾莎的形上學的時候,這個觀點將會是十分重要的。

運動(Motion)

笛卡爾提出了運動法則,這描繪了物體如何運動以及物體之間以哪種方式發生聯繫。首要的法則是慣性定律(a principle of inertia)和物質守恆律(a principle of the conservation of motion)。笛卡爾嘗試通過一些純粹理智的概念去證明這些法則:它們因此都是永恆真理,就像數學真理一樣。但是在笛卡爾哲學中,存在一個有關運動的形上學難題——在「物體的個體化難題」之後。運動是物體的一個樣式。當物體碰撞的時候,它們之間應該發生運動的傳遞。但是——眾所周知——樣式不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一個樣式不能從它附著的主體上分離出任何一點,顏色也不能從一個物體上跳下來、穿過空間、落在另一個物體上。因此作為一個樣式,運動看起來不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我們可以稱之為物物因果性難題(the problem of body-body causation),因為它關涉到一個物體以哪種基本的方式可以造成另一個物體的變化。

    笛卡爾嘗試通過轉向這個信念來解決這個物物因果性難題,即:一切實體每時每刻都依賴於上帝,以保證它們持續的存在。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正如上帝可以每時每刻改造(re-create)世界一樣,他也可以以這種方式改造世界,使之看起來好像在碰撞的物體間運動是持續傳遞的。具體來說,當A和B碰撞時、A給予了B一定數量的運動,實際上發生的是上帝在此刻以這種方式改造了世界:A失去它的一些運動,同時B獲得同樣數量的運動。因此,樣式不是真實地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物體實際上也不會對另一個物體施加因果影響;在某些碰撞中,物體中發生的僅有的改變是上帝帶來的。因此,在物物因果性方面,笛卡爾被認為是一個偶因論者(occasionalist),我們將在之後的章節中再次回到偶因論(occasionalism)。

    但是,我們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儘管存在個體性難題、物物因果性難題,以及笛卡爾在運動法則中其他方面的難題,笛卡爾的物理學仍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他最基本的洞見就是,在物理世界中我們僅可以發現運動的東西。物體之間的碰撞、物體與我們的碰撞,以及其它在運動上的改變都可以被我們感知,通過光線、顏色、聲音、溫度、感受、氣味以及壓力。但是作為一個運動著的世界自身,可以被數學十分精確地描繪,並且它的顏色、溫度以及世界的種種都僅僅在於感知者之中,並以某種方式作為基本的數學現象的影響而出現。這就是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口號。

    我們應該知道,在笛卡爾之後,艾克薩·牛頓將在相似的慣性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之上推進物理學的發展。如果牛頓聲稱他「之所以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真實的話,那麼笛卡爾就是這些巨人之一。

相關焦點

  • 笛卡爾:何為心物二元論?
    笛卡爾通過證明上帝的存在和上帝不會欺騙我們,保證了我能夠用理性清楚分明地認識的東西,就必然是真的。有了上帝這個絕對的保證,笛卡爾就可以超出單純思想著的「我」,認識其他東西,由此建立起物質世界的存在性。笛卡爾認為,不可能是顏色、氣味、味道、聲音、硬度、質量這些東西。他用「蜂蠟」作為例子,表明這些屬性都是可以隨著溫度、溼度之類的環境因素變化的,但是一切物體不管顏色、氣味之類的東西如何變化,都必然具有「廣延」這個確定無疑的本質屬性,也就是具有長、寬、高的三維量度。
  • ——笛卡爾的二元論怎麼說的?
    如果心靈移情在理論上是可能的,那麼身心二元論就是一種精確的心靈哲學。勒奈·笛卡爾支持這一觀點。根據身心二元論,身心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不同的二元論觀點會給出不同的解釋,說明心靈與身體是如何不同的。勒奈·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被稱為物質二元論,因為他認為心靈和身體是不同的物質:精神的和物質的。
  • 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主導當代心靈哲學論域
    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主導當代心靈哲學論域 2018年11月06日 06: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賈克防 字號 關鍵詞: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哲學家;行為主義;心靈哲學
  • 《心物二元論》:天才數學家笛卡爾的哲學論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笛卡爾是誰,但提起初中數學裡面的笛卡爾坐標系我想人人都很「痛恨」吧,沒錯,正是笛卡爾提出來的。笛卡爾的智商高達210, 這種高智商在歷史長河中少有。世界上有什麼?有物質,有人的思想,物質與思想是兩種不同的元素,由物質與思想組成了這個世界,所以叫「二元之和」。
  • 由慧能與笛卡爾的二元論走向文化自信
    當你不再受別人的洗腦之後,就開始想人世間的事情了,笛卡爾出現了。笛卡爾這個哥們就是一句話「我思故我在」那位,實際很多人對這句話理解是有問題的,這句話看似讓人感覺笛卡爾好像是很有思辨意義似的,實際扯淡啊!這哥們首先是數學家,他是解析幾何之父,然後是科學家,沒事就喜歡倒騰,最後才是哲學家,你想想這樣的人會是什麼思辨意義的嗎,不是,但是沒辦法,人家出名啊,直接把柏拉圖的思維給消解了。
  • 李醫生科普腦的秘密(20.笛卡爾:反射和理性)
    笛卡爾自幼體弱多病,身體一直比較羸弱。他喜歡長時間地躺在床上思號問題。某日的一個清晨,當他像往日一樣醒來後卻感覺自己仍然處在夢境之中。笛卡爾開始思考人是如何分辨現實與夢境的。他不得不懷疑此前經歷的生活不過是自己的一場夢。自此以後,這種懷疑一直存在於他的腦海,構成了他思想的根基。他開始質疑所有的知覺。
  • 克裡普克關於身心屬性二元論的論證
    索爾·阿倫·克裡普克在1970年的普林斯頓大學講座中,在《命名與必然性》中提出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反對身心同一性理論的論證,支持某種類型的屬性二元論。這一論證旨在解釋心靈和身體之間的關係,在對跨世界同一性條件的性質和邏輯、語義學和語言哲學中的指稱理論進行全面哲學處理的背景下,在相對較高的抽象層次上解決心靈-身體問題。
  • 決定論物理觀的哲學的,是二元論哲學觀?還是行星軌道運動理論呢
    笛卡爾哲學「除了『第一性質』的模糊性之外,物質宇宙被認為完全是幾何的:笛卡爾它在整個空間中無限延展一個明確的二元論為近代哲學奠定了新的 礎。笛卡兒的二元論為精神與物質的最後統一提出了自己的理論。這一理論迄今對人類的文明形態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 思想家系列——笛卡爾
    在力學方面,笛卡爾則發展了 伽利略運動相對性的理論。例如在《哲學原理》一書中,舉出在航行中的海船上海員懷表的表輪這一類生動的例子,用以說明運動與靜止需要選擇參考系的道理。笛卡爾在《哲學原理》第二章中以第一和第二自然定律的形式比較完整地第一次表述了 慣性定律:只要物體開始運動,就將繼續以同一速度並沿著同一直線方向運動,直到遇到某種外來原因造成的阻礙或偏離為止。
  • 笛卡爾:從大腦中釋放出了「意識」這個幽靈
    最終,由於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啟,讓「大腦中心論」最終勝出,成為現在人們眾所周知的常識。這裡面,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1664年,英國醫生託馬斯·威利斯出版了《大腦的解剖》。這是人類歷史第一部真正記載神經科學的醫學巨著,裡面進行了當時最全面、最準確的大腦的解剖學構造的描述。
  • 柏拉圖:二元論與優生哲學
    柏拉圖雖然最典型的二元論哲學家是笛卡爾,但是早在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就表達了二元論的觀點。二元論是對宇宙存在事物的回答,一般二元論認為世界由物質和意識同時存在,無論是平行存在還是相互交叉,都為二元論。二元論二元論是為了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採用的辦法,在哲學裡面,對於世界存在的回答沒有對錯,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或者二元論都有其意義。柏拉圖就認為世界由物質和精神構成。
  • 我思故我在 | 笛卡爾
    、胸部和喉部的全部肌肉並由此再使與之相連的臉部肌肉發生運動就是這種臉部動作再加上前述的響亮而含混的嗓音便構成了人們所謂的笑《論情感》總之,要始終相信:除了我們自己的思想以外沒有一樣事情可以完全由我們做主野生的禽獸只有身體需要保護
  • 《心理學百科》解讀,第二講:笛卡爾說,心靈和肉體是分開的
    大家好,今天是「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解讀的第二講,主題是法國著名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關於心靈和肉體的二元論,即心靈和肉體是分開的。在笛卡爾出生後不久,他的母親就因為肺結核去世了,而笛卡爾也因為受到了感染,一直體弱多病。他從8歲開始,每個早上都是在床上度過的,在床上的這段時間,他會進行系統的冥想。笛卡爾的身體一直不太好。在笛卡爾53歲那年,他受邀為瑞典女王克裡斯蒂娜講課,因為女王一直佔用他早上的時間,打破了他的一貫的習慣,再加上瑞典很寒冷,所以笛卡爾的身體越來越不好了,在第二年死於肺炎。
  • 坤鵬論: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斯賓諾莎說全是神的安排
    因為目睹了當時人類利用機械知識和數學知識解釋自然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他與時俱進地提出了機械的概念:身體等同於物體,是一種機械裝置,可以視為一部機器;精神是意識、是心靈、是靈魂,是一種有規則且自我獨立的非物質的實體。這被後世稱為身心二元論,它將精神(或思想)世界與物體世界(包括人的身體)徹底地割裂開來。
  • 笛卡爾:雞湯勵志文的始祖
    8歲的他進入皇家大亨利學院學習,因為身體羸弱,得到了「不需要早起」的特殊照顧。在整個求學期間,笛卡爾都籍籍無名,成績一般,而且沒有朋友。可以說,在學校裡除了一些老師知道有這麼一個體弱多病的學生外,其他學生對他幾乎沒有什麼印象。
  •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什麼意思?
    16世紀的歐洲正在興起以人文主義(Humanism)為中心的文藝復興運動(Renaissance),對宗教的懷疑也讓人們確信人有能力去發現真理,在歐洲這樣的大環境中,必然孕育了一大批近代思想家。而在法國,最先登場的思想家便是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 笛卡爾的推理過程——通過懷疑假相,得到真相
    笛卡爾在培根之後,另創了一種破解假相的方法,即懷疑式演繹推理:從「我思」中推出「精神實體」(即不死的「自我」),又從「精神實體」的「自我」推出「完美實體」即「上帝」,再從「上帝」圓滿在心靈推出「物質」。神學體系千百個交織組合的概念籠子關著笛卡爾。
  •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因此,想要徹底理解笛卡爾的哲學思想,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的生平和時代背景。一、笛卡爾的生平背景笛卡爾於1596年出生於法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彼時的歐洲正處於社會歷史的劇烈變革當中。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興起和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教會的權威開始沒落。再加上文藝復興運動,當時的知識分子通過收集整理古代的文獻,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古希臘人文主義的傳統。
  • 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美麗的心形曲線
    笛卡爾,西方近代哲學之父,解析幾何之父,理性分析方法的奠基人,是一位深受西方人尊敬的科學家、思想家。笛卡爾在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如著名的笛卡爾坐標系。除了哲學和科學成就外,笛卡爾的愛情故事,也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話題,即美麗的心形曲線。笛卡爾生活在17世紀前半葉。
  • 笛卡爾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
    笛卡爾(法語:René Descartes;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生於法國安德爾羅亞爾省的圖賴訥拉海,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他是二元論唯心主義者的代表,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是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奠基人。黑格爾稱笛卡爾為「現代哲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