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慧能與笛卡爾的二元論走向文化自信

2021-01-10 錯河達旺

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然後再到亞里斯多德,實際而言,希臘三哲的思維方式更趨近於孔子的模式,只不過他們討論思辨的東西更多一些,尤其是柏拉圖對於精神層面的更是已經達到了希臘的新高,這種新高以《理想國》為準,探討到了與神的概念之外的另外一個世界,也就是說物質世界之外是否有一個無形的世界規範著我們的行為、思維,這就是所謂的形上學,最終把這種形上學的思辨過程邏輯化,慢慢地形成了哲學的概念。

在柏拉圖之後,很多的哲學家其實是有很多身份的,甚至是哲學家並不是他們的主要身份,有數學家還有醫學家之類的,真正出現了分水嶺是到了公元五六百年之後的事情了,但那個時候,整個西方已經進入了神的時代,那是一個人的黑暗時代,所有的哲學家都在為GOD操心,沒有幾個操心人的事情,更多的是在思考,神(耶穌)他媽到底是不是他媽,神他媽能是人嗎,神降世還需要靈媒嗎?三位一體還是單獨存在,所以沒有幾個人操心人的事,最終教會出現了不同的派別,大的直接分成東正教與基督教、天主教之類的。

後來,最終,GOD崩潰了,這個崩潰來自於自然法則、科學實驗,同時來自於人不幹了,人為啥不幹了,因為人們突然發現,他媽的我信自己的神,為啥需要別人認同啊,最終什麼路德派率先翻盤了,新教出現了,新教出現之後,自己心裡信就成,不需要去教堂了,我自己賺錢、自己養活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就ok了!

當你不再受別人的洗腦之後,就開始想人世間的事情了,笛卡爾出現了。笛卡爾這個哥們就是一句話「我思故我在」那位,實際很多人對這句話理解是有問題的,這句話看似讓人感覺笛卡爾好像是很有思辨意義似的,實際扯淡啊!這哥們首先是數學家,他是解析幾何之父,然後是科學家,沒事就喜歡倒騰,最後才是哲學家,你想想這樣的人會是什麼思辨意義的嗎,不是,但是沒辦法,人家出名啊,直接把柏拉圖的思維給消解了。他是怎麼消解的呢,就是「二元論」,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一個是必然存在,一個是普世現象,最終到了二元論的絕對對立,並且形而上是絕對存在且必然將會指導現實意義的,也就是把人世間當作了絕對存在的投影,產生了所謂的絕對信仰。

笛卡爾的思維影響了牛頓,要不怎麼牛頓最後找到原動力的時候到了上帝那裡,更主要是對於哲學出現了巨大的分叉,一個是走向了絕對精神領域,一個是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但是黑格爾牛逼啊,雖然理論是唯心主義,但是人家的辯證法已經達到了人類的巔峰,實際就是你說東他說西,你說打狗他說罵雞;另外一個是走向了現象主義,那就是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以及之後的胡塞爾的現象主義,薩特的「存在即合理」完全消解了正確、正義等正能量的東西,所以給世界也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實際而言,我本人對於西方哲學的所有思辨問題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就其命題而言,並不代表方法論沒有興趣。所有的哲學問題都還原到三個最初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到哪去」,其他的都是細枝末節的問題或者是分支。所以,我不想多說關於大的恢弘的命題問題,更多的是方法論的問題。

中國的方法論最大的錯誤就在於幹掉了墨家、名家,隱沒了道家,稀釋了佛家,為什麼這麼說,墨家是最注重實踐的,並且技術派、工程派,如果墨家真的能一直下去的話,世界就不一定會有東西方之分了,嘿嘿!名家如果要是存在的話,中國就應該有了講邏輯的思維,實際中國人和醬缸一樣(柏楊說的啊)是因為沒有自己的思維分析和辯論體系,白馬非馬多牛逼的論題啊,廢了!辯證法和邏輯思維在哪裡有,《道德經》,但是道德經很多人都分析的是內容,沒有幾個人是從方法論的角度去分析,從而根本沒有把分析方法能夠光大下去,南華真人的思想是存在辯證法的,但是這哥們講故事的水平太高了,最終很多人都被他的故事的寓意給吸引了!

最牛逼的是佛教,至今看來,所有的哲學命題的無論是題目、方法都與佛經相去甚遠。我在這裡可惜的是,中國佛教界並沒有向世界推廣佛祖的辯證方法這是很大的缺失!很多人對於佛教都聽過一兩句或者了解個大概啥玩意,但是真正的佛家經典是真的沒有看過,或者說是所謂的西方理論家都沒有看過,基本上這些人都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包括康德,弄了一大堆的批判,批判個啥啊,所謂的能指、所指,主觀、客觀,去看看《首楞嚴經》就好了,而且動不動就加上絕對、絕對,這個世界如果真的有絕對就好了,Never say never!當然了,中國的《易經》是百經之首,一定要看的,中國的很多文化的鑰匙隱藏在這部經書裡。

好了,關於所謂的二元論的結局是什麼呢?我建議感興趣的可以看一部經書,《六祖法寶壇經》!

慧能,號稱第二釋迦(有不少人都號稱第二釋迦,宗喀巴、智者大師等等吧,但我基本上認為慧能大師絕對是帶著使命回來的),臨死的時候,弟子們問他「師父,將來別人來踢山門的時候咋辦啊?」,六祖笑著說「這還不好辦嗎?聽著,

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嗔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

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我覺得關於離的概念,大家一定要看看維摩詰經不二品,維摩詰大士厲害,與文殊師利法王子PK啊,而且不落下風!)。」

慧能不愧為第二釋迦,直接表明了這個世界就沒有所謂的二元論,所有的二元論都是人為的區分,所有的區分都是主觀性的概念,都離不開個人以及社會環境的推波助瀾而已。當然了慧能已經參考了已經和道德經的很多內容,到了他的嫡傳後系帶更是直接引用了「真人」等概念。正如佛祖說「南部蟾州最適合成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裡骯髒啊,因為我們這裡苦啊」,你看看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那人一個個的都生活的一片祥和壽命上萬,你再看看天人兩人有情一對眼孩子就出來了,每天都是笑呵呵的,沒有痛苦啊,沒有痛苦學佛幹嘛,學佛是為什麼?為了解脫清淨啊,人家說了我現在挺幸福的我覺得解脫了,所以成佛一定是在骯髒的南部蟾州,這就是二元對立統一,哪有什麼絕對的道理!

從而使得真箇西方的哲學瘋的瘋、狂的狂,這是從笛卡爾的二元論之後出現的最大的問題。當然,在這裡我並不是要為了批判笛卡爾,只是想到了他就寫到這而已,我更主要的是相對中國的所謂的哲學家、美學家而言,別寫本書動不動就這個西方的、那個西方的,能不能說自己的啊,為什麼非得總是去證明別人或者是用別人證明自己的呢?你去看看什麼李澤厚、劉再復、滕守堯等等的啊,這還是美學界的,你要是拿哲學界,如果他不說外國人不說笛卡爾柏拉圖黑格爾叔本華康德薩特胡塞爾賽義德海德格爾杜威啥啥的,他都不知道咋說話了!

如果是這樣,中國永遠就不可能走出自己的道路,更不能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就更不可能有所謂的文化自信、理論自信一說!別說哲學界,就是關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解釋都要弄一堆歐美的哲學家的名字和話語堆上去,馬克思主義最大的解釋的權威一定是在中國,你他媽的到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去尋找馬克思理論的支撐點,這不是逗逼嗎?想想我都想笑!

回到原點,找到自己的根,建立自己的體系,這才是真正應該做的事情,你用別人的理論體系去論證自己的事情然後還想著推倒別人這不是扯淡嗎?就像是文明的存在必須要有城邦、文字、青銅器,去他媽的,你已經假定了這是文明的三大標誌,然後你沒有找到,最後你還告訴別人我們是有夏的,夏你大爺!你真正的做法就是,你們都是錯的,所謂的文明的標誌就是我說有就是有,前提是你要帶著武器,不能赤膊上陣啊!(魯迅說的啊)

相關焦點

  • 笛卡爾:何為心物二元論?
    笛卡爾通過證明上帝的存在和上帝不會欺騙我們,保證了我能夠用理性清楚分明地認識的東西,就必然是真的。有了上帝這個絕對的保證,笛卡爾就可以超出單純思想著的「我」,認識其他東西,由此建立起物質世界的存在性。笛卡爾認為,不可能是顏色、氣味、味道、聲音、硬度、質量這些東西。他用「蜂蠟」作為例子,表明這些屬性都是可以隨著溫度、溼度之類的環境因素變化的,但是一切物體不管顏色、氣味之類的東西如何變化,都必然具有「廣延」這個確定無疑的本質屬性,也就是具有長、寬、高的三維量度。
  • 《心物二元論》:天才數學家笛卡爾的哲學論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笛卡爾是誰,但提起初中數學裡面的笛卡爾坐標系我想人人都很「痛恨」吧,沒錯,正是笛卡爾提出來的。笛卡爾的智商高達210, 這種高智商在歷史長河中少有。世界上有什麼?有物質,有人的思想,物質與思想是兩種不同的元素,由物質與思想組成了這個世界,所以叫「二元之和」。
  • 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主導當代心靈哲學論域
    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主導當代心靈哲學論域 2018年11月06日 06: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賈克防 字號 關鍵詞: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哲學家;行為主義;心靈哲學
  • ——笛卡爾的二元論怎麼說的?
    我們還有由骨骼、器官、肌肉、神經系統等組成的身體。這些都是物質的,物理的東西。但是我們的思想不是物質的東西。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面部表情或大腦活動來觀察他是否感到疼痛。我們可以觀察他的行為,然而,我們不能體驗他的痛苦。我們不能從他的角度來觀察它,因為我們可以從物質的角度來觀察它。關於他的疼痛,我們只能觀察到他的行為和神經活動。我們只能從第一人稱觀察心靈。這使它成為非常獨特的東西。
  • 笛卡爾的二元論|身體;運動
    二元論(Dualism)    在結束有關理智和天賦觀念的討論之後,有的人可能會想,笛卡爾的觀點是否對物理世界有任何解釋。當然是有的。但是在開始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去理解理智(或心靈)與人類身體的關係。笛卡爾區分了兩者,並認為兩者是獨立的實體(entities)。
  • 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之根(思想縱橫)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蘊涵並彰顯此「三度」,所以成為理論自信之根。  我國傳統文人常用「腹有詩書氣自華」顯示自信。從文化自信與理論自信的關係看,「腹有詩書」是基礎,「氣自華」或「『論』自華」是自信的結果和表現。文化範圍像大海那樣寬廣,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等。中國人愛喝茶,俄國人喜飲酒,美國人放不下槍,諸如此類,統屬文化。
  • 李醫生科普腦的秘密(20.笛卡爾:反射和理性)
    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因在多個方面的巨大成就而聞名於世,比如他創立了代數幾何學——用帶縱橫坐標的圖表將數學問題呈現在你我面前。另外,他還留下了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拉丁文為Cogito ergo sum)。他在神經科學方面也做出了貢獻,促使神經科學從荒謬走向了理智。笛卡爾對大腦的興趣起源於他對知覺和意識本質的探尋。
  • 柏拉圖:二元論與優生哲學
    柏拉圖雖然最典型的二元論哲學家是笛卡爾,但是早在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就表達了二元論的觀點。二元論是對宇宙存在事物的回答,一般二元論認為世界由物質和意識同時存在,無論是平行存在還是相互交叉,都為二元論。二元論二元論是為了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採用的辦法,在哲學裡面,對於世界存在的回答沒有對錯,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或者二元論都有其意義。柏拉圖就認為世界由物質和精神構成。
  • 克裡普克關於身心屬性二元論的論證
    索爾·阿倫·克裡普克在1970年的普林斯頓大學講座中,在《命名與必然性》中提出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反對身心同一性理論的論證,支持某種類型的屬性二元論。這一論證旨在解釋心靈和身體之間的關係,在對跨世界同一性條件的性質和邏輯、語義學和語言哲學中的指稱理論進行全面哲學處理的背景下,在相對較高的抽象層次上解決心靈-身體問題。
  • 歐幾裡得和笛卡爾到底誰更厲害
    歐幾裡得(北非,希臘、埃及,公元前3世紀,科技方面,天主教文化圈,中古希臘羅馬時期),約公元前330年—前275年,歐氏幾何的開創者,數學家。約前330年歐幾裡得出生於希臘的雅典,對於歐幾裡得的身世,我們知道得很少,歐幾裡得年少時曾進入雅典的柏拉圖學院學習,後歐幾裡得決定寫作一本關於數學和幾何學的系統化、理論化書籍,並從雅典長途跋涉來到了當時的文化中心希臘化的埃及託勒密王朝的亞歷山大城。並在亞歷山大城收集數學專著和手稿,虛心向學者求教,並開始著述。大約前300年,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完成。
  • 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美麗的心形曲線
    笛卡爾生活在以文藝復興為背景的17世紀。16、17世紀是西方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重要文化現象,例如對基督教的懷疑,近代自然科學的崛起,認識論方法的反思。可以說,笛卡爾生活的時代,剛好是西方社會、文化,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產生科學家、文化巨人的時代,像牛頓、拉瓦錫、培根、洛克等科學家、思想家都生活在這一時期。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題,直接針對基督教和感覺主義認識論。
  • 我思故我在 | 笛卡爾
    《方法論》用法文而不是用拉丁文寫成一切有文化的人都可以通讀包括沒有學過古典語言的人在《方法論》中附有三篇論文在這三篇論文中笛卡爾給出了即笛卡爾將幾何學的推理方法和演繹法應用於哲學上,認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提出「天賦觀念」。笛卡爾的自然哲學觀同亞里斯多德的學說是完全對立的。他認為,所有物質的東西,都是為同一機械規律所支配的機器,甚至人體也是如此。同時他又認為,除了機械的世界外,還有一個精神世界存在,這種二元論的觀點後來成了歐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 思想家系列——笛卡爾
    即笛卡爾將幾何學的推理方法和演繹法應用於哲學上,認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提出「 天賦觀念」。笛卡爾的自然哲學觀同 亞里斯多德的學說是完全對立的。他認為,所有物質的東西,都是為同一機械規律所支配的機器,甚至人體也是如此。同時他又認為,除了機械的世界外,還有一個精神世界存在,這種二元論的觀點後來成了歐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 初中歷史-勒內·笛卡爾
    雖然笛卡爾在荷蘭未受到天主教權威的迫害,但是他還是決定謹慎從事,收書稿進篋入匣,因為在書中他捍衛了哥白尼的學說。但是在1637年他發表了最有名的著作《正確思維和發現科學真理的方法論》,通常簡稱為《方法論》。  《方法論》是用法文而不是用拉丁文寫成的,一切有文化的人都可以通讀,包括沒有學過古典語言的人。在《方法論》中附有三篇論文,在這三篇論文中笛卡爾給出了用自己的方法做出發明的例子。
  • 笛卡爾:雞湯勵志文的始祖
    事實上,笛卡爾才是「慣性定律」的第一發明人。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清遠經過考證認為:「亞里斯多德認為世界是由『物體及其潛在的發展』構成的,力消失則物體靜止;而笛卡爾則認為世界是由『物質和運動』組成的,物體受力則持續運動。
  • 《心理學百科》解讀,第二講:笛卡爾說,心靈和肉體是分開的
    大家好,今天是「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解讀的第二講,主題是法國著名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關於心靈和肉體的二元論,即心靈和肉體是分開的。一、笛卡爾生平首先要介紹一下笛卡爾,很著名的那句「我思故我在」就是出自他之口。「我思故我在」大概的意思就是:我在思考的時候,有一個正在執行「思考」的「思考者」,而「我」是這個「思考者」的主體,因此是不容懷疑的。而笛卡爾如此喜歡思考,可能和他的小時候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什麼意思?
    而法國的笛卡爾探究哲學的目的,就是要回應懷疑主義的挑戰,重新肯定人類理性的地位,為科學發展打下穩固的地基。笛卡爾(René Descartes)認為要為人類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首先需要一個正確的方法論。笛卡爾認為凡是他沒有明確地認識的東西,決不能把它們當成真的加以接受。這個原則表達了笛卡爾關於知識起點的看法,即認為人類知識必須始於一個確定無誤的起點。
  • 西方哲學史中的笛卡爾
    《西方哲學史中的笛卡爾》笛卡爾可以說是近代哲學的始祖,在父親死後他繼承了一筆可觀的地產,地產被他賣掉,用錢來投資,每年大概有六千法郎左右的收入,這樣他就不會因為生計而發愁。在聽到了伽利略被秘密判罪的事,笛卡爾搬到了荷蘭,住了二十年,荷蘭在當時是一個有思想自由的國度,在荷蘭最少生命安全可以得到保障,還可以出版他寫的書。笛卡爾一心只想思考,做研究,不想和麻煩靠近,總是能躲就躲。一生寫了好幾本不錯的書,有大家熟悉的《方法論》《沉思錄》等,聽說還寫了一本巨著《宇宙論》當中可能有兩個異端學說,因為怕被迫害,到死也沒有發表。
  • 笛卡爾:從大腦中釋放出了「意識」這個幽靈
    勒內·笛卡爾1. 我思故我在勒內·笛卡爾是文藝復興後期,法國的一位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他一生取得了對世人影響非常大的成就,標誌之一就是在1641年,發表了《第一哲學沉思錄》,作為歐洲近代哲學的開端。
  • 【物理數學】數學家的故事丨從笛卡爾到解析幾何
    笛卡爾擔心早上五點鐘那刺骨的寒風會要了他的命。果然不出所料,他很快就患了肺炎,1650年2月,在他達瑞典僅四個月後,被病魔奪去了生命。笛卡爾在1637年發表了最有名的著作《正確思維和發現科學真理的方法論》,通常簡稱為《方法論》。《方法論》是用法文而不是用拉丁文寫成的,一切有文化的人都可以通讀,包括沒有學過古典語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