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主導當代心靈哲學論域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主導當代心靈哲學論域

2018年11月06日 06: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賈克防

字號

關鍵詞: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哲學家;行為主義;心靈哲學

內容摘要:

關鍵詞: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哲學家;行為主義;心靈哲學

作者簡介:

  當代心靈哲學的發展是從對笛卡爾心身二元論的批判開始的。自從賴爾等行為主義哲學家對笛卡爾實體二元論的批判成為新的論證經典後,笛卡爾主義心身二元論的解決方案就不再流行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笛卡爾關於心身區分的哲學洞見效力盡失。行為主義、心身同一論、功能主義等流派的迅速轉換,昭示著當代心靈哲學的發展面臨重重困境。從笛卡爾哲學的視角審視心靈哲學諸流派的發展變遷,可以清楚看出,當代心靈哲學的邏輯起點仍是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心身區分問題仍然主導著當代心靈哲學的基本論域。

  在笛卡爾哲學中,心身的區分是基於二者本質不同而作出的。就其存在而言,心靈和物體是兩個東西:心靈可以離開物體而存在,而物體也可以離開心靈而存在。當笛卡爾認為心靈與物體是兩個獨立存在的實體的時候,他並不是要人為地割裂心身之間的緊密關聯,相反,他是看到了心靈現象與物理現象之間的根本差異。按照笛卡爾的實體理論,心靈實體的本質是思維,這是因為一切心靈現象都不過是思維的樣態和分殊。一切的心靈現象都要通過「思維」這一本質得到理解和解釋。例如,無論懷疑、推理,還是憤怒、意欲,作為心靈現象,都是思維的不同樣態。同樣地,物質實體的本質是廣延,因為一切物理現象都只不過是廣延的樣態和分殊。也就是說,一切物理現象都可以通過「廣延」來得到理解和解釋。例如,形狀、大小就是特定的廣延,運動也可以通過時間和路程(廣延)來加以測量。既然如此,心靈現象和物理現象也就最終被歸結為思維與廣延,而且這兩種本質之間是完全沒有重疊交叉的。因此,笛卡爾認為以思維為本質的心靈和以廣延為本質的物體是兩種互不依賴、單獨存在的實體。

  笛卡爾的論證自然不無問題,當代哲學家們對此已經有很多分析了。但問題在於,在放棄了笛卡爾的解決方案之後,如何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這是當代心靈哲學家們面臨的任務。賴爾等人提出了行為主義的解決方案,將心靈還原為可觀察的行為。按照這種理論,心靈語彙將以重新定義的方式被還原為關於行為傾向的語彙,如「小明相信天下雨」這一心理信念被重新定義為「如果小明出門,他就有帶雨傘的行為傾向」,這就像在自然科學中,溫度這一熱力學概念被定義為分子運動的物理學描述。然而,內心信念和行為傾向之間並不總是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而且這種還原主義還遭遇了循環論證、違背常識等嚴重理論困難。

  隨著上述行為主義方案的失敗,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種激進的還原主義,即心身同一論。心身同一論仍然堅持心靈狀態都可以被還原為身體的物理狀態這一基本思路,只不過這裡所說的「身體」是指大腦的物理狀態。因此,與行為主義者實施的語言定義的還原不同,心身同一論者追求的是科學理論的還原。他們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就像水被發現就是H2O一樣,心靈狀態最終會被發現就是大腦狀態,如疼痛的心理狀態終有一天會被還原為C神經纖維的觸發。科學,尤其是神經科學的迅速發展為心身同一論提供了巨大的希望。然而,心身同一論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正是這些挑戰使其迅速走向分化、衰落。

  在心身同一論面臨的諸多挑戰中,構成致命威脅的是普特南提出的多重可實現性論證和戴維森提出的關於不存在適用於心理、物理兩個領域的貫通規律的論證。按照多重可實現性論證,疼痛的心理狀態未必就能還原為C神經纖維的觸發,因為沒有C神經纖維的存在物(如章魚)也可以感到疼痛。因此,將心靈狀態還原為神經系統的狀態是行不通的。類似地,戴維森則提出,將心靈狀態還原為大腦狀態意味著心靈領域的規律可以還原為物理領域的規律,即因果規律。然而,因果規律在心靈領域並不適用,並且也不存在任何適用於心靈領域和物理領域的貫通規律。據此,戴維森提出了無律則一元論,認為心靈狀態不可還原為大腦狀態。但是,心靈狀態在個例意義上仍然隨附於大腦狀態。因此,戴維森認為自己的無律則一元論是一種非還原的物理主義。另外一種非還原的物理主義是在心靈哲學討論中佔據主流的功能主義。功能主義認為心靈狀態是特定物理狀態的功能狀態,不可還原為物理狀態。例如,疼痛就是由組織損傷這一物理狀態所導致的功能性狀態,這一功能狀態又能進一步導致其他的物理狀態(或心靈狀態),如痛苦的表情。值得注意的是,兩種非還原的物理主義都自認為是一種個例同一論,即認為心靈狀態在個例層面上同一於物理狀態。實際上,這一主張並未得到充分辯護,而成為了新的爭論焦點。

  在當代心靈哲學的早期階段,哲學家們猛烈批判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出現了行為主義、心身同一論的還原主義,其立場至為激進,仿佛笛卡爾關於心身區分的洞見只是可以隨手抹去的蛛網。屬於非還原立場的物理主義對心靈狀態不可還原為物理狀態的承認,則可以看作對心身區分表示敬意的一種妥協方案,然而,這種方案又無力辯護其物理主義立場,顯示出難以挽回的頹勢。因此,從行為主義、心身同一論到功能主義和無律則一元論的發展趨勢來看,心身的形上學關係問題始終是心靈哲學的核心問題。

  除此之外,在當代心靈哲學中,還有一些雖不在主流討論中,卻頗具代表性的理論流派:副現象主義、取消主義和工具主義。這三種理論流派的基本主張大相逕庭,而其迥異的觀點其實也都是對同一個問題的回答:心身之間的形上學關係是怎樣的。首先,副現象主義是一種性質二元論,認為心靈現象只是物理實在的一種副現象或「副作用」,在本體論上處於從屬地位的心靈現象是物理現象導致的結果,但是心靈現象反過來卻不能導致任何物理事件的發生。其次,取消主義是一種極端的物理主義,認為對於信念、欲望等心靈現象的討論都是出於常識心理學的謬誤,心身關係問題隨著科學的發展必將被遺棄,正如隨著化學的發展,「燃素是什麼」就成了一個不再需要回答的問題。最後,工具主義可以被看作一種溫和的取消主義。工具主義對於心靈狀態抱持實用主義的態度,認為心靈狀態之所以是心靈狀態,在於我們對它採取了意向立場。如果不採取意向立場,也可以採取設計立場或物理立場:從設計立場看,它就不再是心靈狀態,而是具有特定設計目的的系統;從物理立場看,它也不再是心靈狀態,而是合乎物理法則的系統。而具體採取哪一種立場,則取決於我們的需要和視角。

  作為當代心靈哲學的核心問題,心靈與身體之間的形上學關係問題還衍生出心身因果關係、自由意志、他心、動物意識等問題。而當心靈哲學家在探討這些問題的時候,笛卡爾哲學總是成為出發點。歸根結底,笛卡爾的心身實體二元論方案雖然已經不再流行,但心身區分問題依然是當代心靈哲學的基本問題。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哲學與政治學研究院)

相關焦點

  • ——笛卡爾的二元論怎麼說的?
    心靈哲學考察了這一內容,也許更重要的是,考察了這一內容的「容器」:心靈。儘管很難確定心靈(思想)到底是什麼,但我們都有。我們還有由骨骼、器官、肌肉、神經系統等組成的身體。這些都是物質的,物理的東西。但是我們的思想不是物質的東西。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面部表情或大腦活動來觀察他是否感到疼痛。我們可以觀察他的行為,然而,我們不能體驗他的痛苦。
  • 笛卡爾:何為心物二元論?
    笛卡爾通過證明上帝的存在和上帝不會欺騙我們,保證了我能夠用理性清楚分明地認識的東西,就必然是真的。有了上帝這個絕對的保證,笛卡爾就可以超出單純思想著的「我」,認識其他東西,由此建立起物質世界的存在性。通過將物質實體的本質還原為「廣延」,笛卡爾就把一切物理對象的本質還原到最基本的數學對象,也就是數字和長度上,從而為他用數學方法處理一切物理問題鋪平了道路。到這裡,笛卡爾確定了精神實體的本質就是「思考」,而物質實體的本質就是「廣延」。從本質上說,這兩者之間沒有任何共同點,「思想」是完全不需要身體的純粹精神活動,而「廣延」是一種純粹物理和數學的屬性,和思考以及精神屬性完全無關。
  • 《心物二元論》:天才數學家笛卡爾的哲學論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笛卡爾是誰,但提起初中數學裡面的笛卡爾坐標系我想人人都很「痛恨」吧,沒錯,正是笛卡爾提出來的。笛卡爾的智商高達210, 這種高智商在歷史長河中少有。世界上有什麼?有物質,有人的思想,物質與思想是兩種不同的元素,由物質與思想組成了這個世界,所以叫「二元之和」。
  • 泰勒對笛卡爾哲學的批判與反思
    儘管在當代哲學視界內,語言哲學與現象學在研究對象和內容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但對於泰勒而言,二者之間存在著某些共性:它們都將理論矛頭指向了由笛卡爾哲學所開啟的「分離式行動者」(A disengaged agent)主張,「這是一種無法思考的觀點,因為,沒有為參與式理解留下理論空間」。可以說,對笛卡爾哲學的反思與批判,是解讀泰勒哲學人類學思想的一個較為理想的切入點。
  • 笛卡爾的二元論|身體;運動
    二元論(Dualism)    在結束有關理智和天賦觀念的討論之後,有的人可能會想,笛卡爾的觀點是否對物理世界有任何解釋。當然是有的。但是在開始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去理解理智(或心靈)與人類身體的關係。笛卡爾區分了兩者,並認為兩者是獨立的實體(entities)。
  • 柏拉圖:二元論與優生哲學
    柏拉圖作為古希臘最為優秀的哲學家之一,柏拉圖的哲學觀至今仍然影響深遠,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被譽為古希臘「哲學三賢」。哲學是一門關於世界的學科,是關於一切問題的學科。那麼柏拉圖的哲學觀有哪些?柏拉圖雖然最典型的二元論哲學家是笛卡爾,但是早在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就表達了二元論的觀點。二元論是對宇宙存在事物的回答,一般二元論認為世界由物質和意識同時存在,無論是平行存在還是相互交叉,都為二元論。
  •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哲學的認識論意義及局限性
    笛卡爾的推理邏輯是,人們可以懷疑很多東西,但有一樣東西不能懷疑,這就是「懷疑」本身——「我思」,如果連「我思」本身也懷疑,這顯然違反思維邏輯,屬於自相矛盾。笛卡爾通過「懷疑」確立了存在之物的第一個立足點——「我在」(心靈實體),以此為基礎,又陸續推論出其他存在,如世界的存在、上帝的存在。這是笛卡爾哲學的認識邏輯——以思維證存在。
  • 由慧能與笛卡爾的二元論走向文化自信
    當你不再受別人的洗腦之後,就開始想人世間的事情了,笛卡爾出現了。笛卡爾這個哥們就是一句話「我思故我在」那位,實際很多人對這句話理解是有問題的,這句話看似讓人感覺笛卡爾好像是很有思辨意義似的,實際扯淡啊!這哥們首先是數學家,他是解析幾何之父,然後是科學家,沒事就喜歡倒騰,最後才是哲學家,你想想這樣的人會是什麼思辨意義的嗎,不是,但是沒辦法,人家出名啊,直接把柏拉圖的思維給消解了。
  • 克裡普克關於身心屬性二元論的論證
    索爾·阿倫·克裡普克在1970年的普林斯頓大學講座中,在《命名與必然性》中提出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反對身心同一性理論的論證,支持某種類型的屬性二元論。這一論證旨在解釋心靈和身體之間的關係,在對跨世界同一性條件的性質和邏輯、語義學和語言哲學中的指稱理論進行全面哲學處理的背景下,在相對較高的抽象層次上解決心靈-身體問題。
  • 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美麗的心形曲線
    笛卡爾,西方近代哲學之父,解析幾何之父,理性分析方法的奠基人,是一位深受西方人尊敬的科學家、思想家。笛卡爾在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如著名的笛卡爾坐標系。除了哲學和科學成就外,笛卡爾的愛情故事,也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話題,即美麗的心形曲線。笛卡爾生活在17世紀前半葉。
  • 《心理學百科》解讀,第二講:笛卡爾說,心靈和肉體是分開的
    大家好,今天是「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解讀的第二講,主題是法國著名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關於心靈和肉體的二元論,即心靈和肉體是分開的。二、心靈和肉體的二元論《心理學百科》的第一講,已經介紹過了公元2世紀蓋倫的體液人格理論說。直到17世紀,笛卡爾在體液說的基礎上,第一次很詳細描述了心靈和肉體的關係。笛卡爾認為,心靈和肉體是分開的,心靈和肉體也是完全不同的。心靈是無形的,而肉體是有形的、機械的機器。但為了心靈和肉體能結合,心靈在肉體中是有個居所的,這個地方就是大腦的松果體。
  • 通過記憶哲學反思人類增強
    以往人們討論人類增強較為依賴身體與心靈以及技術與人類的二元論假設,而哲學對二元論長久的批判也說明了這一假設存在的問題。這一假設更容易為多數人所接受,但接受並不意味著合理。隨著記憶作為克服身心二元論的一種方法被柏格森提出,也隨著與記憶修改和增強有關的記憶科學的迅猛發展,記憶哲學成為一個較好的可以選擇的視域。通過對記憶增強的考察,能夠為看待人類增強及其技術提供一個新的路徑。
  • 思想家系列——笛卡爾
    哲學方面笛卡爾被廣泛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第一個創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哲學上,笛卡爾是一個 二元論者以及 理性主義者。笛卡爾認為,人類應該可以使用數學的方法——也就是理性——來進行哲學思考。他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他舉出了一個例子:在我們做夢時,我們以為自己身在一個真實的世界中,然而其實這只是一種幻覺而已,參見 莊周夢蝶)。
  • 歷史上著名的數學家笛卡爾,你了解他嗎
    法國博學家笛卡爾(1596-1650)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之後,但他是這個時代的數學、哲學、藝術和人性的化身。他做了大量的研究,並鼓勵今後的人繼續努力。(例如,他在心靈和大腦之間的二元論受到後來的很多心理學家的爭論。)現在就讓我們來更好地了解他。自己給自己取綽號笛卡爾有一個綽號,經常將自己稱為「普提溫」。有時候,他稱自己為「佩朗勳爵。」
  • 我思故我在 | 笛卡爾
    笛卡爾是二元論的代表留下名言 「我思故我在」或譯為「思考是唯一確定的存在」提出了 「 普遍懷疑」的主張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即笛卡爾將幾何學的推理方法和演繹法應用於哲學上,認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提出「天賦觀念」。笛卡爾的自然哲學觀同亞里斯多德的學說是完全對立的。他認為,所有物質的東西,都是為同一機械規律所支配的機器,甚至人體也是如此。同時他又認為,除了機械的世界外,還有一個精神世界存在,這種二元論的觀點後來成了歐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 坤鵬論:瑪麗的房間和哲學殭屍 心靈哲學二元論派的詰問
    就像在哲學的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上帝、神等說法,按社會教育給我們塑造的非黑即白思維模式,這些說法就是荒謬、糟粕……但是,如果你持客觀之心深入了解它們,就會發現,自己是多麼狹隘、可笑。今天,坤鵬論繼續分享心靈哲學的另一派——二元論,看過後,相信你會對上面這段話更有感觸。
  • 笛卡爾的推理過程——通過懷疑假相,得到真相
    有人偏執地主張「人是機器」,將哲學和宗教對立起來。有人以人是教育和法律環境的產物為前提,將科學和宗教對立起來。有人以感性審判神,說:「如果想要我相信神的話,一定得讓我看得見他」,將理性和信仰對立起來。有人說神是「想像創造的虛構物」,將神學和科學敵對起來。那時候的法國唯物論的哲學家們普遍不做實驗,以科學為名敵視傳統信仰。
  •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四、上帝存在與心物二元論「我思故我在」是笛卡爾哲學的第一原理,是他重建知識大廈的起點,其意義在於確立了自我是一個思想實體。然後他就從這個確定的命題出發,去推導其他的確定知識。接下來,他就要去論證上帝的存在了,也可能由於從小信奉天主教的緣故,他認為每個人的心靈中都有一個明白、清楚的上帝觀念。上帝的觀念是一個「無限完滿性」的存在。
  • 唯理論哲學,斯賓諾莎的實體論,萊布尼茲的單子論
    百家原創作者:顧繡聊歷史大家有沒有了解過唯理論哲學呢?對於唯理論哲學有一些了解的朋友們,那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笛卡爾了吧!小編了解到笛卡爾可以稱得上是唯理論哲學的始祖了。但是,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笛卡爾哦!
  • 決定論物理觀的哲學的,是二元論哲學觀?還是行星軌道運動理論呢
    伽利略由伽利略、笛卡兒、牛頓合力完成第一個近代經典物理觀的哲學基礎,源自於二元論精神物質說的理論體主張世界有精神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的哲學學說。笛卡爾哲學「除了『第一性質』的模糊性之外,物質宇宙被認為完全是幾何的:笛卡爾它在整個空間中無限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