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究竟是更像機器,還是更像人?我們為什麼沒有人類意義上的機器呢?AI的研究離不開神經科學,最新的一項研究挑戰了當代神經學家的普遍觀點,認為意識是一種能量場,未來可以用電波代替神經元,產生有真正有思考和感覺的機器人。
在著名的印度電影《寶萊塢機器人之戀》裡,AI教授製造出了跟自己一毛一樣的機器人,取名「七弟」,但令他沒想到的是,七弟不僅擁有了意識,還無可救藥地愛上了自己的女友。
機器人有了愛情,那還得了?
就在教授大動肝火的同時,他也陷入了思考:機器人又不是人,怎麼會有意識呢?
現在的社會的確很智能,機器能提供的服務數不勝數,智能到,我們偶爾還會擔心會在不久的將來被AI搶了飯碗。
然而,這些只稱得上是感知智能。
而想像「七弟」一樣,擁有各種情感,那就是認知智能,也就是人的高度了。
可是,扒開機器人的腦袋,那密密麻麻的電線很難與意識連接到一起。
不過,最近發表在《意識神經科學》上的一篇論文提供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新觀點。作者認為,我們的意識是由神經元放電時發出的電磁波場產生的。
雖然機器人不能擁有神經元,但擁有電波還是很容易的。如果把意識的概念縮小到電磁波場的範圍,真正有思考和感覺的機器人或許可以誕生。
為什麼我們現在的機器人都還只停留在機器層面,而無法成為一個「人」呢?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約翰·喬·麥克法登(Johnjoe McFadden),他是薩裡大學的分子遺傳學家和量子生物學主任。
麥克法登指出,意識模型存在缺陷,是我們沒有具有感知能力的AI,以及能夠實現意識的機器人的原因。
他的論文從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物理學以及人類社會歷史等角度出發,質疑了現代大多數精神學家的科學觀點,並闡述了自己的理由。
自古以來,有關意識的看法有兩種觀點:二元論和一元論。
麥克法登說的有缺陷的意識模型,其實是「意識一元論」。
那麼什麼是一元論?
一元論認為,世界只有物質構成。換句話說,意識只是一種現象,在物質世界中,意識不可能是實體。
而意識,不過是大腦的「副產品」罷了,也根本沒有能力去影響大腦。
這是我們當代流行的觀點。不行你問問自己:沒有腦子,你還能有意識嗎?
按照我們現在的觀點,答案肯定定是不能。沒錯,你是一個忠實的一元論者。
那再讓我們看看二元論是怎麼說的?
二元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意識和物質,也就是比一元論多了「意識」。意識和物質相互獨立的,互相平等。而且,誰也不能完全決定另一個。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就是這個觀點的典型例子。
哲學總是讓人感到淡淡的哀傷——因為這一切都太抽象!很難理解。
我們所要知道的,就是今天大多數神經學家都拋棄了二元論,接受了一元論,他們認為,意識本身是由大腦及其數十億神經網絡產生的。
現代科學為這個理論提供了基礎,當大腦和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被激活時,它們不僅沿著線狀的神經纖維傳遞熟悉的電信號,而且還向周圍的組織發送電磁能脈衝。
而在麥克法登的論文中,他卻退回到了二元論的觀點,認為意識是大腦內產生的電磁場,在這種情況下,意識是一種能量。
麥克法登提出了半電磁場理論。
我們在大腦中編碼信息,當然,信息都是有物理基礎的。
他認為,沒有任何電磁場意識理論會否認通過傳統的神經元/突觸傳遞來進行大部分或大多數大腦信息處理。
例如,我們看到一張美國著名影星珍妮弗·安妮斯頓的照片時,它們就像邏輯門一樣,輸入像照片這樣的感覺信息,然後沿著神經網絡鏈處理這些信息,直到這些信息到達一組神經元,甚至是單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會發出「這是珍妮弗·安妮斯頓」的語言輸出。
然而,就像邏輯門一樣,一旦一個神經元完成了處理其多個輸入以產生單個放電速率輸出的工作,它就可以自由地接受新數據。
當輸出信號產生時,參與觸發運動輸出的下遊神經元不需要與輸入神經元或參與處理該感覺信息的神經元同時處於相關狀態。
一個假想的神經元,它會提示一個口頭報告的最終輸出,它與視網膜或耳朵等感官輸入的物理聯繫,並不比它與被試者的消化系統或顱骨的聯繫緊密。甚至那些對高度處理和整合的信息做出反應的神經元,比如著名的「詹妮弗·安妮斯頓神經元」也只能編碼一個單一的觸發速率,而這個速率只能代表意識感知中所呈現的信息的一小部分。
神經元整合信息,但對於邏輯門來說,整合是時間上的,而不是物理上的,因為要整合的信息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分開的。
此外,所謂的綜合信息比單個神經元的編碼能力要複雜得多。
這種時間上的整合不符合「我們跨越時間、空間、屬性和思想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神經纖維連接的大腦兩個半球。直線表示神經元/突觸連接,空心圓箭頭表示遞歸的神經元通路,其同步觸發網絡產生有意識的EM場擾動,由彎曲箭頭表示。
(a)通過讓相鄰的神經元參與振蕩,同步激活的神經網絡波——從而產生意識思想——可以在大腦中傳播很遠的距離,例如,從右腦到達左腦的言語中樞(言語泡)。這使得來自右腦的有意識的想法(「你好,世界」)可以通過語言與外界交流。與此相反,由於服從逆立方定律,電磁場擾動是高度局域的,因此不能遠距離傳輸,除非由同步神經元組成的遞歸網絡來加強。
(b)切斷「箭頭」會阻止意識思想從右半球傳遞到左半球,因為它們不再能夠通過神經振蕩的循環網絡通過胼胝體傳遞。
什麼都離不開物、理、基、礎四個字。
大腦會產生自己的EM場,該磁場可以被腦電圖等監測到。人腦大約擁有1000億個EMF發射器。神經元放電產生EMF波,EMF波從神經元傳播並傳播到周圍的神經元間空間,它們重疊並結合在一起,產生大腦的整體EM場。
論文的理論就認為,大腦的EM場是意識的物理基礎。
動態電磁場信息可以集成信息和功能作為一個邏輯門。「和」門顯示為兩個輸入和一個輸出,每一個都在t1時刻編碼為0或1。輸入是作為電磁場發射器的偶極子,在兩種狀態之間振蕩,要麼是發射(振蕩對應於輸入= 1),要麼是不發射(不振蕩,輸入= 0)。輸出是EMF接收器,它實現輸出信號
現在至少有大量證據表明,除了標準的突觸傳遞外,腦神經元還可以通過EM場進行通信。
《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曾經表示,智能和意識是兩回事,AI將只有智能,不會有意識。
但這裡提出的觀點,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思考意識的產生,或許有一天,電波代替了神經元,為機器人帶來了那個叫「意識」的東西。
anyway,人工智慧,永遠離不開神經科學。只有我們將後者鑽研到底,才能讓AI更AI。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布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裡~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裡(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點擊文末了解更多,領取百萬豪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