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覺醒!電波代替神經元,認知機器人的「未來簡史」

2020-10-30 木木西裡科技

機器人究竟是更像機器,還是更像人?我們為什麼沒有人類意義上的機器呢?AI的研究離不開神經科學,最新的一項研究挑戰了當代神經學家的普遍觀點,認為意識是一種能量場,未來可以用電波代替神經元,產生有真正有思考和感覺的機器人。

在著名的印度電影《寶萊塢機器人之戀》裡,AI教授製造出了跟自己一毛一樣的機器人,取名「七弟」,但令他沒想到的是,七弟不僅擁有了意識,還無可救藥地愛上了自己的女友。

機器人有了愛情,那還得了?

就在教授大動肝火的同時,他也陷入了思考:機器人又不是人,怎麼會有意識呢?

現在的社會的確很智能,機器能提供的服務數不勝數,智能到,我們偶爾還會擔心會在不久的將來被AI搶了飯碗。

然而,這些只稱得上是感知智能。

而想像「七弟」一樣,擁有各種情感,那就是認知智能,也就是人的高度了。

可是,扒開機器人的腦袋,那密密麻麻的電線很難與意識連接到一起。

不過,最近發表在《意識神經科學》上的一篇論文提供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新觀點。作者認為,我們的意識是由神經元放電時發出的電磁波場產生的。

雖然機器人不能擁有神經元,但擁有電波還是很容易的。如果把意識的概念縮小到電磁波場的範圍,真正有思考和感覺的機器人或許可以誕生。

現在的robot都不是「人」

為什麼我們現在的機器人都還只停留在機器層面,而無法成為一個「人」呢?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約翰·喬·麥克法登(Johnjoe McFadden),他是薩裡大學的分子遺傳學家和量子生物學主任。

麥克法登指出,意識模型存在缺陷,是我們沒有具有感知能力的AI,以及能夠實現意識的機器人的原因。

他的論文從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物理學以及人類社會歷史等角度出發,質疑了現代大多數精神學家的科學觀點,並闡述了自己的理由。

意識大作戰:一元論 vs 二元論


自古以來,有關意識的看法有兩種觀點:二元論和一元論。

麥克法登說的有缺陷的意識模型,其實是「意識一元論」。

那麼什麼是一元論?

一元論認為,世界只有物質構成。換句話說,意識只是一種現象,在物質世界中,意識不可能是實體。

而意識,不過是大腦的「副產品」罷了,也根本沒有能力去影響大腦。

這是我們當代流行的觀點。不行你問問自己:沒有腦子,你還能有意識嗎?

按照我們現在的觀點,答案肯定定是不能。沒錯,你是一個忠實的一元論者。

那再讓我們看看二元論是怎麼說的?

二元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意識和物質,也就是比一元論多了「意識」。意識和物質相互獨立的,互相平等。而且,誰也不能完全決定另一個。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就是這個觀點的典型例子。

哲學總是讓人感到淡淡的哀傷——因為這一切都太抽象!很難理解。

我們所要知道的,就是今天大多數神經學家都拋棄了二元論,接受了一元論,他們認為,意識本身是由大腦及其數十億神經網絡產生的。

現代科學為這個理論提供了基礎,當大腦和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被激活時,它們不僅沿著線狀的神經纖維傳遞熟悉的電信號,而且還向周圍的組織發送電磁能脈衝。

而在麥克法登的論文中,他卻退回到了二元論的觀點,認為意識是大腦內產生的電磁場,在這種情況下,意識是一種能量。

意識其實是大腦的能量場:意識的半電磁場理論

麥克法登提出了半電磁場理論。

我們在大腦中編碼信息,當然,信息都是有物理基礎的。

他認為,沒有任何電磁場意識理論會否認通過傳統的神經元/突觸傳遞來進行大部分或大多數大腦信息處理。

例如,我們看到一張美國著名影星珍妮弗·安妮斯頓的照片時,它們就像邏輯門一樣,輸入像照片這樣的感覺信息,然後沿著神經網絡鏈處理這些信息,直到這些信息到達一組神經元,甚至是單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會發出「這是珍妮弗·安妮斯頓」的語言輸出。

然而,就像邏輯門一樣,一旦一個神經元完成了處理其多個輸入以產生單個放電速率輸出的工作,它就可以自由地接受新數據。

當輸出信號產生時,參與觸發運動輸出的下遊神經元不需要與輸入神經元或參與處理該感覺信息的神經元同時處於相關狀態。

一個假想的神經元,它會提示一個口頭報告的最終輸出,它與視網膜或耳朵等感官輸入的物理聯繫,並不比它與被試者的消化系統或顱骨的聯繫緊密。甚至那些對高度處理和整合的信息做出反應的神經元,比如著名的「詹妮弗·安妮斯頓神經元」也只能編碼一個單一的觸發速率,而這個速率只能代表意識感知中所呈現的信息的一小部分。

神經元整合信息,但對於邏輯門來說,整合是時間上的,而不是物理上的,因為要整合的信息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分開的。

此外,所謂的綜合信息比單個神經元的編碼能力要複雜得多。

這種時間上的整合不符合「我們跨越時間、空間、屬性和思想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神經纖維連接的大腦兩個半球。直線表示神經元/突觸連接,空心圓箭頭表示遞歸的神經元通路,其同步觸發網絡產生有意識的EM場擾動,由彎曲箭頭表示。

(a)通過讓相鄰的神經元參與振蕩,同步激活的神經網絡波——從而產生意識思想——可以在大腦中傳播很遠的距離,例如,從右腦到達左腦的言語中樞(言語泡)。這使得來自右腦的有意識的想法(「你好,世界」)可以通過語言與外界交流。與此相反,由於服從逆立方定律,電磁場擾動是高度局域的,因此不能遠距離傳輸,除非由同步神經元組成的遞歸網絡來加強。

(b)切斷「箭頭」會阻止意識思想從右半球傳遞到左半球,因為它們不再能夠通過神經振蕩的循環網絡通過胼胝體傳遞。


EM場是意識的物理基礎

什麼都離不開物、理、基、礎四個字。

大腦會產生自己的EM場,該磁場可以被腦電圖等監測到。人腦大約擁有1000億個EMF發射器。神經元放電產生EMF波,EMF波從神經元傳播並傳播到周圍的神經元間空間,它們重疊並結合在一起,產生大腦的整體EM場。

論文的理論就認為,大腦的EM場是意識的物理基礎。

動態電磁場信息可以集成信息和功能作為一個邏輯門。「和」門顯示為兩個輸入和一個輸出,每一個都在t1時刻編碼為0或1。輸入是作為電磁場發射器的偶極子,在兩種狀態之間振蕩,要麼是發射(振蕩對應於輸入= 1),要麼是不發射(不振蕩,輸入= 0)。輸出是EMF接收器,它實現輸出信號

現在至少有大量證據表明,除了標準的突觸傳遞外,腦神經元還可以通過EM場進行通信。

《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曾經表示,智能和意識是兩回事,AI將只有智能,不會有意識。

但這裡提出的觀點,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思考意識的產生,或許有一天,電波代替了神經元,為機器人帶來了那個叫「意識」的東西。

anyway,人工智慧,永遠離不開神經科學。只有我們將後者鑽研到底,才能讓AI更AI。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布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裡~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裡(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點擊文末了解更多,領取百萬豪禮!

相關焦點

  • 《未來簡史》:智神覺醒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本神書,或者說是神書中的神書——《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新書《未來簡史》(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數據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大,尤瓦爾·赫拉利的新書《未來簡史》,提出了革命性的觀點:人類的進程其實是由算法來決定的,在未來,人類的生化算法將被外部算法超越,人的作用將大大降低。任何一個物種只要不再發揮任何功能,就躲不開慘遭滅絕的命運。數據對人類造成的威脅可能就像人類對其他動物造成的威脅一樣。
  • 《未來簡史》作者Yuval Harari:人工智慧與人工意識
    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Yuval Harari)發表了《人工智慧與人工意識》重要講話。非常感謝大家,今天我要與大家分享的是人工智慧與人工意識的關係。人工智慧和人工意識,在很偉大的革命變革邊緣,這不僅僅是在歷史上,實際上也是從地球有生命開始最偉大的一個革命。
  • 浙大重磅發布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基於 792 顆自研「達爾文 2 代」晶片,可「意念」打字
    「達爾文 2 代」支持的神經元數量達 15 萬個,相當於果蠅的神經元數目,是目前我國單晶片神經元規模最大的脈衝神經網絡類腦晶片。據浙江大學介紹:「達爾文 2 代」採用 55nm 標準 CMOS 工藝,單晶片由 576 個內核組成,每個內核支持 256 個神經元,神經突觸超過 1 千萬,通過系統級擴展,可構建千萬級神經元類腦計算系統。
  • 粒子機器人,能否敲開機器意識覺醒之門?
    投稿來源:腦極體在眾多「科技鬼故事」中,機器人的意識覺醒,絕對是最吸引眼球的一種。粒子機器人的出現,似乎又將這道難解之謎推演到了新的階段。從「細胞」開始,推開機器人覺醒的未來之門最近,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機器人研究權威專家Hod Lipson提出,機器將會有自我意識,這件事是確信無疑的。只不過「這件事情將在10年之後發生,還是100年之後發生」,科學家本人也不知道。
  • 機器人也是「相由心生」嗎?
    你相信人是「相由心生」的嗎?那機器人呢?你也許覺得,機器人明明就是由人設計製造的,樣貌怎會隨著「心」來改變?但從歷年來科幻影視作品看來,人類想像中的機器人似乎也符合「相由心生」的原則。機器人「面相學」:越「人性」,越危險?幻想家和創作者,近乎無一例外地,都會為他們認為最高級的機器人賦予像人一樣的外觀。
  • 笛卡爾:從大腦中釋放出了「意識」這個幽靈
    在之前的兩篇文章當中 #大腦和心臟的恩怨,猶如日心說和地心說,#文藝復興讓人類第一次打開大腦這個黑匣子管家順著時間脈絡,梳理了「大腦中心論」和「心臟中心論」綿延2000多年的歷史糾葛。最終,由於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啟,讓「大腦中心論」最終勝出,成為現在人們眾所周知的常識。
  • AI大覺醒:圖靈獎得主稱AI將產生意識,未來機器學習核心是注意力機制
    文|新智元編輯|夢佳人工智慧會產生意識嗎?這是一直以來美劇《西部世界》中探討的問題。AI主人公覺醒,意識到這個世界是人類殺伐主宰的樂園,於是開啟了逆襲之路。這讓人想起《西部世界》的科學顧問,神經學家大衛·伊格爾曼(David Eagleman)說的一句話,意識,是一種突破程序設定的連接。我們能夠複製大腦的算法;如果這個算法等同於意識,那意識也理應可以被複製和轉移。意識從無到有,未來AI不再「跟著感覺走」?
  • 《大腦簡史》:能靠大數據學習的功能,計算機都會比人類強
    謝伯讓舉了一個將人工智慧發展到極端的例子,「如果未來計算機可以讓人類把自己的大腦百分之百上傳到雲端,然後人類可以選擇將上傳的大腦意識轉接不同的肉體,一旦有人做了這樣的選擇,就更證明,大腦可以完全擺脫生物基因的限制。」這幾乎是科幻電影的情節了,現今科學已經有利用腦波變化控制機器手臂的技術,也可以某種程度在計算機上重建人類大腦功能,例如下棋、人臉識別等。
  • 未來簡史·未來科技
    赫拉利的《未來簡史》為什麼這麼紅?有人說它的流行,是因為它契合了現代人一種被時代拋棄的恐懼感。還有人說,作者在此書中提出了未來人類的生存狀態,以及最有可能出現的人工智慧,因此得到了眾多智能粉的關注和喜愛。但無論如何,這本書和他前一本書一樣,讓我們為之著迷和大火。
  • 浙大重磅發布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基於 792 顆自研「達爾文 2 代...
    「達爾文 2 代」支持的神經元數量達 15 萬個,相當於果蠅的神經元數目,是目前我國單晶片神經元規模最大的脈衝神經網絡類腦晶片。據浙江大學介紹:「達爾文 2 代」採用 55nm 標準 CMOS 工藝,單晶片由 576 個內核組成,每個內核支持 256 個神經元,神經突觸超過 1 千萬,通過系統級擴展,可構建千萬級神經元類腦計算系統。
  • 訪談| Jürgen Schmidhuber:人工智慧在1991年就已經獲得了「意識」
    過去學習中有意識的東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自動和具有潛意識。隨著網絡的進步,學習一個新的規律後,它可以通過查看無監督的世界模型在學會前後需要編碼多少計算資源來測量其新洞察力的深度,前後的差異就是網絡的「樂趣」。
  • 從數學領域看,AI「人工智慧」可能已經有意識了?
    然而,大多數高級AI研究的最終目標卻是開發「通用人工智慧」(即:GAI)。本質上,我們想要的是一種合成的思維,如果將其放置在具有類似功能的物理容器中,它的功能可以與人類相同。當我們要了解人腦中如何出現智力和意識時,我們只是在灰階表面的層面摸索,從未觸及過更深的領域。就AI而言,代替GAI,我們所擁有的只是拼湊神經網絡和所謂聰明的算法。很難爭辯說,現代AI將永遠具備人類智能,甚至更難展示出通往實際機器人意識的道路。但這並非不可能。實際上,已經有有一部分專業人士開始認為,人工智慧可能已經有意識了。只不過,這次是從數學領域提出的見解。
  • 無處不在的人工神經網絡:機器人擁有意識的關鍵
    「機器人是否具有意識」這個問題一直是人們所爭論的焦點之一,而在這其中,人工神經網絡擔當著不小的責任。與此同時,關於「機器人是否會有意識」的話題也漸漸受到人們的關注,一部分人認為未來的機器人將會擁有自我意識,還有一部分人則認為這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說到「意識」的問題,人類之所以有意識,關鍵還是在於「生物大腦」存在。以此作比,機器人要想有意識,就得先有一個「大腦」,也就是所謂的「人工神經網絡」。
  • 一部「最強大腦」的八季簡史,是如何練就的?
    換個角度看,當節目組拉長了對於選手考驗的時間軸,那麼就能夠最大程度避免往季比賽裡的令觀眾「意難平」的時刻:某位一貫表現優異的選手因為一個環節翻船便慘遭淘汰。賽制變化的背後,一個新的能力維度概念進入觀眾的視野:元認知。所謂元認知,即是對認知的認知。
  • 俄羅斯億萬富翁的「全息永生」計劃,預計30年內將大腦上傳至電腦
    俄羅斯億萬富翁的「阿凡達」之夢 伊茨科夫希望在未來的三十年,自己能夠成為變成這樣一個不朽的全息化身。 2011年2月,德米特裡 · 伊茨科夫(Dmitry Itskov)為此創辦「2045倡議」組織,邀請了許多在神經接口、機器人、人造器官系統等領域領先的俄羅斯專家參與其中。
  • 《未來簡史》:人機大戰,誰才是未來的主宰
    《未來簡史》,2017年出版面世以來,迅速風靡世界。他在2012年出版的《人類簡史》已成為全球現象級暢銷書,與2017年的《未來簡史》,2018年的《今日簡史》,並稱為簡史三部曲。在這部《未來簡史》中,作者分三個部分討論了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他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器將會代替人類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 《未來簡史》:大數據時代的人機大戰,誰才是未來的主宰
    《未來簡史》,2017年出版面世以來,迅速風靡世界。他在2012年出版的《人類簡史》已成為全球現象級暢銷書,與2017年的《未來簡史》,2018年的《今日簡史》,並稱為簡史三部曲。在這部《未來簡史》中,作者分三個部分討論了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他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器將會代替人類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 神經認知學在機器人中的發展和應用(附PPT+視頻) | 雷鋒網公開課
    內容介紹本期公開課包含但不限於以下內容:神經認知在機器人領域應用簡介BBD與神經區域連接猜想RatSLAM,ehSLAM與空間認知細胞HMax與視覺皮層Neuromorphic與神經元連接關注雷鋒網旗下微信公眾號,回復「PPT」可獲取嘉賓完整PPT。我從07年開始做機器人研究,並且有幸在2011年加入唐華錦博士在新加坡科技局信息所創建的計算神經組,從屬於李海洲博士的人類語言科技部門與機器人技術項目部門。我於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在組內從事神經認知機器人的研發,也是這個組發展最好的時期。
  • 「魔神Z」美少女化?新動畫「機器人少女」明年1月公開
    「魔神Z」美少女化?新動畫「機器人少女」明年1月公開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3-07-29 14: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