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利的《未來簡史》為什麼這麼紅?有人說它的流行,是因為它契合了現代人一種被時代拋棄的恐懼感。還有人說,作者在此書中提出了未來人類的生存狀態,以及最有可能出現的人工智慧,因此得到了眾多智能粉的關注和喜愛。但無論如何,這本書和他前一本書一樣,讓我們為之著迷和大火。
如果說作者的前一部書《人類簡史》的核心議題是關於人從哪裡來,那麼《未來簡史》就可以說是關於人類的未來命運。赫拉利提出,幾千年來,人類面臨著三大重要的生存課題——饑荒、瘟疫和戰爭,現在這三個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如今,世界上已經不再有自然造成的饑荒,只有政治造成的饑荒。在全球大部分地區,就算一個人沒了工作、丟了全部家當,也不太可能活活餓死。醫學和科技的發展已經讓人類戰勝了大部分瘟疫,因為傳染病造成人類大規模死亡已是小概率事件。而大的戰爭正在消失,過去主要的財富來源是物質資產,像金礦、麥田、油井,而現在的主要財富來源則是知識。發動戰爭雖然能搶下油田,卻無法霸佔知識。因此,隨著知識成為最重要的經濟資源,戰爭能帶來的獲利便會下降。
那麼,未來,人類面臨的重大議題是什麼?不知滿足的人類下一個努力目標將是什麼呢?
未來的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很多學者都嘗試著去描述,人類生活會越來越美好,越來越便捷,還是生態危機會摧毀一切?人類本身會進化還是退化?資源會被耗盡還是人類能開發越來越多的資源?未來簡史的描繪特殊之處在於他是基於過去人類發展歷史對未來進行描述。
過去人類創造出主體間的概念讓成千上萬的人類可以合作,生產力得以提高(主體間的概念包括金錢,公司,法人,神等),工業革命後由於每個個體對整個經濟發展都很重要,自由人文主義興起,大部分人類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然而這種趨勢還會繼續嗎?誠然,隨著交通工具的進步,通訊手段的發達,現代人類的交流與合作較古代要緊密,每個人類個體成了社會裡的某個螺絲或者鉚釘。 從這個角度看,人類似乎越來越重要了,讓每個個體自由獨立的發展成了時代的主流。 然而,大數據和生物科技的興起,似乎將要在這混亂而複雜的社會大湖掀起波浪。 基因工程目前用於預防遺傳病,然而多種慢性病目前也發現與遺傳有關,也許未來會有公司提供剔除後代慢性疾病的基因的服務。畢竟,讓人類健康是醫學發展的目的,而且沒有限度。再進一步的,將來會不會有公司賣擁有某種特長基因的孩子呢?如果說現在想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就需要努力加天賦,而未來,擁有特殊基因的人可以在某領域上一騎絕塵,把普通人甩在後面。 而只有有錢人才能支付得起昂貴的基因改造,這一切是不是又會讓我們貧富差距加大? 腦機接口的研究目前也有很大的進展,未來會不會出現類似於電影中看到的機器人那樣的人類呢?普通人類與超人類之間的距離可能越來越大。 而另一方面,無人駕駛汽車已經上路,馬雲放出30年後讓醫生失業的「狂言」,機器學習可以譜出比巴赫更巴赫的曲子,普通人在未來的世界能否分到一份工作還真的難說。 而另一方面,隨著神經生物的研究進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人類的意識、情感都是算法,通過藥物就可以調整這些算法,讓人不抑鬱,產生欣快感,集中注意力,甚至用腦機接口改變一些神經元的放電方式就能控制人的思想。 這帶來了一系列倫理問題,可以在戰爭中控制士兵的思想讓他們無懼危險嗎?可以控制職員的注意力讓他們更加專注手頭上的工作嗎?
古時候的人以為輝煌都屬於過去,未來只會維持原來的樣子甚至更差,所有的知識都在過去的典籍裡,文藝復興以後,人們開始認識到自己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直至現在我們還認為人類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而且,現在每次新的技術革命都被認為可以推動經濟的發展,未來的經濟一定比現在要好。 有錢人或者政府為了獲得科技帶來的收益在把錢投給科學家,拿得到經費的科學家往往是研究跟經濟關係最密切的領域,比如研究如何讓奶牛多產奶的科學家肯定比研究奶牛心理狀態的科學家容易拿到經費,從這個角度,我們的科技其實是被經濟牽著走的。 有人說是實驗室裡的科學家決定未來社會的走向,然而卻是資本選擇的科學家。
作為一個普通人,是怎麼都不會希望上面這些猜想成真的,大部分人類都失業,計算機算法代替人類交流和思考,基因升級後的人類跟普通人類的距離越來越大。這些假設,任何一個都會威脅到大部分普通人類的生存,又或者到這些假設都成真的時候會是共產社會到來的時候?我覺得這會是另外一種可能,畢竟上面的一堆假設都是建立在現在的世界觀價值觀之上的,也許到那個時候,我們的管理會改變,我們的哲學和倫理充分發展,普通人類都從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工作會成為部分精英們的事情,然後每個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前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