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的想像已成為資本與技術公司推動的未來:谷歌、IBM、亞馬遜、百度、騰訊、阿里巴巴、蘋果、特斯拉紛紛進入這個領域。在不遠的未來,人們也許無需智慧型手機屏幕,即可與物體互動。
想像一下未來的生活:你睜開眼,就已生活在一個人工智慧充斥的環境中,你的家本身是一個綜合性超級智慧機器人,智能衛浴會為你調節洗浴水溫,智能廚房會為你烹飪早點,出門上班時,無人駕駛汽車會自動來接你,走進辦公室,智能桌子會立刻為你打開郵箱和一天的工作日程表……在人類技術文明史上,很多脫胎於科幻小說的生活方式,最後都通過技術演進變成了現實。2015年12月,愛立信對40個國家的10萬名消費者進行了調查,其中一半的人認為5年內智慧型手機即將成為歷史,替代智慧型手機的將是人工智慧。科幻的想像已成為資本與技術公司推動的未來:谷歌、IBM、亞馬遜、百度、騰訊、阿里巴巴、蘋果、特斯拉紛紛進入這個領域。在不遠的未來,人們也許無需智慧型手機屏幕,即可與物體互動。
另一個曾經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未來是虛擬實境。1935年,美國科幻小說家斯坦利·威因鮑姆發表了小說《皮格馬利翁的眼鏡》。小說裡的精靈族教授阿爾伯特·路德維奇發明了一副眼鏡,戴上這副眼鏡後,就能進入到電影當中,「看到、聽到、嘗到、聞到和觸到各種東西。你就在故事當中,能跟故事中的人物交流,你就是這個故事的主角」。這篇描寫「沉浸式體驗」的科幻小說,在70年後,真的變成了現實:阿爾伯特教授發明的眼鏡,就是今天以Oculus Rift為代表的虛擬實境裝置。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演進和積累,虛擬實境已處在抵達技術臨界點的前夜,它的技術瓶頸很可能會在可見的未來得以突破。低廉優質的虛擬實境頭盔,它對遊戲、娛樂和電影的迅速滲透將意味著,虛擬實境技術不再僅是高端科研設備,而會成為娛樂平臺和用於各種日常活動的大眾消費品。今天,我們能夠向孩子們解釋,世界在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出現之前是怎麼運行的。未來,很可能我們的孩子需要回答他們的子孫,世界在虛擬實境出現之前是什麼樣子。也許,我們的孩子可以回答:「為什麼不去拜訪一下你曾祖父母的化身,尋找答案呢?就像《回到未來》裡馬蒂·麥克弗萊所做的那樣。」
今天的人,有更多的機會比過去的人離長壽與永生更近嗎?技術進步,會改善我們生命和健康的形態和質量嗎?2015年初,美國總統歐巴馬國情諮文中談到了「人類基因組計劃」所取得的成果,並宣布了新的項目「精準醫療計劃」。歐巴馬提到:「精準醫療的目的就是為患者提供最有利的治療。我們已經從基因層面掌握了精確的病因,確切來說,如果兩個患者的病因並非完全相同,就不能使用同一種藥物。這樣既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也能避免出現副作用。」精準醫療就是先創建一個龐大的患者醫學數據信息庫,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分析比對患者信息與資料庫裡的信息,進一步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從而開發治療針對特定患者特定疾病基因突變的藥物,並確定哪些患者服用哪些藥物,以及預測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未來,基因分析師以及分析基因數據的軟體會變得熱門,遺傳學會日益進入醫療保健領域,甚至每個人都會更好地了解遺傳學。你的病就像你的個性一樣,獨一無二,並且被單獨對待。
關於未來,關心人類文明走向的基礎科學又在做什麼?他們尋找地外文明,尋找引力波,研究量子計算機。這些也有些科幻色彩的課題,人們都還沒有找到答案的難題,有的看起來近在咫尺,有的似乎還遙遙無期。對這些問題的探索,也許同樣源於人類的科學幻想和本源的好奇心: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曾經警告人類,人工智慧最終將會凌駕於人類智慧之上,從人類的僕役變為人類的主人,相比之下,他雖忌憚能的外星文明,卻樂於尋找外星文明存在的證據。這些科學問題,觸及人類文明的根本而又遼遠的思考:人類是不是孤獨的?文明的發展是否是單線條的?人類有沒有可能與其他星球的文明形式進行交流?雖然現在似乎還不是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但一切的現實,都從科幻開始,並建立在基礎科學與基礎的演進之上。尋找到一顆與一個恰當的恆星距離適當的巖石行星就可以讓地球上的行星科學家們興奮不已。這是發現外星生命信號或是為人類尋找下一個落腳點的第一步,只有先邁出這一步,人類才有希望尋找其他形式的文明——有時候,未來很遙遠,但探索的努力從未停止。
人類對未來的想像,總是落後於人類真正創造出的未來。19世紀後半葉,大名鼎鼎的德國物理學家古斯塔夫·基爾霍夫曾經自信地說,「物理學已經無所作為,往後無非在已知規律的小數點後面加上幾個數字而已」,物理學的發展已經到頭了,再沒有什麼可研究的地方。但普朗克後來的卓絕探索,卻開啟了20世紀初的量子力學,開啟了人類文明的紀元。1904年,「地理政治學之父」哈爾福德·麥金德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年會上鄭重宣告:「多年以後,當歷史學家回顧我們正在經歷的這些世紀時,他們會把1500年之後的400年光景稱為『哥倫布時代』,並以1900年作為它的終點。」可是,100多年後,人類對空間的探索遠未停止:1957年,R-7型運載火箭將「旅行者1號」衛星射入地球軌道,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嘗試進入了外層空間;而今天,商業航天的時代已經到來,並通過商業資本的力量,極大拓展著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星際旅行》對今天的我們來說,還是一部科幻電影,但誰又能說,100年後,當人類已經擁有了可控核聚變反應堆、面積足夠大的太陽帆,對月球進行了深度開發並在近地軌道建立起工業基地之後,我們不能真的跨越星際?
走向未來的腳步,從未停止。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