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 神 覺 醒 。
(本文內含精彩豐富的動圖,建議在Wi-Fi環境下閱讀)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本神書,或者說是神書中的神書——《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新書《未來簡史》(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
☝
這本書是2016年的暢銷燒腦書,「文化力研究所」總監令狐磊在11月路經倫敦Foyles的時候,這本書在店裡赫然銷售中。
☝
而且還是籤名版!當然作者本人的籤名也如同他的書一樣,高深莫測……
如同《人類簡史》的封面是一個指模手印,這本的封面是一個數碼晶片樣式的手印,而我們更喜歡的是它的土耳其版,上面有著標註人類的幾個進程:石器、刀刃、子彈和數碼指模。
算法,人類將是一種過時的算法
選自《未來簡史》 尤瓦爾•赫拉利 著
谷歌利用大數據能夠比傳統衛生機構更快察覺到流行病的爆發。Uber因為有強大的算法,只要幾位人員,就能管理數百萬的司機數據,大多數的命令都是由算法自動下達,無須人為監督。
數據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大,尤瓦爾·赫拉利的新書《未來簡史》,提出了革命性的觀點:人類的進程其實是由算法來決定的,在未來,人類的生化算法將被外部算法超越,人的作用將大大降低。任何一個物種只要不再發揮任何功能,就躲不開慘遭滅絕的命運。數據對人類造成的威脅可能就像人類對其他動物造成的威脅一樣。
赫拉利指出,生物就是算法,生命就是進行算法處理,不管是長頸鹿、蕃茄或人類都只是自然演化出來的不同數據處理方式。人類將環境參數作為輸入數據,經過認知能力的處理,輸出感受和決策等數據,從而決定了我們的喜怒哀樂以及行動。
人類不是不可分割的個體,而是由可分割的部分組成,由許多不同算法的組合,並沒有單一的內在聲音或單一的自我。構成人類的算法並不「自由」,而是由基因和環境壓力塑造。
因此,外部算法理論上有可能比我更了解我自己。如果能用某個算法,監視組成身體和大腦的每個子系統,就能清楚掌握我是誰、我有什麼感覺、我想要什麼。只要開發出這樣的算法,算法就能做出最好的選擇。
隨著科技的發展,智人將不再是最好的算法,信息科學家已經寫出了越來越複雜的電子算法。數學定律同時適用於生化算法和電子算法,兩者合二為一成為可能,動物和機器之間的隔閡將被打破,電子算法有一天能夠解開甚至超越生化算法。
機器學習和人工神經網絡興起,越來越多的算法會獨立演化、自我改進、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這些算法分析的數據量是天文數字,遠遠超過人力範圍,而且它們也能學會找出人類找不出的模式、採用人類想不到的策略。
最早的種子算法或許是由人類開發,但隨著算法逐漸成長,自我演進,就會走出自己的路,前往人類未曾踏足的領域,而且人類也無力追趕。
把全人類看作單一的數據處理系統,每個個人就是裡面的一個晶片(處理器)。自由市場經濟為什麼能夠戰勝計劃經濟,也是因為數據處理的方式即算法決定的。自由市場經濟是分步式數據處理,而計劃經濟是集中數據處理方式。對整個社會的龐大數據而言,分步式數據處理,將分析數據和做決定的工作分發下去,交給許多獨立但又相互連接的處理器,更具效率。
縱觀整個人類進程,7萬年前,智人發生認知革命,產生了語言,能夠將大量智人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更大更高效的數據處理網絡,它比單個個人處理器更優越,能夠輸入更多的數據,也能輸出更優質更多的數據,能更好地指導他們的行動。
這一點讓智人擁有超乎其他人類及動物物種的關鍵優勢。對尼安德特人、黑猩猩或大象來說,或許它們能夠連接一個網絡,但數量極其有限,遠不及智人。
到了大約5000年前的農業革命,發明了文字和金錢,進一步突破了語言的隔閡與限制。它能夠聯繫更多的人,使人類處理器數量急劇上升。加速了人口增長,讓更多人能夠生活在一起,形成密集的地方網絡,並進一步建立了城市、王國或帝國。隨後的現代探險家、徵服者和交易商,不斷在世界建立新連接,漸漸形成了覆蓋整個世界的緊密網絡。
哥倫布剛剛發現新大陸,把歐亞網絡和美洲網絡相聯時,每年只有極少的信息能夠越過海洋,還得應付各種文化偏見、政治審查。但漸漸地,自由市場、法治概念或民主傳播,都在促進消除種種障礙。民主和自由市場之所以獲勝,事實上,是因為改善了全球數據處理系統,是數據決定了民主和自由。
在19世紀和20世紀,由於沒有任何外部算法能夠超越人類生化算法,人類崇尚個人價值。FBI可以偷聽我每次打的電話、監視我在街頭上和人的每次互動,也沒有足夠的運算能力來分析這些數據,只有我更了解自己。於是,人類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自己是個自主的系統,聽從的是自己內在的聲音。
但到了21世紀,科技已經讓外部算法有能力「比我更了解我自己」。個人主義行將崩潰,權威也將從個人轉向由算法構成的網絡。人類無力處理大量數據,正逐漸將手中的權力交給自由市場、群眾智能和外部算法。
人類也不再認為自己是自主的個體,自己的感覺並不是最好的,也不會依據自己的感覺來做決定,將更多地聽從電子算法的建議和指示。算法不需要完全了解我、而且絕不出錯,只要比我自己更了解我、犯的錯更少,就已足夠。
到了這個程度,合理的作法就是把愈來愈多的選擇和人生大事都交給算法來為我決定。人類會逐漸從參考算法分析來做決策,到部分讓度決策權,最後演變為全部交由算法來做決策。在你考慮結婚對象或職業時,問的不是你的內心和感覺,而是數據和算法。
人類在減少了饑荒、疾病和戰爭之後,目標很可能是長生不死、幸福快樂,以及化身為神(擁有更強的身體和心理能力)。一開始,數據正是通過承諾滿足這些而得以傳播。而為了實現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化身為神,我們就需要處理大量數據,遠遠超出人類大腦的能力,也就只能把權力交給算法了。然而,一旦權力從人類手中交給算法,人類就可能面臨另一種命運。
今天,我們能實時看到貨物的運送情況,算法能根據庫存自動補貨,Amazon已經開始用無人機為顧客送貨。我們正努力打造萬物網際網路,它擁有更強的算法和數據處理能力,更能滿足人類的願望。
可只要我們放棄了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而贊成以數據為中心的世界觀,為了更優秀的數據處理模型、整個系統的效率,就可能犧牲部分人群的利益。未來將可能由控制算法的少數精英說了算,大部分人作為數據處理器的價值失去,降為數據,最後溶解分散在龐大的網絡中。
人類由史以來,創造了一個全球性的網絡,任何事物都以對人類的價值來評價和抉擇。幾千年來,這讓人類充滿了自尊和偏見,認為自己是這個網絡的主人,自己就是造物的巔峰。至於其他所有動物,並不重要,其生命和經驗都遭到低估。
然而,一旦進入萬物網際網路時代,當大部分人對網絡提供不了重要功能,就會發現自己到頭來也不是造物的巔峰。我們自己設下的標準,會讓我們也走上長毛象和白鰭豚一樣的滅絕之路。如果算法進一步自我演進到無人能企及的高度,整個人類將可能被淘汰。到時回首過去,人類也只會成為宇宙數據流裡的一個小小漣漪。
此段選讀
由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主管 探索與爭鳴雜誌公眾號經中信出版社授權發布選編
物種進化,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早
關於人腦被算法日益精湛的機器人取代的未來,以下是我們的延伸思考——
我們一直擔心的機器人,在AlphaGo戰勝人類最厲害的棋手後,恐懼心理得到了蔓延。而且,Google的這個機器人,還在不斷學習和進化中。
美國《自然》雜誌在一年前,把AlphaGo選為「封面人物」的時候,它還是深藏不露的隱形機器人。雜誌認為,比較起「深藍」(DeepBlue)是一個單一程序,其設計只針對西洋棋,而且要由科學家手工操作。而AlphaGo中包含的神經網絡程序,可以通過抓取信息實現學習技能,不需要再進行領域特定編程。因此,AlphaGo是一套綜合程序設計,適用於大範圍的應用程式,不只是在圍棋方面。
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以及人類持續為生命賦予意義的能力,我們終將迎來人類被「智神」(或者說是「神人」,一種被賦予超自然能力的新物種)取代的未來。
「智人」要被「智神」所取代,是這樣的新物種嗎?
智神的世界,已經在HBO的劇集《西部世界》被虛擬了。
這部由HBO在2016年推出的神劇《西部世界》,似乎是在對《未來簡史》的呼應,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去創造一個由「智神」所締造的西部世界,成為世界的支配者。
事實上,《西部世界》的原創故事已經是1973年的事情了,一個機器人產生了自我意識,開始了「神人」之覺醒之路。這部在中國並沒有什麼影響力的影片,在美國卻是一眾科幻電影人的啟蒙片,1982 年,雷德利·斯科特指導的《銀翼殺手》和1984年詹姆斯·卡梅隆指導的《終結者》相繼面世,成為掀起更大浪潮的未來智慧機器人烏託邦影片。後面這部因為施瓦辛格的出眾演出,在中國,引起了廣泛的注目,這也是第一部在中國被廣泛觀看(和接受)的關於未來穿越和智慧機器人主題的影片。
智神的感官世界
《未來簡史》的配圖把影星喬治·克魯尼與孔雀放在一起比較,也可謂是神配圖了。作者說,你看到這兩張圖,會自然激發你腦洞的想像與一種神智迷幻腎上素。
《未來簡史》一書還關注了世界盃足球比賽帶給人的感官愉悅感,描述了2014年世界盃決賽,德國隊由格策攻入制勝球,因而擊敗阿根廷的時候,可以帶來給觀者一種處於世界之巔的感官感受。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馬裡奧·格策,德國足球隊在2014年世界盃決賽對戰阿根廷時的攻擊型前衛;已經過去了113分鐘,卻沒有得分。距離可怕的點球只剩7分鐘。約有75000名粉絲坐滿裡約熱內盧的馬拉卡納體育場,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人在電視機前焦急地觀看著。當安德列·許爾勒在你的方向發出了一個壯麗的傳球時,你距離阿根廷的球門只有幾米遠。你用胸脯擋球,它沿著你的身體下降,你在半空中給它一腳重擊,看著它飛過阿根廷守門員,深埋在球網深處。進球啦!!!整個體育場就像火山噴發一樣。數以萬計的人像瘋子一樣咆哮起來,你的隊友們蜂擁過來擁抱和親吻你,柏林和慕尼黑數以百萬觀眾在電視屏幕前哭泣。你欣喜若狂,但不是因為球進了阿根廷的網或巴伐利亞州人群爆滿的慶祝活動。你實際上是對你內心暴風雨般的感覺做出反應。寒戰在你的脊柱上躥下跳,電流在你的身體上流動,感覺就像你溶解在數以百萬計的爆炸能量球裡一樣。
《未來簡史》原文片段譯讀
想起來,足球比賽的點球大戰,這個應該是最難預測的體育運動競技方式,在將來的算法世界裡,這些人的運動技法都有算法可循。圖為2006年世界盃決賽義大利對法國,你還記得誰把點球射失了嗎?
同樣在《未來簡史》一書上出現的:自動感應路面狀況的神車:Google無人車,據說它最新學習的技能是:如何抄近路、以及在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跨雙黃線行駛。這個Q樣的汽車也許不符合科幻小說裡那種冷酷的樣子,但它的確在沿著這條智能駕駛之路一路開出。
在Youtube上有1850萬次的觀看的冰島音樂人比約克(BJÖRK)的《All is Full of Love》,當年即是電子曲風神作。以機器人作為主角,其中的女角色有著機器人機械體,比約克經過冰冷的面部化妝神似機器人形象。這部MV是1997年發布的,不可不謂引領科技風尚之先。
比約克追求精細,把機械臂的貼標logo也做了設計。
☟
比約克,事實上就是音樂與文化界「神人」,這三十年內都不會有這樣高屋建瓴的音樂人了。
《All is full of love》收錄在1997年發布的《Homogenic》(雌雄同體)專輯,至今依然被認為是其最為實驗性的音樂專輯。
人類的威脅
如今我們回頭來看,Alphago這樣的有自己神經元的機器人繼續演進下去,對人類的威脅會是真的如《西部世界》裡所描繪的那樣嗎?
Three Laws of Robotics,機器人學三定律,1950年時,由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在其科幻小說《I,Robot》中首次提出。這三大法則可以說的上是機器人科幻小說的鼻祖,勘稱經典(classic),為後世的創作奠定了基準。由於人類個體和整體之間也會有衝突,比如是人類A能不能操控一個機器人去攻擊人類B的機器人?於是,阿西莫夫還增加了一個第零原則:機器人必須保護人類的整體利益不受傷害。
LawⅠ: A robotmay not injure a human beingor, through inaction, allow a human being to come harm.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將遭受危險而袖手不管。
LawⅡ: A robot must obey orders given it byhuman beings except where such orders would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Law.
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當該命令與第零定律或者第一定律衝突時例外。
LawⅢ: A robot mustprotect its existence as long as such protectiondoes not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or Second Law.
第三定律:機器人在不違反第零、第一、第二定律的情況下要儘可能保護自己的生存。
機器人定律讓我們很難辦……(圖為《I,Robot》影片劇照)
這三個定律環環相扣,似乎牢不可破,但如果我們從其他競爭領域來看這個的話,似乎會讓機器人左右為難,就好比在下圍棋的時候,我們能不能要求:在下圍棋的時候,機器人不得戰勝人類,或者目睹人類的棋局遭受失敗的風險而袖手不管?同時,如果機器人還要儘可能不能讓自己的棋局失敗?
這個問題交給Alphago來想吧,人類目前能想到的是,機器人會長怎樣?它能給我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這個是之前亮相的中國最美機器人,它/她,Ta的名字叫「佳佳」。
佳佳是一個有著章子怡和湯唯綜合面相的,能聽能講話但面部僵硬的機器人,職業是展會「接待員」。
Ta也能完成點頭、眨眼、擺手以及被擺拍等動作……看完這個是不是放心了一點?
但日本的最美人形機器人小C更進了一步,除了依然還是個「接待員」,但她會有喜怒哀樂的表情。
在日本,已經有機器人作為前臺接待員的酒店了。位於長崎的豪斯登堡樂園的奇怪酒店提供了這樣的仿未來體驗環節。(前面的機器是做人臉識別用的)
日本應用機器人公司Kokoro為酒店提供了這個機器人。他們還有大量的其他擬人機器人品類提供給交通、展場、家庭護理服務等環節。對日本人來說,機器人的商用是為人類提供服務的,因為他們擔心的是老無所依的問題,到2050年,日本的年齡中位數(將全體人口按年齡大小排列,位於中間的那個人的年齡)將達到53歲。
這些基於商業服務環節的應用層面,應該不在尤瓦爾·赫拉利所描繪的「神人」視野之內,畢竟沒有人想在家裡請一個神人級別的機器傭人。
在目前人類與機器人的從屬關係上,我們至少還有。
《西部世界》的海報所對應的正是千年前達文西在文藝復興時期所繪畫的「人類」,這個畫面之間的聯繫,也許正好與尤瓦爾·赫拉利的觀點正好吻合:從神到人,又從人到神。
在接受《金融時報》訪問的時候,尤瓦爾·赫拉利說:「新的轉換正在發生。就像宗教神話賦予神權合法性,人文主義思想體系賦予人權合法性,高科技大師和矽谷預言家們正在創造一種新的全球性敘事將算法和大數據的權威合法化。這一新穎的信條可以被稱為「數據主義」。」
怎麼感覺此機器人也像作者本人?
人文主義在今天面臨著關乎存亡的挑戰,「自由意志」這一思想受到了威脅。關於人類大腦和身體運作方式的科學洞見表明,我們的情感並不是某種特別的人類精神品質,而是所有哺乳動物和鳥類共同使用的、用來快速計算生存和繁衍概率的生物化學機制。
——尤瓦爾·赫拉利
.
.
.
從這個角度上,這本暢銷神書也是威脅之書,
我們從尤瓦爾·赫拉利的駭人理論中,
也應該可以獲取更多的正面啟示。
深思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所在。
書名:《未來簡史:從智人到智神》
作者:尤瓦爾•赫拉利
出版日期: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
1月15日左右陸續上市
將在衡山·和集 線下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