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絕大多數人類,對人類的神聖深信不疑,相信人類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或者人本身就是最高的準則時,也有人質疑,人類的神聖之處,到底在哪裡?追溯根本,「人類神聖」的論斷來自發展至今的核心宗教——人文主義,作為主導世界數百年的意識形態,作者提出,這個追求不死、快樂和神性的人文主義夢想,會導致人文主義自身的崩塌。
01人類統治的世界
人類突破了地球上各個生態區之間的阻礙,讓全球各種生物打破距離和地理的界限,不斷交流融合。然而這種界限的打破,也帶來了其它種族的滅絕,早在幾萬年前,智人的祖先就消滅了其他人類物種、澳大利亞90%大型動物、美國75%大型哺乳動物、全球大約50%大型陸上哺乳動物。人類祖先並非處心積慮想要消滅大型動物,而是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有什麼後果,因為其滅絕過程十分緩慢。人類壽命僅僅七八十年,但整個滅絕過程卻花了好幾個世紀。
隨著人類不斷需要穩定的居所與糧食供給,當人類開始農耕畜牧之後,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生命形式:家畜。對於幾乎所有物種來說,這都是全新的苦難,是超越山洪海嘯的折磨。因為重點不在於它們死亡的方式,而在於它們活著的方式。
你能想像一隻豬的一生嗎?被鎖在轉不過身的狹小籠子裡,從生到死就是等待變成餐桌上的豬肉。人類馴養自己需要的動物,例如,人類喜歡吃豬肉,就開始飼養無窮無盡的豬。人類為了加快豬的繁衍與生長速度,讓小豬出生後就與母豬分離,完全無顧它們的痛苦。
而事實上,作為哺乳動物,無論人類還是其他任何動物,在幼兒時代都需要與母親在一起,吸吮其身上的營養,強烈的母嬰聯結與母愛情結是所有哺乳動物共同的特徵。
進化壓力已經讓野豬,成為擁有高度智慧的社會化動物,它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加上難以遏制的交往、閒逛和探索周圍環境的衝動,野豬已經具備較高智慧水平,然而現在它們卻只能生活在擁擠的養豬場。
那麼我們能說豬是痛苦的嗎?這種痛苦是真實的,還是聖母心想像的呢?
科學家認為,生物就是算法組成的。算法指的是:進行計算、解決問題、做出決定的一套有條理的步驟。作為哺乳動物的人類,99%的決定都是由各種進化而成的算法來處理,我們把這些算法稱為感覺、情感和欲望。而所有的哺乳動物和鳥類,也是由同樣的算法和控制,但這一切不是完全相同,而是在基礎的情感聯結仍有相似之處。
在人類控制的農場裡,所有的豬都遵循著一樣的進化邏輯。豬這種具有較高智慧水平的生物,儘管已經失去了主動生存繁衍的能力,其主觀感情仍然儲存在身體之中,所以說肉腸廠的豬是痛苦的,肯德基的雞是痛苦的,這種情感能力,是哺乳動物與生俱來的生物算法所決定的。於是,無論畜牧業還是奶品業,都是以打破哺乳動物,最根本的情感聯結為基礎。
這種殘酷在畜牧場中的幾十億動物身上輪番上演,因此人類為了自利與避免自責,相信貓狗是有感情的,但是豬牛沒有或者說其感情沒那麼重要。而在基督教中,更是闡釋上帝只給了人類永恆的靈魂,動物是沒有的。因此,人類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就是:非人類的生物為人類的利益而存在。
家畜只是人類統治世界的一個小小縮影,人類用鋼筋水泥,鋪滿地球的土地,將開採能源的航船開向每一片海域,捕獲每一種瀕臨生物來研究利用。農業革命讓人類有了確保家畜生存與繁衍的能力,卻忽視了家畜的主觀需求。因為人類是地球的主宰,這個世界的其他生物都應為己所用。這種自大的態度已經成為一種歷史疊加至今的理所應當,面對全球變暖、生態汙染,聯合國等組織開始倡導保護我們最後的家園,但作為統治者的人類,對長期被奴役的生物族群,無論從心態還是從事實上,都難以真正踐行永續的保護。
02人類為什麼身居高位
在農業時代,所有的宗教與「農耕、豐收」密切相關,無論祭壇還是寺廟,神像前永遠供奉著祭品,是牛羊雞鴨。人是農業生產的主導者,為了祈求風調雨順,而獻祭其他動物,是神的代理人。
我們常常認為有神論的宗教知識,賦予諸神以「神格」,但實際上在蓬勃興起的有神論中,宗教同時也將人「神格化」了,人被從所有動物種類中單獨拎出來,成為宇宙圍繞的中心角色。而有神論中的神,則需要解釋,人類為什麼佔據主導地位——因為神選中了人類,給予我們這項權利。例如基督教認為,上帝只給了人類永恆的靈魂,而動物沒有,所以它們只能擔當人類世界的配角。
也就是說,人類,與人類創造的「神」,談成了一場「農業交易」。
所有農業宗教都認為,神負責在人類和生態系統之間進行調解。其中,人類就是高出一等,剝削利用其他生物屬於正當行為。這些宗教都聲稱有一種自然的階層結構,賦予人類控制和使用其他動物的權力,唯一的條件就是人類要遵守一定限制。
譬如印度教雖然認為,牛是神聖的動物並且禁吃牛肉,但仍然聲稱牛是慷慨的生物,願意與人類分享產奶,所以乳品業仍然發達。這樣所謂的農業交易,就是基於宗教幻想,所做的冠冕堂皇的藉口,人類被賦予某種「宇宙力量」,因此獲得控制其他動物的權力,條件是人類要對神、自然以及動物本身履行某些義務,將動物從有情感、值得尊重的生命降格,降格為人類的資產。
此外,不僅僅限於牛羊豬雞,還有不同等級的人類。在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古代,都曾將人類當做奴隸。於是,農場也就成為新社會的原型,有目空一切的主人,有低等可以利用的生物,有可以消滅的外部野獸,有偉大的神對自己安排與祝福。
現代科學和工業的興起,帶來了人與動物關係的第二次革命。破解了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無聲的法則,人類自認為已經掌握了,整個宇宙的運作規則,可以為所欲為。科技讓現代產業對待禽畜的方式,比傳統農業社會飼養嚴苛得多,因為流行病和抗生素的秘密已經破解,我們發明了疫苗、藥物、急速、殺蟲劑、自動餵食機,豬肉、牛奶和雞蛋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生產。
在這場人與動物關係的第二次革命中,神的角色退向幕後,人類自己就是世界的尺度,可以自己為自己謀求幸福。
科技研發人員也有自己的神話故事,例如,蘋果樹下的牛頓。自然定律讓蘋果落在了牛頓頭上,牛頓的好奇心讓人類進一步了解宇宙。因此,全球無數課堂上都在傳頌著牛頓的神話,因為牛頓在故事中就是神的角色——只要人有好奇心,整個世界都會為人類讓路,任其利用與開創更廣闊的天地。
農業革命時代,人們以為自己是上帝所造萬物的頂峰,科學家則要讓所有人類都進化升級為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宗教逐漸顯露弊端,農業革命促成了有神論宗教,而科技革命則催生了人文主義宗教:以人取代了神。有神論者崇拜的是神,人文主義者則是崇拜人。我們已經不需要神,就可以賦予自己無限權力,這種人文主義進一步夯實了,科學對「造神」的倫理基礎。
因為人文主義認為,人生而平等,人生而自由,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人文主義的誕生,更讓人類堅定這種信念:人是世界的中心——「人,就是神」。
人類逐漸成為世間萬物的主宰,從而將地球上甚至宇宙的一切,都視為自己的資產。探索宇宙?尋找外星文明?不如說是在為人類進一步統治宇宙開疆闢土。人類通過科學與人文主義,讓「人是萬物的尺度」成為符合倫理尺度,與科學論證的核心論點,並理所應當地站上生物鏈的頂端,繼續統治這個世界。
但是,人類怎麼能夠肯定:自己就是絕對特殊,擁有絕對的主宰能力呢?人類又怎樣能夠確定,人工智慧無法擁有這種特殊能力?人類究竟如何變得如此強大,非人類的實體又有多大可能超過我們?
下一部分我們將討論人類的第三種現實——即人類最開始促成廣泛合作,所向披靡的重要基石。讓我們明天一起探索其中的奧秘。
03感悟
人類改變了遊戲規則,而且想進一步重組遊戲系統。生物原本是有機化合物的組成,如今人類不斷探索將生命形式,從有機領域延伸到無機,用智能設計取代自然選擇。
人類最開始是與所有動物和諧相處的,對於其他動物來說,智人只是更具有使用工具能力的生物,但是為了成為世界的主宰,智人開始利用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甚至死亡,來鑄造新的地球,重新塑造了人類世界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未來,如果人類所製造的人工智慧,或人類改造出的超人類終於誕生,又將誕生怎樣的未來?
這個問題並不遙遠,想像這個世界幾十年前,還沒有手機和網際網路,我們也無法想像幾十年後的世界,將會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如果我們真的創造出超過人類現有物種水平的新物種,恐怕人類的統治地位,不會像今天這樣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