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用印象筆記,打造「知識管理+行動系統」的第二大腦嗎?

2021-01-12 網易

  

  大象按:有沒有可能用印象筆記,將所有知識沉澱到一張表裡,遇到問題,快速查找調用,解決問題;將常做的事情設計成SOP模板,獲得如坦克推進一般的執行力?

  今天,我們邀請@歡喜老師,來給你分享如何用印象筆記打造「知識管理+行動系統」第二大腦的方法,讓知識原料成為知識資產,讓行動效率快如閃電。

  

  人腦,能做到知識「隨用隨取」嗎?

  我們先不做判斷,直接上個場景~

  

假如你的桌面有10本書,要找其中一本書,你會如何找? 你可能會說,掃一眼就找到了啊。 但是,假如你身處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藏書超2.1億本時,現在想在裡邊找到某一本書時,請問你如何找?一本一本翻嗎? 可能累死人。 2.1億本書連起來可繞地球近兩圈。

  那麼圖書館的管理人員,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他們不僅僅找書,每天還要在其中處理上千萬次的查詢、借書、還書、入庫.........

  僅憑人腦是沒有辦法處理這麼大的信息量的。

  他們是依靠一套管理系統,讓一切規律化,規則化,系統化,把人解放出來。

  

  同理,我們的知識管理系統,就相當於這個圖書管理系統,而知識就如同這一本本圖書。

  當有了一套系統去管理以後,我們等於擁有了另外一個大腦,把我們大腦不擅長的東西,全部扔給這個外腦,讓它幫助我們記憶、整理、抽取調用......

  用印象筆記,你也可以建立一個這樣的知識管理系統。

  

  為什麼說知識管理的終極目標

  是把所有知識可視化在一張表裡?

  知識管理類似於圖書館,知識以分類的形式存儲在相應的地方,每本書作為一個小知識塊,同類的書組成某一領域的知識,而多個領域的圖書則構成一個大圖書館。

  不同的是,知識管理更高級, 組成知識體系中的每一小塊知識是可以相互聯結在一起的,並非只有點與點之間的線性關係,而是網狀關係。

  然而,很多人的知識體系是「以資料收集為中心」。把文章、音視頻、信息、書籍下載保存到筆記或文件夾中,只做輸入(閱讀、聽和看),不做整理輸出,很少嘗試去主動解決問題,常表現為以下幾點:

  

缺乏深度:只有廣度,縱深不夠 單一化:缺乏關聯,知識孤島 難以檢索:沒有分類,分類不合理,只管存不管用 質量不高:理論衝突,資料可信度低,不夠新鮮,缺乏更新

  在《窮查理寶典》這本書中,查理·芒格講到: 「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

  我理解的知識管理是就像搭建一個腳手架。各種類型的知識模塊化,像磚塊一樣的按照框架往裡放,當需要某一方面的知識時,可以很容易的從裡面搬出需要的磚塊,從而將存儲的筆記變成模塊化的知識資產。

  整個知識管理系統,就是將所有的知識模塊化、清單化、流程化、表格化、模板化,形成一個又一個框架。這些框架最終會匯總在一張表中,按照一個邏輯排列下來。

  為什麼最後要把知識管理系統可視化在一張表裡呢?

  我們都聽說過財務報表,從財務報表上我們可以看到公司的經營狀況,戰略意圖以及價值和未來。不管商業社會多複雜,我們基本上可以通過三張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來駕馭它。

  同樣,知識管理也可以用一張表來駕馭。這張表將你的經驗、教訓、閱歷、作品,和在學習、生活、工作中積累的知識資產匯總在一起,像財務報表一樣,可視化呈現出來,我稱之為:人生一張表。

  知識如果不能可視化呈現出來,你的積累將是模糊一片。

  所以,這張表既是一張知識地圖,方便你檢視自己的知識資產;同時又是一個指南針,幫你確定了一個積累方向,專注在這個方向上持續收集信息、整理、加工、輸出。

  

  將知識模塊、框架、超連結

  用印象筆記打造知識管理一張表

  那這張表如何用印象筆記打造呢?在我看來,主要分為以下三步:

  ★第一步:知識提純形成模塊化的知識資產

  託馬斯·斯圖爾特在《軟資產:從知識到智力資本》一書中提到資產這個概念,他說: 資產是什麼?資產是將原材料轉變成價值更高的東西,僅僅有數據並不是資產。

  所以,我們必須對筆記進行一次提煉,將有價值的信息提取出來。提取後的信息就是一個最小的知識單元,或者說知識模塊,這樣的模塊才算得上是知識資產。

  我們需要做的,是將筆記加工成一個個模塊。別人儲存筆記,你提煉模塊,思考範式的轉移會帶來創造力的提升。

  我自己習慣建立一個表格,對收集的課程、書籍做知識模塊的提煉,將提煉的知識模塊匯總在一張表格。像李敖那樣,書只讀一遍,精華全帶走,以後只看這些知識模塊。

  比如,我組織了100 多位夥伴,精選了 30 餘本知識管理書籍,使用印象筆記,共創了 1200 多張知識卡片,匯總在一條筆記裡面,用一張表格結構化呈現出來。當筆記數量下降一個層級,再創造新的知識,一目了然。

  

  

  

  

  

  ▲上下滑動查看完整圖片▲

  ★第二步:建立知識管理框架

  只有按語法排列起來的單詞群,才能用有限的詞彙來表達種類繁多的事物。這種現象被稱為:貧乏律。

  把這個知識可以遷移到信息收集上,我稱為 信息貧乏律。 你在印象筆記裡面收集幾萬條信息,不是收集越多越好,而是建立一些框架,把信息分門別類放入不同的框架,我們只需要記住一些框架就可以管理所有信息。

  任何一門知識中都有大量的細節、數據和事實。這個框架,就像樹木的主幹和枝幹,讓「細枝末節」有了懸掛之處,讓你的知識多而不亂,極大的增強你的知識吸收和整理能力。

  比如,我的知識管理系統主要按照金字塔的創作模型搭建的。最底層是閱讀、寫作、衣食住行、家庭、公司等基礎通用知識,上面一層是專門研究的主題或者是一個領域,比如演講、人脈、財富、營銷等,最上面一層是作品,通過研究後產生的結果,打包成一個作品向市場交付。

  ★第三步:超文本來打通所有知識環節,一張表連結組合「人生知識」

  打造知識管理系統的核心就一件事:構建一張表。

  當你的整個整理管理系統通過框架組合起來後,你可以在表中嵌入超連結,形成一個超文本組織,在多層文本或各個層之間穿梭。

  在印象筆記中,給一條筆記插入不同的超連結,一點擊就跳轉到相應的知識頁面。一個項目完成後,就可以統一創建普通目錄,建立項目索引,查看時一目了然。

  比如,我把知識框架,結合印象筆記的超文本組織,變成我的人生一張表:將一生積累可視化「輸出作品」,我希望我能創作更多的優秀課程作品。

  所以我的這張表,會圍繞「核心一件事」及產出作品來展開。這裡有:

  

時間 銀行,記錄個人思想成長史,讓過往每一天曆歷可見; 知識銀行, 儲存寫過的知識卡片,文章以及往期發表的作品; 生活銀行, 衣食住行娛的安排開展; 財富版塊, 規劃家庭財務,給家人提供物質保障; 閱讀、寫作、生產力等通用技能版塊,將素材積累可視化; 學科、領域、專題版塊, 感興趣的學科,想研究的領域,待整理的專題; 複利版塊, 匯總模板、清單、SOP,將知識標準化、流程化; 還有關係模塊,儲存人脈、情感和合作關係 ……

  

  人生一張表,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都可以明確不同的行動方向。

  我們團隊成員小慧梨,構建了人生展館,由學習、工作、閱讀、關係、健康、財富、興趣等多個系列主題的子展館組成。每個階段主動關注一個主題展,然後用作品來閉環。

  先領膨脹金,立減100元

  ▼雙十一限時搶購▼

  

  知識管理的難點不是工具

  「知行合一」sop行動系統

  獲得坦克般的執行力

  其實,構建知識管理系統的最大難點,從來不是「用什麼工具」,而是做到「知行合一」。與其反覆琢磨到底哪一種方案最適合我,不如立即開始行動。

  著名知識管理專家、日本一橋大學教授野中鬱次郎先生認為: 所有知識,最初都源於實踐經驗。獲取知識,必須與行動相結合,即「知行合一」。 知識與實踐不斷發展,不斷互相比照、互相促進,創造由此而生。

  但是,我們為什麼積累沉澱了大量知識,也總結出一套經驗方法,仍然不想聽其指揮去行動呢?

  很多時候不去做,並不是你意志力低和拖延症晚期,而是缺乏一套可執行的SOP助推行動系統,去彌補認知與行動之間的裂縫。

  

SOP,也就是「標準操作程序」,是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三個單詞中首字母的大寫。 將某一事件的標準操作步驟和要求,以統一的格式描述出來,用來指導和規範日常的工作。 可以降低啟動成本、提高效率、建立行動閉環。

  

  比如你喜歡收納整理,閱讀瀏覽了大量斷舍離的文章,積累了相關知識,就可以把其中可借鑑復用的知識提煉出來,根據自己的房間情況,梳理出步驟流程,然後在某一次大掃除中踐行實施,不斷補充更新。

  再以閱讀、寫作為例:

  我們想要輸出高質量內容,需要閱讀書籍、零碎文章、各種文獻,

  還要記錄靈感,做選題,記筆記、寫卡片、組合文章,

  如果出書,也要了解銷售情況、復盤改進.......

  這裡面有大量素材需要管理。

  如果你建立一個 SOP,只需要三張表格,就可以把複雜變簡單。

  第一張:見感思行表格

  

  第二張:想法—成稿,六步流程圖

  

  大量的想法,比如一閃而過的靈感、一篇文章的構思、一本書的讀後感、一個系列課的計劃、一個想要達成的目標、這輩子想要完成的未竟事宜等,都能拆解成六步完成。將想法先寫下來醞釀,補充關鍵詞、關鍵句、資料素材、慢慢成稿。

  第三張:作品跟蹤清單

  發表的作品,上線到哪個平臺,銷售情況、復盤改進的點做好記錄。

  

  這樣三張表下來,就完成了「輸入-加工-輸出」的一個完整閉環。

  又比如演講,很多人會緊張到說不出話。

  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

  利用SOP系統,任何一個人,只要擁有值得分享的思想,就能發表精彩的演講。

  可以將內容設計成一個SOP:

  

-主題:提供與用戶有關的新認知; -目標: 一切沒有結果的演說都是自嗨; -開場: 首先自我介紹,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還可以利用提問、講故事或事實、展示視頻或圖片等方式,來引發觀眾的興趣和關注; -中間: 圍繞主題來進行自己的講述或論述。注意結構上主線分明、層層推進。穿插觀眾互動環節,時刻保持與觀眾的連接; -結尾: 需要對自己的論述做一個總結,總結+金句的組合,給觀眾帶來滿滿的收穫感

  這樣一套流程下來,行動起來就像填空,幫你高效搞定演講。

  一旦變成流程,也就意味著:當我再次面對類似的問題時,無需重複操心,可以直接調用我已有的流程來解決它。

  所以,我們可以基於這些已經內化的流程和模式,把腦力花在對新方法、新事物的探索上面,專注於思考如何去優化它。

  我們不僅教你如何做一套SOP,還總結了涵蓋生活方方面面的七個 SOP 模板:價值、演講、寫作、營銷、人脈、財富、目標,邀請你一起建立。

  包括兩位嘉賓分享:

  

  不同領域的節點,往往更容易互相碰撞,構建一些你之前從未想到過的連接,從底層打通,形成一套緊密而極具韌性的系統 —— 這也就是查理芒格所說的「多元柵格模型」。

  它們將會是你拓展心智邊界的強大助力。

  先領膨脹金,立減100元

  ▼雙十一限時搶購▼

  利用 「知識管理一張表+行動系統sop」 打造的第二大腦,是一種高效的生活方式。我們將知識沉澱到一張表裡,遇到問題,快速查找調用,解決問題。將常做的事情設計成SOP模板,打造如坦克推進一般的執行力。 你能夠:

  -管理知識,拓展職業可能性

  我們很多人是被組織定義的,在哪個公司上班,什麼職位,來獲得一個社會身份。你的學習、生活、工作都通過一張表安排妥當,你對這張表的知識資產瞭然於胸,通過知識的組合連接創造一些作品,用作品重新定義自己,極大拓展一個人職業生涯的可能性。

  -裝好生產線,縮短行動時間差

  以前沒有標準沒有程序,做過的事情不能復用,每一次都是從0開始思考。有了 SOP,相當於生產線已經裝好,直接上去操作即可。它符合最小成本原則,幫你快速上手,高質量完成一些事,是行動的利器。

  -習慣變成程序,執行自動化

  比如晨夕日記,給每天設置一套思維程序,鍛鍊身體、待辦清單,學習收穫.......按照程序執行啟動成本會低很多。比如演講、人脈、財富管理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設置好程序,自動化執行。

  -直線積累,獲取複利

  這個系統的構建,是一個複利遊戲。生活中的所有好處都來自複利,在一個主題上長期積累,和時間做朋友,當積累越來越豐富,研究越來越深刻,自然會獲得回報。

  綜上所述,「知識管理+行動系統」第二大腦是你人生的指南針和腳手架,幫你看清方向,助你不斷向上攀登,最終到達目的地。

  

  你好,我是歡喜。

  歡迎來到我的《用印象筆記,打造「知識管理+行動系統」第二大腦》訓練營。

  這門課程的誕生來源於三方面的總結:

  

19年底推出《用印象筆記打造寫作系統》訓練營,全網筆記類課程銷售額第1。幫助超過3000位用戶積累知識卡片、部署寫作系統; 今年3月份上線官方課程《印象筆記完全使用手冊》,幫助5000+同學快速上手印象筆記,高效記錄有價值信息; 用5個月時間,潛心閱讀30本知識管理書籍,歸納總結觀點,提煉核心知識,形成可復用的方法論。

  經過為期1年的籌劃準備,反覆打磨,將知識管理與印象筆記使用結合落地。

  推出《用印象筆記,打造「知識管理+行動系統」第二大腦》訓練營。

  希望你能和我一起,完成這10個目標:

  目標1: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科學用腦更強大

  ——提供一套SENSE感覺模型,幫你科學訓練大腦,激發腦動力。

  目標2:熟練操作印象筆記,打造你的第二大腦

  ——熟練、深入使用印象筆記的各種功能,輕鬆調用工具陣營。

  目標3:完成知識管理的四個層次進階

  ——從記憶、存儲到創作、共創,帶你依次跨越。

  目標4:學會「聰明」做筆記

  ——將盧曼「卡片盒」筆記法與印象筆記結合,持續促進與支持你創造性與創新性的產出。

  目標5:建立一套圖書館式「存取規範」

  ——用一套人時地事+序列號+版本號的標準,解決你日常整理的三難題。

  目標6:獲得一套極簡的金字塔標籤體系

  ——搭建一套底層、通用的標籤體系,掌握一套極簡標籤創作流。

  目標7:用日落筆記法將沉默知識激活

  ——撬動囤積的沉默知識,幫你習得從筆記激活,到卡片編碼、組合創作、消化清除的一整套流程。

  目標8:將碎片知識,建立聯繫

  ——用很多知識管理表格,積累、連接、創造,最終形成「人生一張表」。

  目標9:7 套SOP模板,用工具提升行動力

  ——提供7套價值、演講、寫作、營銷、人脈、財富、目標 SOP 模板,助你形成復用資產庫。

  目標10:通過「索引目錄+超連結+表格」設計自己的結構化的工作程序

  ——使用精益工作法,將每日工作分類,設置預計工作時間,用特定時間做特定事情,解決遺忘和拖延症。

  一萬個人有一萬個印象筆記的使用方式。

  大象學院選擇和歡喜老師一起開發這套「知識管理+行動系統」的課程,因為他對印象筆記功能的掌握最透徹,對印象筆記用戶的使用習慣最滿足,對印象筆記的想像空間最豐富切實。

  這套課程的開發推出,是建立在《印象筆記完全使用手冊》5000+銷量和《用印象筆記打造寫作系統》3000+銷量的用戶體驗之上的。

  他們的反饋總結也是課程製作的必備知識。現在,這些知識實踐化用的效果在「知識管理+行動系統」裡展現,請你檢閱。

  大象學院&歡喜筆記

  年度重磅特製

  用印象筆記打造

  「知識管理+行動系統」第二大腦

  32節視頻課+5節直播課+1年高級會員

  28天訓練營(11月29日開營)

  原價799元

  預售早鳥價:399

  疊加雙十一100元膨脹金

  僅需299元

  

相關焦點

  • 產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腦——印象筆記
    2.2.2 知識管理是否有使用印象筆記進行過知識管理呢?(知識管理:指對知識進行創建、收集、整理和加工和分享)使用印象筆記進行「知識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目前如何使用印象筆記來實現自己的知識管理呢?2.2.3 筆記「囤積情況」在使用筆記工具進行知識管理時,收集的資料信息主要是為了?每周收集的筆記數目大概在?(若難估計,可按天收集數目×7)每周使用過的筆記數目大致是?
  • 印象筆記完整布局C端和B端:推印象團隊APP,全面進軍第二大腦
    同時在使用交互上,模塊具有高度靈活性的可拖拽功能,使筆記可以自由組合,任意排列的內容聚合體。推印象團隊App,打造企業團隊的「第二大腦」印象團隊是印象筆記近期新上線的獨立App,專注於服務企業和團隊,全面助力企業辦公和團隊協作效率的提升。
  • 除了記筆記,印象筆記還想成為你的「第二大腦」|獨家對話CEO唐毅
    帶領印象筆記的是自稱「老炮」的唐毅,身為印象筆記董事長、CEO,有過創業、投資背景的唐毅正興致盎然的與團隊以「第二大腦」的願景往前走,所謂「第二大腦」,是指要滿足用戶對於信息的收集、處理、使用、整理和知識歸納需求。唐毅參加「深響」年度峰會圓桌儘管唐毅在多次採訪中提到了這個願景,但如果不結合更宏觀的戰略視角,外人並非那麼容易真正理解。
  • 印象筆記:走出碎片化焦慮 讓用戶擁有第二大腦
    知識獲取與知識管理也在發生變化,當代青年在以怎樣的心態應對瞬息萬變的宏觀環境?  「要消除信息『留不住』的焦慮,只有主動留存、記錄高價值的碎片信息,使之沉澱才能真正融會貫通。」3月23日,印象筆記CEO唐毅在印象筆記主題分享會「記住你想留住的」上表示。
  • 從C端到B端 印象筆記如何做人類的「第二大腦」
    也正是基於公司對智能處理和非結構化數據處理的創新能力方面的優勢,唐毅表示印象筆記將永遠不會做印象會議和印象文檔,而是會繼續發揮自己的優勢,堅定地踐行Evernote創始人Stepan Pachikov的願景:成為人類的「第二大腦」。
  • 印象筆記CEO唐毅:用技術創新升級「第二大腦」
    此次烏鎮之行,唐毅還帶來了剛剛入選2019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的印象筆記最新技術——「超級筆記」,以及印象筆記出品的首款智能硬體設備——「印象筆」。去年6月,印象筆記宣布重組,從Evernote這家矽谷公司在中國的分支,變成了獨立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對於印象筆記的定位,唐毅羅列了四個方面:國人的第二大腦、工具與內容的完美融合、知識和重要信息平臺、知識人群的首屏應用。
  • 不知道筆記系統構建方式,怎麼能選到對的筆記應用?
    本文將帶你了解印象筆記、Noption、Roam Research這三款筆記,這三款筆記應用代表了世面筆記應用的三種典型筆記系統構建方式,了解底層邏輯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筆記應用。一、Evernote,管理你第二大腦的圖書館式筆記系統2007年,印象筆記發布國際版提出成為人類第二大腦,幫助用戶連接一切媒介方便提取信息的slogan,立刻引起廣大用戶的注意。1. 圖書館式筆記系統構建方式印象筆記採用筆記本-筆記-標籤的圖書館式筆記系統,並沿用至今。
  • 「高效工作」怎麼在印象筆記裡建立子彈筆記01:四象限法則
    子彈筆記子彈筆記(Bullet Journal)是一款改變全球千萬人工作、學習與生活的個人管理工具,集日程表、任務清單、規劃簿、日記本的功能於一身。利用「快速記錄法」,創建每日記錄、月度記錄、年度記錄 及個性化集子,用特殊符號區分重點及不同類別的內容,釐清重要事項,進行目標遷移,搭配日反思和夜反思整理思路,從而清晰地制訂目標、規劃生活、記錄人生。子彈筆記向印象筆記的遷移子彈筆記是一個很好的規劃人生、執行計劃、管理時間的筆記工具。
  • 能幫你記住一切的「記憶神器」:Anki 使用指南
    這讓出身計算機科學專業、使用 Linux 系統的 Damien Elmes 不能忍受。他開始自己動手,敲下一行行代碼,打造出了一款自己心目中完美的輔助記憶軟體。最後,已經在日本留學的他,給這款軟體賦予了一個日語名字——Anki(即日語的「記憶」。)儘管套著「Flashcard 類」軟體的殼,但 Anki 獨特地卡片和牌組,是在將陌生的知識轉化為一個便於你自己理解的形式。
  • 變態「三角戀」?世界知識、大腦和計算是AGI的新「三駕馬車」
    【新智元導讀】「冰鎮椅子」和「彩虹蕉」見過沒?反正神經網絡要淚奔了。近年來,吃數據的人工智慧狹隘性日益凸顯,而來自舊金山的科學家們,認為智能來源於歸納偏差,他們試圖通過已知的世界屬性、大腦的物理結構和算法來構建一種新的世界模型。看到下面這個場景,你會想到啥?
  • 如何用「邊寫邊搜」寫論文?
    從閱讀到寫作,如何用 邊寫邊搜打造你專屬的 高效 文獻閱讀和論文寫作系統?邊寫邊搜是致力於成就效率愛好者的一款知識服務工具,提供 資料管理、聚合搜索、在線閱讀、一鍵引用、筆記摘錄、模版管理、協同創作、報告加速 等功能。「在線精讀」是一款基於雲服務的分屏閱讀和筆記應用,邊讀資料邊做筆記,打造個人專屬的高倍速閱讀理解體系。
  • 與印象筆記最搭的智能滑鼠:EverMOUSE 上手體驗
    一段時間以來,圍繞「第二大腦」的理念,印象筆記先後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智能硬體。這當中既有早期 Evernote / 印象筆記推出的「Jot Script」,又有後續的二代產品 EverPen 以稍早些推出的 EverScan。而在雙十一前後發布的 EverMOUSE 卻始終只聽聲音,未見真容。
  • 魏坤琳:終身學習者如何善用大腦?來自認知科學的建議
    大腦永遠想偷懶大家沒有意識到,我們常誇一個學生聰明說「這個孩子挺愛動腦筋」——但其實沒有人願意動腦筋,大腦在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情況下偷懶。我們做腦科學實驗經常會用核磁共振掃描人的大腦,這種技術可以讓我們看到人腦那些區域是處於激活狀態的。
  • 抖音「造音行動」寫下音樂市場新玩法
    閻其兒帶著特色十足的聲線,用一聲「嘖」,一聲「噓」,逆著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線,穿越60年的時間差,串聯了這首1961 年崔萍的《心戀》。在第五期的「造音行動」裡,席捲而來,霸榜了抖音音樂飆升榜TOP1 足足一周的時間,橫掃各類創作bgm。
  • 印象筆記谷懿:服務每個人的私密空間
    印象筆記谷懿:服務每個人的私密空間 印象筆記中國區總經理谷懿在演講時表示,印象筆記有一顆做百年老店的心。印象筆記中國區總經理谷懿(速途網獨家拍攝)  作為跨平臺應用,印象筆記的使命是打造人類的第二大腦,幫助人們記錄你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並迅速的找回記憶。谷懿表示,印象筆記其實不僅僅是一個應用,它是一個大家庭,有其他不同的應用,而這些應用的目的就是更好的為用戶去服務。
  • 《黑色行動冷戰》用CIA黑歷史打造「CoD宇宙」世界觀
    自從2007 年起《現代戰爭》三部曲成為玩家推崇備至的神作後,《黑色行動》系列就一直很希望開創新的劇情路線,而這次「冷戰」的時間則設定在《黑色行動》一代之後,除了前幾作如梅森、伍茲等角色之外,甚至連《現代戰爭》系列要角也會在主線故事裡出場。
  • 李飛飛對話頂級神經學家:大腦做「微積分」,最高效GPU但很浪費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篇文章,「紐瑟姆的研究與這一領域的許多其他研究不同,他使用的技術——主要是用微電極刺激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區域——有助於證明因果關係,而不僅僅是顯示行為和大腦活動之間的相關性」。李飛飛也毫不吝惜對紐瑟姆的溢美之詞,「我非常非常興奮能和比爾進行這次談話,我一直是比爾的超級粉絲。
  • 印象筆記攜全新智能滑鼠(EverMOUSE)亮相2020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上,印象筆記帶來了最新發布的智能硬體產品——印象智能滑鼠(EverMOUSE)和印象掃譯筆專業版(EverSCAN Pro),讓參會觀眾感受到了更智能化的信息輸入體驗。印象筆記作為全球領先的知識管理平臺,始終堅持探索前沿科技,在不斷升級優化產品功能與體驗的同時,致力於記錄方式的創新拓展,以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信息輸入需求。
  • 「思維圖」讀書多≠懂得多,如何讓大腦真正高效閱讀、學習?
    所以今天分享的就是我上完L先生智識營第一課的「高效閱讀、學習法」後,對於信息接受和知識獲取的延伸思考、更多領域應用。底層知識預測性編碼 | 框架、結構 | 大腦可預知性 | 記憶提取、存儲 | 聯結主義「思維圖」課程筆記1.
  • 訪談| Jürgen Schmidhuber:人工智慧在1991年就已經獲得了「意識」
    作為瑞士盧加諾大學的人工智慧教授、瑞士人工智慧實驗室 IDSIA 的科學主任,及致力於打造第一個實用通用人工智慧的創業公司 NNAISENSE 的主席,Schmidhuber 認為,目前的人工智慧系統已經具有意識。他相信他已經做到了,這就是他為什麼會讓人產生自我膨脹的印象,同時他也是這個領域最具爭議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