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喬治
「嘖…噓…我想偷偷望呀望一望他,假裝欣賞欣賞一瓶花,只能偷偷看呀看一看他,就好像要瀏覽一幅畫。」
閻其兒帶著特色十足的聲線,用一聲「嘖」,一聲「噓」,逆著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線,穿越60年的時間差,串聯了這首1961 年崔萍的《心戀》。在第五期的「造音行動」裡,席捲而來,霸榜了抖音音樂飆升榜TOP1 足足一周的時間,橫掃各類創作bgm。
而在這場「造音行動」中,除了霸屏多周的閻其兒版本《心戀》,還打造了如《他只是經過》《星空剪影》等抖音爆款曲目。
時間線進入到第六期,劉大壯的《我很好》席捲而來,熱度攀升之迅猛,效率之高速。與前面被選中的五首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了解,該歌曲demo期,「造音行動」的運營就介入從挑選、參與製作到宣發、同出品的全過程,完全從0開始推廣。
當抖音的「造音行動」展示了其縮短傳統唱片時代從創作、製作、宣傳、傳播周期以及延長有效播放生命力的能力。無論對創作者還是音樂本身而言,可視化的影響,顯然都不再只是一個趨勢那麼簡單了。
打造持續性的爆款
什麼是「造音行動」?
簡單來說就是短視頻宣推歌曲行動,提前鎖定潛力爆款音樂,結合短視頻,通過平臺資源賦能,將優質音樂帶給更多的用戶。這樣的機制,大幅度縮短傳統唱片工業機制裡的創作-發行-宣推的時間和流程,用短視頻的方式,書寫了一套抖音式裂變邏輯。
從首期大表哥的《談戀愛》到第二期h3R3《他只是經過》以及第三期《星空剪影》、第四期《虞兮嘆》再到閻其兒的《心戀》,目前「造音行動」已經成功進行到了第六期的《我很好》。
這些歌曲迅速的在各類話題、短視頻內容裡發酵成為爆款歌曲,而在成為爆款之後,這些歌曲的生命力又如何,是如大眾對爆款的刻板印象般曇花一現?還是在適配的策劃運營下持續發熱?
來看一下數據情況,目前《心戀》的播放數據與相關投稿量都依然處於上升階段,累計抖音站內投稿超過92萬、播放量超14億次、歌曲霸榜抖音飆升榜TOP1 一周。
在站內熱度的加持下,站外熱度持續發酵,Q音熱歌榜在榜1周、流行指數榜在榜12天、最高排名2;網易雲新歌榜上榜12次、人氣榜12次、飆升榜6次。
更早之前,第二期選中的曲目《他只是經過》,目前在抖音站內累計投稿已經超過了207萬,內容包含了遊戲、粉圈、動漫、校園、明星、娛樂等多個類型、播放量超過42億次;在站外音樂平臺也表現良好,佔據網易雲音樂熱歌榜TOP持續3周的時間。
而在進入「造音行動」之前,這首歌曲,也不過是抖音短視頻裡數以萬計bgm中的一首。
無論是平底起高樓地玩轉可視化宣推還是整個過程中適配度極高的策劃,抑或著是持續性保持輸出與聯動的策劃,「造音行動」都正在用數據,嘗試顛覆刻板印象裡對「爆款音樂生命力短暫」的認知。
大眾對於爆款歌曲,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是傳唱度上耐久性的討論;另一方面是熱度在時間維度上的稍縱即逝。
前者,更大程度上得依靠音樂作品背後蘊含的思考與時代意義,頗有幾分時勢造英雄的氣息;而後者,才是「造音行動」現階段想要實現的核心點——運用算法與運營,最大限度地維續歌曲的熱度。
歌曲在抖音站內實現熱度發酵的基礎之上,通過運營宣推實現圈層的跨越,才能得以讓傳播的鏈條實現延伸,打造更具有可持續性的爆款,在爆款歌曲生命力上進行有效助推。
高頻、精準觸達用戶的信息流動與大數據,不僅拉近了創作者與消費者的距離,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勵了大眾對音樂傳唱的參與和裂變分享。
從開端到下遊出口的全面維護,才能拿出《我很好》日均流媒體平臺播放過1000萬、站內歌曲話題累計播放20億、超40萬人使用原聲;站外,上線一周就登頂網易雲音樂飆升榜NO.1的成績單。
而這條鏈條的開端,離不開平臺用戶二次、三次、六次……的「冪次方」創作。
不可否認,過去這些年,華語樂壇新爆款的生命力,在整個行業都呈衰減趨勢,延長生命力與傳唱的持續性,或許只是一個行業和音樂人的期許,但這也正是「造音行動」正在做且想要實現的目標。
「冪次方」式再創造,
是「造音行動」的重要燃料
「那天我在家哼了兩句,我爸十分疑惑的問,『你怎麼也會唱這首歌』。」
在《心戀》相關視頻的抖音評論區,有這樣一條熱評,它生動地展示了什麼是跨越時間長河的「翻紅」。
這一首《心戀》最早的版本來自1961年崔萍演繹的,之後流傳度最廣的是徐小鳳版,而這些歌曲又是如何在「造音行動」的加持下,火爆全網的呢?
以新生代音樂人閻其兒演唱的這首《心戀》為例:
「造音行動」選中閻其兒的《心戀》之後,在15天內,就聯合中視鳴達發行出品了她的翻唱版本。上線之後,不斷地擴充創作場景,以提升數據的利用率。
藝人方面,邀請了趙露思、楊超越、辣目洋子等當紅藝人參與投稿,其中趙露思投稿當日,就拉動歌曲投稿日增超過3萬。
除了藝人,「造音行動」還充分發揮了短視頻平臺內容屬性繁多的優勢,在圈層運營上也下足了功夫。歌曲熱度飆升階段,全面進入宣推,在影視混剪、萌寵、萌娃、情侶vlog、顏值自拍等等主題內進行群體擴散。
匹配《我很好》的虐向影視混剪bgm使用,點讚量過百萬的比比皆是;萌寵方面,歌曲《心戀》,可愛元素與萌寵更加適配,隨機點開#心戀#話題中的萌寵視頻,首條點擊就接過233萬;而在萌娃、情侶vlog創作區這樣的案例隨處可見。
全民賦能,歌曲在抖音平臺被大眾進行二次創作、三次創作,形成短視頻「冪次方」創作,推動音樂作品實現全網爆款。
《心戀》並非「造音行動」中的特殊案例,縱觀該行動中爆款案例,由面到點的裂變宣推運作模式,在6首火爆全網的歌曲宣推過程都有跡可循。
龐大且活躍度高的6億DAU用戶,早已習慣音樂與視頻主題內容相輔相成的內容觀看與創作。
正是這種習慣,在平臺精準觸達的算法推薦下,構建了「造音行動」中那些音樂作品最重要的分發基礎盤。這一點,也足夠打破曲風、圈層、年齡以及場景的限制,讓各類音樂作品,找到精準適配的安放。
也因此,音樂作品方能得以觸達更多目標用戶激發「冪次方」式創作與分發,從而得到更強生命力和創造力。
而在激發"冪次方"創作上,短視頻在道具與話題上的花式玩法,也是助力歌曲打破曲風和圈層限制的重要渠道與燃料。
以《我很好》為例,熱度發酵的全過程中,相關話題的作用不可或缺。
「造音行動」為其策劃站內翻唱大賽,#我很好翻唱大賽 上榜熱點最高到達熱點TOP2,在榜23小時,並持續在榜中。其他話題策劃,包括#廣東人回應全國瞞著自己過冬#的話題,熱點成功上榜並長時間霸榜TOP1。
值得注意的是,「造音行動」參與了《我很好》的製作、宣發、維護全過程。從聯動站內頭部音樂人、策劃翻唱大賽到卡點變裝、聯動團隊打造本地化城市熱點再到第三輪的萌寵委屈視頻預埋。
成績如何?數據說明一切:上線一周後,歌曲話題累計播放20億。
肉眼可見地,可視化在「造音行動」的加碼下,正迅速成為音樂宣推的加速器,抖音也正藉助這條清晰的宣推邏輯和龐大流量池的強勁助益,成為爆款音樂製造機。
「造音行動」,造福的不止音樂作品
與此前抖音官方推出的「抖音看見音樂計劃」發掘與扶持新生代寶藏音樂人的方向相比,「造音行動」是從鎖定抖音潛力爆款音樂開始,到內部運營的操盤下、帶動「冪次方」創作對音樂可能性的全面開發,配合道具等多維度工具應用,進一步助力歌曲實現破圈的全過程。
而在這破圈過程當中,有所收穫的,當然不止是音樂。
根據抖音音樂發布《2020抖音音樂生態數據報告》,2020年上半年入駐抖音的音樂人增長近3萬,其中31-40歲年齡段的成熟音樂人以34.80%佔比,成為平臺中堅力量;18-23歲年齡段的新生代音樂人以29.10%佔比緊隨其後。
這樣的數據,得益於平臺能為作品與人帶來的「左手成長,右手收益」。
數據顯示,抖音音樂人漲粉累計超過3億,超1000萬的有6位、500萬的有23位。
具體到個體音樂人,演唱《我很好》的95後歌手劉大壯,從最初只有3000名粉絲到如今的773.2萬關注和如今過億的播放,花費時長不到半年時間。
數位音樂時代,對音樂人與作品而言,沒有播放量與傳唱度,等於0。抖音用戶「冪次方」創作不僅能助力音樂作品,也正為音樂人帶來「麵包」以及與用戶更為直接的對話機會。
如同劉大壯在此前採訪中提到的,在「造音行動」的加持下,音樂人與音樂作品都得到了億級的曝光,從這一方面而言,抖音與「造音行動」的確具備難以複製的優勢。
「造音行動」作為抖音平臺首發的對外官方宣推合作模式,不僅能讓優質的音樂被更多用戶聽到、看到,並吸引大家參與分發。還在革新音樂宣發上,覆蓋了音樂人/廠牌、垂類KOL歌曲宣發、影視OST推廣等全音樂產業。
在原有的扶持政策輔助與支持下,可視化宣推正借力平臺天然的音樂性,進一步釋放短視頻平臺在音樂產業的影響力和可能性,給音樂行業和更多加入的音樂人帶來全新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