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晶片首次進行人類測試,增強記憶指日可待?

2020-11-30 虎嗅APP


「如果記憶只是碎片,你必須失去記憶才能意識是記憶組成了我們的生活。沒有記憶的生活毫無意義。」

——電影製作人Luis Buñuel Portolés


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人經歷著失憶的痛苦。原因有很多:比如大量退伍軍人和足球運動員的創傷性腦損傷,比如老年人的腦中風和老年痴呆症;甚至我們所有人都會經歷的大腦正常老化。記憶的喪失似乎不可避免,但是一位特立獨行的神經科學家正致力於電子療法。由DARPA資助的南加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師Theodore Berger博士,正在測試一個增強記憶的植入設備,該設備能模仿形成新長時記憶時的信號處理過程。


這一革命性的植入式設備已經有助於小鼠和猴子的記憶編碼,現在它正在人類癲癇症患者身上進行測試,這是令人非常興奮開端,會加速記憶修復領域的快速發展。然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團隊的首要工作是破解記憶編碼。


解碼記憶


一開始,Berger就知道他所面臨的是個大問題。他們不追求匹配記憶處理過程中的每個細節,但至少要提出一個合適的模型。「當然人們會問:你能用一臺設備來模擬它嗎?你能讓這一設備在任意的大腦中運行嗎?正是這些事情讓人們認為我瘋了。他們認為這太難了。」Berger說,但研究是團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海馬體是深埋在大腦褶皺和溝回中的一個區域,是將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的關鍵部位。在海馬體的中心,記憶是由特定數量的神經元在一定時間內產生的一系列電子脈衝。這點非常重要,這意味著該過程可以化簡為數學方程,並形成計算框架。對於這一問題的探索,Berger並不孤獨。


通過追蹤動物學習時的神經元激活情況,神經科學家們開始破譯海馬體中支持記憶編碼的信息流。這一過程的關鍵點是從CA3區傳輸到 CA1的強烈電子信號。記憶受損的人腦中,這一信號會受阻,因此如果能用矽晶片重新創造它,我們就能重塑記憶。


縮小差距


這一大腦的記憶編碼很難破解,原因在於神經網絡的非線性特性:信號經常有噪音且同時在不斷重疊,這就導致某些輸入信號被抑制或增強。在一個有成百上千個神經元的網絡中,任何微小的改變都會被放大從而導致輸出的巨大變化。這就像個混沌的黑盒子。然而,在現代計算技術的幫助下, Berger認為他掌握了大概的解決方案:用其數學定理為晶片編程,然後看看大腦是否能接受該晶片作為替代物或者記憶模塊。


團隊首先用小鼠進行簡單的任務。他們訓練小鼠推兩個控制杆來獲得美味食物,然後記錄當小鼠選擇了正確的控制杆時,其海馬體內從 CA3區到CA1區的一系列電子脈衝。他們詳細記錄了將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的信號轉換方式,然後用這些信息來編程外部記憶晶片。


然後他們給小鼠注入一種能暫時阻斷其形成與存儲長時記憶能力的藥物,使得小鼠忘記了推哪個控制杆能找到食物這件事。然後他們將微電極植入其海馬體內,之後用記憶編碼向 CA1區放出脈衝。結果十分有效,通過外部記憶模塊,小鼠重新獲得了選擇正確控制杆的能力。


受到好結果的鼓勵,Berger接下來在猴子身上試驗了記憶植入物,這次所關注的大腦區域叫做前額葉皮層,該區域的功能是接收和調節由海馬區編碼的記憶。


將電極植入猴子的大腦中,團隊給猴子看了一系列半重複圖像,然後捕捉猴子認出之前看過的圖像時的前額葉皮層的活動。然後,他們用大量的古柯鹼抑制大腦特定區域阻斷猴子的記憶。然後,研究者用由「記憶編碼」編程的電極引導大腦信號處理過程回歸正軌,猴子的記憶力明顯提升。一年後,團隊進一步確認了他們的記憶植入物能拯救由於海馬體受損而記憶缺失的猴子。


人類記憶植入物


去年,該團隊開始謹慎地在人類志願者身上測試其記憶植入物。由於大腦手術有風險,團隊招募了大腦中已有用來追蹤癲癇發病根源植入電極的12名癲癇患者。癲癇反覆發作會慢慢損壞海馬體中形成長時記憶的關鍵部位,因此如果植入物能起作用,對這些患者也有好處。


團隊讓志願者看一系列圖片,90秒之後讓他們回憶之前所看到的圖片。隨著志願者們不斷進行訓練,團隊記錄了CA1區和 CA3區的放電模式。利用這些數據,團隊開發出一種算法,可以預測根據CA3區的輸入,CA1區細胞的活動模式。與大腦的實際放電模式相比,該算法的預測正確率大約80%。


雖然這並不完美,但這是個很好的開始。利用這一算法,研究者開始用輸入信號的類似物來刺激輸出細胞。雖然助理教授宋冬承認他們已經用該方法治癒了一位女性癲癇患者,但他依舊十分謹慎,只說雖然看到了希望,但說成功還為時尚早。由於海馬體不像運動皮層與身體不同部位有清晰的對應關係,其活動並不能被明顯地看到,因此宋的謹慎十分必要。


「很難解釋為什麼刺激輸入端會得出可預測的結果,也很難說這樣的植入物能拯救那些由於海馬體輸出端受損而記憶缺失的人。」RIKEN腦科學研究所McHugh博士說,「但數據是令人信服的。」而且,Berger欣喜若狂道:「我沒想到這可以用於人類大腦。」


但工作還遠未完成。未來幾年內, Berger想看看晶片是否能在不同的情況下幫助重建長時記憶。畢竟目前該算法只是基於團隊所記錄的一種特殊情況,它對不同類型的輸入是否都有效呢?Berger認為有可能且依舊充滿希望,也認為他們會發現一個完美適應大多數條件的模型,畢竟大腦受限於其自身的生理結構,因此海馬體中的電信號處理模式就那麼多。「我們的目標是提高記憶嚴重受損的人的生活質量,」Berger說,「如果我能恢復其形成長時記憶一半的能力,我會高興得要命,大部分患者也會十分開心。」


相關焦點

  • 植入大腦晶片可望使人類擁有超強記憶
    向人腦中植入大腦晶片、讓人類擁有超人的記憶力,這聽上去好似科幻片中的情節。
  • 科學家正在測試記憶晶片 未來再也不用背單詞 哈哈
    「大腦晶片」。這種大腦記憶晶片對老鼠進行了成功測試,未來有一天將實現商業用途,有助於提高人們的記憶能力。美國南加州大學生物工程學教授希歐多爾-伯傑(Theodore Berger)是大腦晶片的設計者,他花費了20年時間研製各種不同的大腦植入器,它們可以模擬大腦電子信號,從而更好地研究老年痴呆症。與大腦晶片關聯的軟體系統可將短期記憶轉變為長期記憶,整體優化記憶能力。為了將短期記憶轉換成為長期記憶,大腦以獨特代碼形式發送一種電信號。
  • 這款大腦晶片 讓人類擁有超能力和完美記憶
    事實上,在很早之前就有把晶片植入人體的事件。但是之前都是把晶片植入到手臂、手腕等處,大腦作為人體的控制中心,對於人類來說至關重要,所以在人類大腦植入晶片一直以來都飽受爭議,調查顯示,大多數人對於在大腦植入晶片會感到興奮與恐懼。在大腦植入技術方面,已經有多家企業進入該領域內。
  • 「大腦晶片」—讓人類擁有超強記憶力不再是夢!
    ·伯爾格博士(Dr Theodore Berger) ,經過多年的研究,研製出大腦記憶晶片,目前已在實驗動物中獲得一定成效,此技術的實現,讓人類擁有超強記憶力不再是夢。科學家通過模擬人類大腦中產生長期記憶的這種自然過程,成功研製出這種與大腦產生的信號相符的晶片,該晶片可以承擔大腦的記憶存儲功能,類似於電腦的存儲記憶晶片,因為可以植入人類或其它動物的大腦,並發揮其強大的功能,被稱為大腦晶片。
  • 人類首次精確發現大腦記憶形成原理
    目前,科學家首次精確發現人類大腦記憶是如何形成的。英國萊斯特大學一支研究小組能夠探測到人們大腦記憶歸檔經歷事件所激活的神經細胞。這項「特殊發現」可能有助於更好地解釋記憶損失,以及研究新的方法治療阿爾茲海默症和其它神經系統疾病。研究小組發現當新的記憶形成時,大腦神經細胞如何有區別地立即激活。
  • 記憶增強肽連載三:國家「七五」重大研究項目—— 杜雨蒼課題組首次人工合成「記憶增強肽」!
    杜雨蒼課題組運用人工方法首次合成可增強記憶力的記憶增強肽,這是我國神經生物學研究在國際上取得的一項重大成果。杜雨蒼,男,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神經肽學會中國負責人,國際多肽學會國際聯絡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蛋白質、多肽化及神經肽生物學研究,是我國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主要研究人員之一,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兩次。
  • 15年內大腦晶片就能讓人有超能力?還能刪除記憶?
    :SUPERHUMANS: Chips inserted in brains will give us MIND-BLOWING abilities within years) 網易科技訊 11月10日消息,據一位科技創業者稱,人類在不久的將來能夠購買新的記憶並刪除不想要的記憶
  • 科學家研發新型大腦晶片:人類將可擁有超人的記憶力
    向人腦中植入大腦晶片、讓人類擁有超人的記憶力,這聽上去好似科幻片中的情節。而這種大腦晶片釋放的電信號與大腦產生的信號相符,模擬了產生長期記憶的自然過程。據國外媒體報導,向人腦中植入大腦晶片、讓人類擁有超人的記憶力,這聽上去好似科幻片中的情節。但富有開創精神的神經科學家已經準備開始在人類身上嘗試這一未來科技了,目前研發的記憶晶片已經在小鼠身上測試成功,有朝一日或能成為一種商業產品,幫助人們提高記憶力。
  • 神經形態晶片可以幫助人進行大腦的逆向工程
    研究人員認為,大腦驚人的能力並不只是因為處理速度,而是因為它高效地闡述信息的方式。 儘管我們缺乏全面研究大腦 "計算架構 "的工具,但我們知道。與你的標準CPU不同,大腦同時使用模擬和數位訊號的混合信號。信息以相對較慢的速度進行大規模並行處理。
  • 「芯」想事成:大腦晶片將使我們成為記憶超人
    在現代科技尤其是人工智慧、神經醫學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這絕不是天方夜譚、空穴來風,只需要把這份記憶儲存起來備份就可大功告成,而完成這個光榮使命的就是大腦記憶晶片。神經醫學的高速發展,對於提高我們的記憶力不再是難事,預計需要數十年時間,作為人類智慧結晶的大腦晶片將可以對我們記憶進行破解、操控、重寫。
  • 未來大腦將植入記憶晶片
    人類的大腦是最複雜的器官,以至於到現在我們對自己大腦的真正了解還知之甚少,但是這似乎並沒有停止人們對探尋自己大腦的腳步。最近來自Lawrence Livermore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正在致力於研發出一款超迷你微型晶片,可以將它植入到人類的大腦中來恢復記憶神經細胞,未來將會幫助由於疾病、意外或戰爭導致的大腦受損者恢復記憶。
  • 美國五角大樓欲用晶片操控人類記憶
    DARPA開發這種晶片就是為了幫助這些腦部受傷的人恢復記憶,並幹擾甚至消除一些不愉快的戰爭記憶。大樓希望腦損傷患者和其他產生嚴重記憶障礙的人有朝一日能夠用上這種「神經假體」,解決記憶困擾。這種裝置已經在實驗老鼠身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將來可能被首先應用在受傷的軍人身上,如果效果良好的話,健康人群今後也有望植入「神經假體」,以增強普通人的記憶和認知。
  • 植入體內控制大腦的AI晶片已完成人體試驗
    希望通過向人體內植入能夠控制大腦的AI晶片,從而治癒某些大腦疾病。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與我們的生活還有點遠,但事實卻是,就在上周的時候,科學家對外表示已經完成了初步的人體試驗。目前這項研究成果還僅僅用在治療疾病方面,比如抑鬱症等精神疾病。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組成,可進行超複雜計算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大腦晶片」,讓我們向那種未來又邁進了一步。研究人員所用的晶片物理體積比一片紙屑還要小,但卻被工程師們放置了成千上萬個「人工大腦突觸」,這種被稱為「憶阻器」的矽基元件,能夠模仿人類大腦中信息傳遞的突觸結構。
  • 睡眠梭形波或可助夢中記憶增強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入睡前學習的單詞,會在睡眠中被大腦有關部位強化記憶,醒後反而比剛學完時記得更清楚。研究人員還首次實時監測到「睡眠中學習」的過程。 英國約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報告說,他們請兩組志願者學習一些研究人員自行發明的新單詞。
  • IBM最強神經形態晶片電腦出貨,與人類大腦又近一步
    圖片來源:IBM人類覺得電腦厲害,殊不知最厲害的電腦是人腦。IBM說,我們想做可以像人類一樣做決策的電腦。本周,NS16e,IBM以人類大腦為靈感的最大電腦出貨,目標遠大。NS16e被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收購,公司計劃創造更大版本的NS16e,與人類大腦的規模更近一步。
  • 這家公司要給大腦植入「記憶晶片」
    如果這家公司的模式可行,那麼在未來,醫生將給病人的大腦裡植入Kernel研發的微型裝置——準確地說,是植入到大腦內一個叫海馬體的部位。而這個植入的裝置的電極會通過發電來刺激某些神經元來幫助大腦工作,比如把輸入大腦的外界信息轉化為長期記憶。這種假體的研發建立在南加州大學神經工程的中心主任,Ted Berger領導的一項研究的基礎上。
  • 人類移植自己的記憶進行備份,「永生」或將實現?
    在目前的科學領域範圍之內,科學家預言人類記憶是可以實現移植的。這不是信口雌黃,在科學理論的基礎研究之上我們應該相信奇蹟。一旦記憶移植在技術上實現,那麼人類在某種意義上便實現了永生。把移植的記憶備份處理,然後植入通過細胞和組織構成的個體進而實現人類夢寐以求的長生不老。你對此充滿嚮往麼?
  • 學習累,想給大腦植入記憶晶片?
    學習累,想給大腦植入記憶晶片?    本期專家:劉鐵軍 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    神經信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腦機接口)    學習累,想給大腦植入記憶晶片?
  • 褪黑激素或有望幫助增強大腦記憶!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東京醫科牙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褪黑激素及其兩種代謝產物或能幫助機體記憶在大腦中停留,並可能保護小鼠和人類避免大腦認知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