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科學領域範圍之內,科學家預言人類記憶是可以實現移植的。這不是信口雌黃,在科學理論的基礎研究之上我們應該相信奇蹟。一旦記憶移植在技術上實現,那麼人類在某種意義上便實現了永生。把移植的記憶備份處理,然後植入通過細胞和組織構成的個體進而實現人類夢寐以求的長生不老。你對此充滿嚮往麼?
記憶分為很多種,考慮到相關技術的難題,科學家首先研究的便是如何移植「情緒記憶」。在1994年5月,人類首例記憶移植實驗正式步入正軌,實驗對象—老鼠。
英國科學家沃克斯通過多次強烈的刺激,讓老鼠形成了喜亮怕暗的條件反射,實驗的第一步取得成功。接下來,沃克斯通過「腦汁抽注法」將形成條件反射的是要求的部分腦汁移植到普通老鼠的顱腔內,結果驚奇的發現這個從未訓練的老鼠突然之間開始懼怕黑暗,有了和實驗室一樣的行為特徵。通過這次實驗,沃克斯聲明—記憶可以移植。
當沃克斯公布研究成果時,全球掀起了記憶移植方面的相關研究浪潮。其中最著名的是1996年美國國防部軍事生理中心進行的「運動記憶移植實驗」。他們首先選擇一隻名叫「特德」的海豚作為「輸出記憶」的提供者,研究者們對特德的記憶區域進行探測,將該區域的腦電波、生物磁場、神經肽傳遞信號等信息全部進行複製導入晶片當中。接著他們將一隻美洲棕熊作為信息的接收者。研究者大膽地對棕熊進行了晶片移植手術,整個手術的過程很複雜,任何一個微小的因素都可能導致實驗對象死亡或者腦癱,稍有不慎,整個實驗便會功虧一簣。
不過人類是幸運的,移植手術很成功。手術恢復後,這隻根本不會遊泳的棕熊居然能靈活自如地在水中嬉戲。隨著研究實驗的進行,棕熊的遊泳能力逐漸下降,最後逐漸喪失了這項功能,原因是晶片附帶電池的電能消耗殆盡了。
為了徹底研究晶片記憶的相關移植問題,3個月後,第二次實驗再次開展。這次實驗準備的晶片附帶電池確保了充足的電量,隨後將植入記憶的晶片移植到另一頭小棕熊顱腔內,不過這次由於附加電流過大,導致棕熊大腦記憶區域紊亂,最終顯得異常笨拙。
通過這次實驗發現,植入電流有限的記憶晶片,只能保存一段時間的運動記憶。不過這已經令人類開始憧憬未來的記憶全面移植,畢竟這條路是可行的!
在後續的相關研究中,科學家採取了一種「粗暴」有效的方法—通過切割移植動物大腦部位,成功實現了最直接的記憶移植。這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為這個領域的研究帶來新突破的曙光。隨後,所有的研究方向幾乎都指向了人腦記憶的移植。雖然近幾年研究的「換頭術」去的階段性成功,不過在技術上仍然有很大的缺陷。
為什麼記憶移植的進度比較緩慢?目前科學界認為人的大腦含有190億個細胞,容量太大。其次,人類並不能有效分辨出儲存記憶的細胞到底是哪些,不同區域的腦細胞對記憶的影響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定論。
如果記憶能實現移植,所有人的記憶都可以存放在地球最大的資料庫,另外還有備份,並且有專門的組織管理和控制。
在一個人臨死之前將他的記憶移植到電腦備份,然後植入兼容的身體機器人中,那麼人類就實現了永生。對此,你有什麼獨特的想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