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是非常神秘的人體器官,對大腦的研究一直是備受關注的,那麼大腦到底是怎樣工作的,我們了解這些科學,對於我們有效的學習,科學的學習,準確記憶,記憶輸出都至關重要。
第一,大腦是如何存儲記憶的呢?
大腦中,記憶系統的核心部位有三個:內嗅皮層、海馬體和新皮層。
我們把大腦的記憶系統假想成一個具有自我思想的電腦。
內嗅皮層:是電腦的輸入單元,類似過濾器,負責過濾湧入大腦的海量信息,只不過輸入信號不是二進位碼,而是腦電波。
海馬體:是電腦的CPU,執行運算、編碼等功能,負責整合這些信息,把和這些信息相關的神經細胞,通過神經突觸連接起來,構成一個神經元網絡。神經元網絡裡的細胞一旦同時活躍起來,就類似於聖誕節時大型商場裡的聖誕彩燈被同時「點亮起來」,藍燈一齊閃爍,顯現出一架雪橇的圖案;紅燈一齊閃爍,構成一朵雪花的圖案。不同的記憶會激活不同的神經元網絡,也就會連成類似於上述的「彩燈圖案」,這樣新記憶就構建起來了。
新皮層:是電腦的存儲設備——硬碟,只不過新皮層的硬碟容量無限大。新信息被海馬體編碼打上「記憶」的標記後,要沿著大腦新皮層中不同功能的不同據點,以一定的排列組合把這一記憶網絡固定下來。
第二,大腦的存儲記憶在學習、生活中是如何被提取出來的呢?
在需要使用我們儲存在大腦皮層的信息時,我們是怎麼「提出來」某個信息的呢。
大腦不是電腦,電腦是在我們點擊文件名時,所需信息就會打開展示。
大腦的做法是:各種存儲的記憶往外冒時,由於神經元網絡中細胞的排列組合的變化,你所能提取出來的只是「原記憶」大部分片段,未提取出來的記憶就需要海馬體通過編故事的方式補充完整。
海馬體是一個編故事的高手,為了讓每一段情節都合情合理,它要根據現有材料找出關係、做出判斷,把零散的信息拼合成一個能讓人理解的整體。
海馬體的這種「腦補」機制,使得被提取出來的記憶總是出來一連串信息,但沒辦法做到十分精確。這段被篡改的記憶並不會從此替代掉上一次的存儲內容,而是與之相互交織在一起,相互重疊在一起。用科學家的話說,這是用我們的記憶來改變我們的記憶。
每次提取這些記憶的時候,這部分皮層細胞就會活躍起來,同時,跟記憶有關的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就被加厚一次,每次神經突觸被加厚,神經信號就會傳遞得更快些,記憶就這樣被加深了。
第三,準確區分存儲記憶和提取記憶,那麼兩種記憶各有什麼特點呢?
那麼大腦中存儲的記憶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在腦間蒸發,消失殆盡呢?
實際上,任何記憶都具備兩種能力,即存儲能力與提取能力。
存儲能力就是指記憶存儲的能力,只會越變越強,永遠不會減弱。每個擁有健全大腦的人的存儲能力都是相同的。只要投入足夠多的準備和心血,任何人都能顯示出強悍而神奇的記憶力。
一旦你把什麼存進腦子,那就一定永久的存在了哪裡,記憶是不會「丟失」的。
「遺忘」是我們一時無法提取出來記憶而已,它的提取能力在當下很低,低到幾乎為零。
提取能力不同於存儲能力,是用來衡量某項信息被提取到意識中的難易程度。這一能力會因為學習和反覆運用而變得越加堅實。反之,如果得不到強化的機會,提取能力便會迅速下降。
而且,與存儲能力相比,能夠提取出來的記憶容量很小。在任意時間,我們只能提取與大腦發出的提示或與給定的線索有關的記憶,而且僅僅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
研究發現,我們在提取某項記憶的時候越是費力氣,那麼在得到之後,該項記憶的提取能力以及存儲能力就飆升得越高,也就是學得越紮實。
當我們遇到難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先把難題遺忘,放到一邊,放下剛才自己已經想過的所有思路,讓大腦的意識不再指手畫腳,從而給潛意識一個自己琢磨的機會,給頓悟創造個機會。
所以,學習是要講究科學的,科學學習,了解我們大腦的記憶過程,輸出記憶的原理是對學習的很多幫助。可以發現重複學習,是學習記憶,記憶輸出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