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記憶力#大家好!這裡是瀟諾課堂,接下來我們將圍繞如何提高記憶力來開展。記憶是大腦的基本功能之一,所以在分享記憶方法之前,想和大家先聊聊三個關於大腦的常識問題,第一個是關於普通人大腦究竟開發了多少?
在2013年的時候,對2000名美國人的民意測驗中,發現有65%的民眾相信人類只開發了10%的大腦。在同一年,人民網採訪了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的一名華裔人類行為學中心教授,他也指出人類大腦中僅僅開發了10%,而且這篇文章被國內眾多權威網站所轉載,2014年上映的電影也利用了這樣的觀點,並描述了女主角露西的腦潛能被開發到100%後變得無所不能,可以利用腦電波隔空移物甚至還能改變自己的形體。人類的大腦果真像傳言或是電視電影中的那樣,還有大部分功能未被開發嘛?
事實上並非如此,這個觀點的來源還要追溯到1908年,當時美國的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在《人的能量》這本書當中寫道,我們現在僅僅只利用了智力和身體的一小部分。後來其他作者在引用這句話的時候就添油加醋地變成了人類只開發了大腦的10%,當然,這只是一個源頭,後來很多巧合,似乎都能夠佐證的這個觀點。
例如20世紀20到30年代,科學家卡爾斯米特拉是利用老鼠,設計了一系列著名的迷宮實驗來確定大腦當中記憶位置的。他把老鼠的大腦逐步摘出來90%,發現他還能通過視覺辨別物體甚至走出迷宮,於是得出結論,老鼠的大腦只利用了不到10%,所以人應該也差不多。20世紀30年代神經學家利用電視機來研究人的大腦,通過弱電流刺激可以喚起主管感知和運動的大腦皮層的反應。但是,這部分所佔比例很小,更大的部分是非感知和非運動的區域,不能通過電流喚醒,所以神經學家也自然地認為大腦的很多沒有利用,儘管有以上容易讓人誤導的假象,但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成果,顯示人的大腦的使用的比例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對人腦結構進行了計算,現代人類的大腦重量大概佔體重的2%卻消耗了人體總能量的20%到25%。如果大腦只利用了10%,那麼大腦一旦運轉的40%的時候,人類的能量消耗是無法供應這樣一個過分奢侈的大腦的。另外大腦必須依靠使用來保持健康,老年痴呆症有10%到20%的神經元彌散性的丟失,這對記憶和意識都有破壞性的影響,如果90%的大腦不活動,那麼大腦當中的許多神經通路就會退化,不使用的神經元將會萎縮、死亡,將導致90%的大腦迅速的退化。
如果有任意的90%的大腦不活動,這個人將昏迷,依據磁共振成像的大腦掃描方式,加上一連串其他檢測顯示,即使是在睡眠的時候,大腦也存在活性,所以我們每個人的大腦使用率都是百分之百,但這並不否定學習方法和努力的價值,因為使用方法不一樣,帶來的結果也會有巨大的區別。如同使用相同的材料,大師設計作品和新手會有天壤之別,所以我們不應該過分關注大腦天賦或者機械的努力,而需要利用合適的方法去提升大腦使用的效率。
第二個,我要和大家聊的話題是習慣於用左手的人是不是更聰明。左撇子在人群當中佔了大概12%,有非常多的數據統計,好像左撇子會有更加傑出的表現。比如在美國的一所名牌建築學院裡面教授有29%是左撇子;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四名最優秀的網球選手當中,有三名也是慣用左手;法國擊劍隊的15名男女隊員當中有八名是左撇子選手。經過美國的布金斯大學的研究員對比,有卓越數學表現的孩子的中往往左撇子要比平常的人多一倍。
還有著名的人物,比如說卓別林、畢卡索、達文西、居裡夫人、亞里斯多德、拿破崙、比爾蓋茨、歐巴馬等等,他們也都是善用左手。真的是慣用左手的人更聰明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按照自然選擇的規律,慣用左手的人應該成為人群當中的大多數才對。經過社會學家的大量調查發現,左撇子和使用右手的人,其實在智力方面的表現是一樣的,甚至在左撇子人群當中,有更多的人會有學習障礙,但是同時也發現左撇子在某些特定的領域確實更有才能,比如說空間、想像、音樂和美術等等,其實要解釋這個現象可以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的結論。
1981年美國生物學家斯佩裡博士通過著名的割裂腦實驗證實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因此榮獲諾貝爾獎。研究發現,左腦比較擅長邏輯語言、數學文字、推理分析等方面右腦比較擅長圖畫、音樂、想像、創造等方面。因為左手是右腦控制,、左撇子有更多的機會鍛鍊右腦,所以在空間、想像、音樂和美術等方面總體表現更好,但在左腦方面,如閱讀理解總體表現稍微差一些。從關於左撇子的論述當中,我們也知道了怎麼樣使用大腦,大腦就會有怎樣的表現。
我們強調大腦的平衡發展而不只是過分的去突出某個腦區的開發。第三個要和大家聊的話題是音樂胎教的問題,在歐美國家也成為莫扎特效應。觀點指出,給胎兒聽莫扎特等古典音樂有利於提高孩子的智商,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說一下觀點是怎麼產生的。1993年1次針對大學生空間能力測試,發現在測試前聽10分鐘的莫扎特的曲子,能提高該項能力的得分。這項成果還在著名的自然雜誌上發表,1994年的時候,紐約時報充滿感情的撰文宣傳的莫扎特效應的神奇。1996年,媒體甚至報導德國的畝地的奶牛場,奶牛聽著莫扎特的音樂之後,產奶量增加了;2001年心理學科普作家認為,莫扎特音樂有能治癒心靈的能量,接下來商家開始宣傳部的效益徵集,非常適合胎教和胎兒,但是實際上並無任何證據顯示啊!現在科學證明寶寶是有自己的作息規律的,胎兒在孕晚期的時候,就有了自己的睡眠規律。他們通常會以20到40分鐘為一個睡眠周期,大概睡20到40分鐘之後醒 20到40分鐘,然後又睡20到40分鐘,在不合適的時間讓臺兒聽莫扎特音樂,不如給他們營造一個安靜的大腦。
那又如何解釋大學生空間能力的得分會提高呢?實際研究證實,大腦至少有四種不同的腦電波,腦電波是一些自發的,有節律的神經放點活動,其頻率變動的範圍,大概在每秒1到34之間,可劃分為四個波段。成年人在極度疲勞和昏睡,或者麻醉的狀態下可在大腦記錄到,實際上在大學生之前聽莫扎特的音樂,有利於他們大腦強化煩惱波!煩惱波,因為最接近右腦的腦電生物,節律有利於發揮右腦的能力,所以在空間想像這類篇下,右腦功能的測試當中,會有更加傑出的表現。其實在世界錦標賽的賽場上,大部分選手都有賽前聽音樂來放鬆自己的習慣,普通人也可以通過聽音樂快速進入比較好的學習狀態。
通過三個常識的講解,我們知道大腦開發是要遵循客觀的規律的,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能夠提高我們左右腦的使用效率,利用音樂的方式可以快速調整我們大腦的狀態。以上就是本次分享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