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電材料或可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馬愛平)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馬秀良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鐵電材料中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鐵電材料是指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其電極化方向可以發生改變的一類材料,如鈦酸鉛、鈦酸鋇等材料。鐵電存儲器具有功耗小、讀寫速度快、壽命長與抗輻照能力強等優點,但是不能做到非常小的存儲單元,很難達到高密度存儲的需求。

馬秀良研究團隊提出一種克服鐵電材料自發應變,通過引入外加應變來克服鐵電材料自身的晶格畸變。

「晶格畸變就是指晶格的變形。」馬秀良說,晶體是有明確衍射圖案的固體,其原子在晶體中排列規律的空間格架叫做晶格。

基於上述設計思想,研究團隊利用脈衝雷射沉積方法,在鈧酸鹽襯底上製備出一系列不同厚度的鈦酸鉛鐵電多層薄膜,利用具有原子尺度分辨能力的像差校正電子顯微術,不僅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及其新奇的原子構型圖譜,而且觀察到由順時針和逆時針閉合結構交替排列所構成的大尺度周期性陣列。在此基礎上,他們揭示出周期性閉合結構的形成規律。

中國科學院院士葉恆強認為:「在鐵電材料中發現全閉合疇結構以及相關疇陣列,在兩方面體現了在前沿領域的突破。其一是多鐵材料的通量全閉合結構,可能帶來高密度的信息存儲功能,而且這種存儲耗能低,是解決超高集成度微電子晶片高耗能的潛在途徑。這種閉合結構的實驗發現,意義重大。其二是這類結構是用具有亞埃分辨能力的像差校正電子顯微術以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的,開拓了人們的視野,是科學家認識自然規律的有力表徵手段。」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新研究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原標題:新研究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研究人員通過國際合作,在鐵電材料中發現了通量全閉合疇結構以及由順時針和逆時針閉合結構交替排列構成的大尺度周期性陣列,並發現了閉合結構核心處存在巨大彎電效應,有望使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功能,相關成果4月16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 【科技日報】鐵電材料或可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馬秀良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鐵電材料中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鐵電材料是指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其電極化方向可以發生改變的一類材料,如鈦酸鉛、鈦酸鋇等材料。
  • 雷射脈衝沉積製備鐵電材料或可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馬秀良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鐵電材料中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鐵電材料是指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其電極化方向可以發生改變的一類材料,如鈦酸鉛、鈦酸鋇等材料。
  • 鐵電材料創晶片存儲密度新紀錄
    ,該密度是目前最先進的磁性硬碟存儲器存儲密度的8倍左右,研究發表在《應用物理學快報》(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 該數據存儲設備掃描一個細小的懸臂的尖頂,該尖頂同鐵電設備的表面相接觸,當寫入數據時,發送的電脈衝會通過該尖頂,改變相應位置的一個細小環形點上的電子極性和非線性的介電常數。當讀取數據時,同樣的尖頂可探測被改變區域的非線性介電常數的變化。
  • 玻璃中的鈣鈦礦量子點:光信息存儲又出「新星」—新聞—科學網
    光信息存儲要求所用材料具有長期穩定、成本相對較低、受環境的影響較小、響應速度快、可重複寫入、儲存容量大等特點,如金屬納米顆粒,石墨烯及稀土發光材料等都有報導用於信息儲存
  • 高密度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圖4 碳管高速集成電路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北京大學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發展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製備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
  • 郭光燦等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 科學家首次實現蠶絲蛋白高容量存儲:不僅可存儲數字信息,還能存儲...
    你可知道,蠶絲還能做傳感器材料?  日前,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北京時間8月11日凌晨,相關成果以長文形式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納米科技》上。
  • 科學網—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實現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 「曲線救國」測星系氣體密度—新聞—科學網
    何志成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系特任副研究員何志成、教授劉桂琳團隊利用「複合時標」方法,探測到了星系中電離氣體對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輻射響應過程中的關鍵性突變信號,該信號可用於測定星系中電離氣體的密度。相關論文發表於《天體物理快報》。
  • 我國科研人員實現超高密度微藻異養培養
    新華社武漢10月24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國家投資開發公司微藻生物科技中心與暨南大學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近期實現超高密度微藻異養培養,突破了微藻大規模工業化應用的關鍵瓶頸。上述聯合團隊的科研人員以一株可異養培養的富油柵藻為研究對象,通過過程優化,尤其是精準的葡萄糖濃度控制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實現了該富油柵藻的超高密度培養。結果顯示,在實驗室和中試發酵罐放大條件下,柵藻最高細胞乾重分別達到每升286克和283.5克。「這說明,微藻超高密度異養培養技術具有巨大的商業化潛力。」
  • Intel電子探針存儲技術可實現每平方英寸保存1TB數據
    通過在硬碟探針的針尖鍍上一層薄薄的金屬膜,Intel的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已經研究出了一項最新的持久型超高密度探針存儲硬碟據Intel研究團隊介紹稱:該硬碟的探針通過發送瞬間電脈衝,將數據比特信息發送到只有幾納米麵積的鐵電薄膜(ferroelectric film)上,鐵電體材料在周圍電場的作用下被永久的極化,從而實現數據存儲。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土壤固碳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稻田土壤約佔我國總土壤固碳潛力的40%,因此,探討稻田土壤碳循環和固碳機理對於減緩全球變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土壤固碳的能力一般是通過考察碳庫變化、團聚體形成、腐殖質形成等過程來評估,但鮮有研究表徵團聚體之間和內部的碳通量。
  • 《Science》:高能離子轟擊,實現超高電容能量密度
    一、研究背景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數碼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以平板電視、筆記本電腦、數位相機等產品為主的消費類電子產品產銷量持續增長,帶動了電容器產業增長。介電材料可以存儲電荷,並在施加和去除電場後釋放電荷。基於電介質的靜電電容因其它們固有的快速充放電速率及其高可靠性已成為現代電子產品和電力系統的關鍵組件。
  • 簡單機械力實現人造細胞分裂—新聞—科學網
    近日,德國馬普學會膠體與界面研究所和聚合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在人工細胞膜上固定低密度的蛋白質,現在已經實現了對這些形狀轉變和由此產生的分裂過程前所未有的控制。 為了控制分裂過程,今天的細胞依賴於由ATP驅動水解的高度特化蛋白質複合物。然而,正如研究人員認為控制分裂可以通過一種更簡單的方式實現。
  • 超高活性胞嘧啶鹼基編輯器開發成功—新聞—科學網
    5月11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大力課題組在《自然—細胞生物學》上發表論文,介紹了最近開發的超高活性胞嘧啶鹼基編輯器(hyCBE)。
  • 光學大數據存儲:更快,更久,更綠色—新聞—科學網
    「到2025年,全球數據存儲耗電量可能相當於全球全年的石油發電量。
  • 趣知識;密度的極限及一個人的大腦能存儲多少信息
    六,密度有極限嗎?密度是單位體積的質量。水的密度是每立方釐米1克,黃金的密度是每立方釐米19.26克。地球上密度最大的物質是鋨,密度達到了每立方釐米22.59克。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地方是太陽系的核心;由於太陽巨大的質量,其核心處的壓力達到了3300億個大氣壓,這裡的密度是150克/立方釐米。
  • 強耦合效應二維異質結材料成功用於鋅離子電池—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能源存儲材料》上。 近年來,水系二次鋅離子電池憑藉其安全性能高、成本低、環境友好和鋅儲量豐富等優勢,在儲能設備中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釩基材料是一種典型的高容量鋅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但存在溶解、體積膨脹、電子導電性差等問題,導致器件循環性能差。因此,亟待開發長壽命、高容量、高導電的釩基正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