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大數據存儲:更快,更久,更綠色—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光學大數據存儲:更快,更久,更綠色
——外籍院士顧敏介紹突破衍射光學極限的光存儲技術最新進展

 

「到2025年,全球數據存儲耗電量可能相當於全球全年的石油發電量。按照目前數據存儲3年耗電翻番的速度,10年後全球石油產能就不夠用了。」30日上午,在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全院學術報告會上,外籍院士顧敏拋出一個嚴峻的問題。

光學專家顧敏是首位華裔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他說,光學存儲技術的發展可以提供解決方案,「未來的大數據中心將有更高速度、更大容量,而且是綠色的」。

實現單盤PB容量

受限於所謂的光學衍射極限,光存儲現有容量與磁或電存儲相差甚遠。「1873年,德國物理學家恩斯特·阿貝發現了光場聚焦的最小尺寸約為波長的一半,約300納米,即衍射極限。該定律奠定了現代光學成像器件及光存儲的基礎,同時也將DVD及藍光技術的存儲密度制約在5GB到25GB的物理瓶頸。 顧敏介紹。

1994年,斯特凡·黑爾發明的STED超分辨技術打破了120年來的光學衍射極限。2014年,他因參與開發出超解析度光學顯微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而在恩斯特·阿貝發現衍射極限大約140年後,雙光束超分辨存儲技術的發明突破了存儲密度制約。」顧敏解釋,光碟存儲需要在光碟上打出一個個「坑」,用光來儲存信息。要想把光吸收的能量最大化,就要在一個「坑」裡儘量放更多「點」,這個「點」越小越好。藍光的光點比紅光的光點儲存的信息更小,所以出現了藍光技術。

顧敏帶領團隊開發的五維光學材料,突破了藍光DVD三維存儲的技術瓶頸。這種材料由懸浮在玻璃基板上透明塑料板內的金納米棒層組成,在材料的同一區域內多種數據圖案可在互不幹擾的情況下被讀取和刻寫。目前已經實現了單點最小記錄尺寸9納米, 即實現單盤PB容量。

1PB等於1024TB,實現PB級單盤容量,相當於藍光技術的40萬倍。

全光光子大數據中心值得期待

顧敏介紹,現在的大數據中心為滿足PB級容量需求,一般用電或磁存儲媒質組成龐大的陣列,不僅佔地大,還高能耗、高碳排放,而且一般只有三五年壽命,就需要重新存儲。

光存儲的最顯著特性就是綠色節能。存儲容量一旦突破,就解決了顧敏一開始提到的能源問題。「這種全新光子存儲光碟單點消耗的能量非常低,能耗可節省1000倍。」而令顧敏更得意的是,這種光碟擁有超過500年的超長記錄存儲壽命。

「我們的探索性研究越來越多,比如腦計劃、SKA望遠鏡、引力波探測等,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長數據』需求。」顧敏說,長數據就是具有突出的時間背景,能夠捕捉現實世界變化的大量數據。這就大量需要存儲速度更快、存儲時間更久的綠色大數據中心。

「全光光子大數據中心」是顧敏心中理想的模式——PB級光碟存儲;超低能耗;以太陽能為動力,不使用地球上的能源。

(科技日報北京5月30日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新聞—科學網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是滿足全固態雷射器實現多波段雷射輸出的關鍵核心材料,但目前仍缺乏性能優異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 Nature:新原子鐘計時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世界上最好的原子鐘可以非常精確地計時,如果它們從宇宙誕生之初就開始運行,到今天誤差只會約半秒。 儘管如此,它們可以更加精確。若如此,科學家就能足夠靈敏地探測到暗物質和引力波等現象,也可以開始回答一些令人費解的問題,比如引力對時間流逝可能有什麼影響,以及時間本身是否會隨著宇宙年齡的增長而變化。
  • 《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率先推出海洋光學專輯—新聞—科學網
    海洋光學是研究海洋的光學性質、光在海洋中的傳播規律和運用光學技術探測海洋的科學。
  • 大難題告破,蛋白質3D結構可用AI解析—新聞—科學網
    圖中藍色為計算機預測的蛋白質結構,綠色為實驗驗證結果,二者相似度非常高。(圖片來源:DeepMind) 生物學界最大的挑戰之一——蛋白質三維結構解析如今有望被破解。藉由深度學習程序AlphaFold,谷歌旗下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能夠精確預測其三維形狀。 如果把生物體比作工地,那麼蛋白質就是工地上的磚頭。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近場光學旋渦中的光學斯格明子結構 深圳大學杜路平、袁小聰教授與其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由光的自旋-軌道耦合產生的「光學斯格明子」結構,為微納尺度的光場調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高效穩定非鉛滷化物雙鈣鈦礦暖白光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國家光電研究中心的唐江教授團隊與其合作者,創新性地對非鉛鈣鈦礦Cs2AgInCl6通過Na+合金化和Bi3+痕量摻雜實現了高效穩定的單基質白光發光,突破了單基質白光螢光粉研究近半個世紀的效率瓶頸,為非鉛鈣鈦礦發光材料的研究指明了一條道路,有希望在綠色照明方面實現產業化應用
  • 大數據儲存能耗驚人,上理工院士提出「光存儲」解決方案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顧敏在報告中指出,雷射光碟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隨著大數據存儲能耗越來越大,光存儲技術有巨大的應用前景。目前,顧敏院士團隊正在與中國華錄集團等企業合作,研發能耗低、存儲壽命長的大數據光碟。
  • 國產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系統獲準上市—新聞—科學網
    4月29日,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查,批准了深圳中科微光醫療生產的創新產品「心血管光學相干斷層成像設備及附件」的註冊。
  • 老母親「露西」的大腦更像誰—新聞—科學網
    最近,一項對遠古幼童的新研究發現,雖然南方古猿阿法種有著類似猿類的大腦結構,但大腦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到成年的大小,這表明它們的嬰兒可能更依賴於看護者的照料,這是一種類似人類的特徵。 科學家通過測量和分析人類遠古祖先的頭骨化石,以估計其大腦的體積和生長。
  • 科學家開發萃取光學純胺基酸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近日,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黃昊飛、特聘教授王鳴等報導了一種液—液兩相手性萃取拆分製備光學純胺基酸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 科學家利用AI技術造出更快,更精準,更清潔的光碟機納米晶片
    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突破和發展,該晶片可以實現更智能、更小型的自主技術,比如無人機和機器人技術,以及智能可穿戴設備和仿生植入物,例如人造視網膜。多功能納米晶片在人類的認知學習過程中,視覺記憶往往是學習信息的核心來源。而 AI 系統的基礎之一,就是受人類認知啟發的神經形態視覺組件。
  • 這種新材料製作的磁帶,使數據存儲抗幹擾能力更強
    據外媒報導,將數據存儲在磁帶上,聽起來可能會讓人覺得很復古,但實際上,由於磁帶的數據密度很高,它仍然被廣泛用於存檔。現在,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一種新材料製作了磁帶,這種材料可以實現更高的存儲密度和更強的抗幹擾能力
  • 更快、更低能耗的磁性開關
    磁性材料在現代社會中無處不在,幾乎存在於我們每天使用的所有設備中,尤其是智慧型手機/手錶、平板電腦、桌上型電腦等個人電子產品,都依靠磁性材料來存儲信息。現代設備中的信息是以1和0的長鏈存儲的,是作為計算機語言的二進位數字系統。
  • 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雷射應用分會成立—新聞—科學網
    11月26日,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在北京工業大學召開雷射應用分會成立大會 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理事長應明炯提出,雷射應用分會依託會員單位技術、產業、資金及人才優勢,努力打造「雷射應用信息採集分析共享平臺、企業品牌展示平臺、雷射科普平臺、技術攻關改造平臺、新技術孵化培育平臺、人才聯合培養平臺」。
  • 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發布—新聞—科學網
    SARS-CoV-2病毒全球大流行,是本世紀以來全球遭遇的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嚴重影響人類健康,重創世界經濟發展。為了更快、更便宜、更安全地研究和生產出針對這些病毒的特效藥和疫苗,迫切需要了解抑制這些病毒傳播和危害的機理。 3. 未來新技術有效保障人類衛生和健康的範式是什麼?
  • 鄰近效應影響熱紅外遙感數據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非目標像元對目標像元的輻射貢獻示意圖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簡稱資劃所)農業遙感團隊解析了鄰近效應對高空間解析度熱紅外遙感數據的影響 論文第一作者、資劃所副研究員段四波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就開展了高空間解析度可見光遙感數據的鄰近效應影響分析。鄰近效應是指經過大氣的散射,非目標像元對目標像元的輻射貢獻。鄰近效應使圖像中地物的邊緣變得模糊,從而導致圖像的鈍化和失真。為了獲取高精度的地表參數,需要消除鄰近效應影響。 在熱紅外譜段,前人的研究通常忽略鄰近效應影響。
  • 冷凍電鏡大突破,更快、更好、更便宜
    時代的呼喚2019年底以來,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將冷凍電鏡的優缺點進一步凸顯出來。這些優勢使X射線晶體學更適合於藥物研發和科學研究。拿了諾獎,卻還是有點「技不如人」,不得不說,確實有點小尷尬。
  • 多維遙感數據分析系統MARS:讓時空譜數據的存儲與分析更便捷
    隨著應用技術越來越成熟,衛星影像應用也更加豐富,衛星遙感數據從服務於政府、專業客戶逐步走向大眾應用,而網際網路的發展更,激發了衛星數據服務的網絡化。如何更有效組織時-空-譜多維遙感數據,快速高效提取全球變化研究的多維多要素信息,是遙感科學工作者面臨的重要挑戰。
  • 運算更快,耗電更少!香港科技大學首創多層全光學人工神經網絡
    大數據文摘出品編譯:Joey、Aileen如今,儘管計算機已經具有了十分強大的學習能力,但是在圖像模式識別、風險管理等複雜任務上都還難以達到與人類持平的水準。然而,最近光纖神經網絡方面的新技術或許可以顯著拉近計算機與人腦的這一差距。
  • 心臟跳大腦抖 神經元分類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分析一次心跳期間的神經元波形變化,可以對人腦中不同類型的神經元進行更精確的分類。這項研究有助更好地理解大腦中不同類型的細胞如何相互作用,從而產生認識和行為。相關論文日前刊登於《細胞報告》。 按照慣例,科學家基於神經元的波形對其進行分類,波形即每一個神經元在處於激活狀態時所發射的特徵電活動模式,也就是「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