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親「露西」的大腦更像誰—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阿法南猿幼童的高解析度圖像表明,它的大腦結構與黑猩猩相似。圖片來源:Philipp Gunz, MPI EVA Leipzig.

1974年,「露西」的發現震驚了世界。320萬年前,人類的老目前「露西」似乎能直立行走,但仍在樹上生活。這種古老人屬的大腦比分布在東非各地的黑猩猩大腦更大。

最近,一項對遠古幼童的新研究發現,雖然南方古猿阿法種有著類似猿類的大腦結構,但大腦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到成年的大小,這表明它們的嬰兒可能更依賴於看護者的照料,這是一種類似人類的特徵。

科學家通過測量和分析人類遠古祖先的頭骨化石,以估計其大腦的體積和生長。近日,刊登於《科學進展》的一項新研究,利用CT掃描技術,觀察了南方古猿阿法種(「露西」和「塞拉姆」)化石頭骨內300萬年前的大腦印跡,為弄清其大腦進化提供了新的線索。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古人類學家William Kimbel等人,使用高解析度的常規和同步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分析了來自衣索比亞迪基卡和哈達爾遺址的8塊頭骨化石。他們拍攝了一名阿法種幼童畸形的頭骨和牙齒的超高解析度圖像。Kimbel於2000年在衣索比亞發現了這名幼童的化石。

研究小組放大了頭骨內部,結果發現大腦後部組織中的一個褶皺——月狀溝,與黑猩猩的位置相同,而不是人類,而月狀溝的位置可能會對複雜的精神功能產生影響。德國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古人類學家Philipp Gunz說,其他特徵也表明阿法種的大腦印記完全類似於猿類。

研究小組還煞費苦心地計算了幼童牙齒上的生長線,發現它死的時候已經2.4歲了。但它的腦容量約為275毫升,與同年齡黑猩猩的腦容量相當。第二具頭骨的年齡和大小與之相似。這表明南方古猿阿法種的大腦生長速度與黑猩猩差不多。因此,研究人員表示,為了達到成年時的腦容量,阿法種必須有更長的大腦生長時期——或童年時期——這是後來的人類,包括現代人的一個特徵。

「『露西』及其親屬為了解早期古人類行為提供了重要證據:直立行走,大腦比黑猩猩大20%,並有可能使用鋒利的石器。」該研究合作者、芝加哥大學的Zeresenay Alemseged說。該研究表明,人們祖先的大腦在重構之前就已經擴展了。這些重構讓人類擁有了更複雜的心理活動,比如製造工具和開發語言。

大腦不會變成化石,但隨著大腦在出生前後的生長和擴張,大腦外層的組織會在腦殼的內部留下印記。與近親相比,現代人的大腦不僅大得多,而且組織結構也不同,需要更長時間才能發育成熟。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126/sciadv.aaz472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南方古猿的大腦像人還是像猿?科學家從「小露西」頭骨上找到答案
    很多人對「露西(Lucy)」都不陌生,1974年,人類學家唐納德·約翰斯在衣索比亞發現了她,根據腳骨、腿骨、盆骨判斷,生活在320萬年前的露西已經能夠直立行走,因此她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非常重要。此前人們已經知道,南方古猿的腦容量略大於黑猩猩,達到了450毫升到530毫升,然而對於南方古猿大腦的發育情況並無了解,直到最近,科學家用3D 技術重建了「小露西」——幼年南方古猿頭骨,發現他們的大腦並不簡單。科學家一共掃描了8個南方古猿頭骨,包括6個成人和2個兒童,其中一個兒童的骨骼發現於衣索比亞的迪基卡地區(Dikika),因此得名「迪基卡小孩」。
  • 心臟跳大腦抖 神經元分類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分析一次心跳期間的神經元波形變化,可以對人腦中不同類型的神經元進行更精確的分類。這項研究有助更好地理解大腦中不同類型的細胞如何相互作用,從而產生認識和行為。相關論文日前刊登於《細胞報告》。 按照慣例,科學家基於神經元的波形對其進行分類,波形即每一個神經元在處於激活狀態時所發射的特徵電活動模式,也就是「尖峰」。
  • 無限手套滅霸VS《超體》露西,誰更勝一籌?
    《永無止境》中的主角也是通過藥物來開發大腦的,但其效果遠遠沒有《超體》中那麼逆天,露西通過開發大腦都成神了!在《超體》的設定中,當露西把自己的大腦開發到40%的時候,就已經完全掌握了自身一千億個神經元,還能控制其他人了,甚至連電磁波、物質露西也都可以控制。
  • 螞蟻大腦也分區—新聞—科學網
    DAVID FERNANDES 人腦存儲記憶時有不同的區域分工,比如左側大腦存儲言語信息,而右側大腦專攻視覺信息,這被稱為大腦發育過程中的偏側化。本周,英國蘇賽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即便是小小的螞蟻,其大腦也出現了偏側化。
  • 《自然》:人類之母露西系從樹上墜亡—新聞—科學網
    目前為止,露西是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人類化石之一。1974年,露西的骸骨在非洲衣索比亞的阿法地區被發現。她被認為生活在距今約318萬年的時代,是「人類起源於非洲」的重要證據之一。 研究人員公開化石副本,可3D列印後進行驗證其結論 露西是生活在318萬年前的人類祖先遺骸,屬於南方古猿人屬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簡稱阿法南方古猿)。 研究人員分析了露西骸骨中骨折的情況,發現了不同尋常的證據,證明已經滅絕的阿法南方古猿有在樹上居住(樹棲)的習慣。
  • 《一齣好戲》破7億,露西為了紅把這個露了,網友:誰的功勞?
    《一齣好戲》破7億,露西為了紅把這個露了,網友:誰的功勞?黃渤導演的處女作《一齣好戲》上映已經7天了,現在票房已經超過7億了,可以說是前途不可限量,有望超過之前大火的《我不是藥神》。不過今天小編想要說的是配角露西,飾演露西的是楊凱迪。露西的身材特別好,在電影中也是非常大的亮點,因為拍戲的時候是在冬天,其他人都穿的很厚實,只有楊凱迪穿著很暴露,因為她要演出性感的感覺。露西為了迷惑王寶強飾演的角色,可以說是花招盡顯,不只是電影中的黃渤和于和偉看呆了,就連屏幕前的觀眾都感到非常震驚,為了電影的成功做出這麼大的努力,也體現了她的敬業態度。
  • 誰說實驗猿不善於表達感情?養細胞的我像極了老母親
    養細胞的我像極了一位老母親 小心翼翼地呵護我的細胞崽子們 誰說實驗猿不善於表達感情?愛你就必須把最好的都給你!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學習記憶是大腦最迷人的智能活動之一,在清醒時,大腦進行學習記憶活動,在休息時(主要是在夜晚的睡眠階段),大腦對所學的內容加以記憶的鞏固。根據睡眠時腦電的活動狀況,可將睡眠分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也稱快速眼動睡眠)兩個階段。有趣的是,快波睡眠時的腦電活動和清醒時的非常相似,在大腦的海馬腦區均以4~12赫茲的theta節律為主,此時如被喚醒,人們往往會報告正在做夢。
  • 其他人類祖先曾與「露西」共存
    自從「露西」於1974年由時任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唐納德·詹森等人在衣索比亞發現以來,她一直被認為是直系人類祖先的最佳候選者。與其他早期類人猿不同,「露西」能夠完全直立行走,儘管她的大腦和身體並不比一隻黑猩猩大。這表明,兩足行走是人類及其祖先(被稱為人族)——而非現存類人猿及其祖先——的一個關鍵特徵。
  • [視頻]人類的起源——「露西人」
    進入[新聞30分]>>    CCTV.com消息(新聞30分):來看東非大裂谷科考。東非大裂谷不僅是全球構造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古人類考古中心之一,而隨著距今300多萬年前露西人骨骼化石的出土,更將人類起源非洲的說法鎖定在東非大裂谷。    出境:我旁邊就是珍貴的露西骨骼化石,這是一個仿製品,珍品已被收藏,為什麼說她珍貴,是因為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整、距今330萬的人類化石。
  • 中國人的祖先,真的是來自非洲的「露西」嗎?
    1974年科學家在衣索比亞地區挖到了一具古人類化石,由於當時科學家們正在聽披頭四樂隊的《在綴滿鑽石天空下的露西》,所以為這具化石命名為露西。,但露西的發現直接證明了這一理論。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值此《中國科學報》成立60周年之際,向一直致力於傳播科學理念、弘揚科學精神的報社新聞工作者們表示敬意。沒有你們,公眾不可能像如今這樣熟知「悟空」「墨子」「實踐十號」和「慧眼」這些科學衛星計劃。通過你們,公眾從這些計劃中又進一步了解了宇宙、量子、暗物質、黑洞、微重力和空間生命科學這些深奧的科學名詞和基本道理。感謝你們!願你們繼承60年的光榮傳統,將這座橋梁建設得更加寬闊和暢通。
  • 27位聯合發文的科學家都有誰?—新聞—科學網
    譴責新冠起源陰謀論
  • 人類「老祖母」露西的故事:在綴滿鑽石的天空
    露西形象復原圖露西的上肢與下肢差不多一樣長,上下肢比例介於現代人和現代猿之間。手指長而彎曲,肩胛骨有些像大猩猩的。也許你要問,露西究竟更像人還是更像猿呢?老實說,情況有些複雜。從解剖學意義上來說,露西有著與猿類非常相像的特徵。露西的發現者古人類學家詹森認為,露西的上半身更像猿,她的肩膀、脖子、手指和長長的手臂都和猿類非常相似;但她的下半身卻和現在的人類非常相像。簡單地說,露西就像是一個猩猩的上半身和人的下半身拼起來的奇怪生物。
  • 一部探討人類大腦開發到100%的電影,大腦進化的終點在哪裡
    露西返回酒店大殺四方,由於語言不通(張先生是韓國人),露西直接從張先生的大腦裡讀取了其他同樣攜帶藥物的三人的去向,並通知了警察。露西從網上搜到了大腦研究方面的專家諾曼教授,向他簡單說明了自己目前的情況,她的大腦還在不斷的自主開發,恐怕命不久矣,告知教授要去巴黎尋求教授的幫助。
  • 科學家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和功能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
  • 假如大腦被100%開發你和世界會變成怎樣?
    腦科高人發聲  大腦被100%挖潛,你能活幾天?  《超體》一出,有腦科醫生引經據典地解釋說:「人的大腦到底被開發了多少依然是一個未知數。沒準還沒有10%呢。」一群自認對腦科有研究的網友表示,一般常人的大腦通常不到2.7斤重,其中主管學術性的左腦和主管創造性的右腦是通過由大約2億束神經纖維組成的胼胝體進行頻繁的信息交換,「能夠充分調動這些細胞,令其適度活躍,是挖掘人類潛能的方向。」《超體》中通過刺激腦細胞生長而獲得超能力純屬「多此一舉」,「把自己已有的細胞調動起來更實際。」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儘管生活不易,但它們卻可能有更強的痛感。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
  • 虎父犬子宋露西是誰演的 扮演者甘露個人資料拍的電視劇作品
    虎父犬子宋露西是誰演的 扮演者甘露個人資料作品介紹由劉飈執導,韓童生、陶慧敏、經超、張佳寧領銜主演的都市情感電視劇《虎父犬子》將於2017年8月15日登陸北京衛視開播。該劇以兩代人的關係與矛盾為主線,講述了常家一家四口生活的甜酸苦辣和摩擦碰撞。
  • 鴿子羽毛讓機器人像鳥一樣飛翔—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史丹福大學   一個長得像鴿子且能像真正的鳥兒一樣急轉彎的機器人,可能預示著航天工程的未來——一個不斷變形的羽翼。 準確理解鳥類如何飛行一直以來是個難題,因為單個翅膀由許多根羽毛組成,這些羽毛一直相互作用,使鳥類的翅膀在飛行中不斷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