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大腦也分區—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圖片來源:A.S. DAVID FERNANDES

人腦存儲記憶時有不同的區域分工,比如左側大腦存儲言語信息,而右側大腦專攻視覺信息,這被稱為大腦發育過程中的偏側化。本周,英國蘇賽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即便是小小的螞蟻,其大腦也出現了偏側化。

自然界中,脊椎動物如鳴禽、斑馬魚等,大腦都有偏側性,但在無脊椎動物——尤其是昆蟲中,人們只在蜜蜂和大黃蜂這類有社會化分工的物種身上發現了偏側化的證據,而且僅限於嗅覺記憶。

為了找到更多偏側化的證據,科學家專門訓練了紅蟻來做實驗。訓練方法與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訓練狗的方法類似:每每收到特定信號,狗就被投餵食物。當向紅蟻展示藍色物體後,研究人員會用含糖液滴去碰它們的觸角。巴甫洛夫的狗形成條件反射後,再收到同樣的信號會流口水,螞蟻也有類似的張嘴動作,這意味著它們「口渴」了。

用來實驗的紅蟻被分成三組,第一組只有右側觸角被碰到,第二組只有左側觸角被碰到,第三組的兩側觸角都會被碰到。訓練完成後,研究人員分別在10分鐘、1小時和24小時三個時間點測試它們的記憶。

只有右側觸角被碰到的紅蟻在訓練後10分鐘就出現了口渴反應,這種反應可持續約1小時。只有左側觸角被碰到的紅蟻在訓練後24小時出現了口渴反應,但在訓練10分鐘或1一小時後無反應,這意味著螞蟻大腦的確存在偏側化,一側存儲短期記憶,而另一側存儲了長期記憶。

文章通訊作者、蘇賽克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生物學家傑瑞米·尼文表示,這是昆蟲大腦偏側化的首個證據,記憶偏側化有助於這些小生物節省器官能量和記憶存儲容量,且可能經歷過多次進化。

相關研究已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卷》發表。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8/rspb.2020.067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螞蟻大腦也分區
    DAVID FERNANDES 本報訊 人腦存儲記憶時有不同的區域分工,比如左腦存儲言語信息,而右腦專攻視覺信息,這被稱為大腦發育過程中的偏側化。本周,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即便是小小的螞蟻,其大腦也出現了偏側化。
  • 老母親「露西」的大腦更像誰—新聞—科學網
    這種古老人屬的大腦比分布在東非各地的黑猩猩大腦更大。 最近,一項對遠古幼童的新研究發現,雖然南方古猿阿法種有著類似猿類的大腦結構,但大腦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到成年的大小,這表明它們的嬰兒可能更依賴於看護者的照料,這是一種類似人類的特徵。 科學家通過測量和分析人類遠古祖先的頭骨化石,以估計其大腦的體積和生長。
  • 吃了多巴胺螞蟻更聰明—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網絡 對於螞蟻而言,很少有其他任務能與採集食物一樣重要
  • 心臟跳大腦抖 神經元分類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這項研究有助更好地理解大腦中不同類型的細胞如何相互作用,從而產生認識和行為。相關論文日前刊登於《細胞報告》。 按照慣例,科學家基於神經元的波形對其進行分類,波形即每一個神經元在處於激活狀態時所發射的特徵電活動模式,也就是「尖峰」。每一個神經元的波形各不相同,通過測量波形的寬度,科學家可以將神經元分為兩類:窄波形神經元、寬波形神經元。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學習記憶是大腦最迷人的智能活動之一,在清醒時,大腦進行學習記憶活動,在休息時(主要是在夜晚的睡眠階段),大腦對所學的內容加以記憶的鞏固。根據睡眠時腦電的活動狀況,可將睡眠分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也稱快速眼動睡眠)兩個階段。有趣的是,快波睡眠時的腦電活動和清醒時的非常相似,在大腦的海馬腦區均以4~12赫茲的theta節律為主,此時如被喚醒,人們往往會報告正在做夢。
  • 《東莞植物區系與植被》出版—新聞—科學網
    該書是在作者對東莞植物區系和植被進行了多年野外調查的基礎上,經標本鑑定、樣方資料整理分析,對東莞的植物區系、群落生態學、物種多樣性、珍稀瀕危植物、植物資源等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東莞植被分類系統、植被分區方案,以及保護與利用建議。
  • 科學家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和功能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
  • 《催化學報》《能源化學》再次入選期刊一區—新聞—科學網
    近日,2020年中科院期刊分區公布,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主辦的《催化學報》和《能源化學》均位居化學大類一區,這也是兩刊連續兩年入選中科院期刊分區一區
  • 大腦結構及功能分區(三維動畫)
    今天為大家介紹送上一則三維解剖動畫,輕鬆學習大腦結構及功能分區(本文為基礎教學篇)。注釋:cerebrum 大腦;cerebellum 小腦; Brain stem 腦幹
  • 螞蟻利用工具收集蜂蜜—新聞—科學網
    螞蟻利用工具收集蜂蜜。圖片來源:J.
  • 先有睡眠還是大腦?—論文—科學網
    先有睡眠還是大腦?無腦水螅揭示睡眠機制在大腦發育之前就已形成   保持清醒的時間越長,大腦反應就越慢。
  • 大腦皮層的功能分區——《童教》
    從大的分區來看,有四大分區,分別是負責視覺的枕葉區,負責運動的頂葉區,負責語言的顳葉區,負責思考的額葉區。實際上,我們每一個重複的行為都會在大腦形成功能區,比如說,喜歡畫畫的人會在大腦形成「畫畫的功能區」,畫得越多,這個畫畫的功能區佔據的神經元會越多,這個區域的神經元細胞之間的聯繫也會越複雜。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 Svante Paabo說。
  • AI重建頭頸CTA血管精準省時—新聞—科學網
    為此,該研究利用基於生理解剖結構分區的3D神經卷積網絡,分別對主動脈弓、頸動脈及顱內動脈進行精準分割提取,結合連通性生長預測網絡(CGPM),完成頭頸CTA血管重建。 據了解,此次研究共納入多中心18766例行頭頸CTA檢查的患者(9370例男性和9396例女性,平均年齡63.2歲)進行模型構建,算法評價指標戴斯相關係數、血管加權分數和召回率均達到90%以上。
  • 競爭讓螞蟻精子遊得更快更好—新聞—科學網
    Nash 本報訊 最近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BMC演化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螞蟻的精子在識別出競爭對手的精子後,會變得更活躍,遊得更快、更直。螞蟻是一種一生只有一天機會交配的社會性昆蟲,通過對它們的研究,科學家得以探究在存在其他雄性精子競爭的情況下,有哪些因素改變了精子的行為。
  • 寄生蟲如何操縱螞蟻大腦?科學家首次真實觀察到了
    最終,這種寄生蟲附著在蝸牛的黏液球上,被螞蟻吞入腹中,從而螞蟻成為它們的第二宿主體,在螞蟻身體上柳葉刀肝吸蟲發生了奇特的轉變。孵化出來的柳葉刀肝吸蟲有一隻會進入螞蟻大腦,並最終取代並控制螞蟻行為。其餘肝吸蟲則呆在螞蟻腹部等待新的時機到來。
  • 新技術幫助研究人員量化有機體差異—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Chung Lab/MIT Picower Institute 利用人類幹細胞培養的大腦類器官或「迷你大腦」,為科學家提供了了解人類神經發育和疾病的可操作實驗模型。但沒有兩個類器官是相似的,也沒有一個像真正的大腦。這個問題阻礙了科學的發展,使得有科學意義的定量比較難以實現。
  • 螞蟻在大腦的不同部位儲存長期和短期記憶
    我們大腦的左右兩邊儲存著不同種類的記憶:例如,左側負責語言信息,而右側負責視覺信息。但事實證明,我們並不是唯一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螞蟻像人類,黃鶯和斑馬魚一樣,也在它們的大腦的不同側面儲存不同的記憶,這一過程被稱為側化。 當涉及到氣味的記憶時,蜜蜂和大黃蜂似乎表現出偏側性。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